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描述了四十年代“国统区”文学从“通俗化”、“大众化”到“民族形式”倡导的发 展过程,探讨了四十年代文学“民族化”倡导产生于抗战需要和战后复杂的国内政治矛盾的社会历 史原因,并着重分析了这种政治背景下产生的“民族化”理论在创作实践中的困难,以及“民族化” 理论的消解方式。  相似文献   

2.
连朝毅 《南方论刊》2007,1(1):61-62,60
本文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基本精神、葛兰西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的理论联系、文化领导权思想与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现实联系等维度分析了葛兰西思想视阈的“文化领导权”及其在当代社会主义语境下的适用性问题,认为当今时代条件下应着眼于在更宽泛的意义上来阐释与理解葛兰西所述的“文化领导权”思想。  相似文献   

3.
黄发有 《河北学刊》2004,24(2):129-133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的世纪交替时刻,中华民族以实现文化复兴与建设现代民族国家为核心目标,民族主义以提高民族声望、增强民族凝聚力为要务,追求民族文化的自主发展与自由繁荣,因而具有较为鲜明的文化主义色彩.同时,随着国际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人口流动与民族混融成为普遍现象,狭隘民族主义的政治目标受到现实的多种制约,民族主义开始更多地关注民族文化的自主性与同一性问题,这就削弱了民族主义的政治功能,强化了其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中国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型中,由于历史语境的变化,中国的民族主义话语始终充满矛盾和张力,并且以文学叙事的方式典型地表现出来.就“五四”文学与抗战文学而言,它们在自身历史语境中的民族主义书写在近代中国的民族文化构建和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刘邦奎  周丽 《船山学刊》2008,(4):186-190
20世纪四十年代的"民族形式"论争是抗战时期政治意识形态渗透下的一场非纯文学问题之争,它的兴起有其必然的历史原因和时代需要,同时也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本文回溯论争要点,结合实践情况,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从追求文学民族化的视角总结和反思了四十年代"民族形式"运动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6.
《东岳论丛》2016,(4):107-120
1976年初《人民文学》复刊是中央高层政治斗争的产物,体现了转折时代文化领导权的争夺与意识形态的裂变。无论该刊掌握在谁的手里,对短篇小说创作的重视是一致的,只是重视的方式和重点不同。1977年《人民文学》召开的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开启了新时期文学大戏的幕布,会议成果影响深远。《人民文学》主持开展的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活动,正是政治转型期间文学领导权更加集中和统一的必然结果,而评奖过程中对"群众话语"的强调反而更有利于文学权力的集中。  相似文献   

7.
东方启蒙运动肇端于西方文明的冲击,源于寻求国家富强的民族主义目标,因而启蒙始终与民族主义相生相伴。东方启蒙主义思潮与民族主义思潮错综交织的文化景观在启蒙文学中有生动的表现,东方启蒙文学就是东方现代民族主义文学的早期形态。这从东方启蒙文学的创作主体、主题和题材可以得到充分的论证。  相似文献   

8.
“文化软实力”具有国家发展战略性引领作用,已成为制约综合国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以“文化领导权”的角度探析如何提升国家的“软实力”,从推进和谐文化发展、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三个方面阐述加强文化领导权,构建中国软实力之路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谨 《天府新论》2012,(4):113-117
民族文化是具有民族个性和地域风格的文化样态。它是一种类存在,表现为一种主权文化,这种主权文化是一种软权力,内化为文化自觉。民族文化还是一种身份认同,这种身份认同是动态的、变化的和历史的,其民族文化身份理所当然地具有实践性、可塑性和阶段性特点。在全球化的交往中,一个国家的文化利益集中表现为高度的民族利益时,就会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民族主义。从理论上看,普遍的文化民族主义是文化多元主义;从实践上看,极端的文化民族主义是文化一元主义;从未来发展趋势上看,文化民族主义由"极端"走向"温和"。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坚持文化领导权方面进行了诸多实践,积累了大量经验,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作为首要任务,把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视为重大课题,同时强调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当前的紧迫任务。这些探索充分展现出习近平文化思想鲜明的谋篇逻辑:“以立为本,立破并举”、“战略导向,整体思维”和“守正创新,固本培元”。  相似文献   

11.
连朝毅 《南方论刊》2008,1(5):13-15
文化领导权思想是葛兰西思想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这一思想虽然是从阐述西方社会主义革命战略出发的,可是其理论适用范围实际上已经超越了西方社会的局限并具有很强的历史穿透力,所以我们有必要在理解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的过程中对其做出当代语境的解析,为此要进一步注重研究四个方面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东岳论丛》2019,(6):13-20
抗战转入相持阶段前后,左翼知识分子围绕"民族形式"问题展开了论争,核心是如何认识传统旧文化和五四新文化的问题。这场论争首先在重庆的知识分子中进行,随后延安的知识分子也加入其中,他们以《中国文化》杂志为阵地,在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指导之下,展开了对于传统旧文化和五四新文化的重新认识,明确了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才是"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在这种思想认识下,延安的知识分子转向了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对于传统文化资源的重新发掘,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新的革命理论,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是在继承前人思想及反思资产阶级执政之道与无产阶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其本质是无产阶级夺取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一种“文化领导权”策略。作为一种对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对于当今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如何应付全球化浪潮之中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的威胁和挑战具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复兴中华民族文化、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责任。在探讨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深刻联系基础上,本文从党内政治文化、人民群众作用、知识分子力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网上舆论斗争等方面深入分析如何加强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的创新建设。  相似文献   

15.
近现代民族主义是相当晚近的发明。其理想和实利的自然结合使它颇受政治家的青睐。应充分认识民族主义的双刃剑功能。现代民族主义包括多种诉求 ,其中 ,民族文化是民族主义的深层载体 ,今天看来更有不同寻常的价值。现代民族主义和民族文化既面临挑战 ,又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比较而言 ,现代民族主义有强势和弱势之分。中国民族主义及民族文化的内涵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6.
黄水源 《兰州学刊》2010,(4):126-129
解放初期的政治文化运动在一系列批判运动中逐步形成了主流意识形态系统。伴随着主流政治文化形成的是来自政治文学外部与内部对话语领导权与解释权的争夺。文学政治文化化一定会带来文学运动的政治斗争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革命不仅有其发生、发展的现实动力,同时,也有其独特的文化政治结构,是文化与现实互动的有效过程,革命理念的传播、广泛的群众动员以及意识形态建构等实践都内在于这一过程中,并由此在取得全国政权之前率先夺取了革命中国的文化领导权。历史化地观察和分析文化领导权问题,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纳入中国革命的历史视野,既有助于清理这一过程中的理论问题,也为探讨革命中国的文化政治传统提供了历史的内在视角。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以后,近代意义的民族主义在中国萌生,甲午战后,更是发展成为席卷全国的狂飙巨澜,由此造成了文学观念、文学传统、文学体制、文学语言、文学传播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开始了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的巨大转型。  相似文献   

19.
试论地域、地域文化与文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地域文学研究领域中理论和操作层面的诸多问题有待研讨。首先是地域的概念及其理解 ,地域是一个空间的、文化的概念 ,因此必须具有相对明确而稳定的空间形态和文化形态 ,这是理解地域和地域文化的基点 ;地域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因而涉及到时间和传统 ;地域是一个比较性的概念 ,因此必定要有某种可资比较的参照物或参照系 ;地域又是一个立体的概念 ,自然地理或自然经济地理之类可能是其最外在最表层的东西 ,再深一层如风俗习惯、礼仪制度等 ,而处于核心的、深层 (内在 )的则是心理、价值观念。在进行研究时 ,必须把它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上的认识和理解从根本上纠正了目前地域文学研究中的一些错误认识。其次 ,应进一步讨论地域的划分 ,行政区划与文化区划既不相同 ,又密切相关 ,行政区划有时也可转化为文化区划。第三 ,地域与文学之关系值得深入探讨 ,尤其是对地域文学研究中的具体操作问题 ,这里第一次提出“地域文学场”概念 ,对解决地域文学研究中的具体问题有一些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民族主义与现代拉美文化的独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和民族主义的双重作用下,现代拉丁美洲既持续不断地吸纳外来文化,同时又保持着本土文化的核心部分,这就使得拉美文化具有独特的个性:混杂性、开放性,以及民族特性和世界主义倾向的共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