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许一磊  陈晨  陈喆华 《风景园林》2022,29(10):95-101
中国特大城市结构性绿地区域具备空间类型丰富、社会关系复杂以及利益主体多元等特征,其空间管治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在厘清结构性绿地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国内外文献研究,将其空间管治模式原型分为“自上而下主导的中心化”模式和“自下而上主导的去中心化”模式2类,进而应用“主体—工具—机制—内容”的管治分析框架,对上海市外环绿带浦东段和张家浜楔形绿地2个案例的空间管治进行多维度的分析,揭示这2种空间管治模式的优势和局限。研究发现:在当前地方政府简政放权引起的分权化、城市空间分异导致的碎片化以及利益主体分级的多元化背景下,仅靠政府、市场或者社会单方面管治结构性绿地难以达到理想状态。进一步提出“网络式”的精细化管治模式或将成为中国特大城市结构性绿地空间管治的发展方向,可为相关理论和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2.
城市群空间管治分区方法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叶君 《规划师》2010,26(7):19-24
在规划由"支配范式"向"参与范式"转变的过程中,管治型规划将成为补充市场交易和政府调控不足的必然选择。从技术角度来看,分区方法不够完善、分区本身的科学性不足等均为城市群空间管治分区失效的根源。应以空间善治为目标,在确定分区原则、总体流程的基础上,根据管治深度、管治政策及管治方式的不同,将空间管治分区划分为不同类型,并建立双层制的分区概念模型,以期对城市群空间管治分区方法的改善进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3.
管治及城市与区域管治——一种新制度性规划理念   总被引:47,自引:4,他引:47  
管治 (Governance)作为一种在政府与市场之间进行权利平衡再分配的制度性理念 ,已经愈来愈成为全球性的共同课题 ,并迅速渗透到城市与区域规划的具体行动中来。文章探究了管治概念的由来与本质 ,分析了管治理念在城市与区域规划中的体现 ,也客观评价了其局限性 ,为我国相应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先期借鉴  相似文献   

4.
杨玲  展安 《建筑与环境》2009,3(5):74-77
经济迅猛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加剧、城乡建设无序等一系列问题使区域发展开始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生态资源成为宝贵的稀缺性资源,人们对休闲游憩场地的需求急剧增大.生态保护的理念也随之转变,开始注重挖掘生态资源的多元化功能,提升生态资源的内在价值。珠江三角洲地区于2003年首先提出区域绿地概念,并在随后的区域规划中对珠三角区域绿地进行深入研究和初步划定,在进一步落实过程中,根据新时代的发展需要,结合国外“绿道”规划建设案例的经验与启示,丰富了传统区域绿地的内涵,调整了区域绿地划定的思路,最终构建由维育生态安全的禁建控制线和促进生活休闲的区域绿道组成的区域绿地系统,并重点提出区域绿道建设行动。本文对建设“区域绿道”的设想,以及区域绿地系统的构建对其它发达地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赵佩佩 《规划师》2009,25(6):62-67
由于缺乏深入的分区政策设计与充实的政策内涵,现行管治政策无法完全适应从化市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重发展诉求。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从化市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观念,强调经济发展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完善经济发展衡量标准和政绩考核机制,以此指导区域空间管治政策的编制与实施。  相似文献   

6.
从行政区兼并到区域管治--长江三角洲的实证与思考   总被引:37,自引:5,他引:37  
通过2000年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发生的大规模的行政区兼并运动,评估了其影响,认为激烈变动的行政区划会给地方经济带来不稳定,而且在简单的行政区兼并之后,行政区划的壁垒又会以新的形式、在新的地域形成,因此如果将得失进行全面的衡量,则很难肯定长江三角洲的行政区兼并是成功的。文章进而分析了行政区兼并背后深层次的体制原因,认为长江三角洲的行政区经济是一种阶段性的合理存在,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那还会继续强化。最后研究指出长江三角洲的行政区兼并将会推动该地区的行政体制改革,以及这一地区正在走向区域管治的态势。  相似文献   

7.
区域绿地的空间管理体制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彭青  潘峰 《规划师》2011,27(7):76-79,83
区域空间管制作为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和调节方式,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将区域绿地保护作为实现区域空间开发管制的重要载体,从规划编制管理、保护管理、建设管理、监察管理等方面提出对区域绿地管理体制的构想,使区域绿地的管理由单一的部门管理转向专门化管理,为建立完善的区域绿地管理平台、提高区域空间管制效率打下了坚实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加深,行政边界的"屏蔽效应"特征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障碍。中国行政区划存在"地方市场分割"发展问题,政府通过"经济区建设"、"撤县(市)设区"等行政兼并方式具有负面效应,而"同城化"将逐步成为协调区域发展的新的区域管治模式,是中国区域空间管治转向的重要标志。但同城化地区管治面临管治主体层级差异、规划内容衔接失效和跨界合作激励缺乏三方面的困境,而同城化规划实施过程中通过交流和协商来解决矛盾和实现协调成为共识达成的平台,为未来区域管治转向的重要手段。随后,本文提出从基本任务、工作框架和编制程序三方面来构建同城化规划编制的整体框架,为同城化地区规划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新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17)以"区域绿地"代替"其他绿地",这为城市非建设用地下绿地的保护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解读新标准指导下城市非建设用地中的绿地建设发展要求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响应当前城市绿色发展新形势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需求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聚焦从"其他绿地"到"区域绿地"的分类调整,分析新标准下区域绿地的内涵和特征。以河北省承德市为例,结合城乡发展需求,阐述区域绿地规划的核心转型思路。并从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论述区域绿地设定下城市非建设用地中绿地规划的具体内容和方向。最后从空间政策、发展引导、部门合作和大众参与等方面,提出了规划实施保障优化的策略。以"区域绿地"的解读为源,聚焦当前城市建设用地内外绿地规划建设割裂的现状问题,提出区域绿地规划的转型优化措施和实践经验,以期为新时代中国城市绿色空间的拓展与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区域绿地:从概念到实践——一次“协作式规划”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向明  吕晓蓓 《城市规划》2006,30(11):46-50
在“佛山市区域绿地专项规划”中,规划师尝试以“区域绿地保护”为平台,以“协作式规划”理论为指导,与城市各相关部门及地方政府合作,编制能容纳各方利益和目标并能获得广泛认同和支持的“区域绿地专项规划”,以此作为未来城市非建设用地资源保护的框架性文件。本文旨在总结本次规划实践中获得的部分经验以及讨论“协作式规划”实践中可行的技术方法,以此作为对城市规划改革的一种探索。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现阶段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主要特征与问题的认识,提出保障性住房建设应转变传统的供给方式。转变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借鉴美国包容性区划实践经验,在城市中心区普通商品房开发项目中配建一定比例的保障性住房。通过对美国包容性区划经验的学习以及中美相关背景的比较,认为我国目前采用与包容性区划性质相似的保障性住房"配建政策"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具有较强的政策执行优势。最后,论文提出当前采用保障性住房"配建政策"尚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2.
空间规划和空间规划的编制实施管理在城乡空间治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海通过市-区-镇三级"两规合一"和以"上海2040"编制为契机的"多规合一"两个工作阶段,系统研究梳理了空间规划的编制实施管理工作。从统一规划体系、协同技术手段和简化行政程序3个方面入手,探索了横向上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为主体、融合其他专项规划,纵向上以空间规划体系深化落实空间布局和各项空间政策,贯穿规划编制、实施、监督的全过程的空间治理方式的系统性变革。  相似文献   

13.
海南区域发展的空间演变和理想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海南区域发展空间演变的研究,结合海南近几年来在区域空间发展战略上的调整,对海南未来区域发展空间的理想结构进行了探讨。提出按照构建和谐人地关系的基本原则,从区域层面建立和谐的人居环境系统,并结合海南具体的地域特征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提出了圈层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4.
通过构建空间计量分析模型,就我国31省份城乡一体化程度进行测度,并对城乡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乡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空间相关,城乡一体化发展速度较快的区域,其经济发展水平实现较快提升。区域经济增长和城乡一体化在相邻省份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和相关性。城乡人口融合、城乡基础设施融合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应实施有差别的城镇化政策,推动城乡产业、人口、基础设施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5.
采取"五普"、"六普"人口数据,对近10年来杭州城市人口空间变动进行深入分析,结合近郊区通勤人口的交通出行调查,界定杭州都市区空间范围及其未来生长空间。研究发现,上轮总体规划确定的"一主三副六组团"格局,已成为一种非均衡的发展格局。同时,提出"一主六片区"的城市空间布局,有利于形成新时期杭州大都市多中心的空间形态,构建不同空间尺度的多中心体系,以引导城镇化人口合理集聚和城市空间优化布局,并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提供相应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的区域非均衡发展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在对政策干预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选取1977-2017年的全国注册工商企业数据,对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及政策干预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揭示京津冀地区产业演化的特征,并阐述政策干预与区域均衡-非均衡发展间的耦合关系。研究发现:第一,京津冀地区的产业不平衡增长逐渐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技术进步成为加剧区域非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第二,京津冀地区协调发展的实现不仅需要关注资本、劳动力等生产性要素,还需要重视与创新能力相联系的知识、关系、制度等创新性要素的累积。  相似文献   

17.
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途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陈建华  王国恩 《城市规划》2006,30(12):15-19
分析了我国行政区经济利益博弈成为区域协调的障碍,建设区蔓延、区域产业布局各自为政,重大设施协调困难、重复建设严重等区域发展中存在的困境。探索区域协调发展的四种政策途径:第一,编制有效的区域协调规划;第二,建立有权威的区域协调政府;第三,设置功能单一的特别区及专门机构;第四,促进市场化改革,增进城际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