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X线下经鼻肠导管小肠排列治疗黏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在X线监视下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进行非手术小肠支撑排列,治疗黏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经验与疗效。方法25例术后反复黏连性小肠梗阻患者,X线监视下经内置金属导丝的引导作用将300cm长的肠梗阻导管经鼻置入空肠屈氏韧带20cm以远,即刻小肠内抽吸减压,导管前气囊充水形成水囊,模拟食团在肠蠕动的推动下在小肠内移行,带动导管边吸引减压边向小肠远端前行,到达梗阻的直接上部抽吸减压或通过黏连部至回肠末端全小肠减压,解除肠梗阻。保留横贯全小肠的导管作为肠内支架进行小肠内支撑,预防黏连复发。结果X线下导管置入空肠时间(13±11)min(9~36min),成功率为88%,另外3例借助胃镜辅助置入。25例肠梗阻解除21例,解除率为84%,3例转手术,1例因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带管死亡。21例梗阻解除后进行小肠排列,排列时间(18.5±3.0)d。随访6个月-2年,1例7个月后再发黏连予以重复治疗,其余20例随访期内均未复发。结论X线下置入鼻肠导管小肠排列治疗术后反复黏连性肠梗阻简便安全,解除黏连性肠梗阻的同时可以有效预防黏连复发,必要时可以重复治疗。  相似文献   

2.
总结30例急性小肠梗阻患者应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治疗的观察及护理措施。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是一种治疗急性小肠梗阻的新型医疗用品,因此在使用初期应进行全员培训;导管置入后定时评估,建立导管巡视记录卡;掌握送管方法,送管过程中重点观察引流量,当导管送人困难、引流量少、冲洗阻力大时,应及时X线透视确定导管体内位置;导管引流采用持续或间歇低压吸引,避免将肠黏膜吸附到导管侧孔上;重视导管安全护理,加强患者导管安全防护知识宣教,以降低导管使用风险,减少或避免导管意外和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经胃镜置入肠梗阻导管治疗急性小肠梗阻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胃镜置入肠梗阻导管治疗急性小肠梗阻的效果。方法对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2006-05-2009-08 26例急性小肠梗阻患者,采用经胃镜置入肠梗阻导管减压的方法进行保守治疗。结果全部病例经肠梗阻导管减压后(2.0±1.5)d,腹胀症状明显缓解(P〈0.05),无并发症发生,未再行手术治疗。结论肠梗阻导管能更有效进行全胃肠道减压,减轻腹胀,促进肠蠕动,治疗急性小肠梗阻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37例应用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术后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护理经验。主要包括一般护理、导管护理、营养支持、心理护理、拔管护理等。认为应用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简单、有效、安全,配合恰当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5.
肠梗阻(ileus)系指肠内容物在肠道中不能顺利通过和运行,产生腹胀、腹痛、恶心呕吐、排便障碍等一系列症状,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向梗阻部位放置肠梗阻导管是治疗肠梗阻的一种新方法,作者自2009年11月至2012年7月采用经胃镜置入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本院18例肠梗阻患者,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肠梗阻导管在治疗恶性肠梗阻中并发症的护理技术要点。方法 应用X线引导下经鼻插入肠梗阻导管治疗81例不能手术的恶性肠梗阻患者。对置管患者进行疗效的观察和并发症的护理。结果 应用X线引导下经鼻插入肠梗阻导管成功率100%,置管后观察4-30天,导管阻塞4.5%(18/81);鼻咽部疼痛98.7%(80/81)经导管冲洗予鼻咽部护理均缓解;导管脱出1.2%(1/81);无出血、穿孔及死亡相关并发症 。结论 肠梗阻导管减压术是治疗恶性肠梗阻的一种有效的引流减压技术。它能使肠功能恢复更快,规范的导管冲洗、鼻咽部护理、术后患者卧位指导、置管后的心理护理等,有效缓解置管后导管阻塞、鼻咽部疼痛不适、脱管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选取2010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8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分别采用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与常规鼻胃管胃肠减压术。对比分析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0.0%和70.0%,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老年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疗效安全可靠,有效率高,值得进一步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内镜置入经鼻肠梗阻导管在治疗急性小肠梗阻的疗效及置入体会.方法 回顾该院60例急性小肠梗阻,在胃镜引导下置入经鼻肠梗阻导管的疗效.结果 内镜下置管成功率为100%,无并发症的发生.内镜下置管的平均操作时间为8 min(3~20 min).日引流液体量约为400~3 000 mL,平均为1 700 mL.梗阻症状缓解平均时间为5.8 d.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3%.复发4例(6.6%),再次置管后治愈.10例(17%)未愈,中转外科手术,2例为腹腔嵌顿疝,1例因膀胱癌腹腔多发转移,2例粪石堵塞,5例粘连位置低,位于回肠末端或结肠.1例手术后因多系统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肠梗阻导管能够有效缓解急性小肠梗阻症状,降低外科手术率.内镜引导下置管术成功率高,操作方法简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内镜放置金属支架及肠梗阻导管治疗左侧大肠癌性梗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在X线辅助下经内镜放置金属支架及肠梗阻导管治疗左侧大肠癌性梗阻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金属支架组梗阻部位分别为直肠10例,乙状结肠6例,降结肠4例.肠梗阻导管组,直肠12例,乙状结肠5例,降结肠3例.结果 大肠癌性梗阻患者中行金属支架置入术20例,18例放置支架成功,成功率为90%,行肠梗阻导管放置术20例均成功,成功率100%.所有患者术后1、2d梗阻症状均得到缓解,解除梗阻后6~10d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均恢复顺利,无感粢及吻合口漏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内镜放置金属支架及肠梗阻导管治疗左侧大肠癌性梗阻.均能有效缓解患者的梗阻症状,但肠梗阻导管方法 操作简单、经济、术后对患者的创伤和痛苦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李薇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9):3422-3423
目的:探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对8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应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治疗后的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7例治愈,l例拔管后肠梗阻复发再次应用后痊愈。结论:应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胃肠引流量明显增多,腹胀腹痛明显减轻,肠道功能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1.
腹腔镜在肠粘连松解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肠粘连松解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腹腔镜治疗肠粘连性肠梗阻患者11例。结果:7例成功利用腹腔镜完成肠粘连松解术,2例改为腹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肠粘连松解术,2例改为开腹手术。9例术中成功应用腹腔镜患者手术时间55~206min,平均123min,住院时间5~8d,平均7.1d。经过1~24个月随访(平均8个月),均无肠梗阻症状复发等并发症。结论:合理选择在肠粘连松解术中使用腹腔镜安全实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小儿粘连性肠梗阻病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小儿粘连性肠梗阻病例。结果:发现粘连性肠梗阻大多数发生于手术后第1年内,且其保守治疗成功率明显低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于手术后1年以上者。结论:术后1年内小儿粘连性肠梗阻的防治很重要。  相似文献   

13.
祁江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8):1382-138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术在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总结对比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96例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96例中48例行腹腔镜下肠粘连粘连松解术(腹腔镜组);48例行开腹手术治疗(开腹组)。【结果】腹腔镜组中45例应用腹腔镜成功实施粘连松解术,3例中转开腹。与开腹手术组相比,腹腔镜组肠蠕动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复发率低。【结论】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安全实用,疗效满意,是处理粘连性肠梗阻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小柴胡汤加味联合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行回顾性分析。方法:按纳入标准收集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微创科于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间符合粘连性肠梗阻诊断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5例)和实验组(25例)。对照组行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术后予以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了小柴胡汤加味方治疗。2组均3天复查一次相关实验室指标。比较两组排气排便恢复时间、开始进食时间、导管的拔除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炎性指标变化以及治疗结果。结果:对照组患者平均的排气排便恢复时间、腹痛腹胀消失时间、进食时间、气液平消失时间、导管拔除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普遍长于实验组;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白细胞(WBC)计数、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等炎性指标的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实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小柴胡汤加味联合经鼻肠梗阻导管对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比单纯使用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术后早期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梗阻的特点和诊断、治疗原则.[方法]对本院1995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47例术后早期肠梗阻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7例病人均治愈,未发生肠外瘘等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2例术后4~7个月再次发生肠梗阻,均经保守治疗治愈.[结论]腹腔术后早期可发生肠梗阻,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征及腹部X线、CT检查.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手术时机的掌握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术后早期肠梗阻应首先采用保守治疗,有肠绞窄或肠绞窄趋势时应及时手术.  相似文献   

16.
术后早期肠梗阻32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策略.方法:对32例腹部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32例术后早期肠梗阻均发生于术后8天内,非手术治疗27例,再次手术5例(腹内疝2例,引流管压迫 粘连2例,非手术治疗逾期无法缓解1例).结论:术后早期肠梗阻多为炎性梗阻(约占90%),非手术治疗应为首选治疗.明确为绞窄性肠梗阻及治疗后逾期无效者应积极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肠梗阻指数对于老年肠梗阻患者治疗方式的指导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航天中心医院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住院的老年性肠梗阻患者178例,对患者肠梗阻指数与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治疗效果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平均肠梗阻指数12.4分,中位12(3~22)分。手术治疗患者肠梗阻指数显著高于保守治疗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01),手术治疗组≥10分患者93例(94.9%),保守治疗组≥10分患者44例(55.0%)。以10分作为判断手术标准,敏感性为94.9%,特异性为45.0%,阳性预测值67.8%,阴性预测值87.8%。以12分作为判断手术标准,敏感性为40.8%,特异性为82.5%,阳性预测值74.1%,阴性预测值53.2%。患者性别、年龄、肠梗阻病因分组中肠梗阻指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并存疾病及临床结局肠梗阻指数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5)。肠梗阻病因中,机械性肠梗阻142例(79.8%),>12分者51例(35.9%);并存疾病及死亡患者肠梗阻指数均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同病因分组中,机械性肠梗阻患者手术治疗患者肠梗阻指数显著高于保守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而其他病因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肠梗阻指数评分法对于老年肠梗阻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可在全面评估、综合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决定是否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医用纤维蛋白胶致肠梗阻三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医用纤维蛋白胶(FG)的临床应用安全性.方法:对3例腹部手术中使用FC术后出现粘连性肠梗阻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分析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结果:3例系2004-2005年手术病例,占同期我院腹部手术使用FG者的5.36%,分别在肠修补术、胃大部切除术中于吻合口处使用1组FG,术后17天、26天及4个月出现肠梗阻表现,再次剖腹探查证实原使用FG处形成干酪样白色块状物,局部形成粘连性肠梗阻,术后病理证实干酪样白色块状物为胶样结构及纤维结缔组织.结论:FG使用不当可致肠梗阻,临床医生应引起重视,对腹部手术中使用FG后出现粘连性肠梗阻者应考虑是否与本品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选择绞窄性肠梗阻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在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及纠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等基础上进行手术治疗。行肠套叠复位术5例,行X线下充气复位术4例,行粘连松解术24例,行右半结肠切除、回横吻合术17例,行部分及大部分小肠切除、端端吻合术11例,行乙状结肠切除、降结肠造瘘术7例。结果术前确诊为绞窄性肠梗阻47例(69.1%)。以单纯性肠梗阻保守治疗无效或者其他急腹症行腹部探查后确诊为绞窄性肠梗阻21例(30.9%)。治愈65例(95.6%);死亡3例(4.4%),分别为感染引起中毒性休克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严重水、电解质紊乱1例。结论绞窄性肠梗阻应根据临床特征和辅助检查综合分析,把握手术时机,早期诊断以及及时手术治疗是保证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