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比较两种麻醉方法对小儿腹腔镜疝修补术(1aparoscopic herniorrhaphy,LH)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ASAI~Ⅱ级择期行LH息儿60例,年龄1~5岁,随机分为骶麻复合丙泊酚静脉全麻组(C组)和气管内插管全麻组(G组)各30例。检测术中不同时点血浆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并观察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检测动脉血气,记录术后恢复情况及麻醉费用。结果:C组气腹后各时点Cor、NE、E、ACHT水平与气腹前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G组气腹后上述各指标显著高于气腹前(P〈0.05),且显著高于C组同时点(P〈0.05)。与气腹前比较,C组气腹后MAP及HR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G组显著升高(P〈0.05),两组息儿气腹30min后PaCO:均显著增加(P〈0.05),停气腹后恢复至气腹前水平。C组麻醉苏醒时间明显快于G组[(14,7±4.9)minvs(22.1±5.4)min,t=-5.583,P=0.000];C组术后镇痛需求率显著低于G组(5/30vs13/30,x^2=5.079,P=0.024),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6/30vs11/30 ,x^2=2.052,P=0.152);C组麻醉费用比G组明显减少[(599±62)元vs(1964±238)元,t=-30.504,P=0.000]。结论:骶麻复合丙泊酚静脉全麻可有效抑制小儿LH围术期的应激反应且经济安全,患儿术毕苏醒质量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两种麻醉方法对儿童腹腔镜疝高位结扎术(lapamscopic hernia sac high ligation)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ASAⅠ-Ⅱ级择期行腹股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60例,年龄6—12岁,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E组)和单纯气管内全麻组(G组)各30例。检测术中不同时点血浆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浓度并观察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结果E组各时点Cor、NE、E、ACHT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G组气腹后上述各指标较气腹前明显增高(P〈0.05)且显著高于E组同时点(P〈0.05)(见表2);E组气腹后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G组的则显著升高(P〈0.05);两组患儿气腹10min后PaC02均显著增加(P〈0.05),停气腹后渐恢复至正常,血PH值则变化不明显。结论硬膜外麻醉复合基础麻醉相对于单纯气管内全麻更能有效抑制儿童腹股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比较全麻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应激反应和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2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随机分为全麻组(G组)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GE组),监测气腹前后HR、SBP、DBP、MAP、血浆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血糖、皮质醇浓度及血气分析变化。结果:两组HR、SBP、MAP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G组较GE组显著;G组E、GE、血糖均显著升高,GE组无显著变化,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皮质醇均显著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气腹后均出现PaCO2升高,pH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C手术中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引起的应激反应轻,对循环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单纯全麻和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老年患者腹腔镜下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择期行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并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老年患者42例,随机均分为单纯全麻组(G组)和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组(GE组).记录气腹前5min (T1)、气腹后10 min(T2)、30 min(T3)、90min(T4)、180min(T5)、解除气腹后30 min(T6)及术毕(T7)各时点HR、MAP、CVP、气道压(Paw)、PaCO2、pH和血糖(Glu),以及手术时间、气腹时间、出血量、丙泊酚与瑞芬太尼用量、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及术后躁动发生率.结果 与G组比较,GE组瑞芬太尼用量较少,术后拔管时间较短,躁动发生率较低(P<0.05).两组T2~T7时HR、MAP、CVP、Paw、PaCO2及Glu值均增高,pH值下降(P<0.05).T2、T3、T6、T7时G组HR、MAP较GE组增快升高明显(P<0.05);T2~T7时G组Glu较GE组升高明显(P<0.05).结论 老年患者腹腔镜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中采用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与单纯全麻相比,血流动力学更稳定,阿片类药物用量更少,术后苏醒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5.
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不同麻醉方法对应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在硬膜外麻醉和全麻下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血浆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的变化。方法将40例拟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全麻(GA)组和硬膜外(EA)组,每组20例,监测麻醉前、气腹前10min、气腹后及放气后5min各时点血浆NE、E浓度。结果EA组术中各时点NE浓度无明显变化,气腹前及气腹后E明显增高(P〈0.05),术毕基本恢复(P〉0.05);GA组气腹后NE和E均明显增高(P〈0.05),术毕E仍未恢复(P〈0.05)。结论两种麻醉方法术中均存在明显应激反应,硬膜外麻醉下施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应激反应较全麻轻。  相似文献   

6.
两种麻醉方法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应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两种麻醉方法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Ⅰ组采用罗比卡因复合小剂量芬太尼行硬膜外麻醉,并辅以丙泊酚静脉泵注给予镇静(观察组);Ⅱ组采用以丙泊酚为主静脉复合全麻(对照组)。于麻醉前(T0)、CO2气腹前5min(T1)、CO2气腹后10min(T2)、40min(T3)、术毕10min(T4)抽肘静脉血检测血浆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血糖(Glu)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浓度,并记录各时点MAP、HR、SpO2。结果与T0时比较,Ⅰ组各时点Cor、NE、E、Glu、ACTH及MAP、HR、SpO2差异无显著意义,Ⅱ组T2、T3时Cor、NE、E、Glu、ACTH及MAP、HR显著高于T0时(P<0·05);组间比较,Ⅱ组T2、T3时Cor、NE、E、Glu、ACTH及MAP、HR亦显著高于Ⅰ组同时点(P<0·05)。结论罗比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阻滞辅以丙泊酚镇静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应激反应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应用硬膜外复合静脉全麻与单纯全麻的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治疗的患者6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其中31例应用硬膜外复合静脉全麻的为A组,31例应用单纯全麻的为B组。对比两组麻醉效果、术中术后情况。结果 B组丙泊酚、维库溴铵、异氟醚在术中的麻醉用量均高于A组,A组手术时间、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拔管时间、术后完全清醒时间均少于B组,B组麻醉诱导后MAP、HR水平较诱导前均显著下降,建立气腹后、术毕、拔管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水平均逐渐上升,在麻醉诱导后各时间段血糖浓度均升高,与麻醉诱导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麻醉诱导后、建立气腹后、术毕、拔管后血糖浓度均高于A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90%、38.71%,B组显著高于A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复合静脉全麻应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麻醉效果好,术中麻醉用量少,患者苏醒快,生命体征波动小,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麻醉效果,并与单纯静脉全麻比较。方法:随机将LC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静脉全麻)与观察组(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每组30例。记录麻醉前、麻醉后(气管插管后或硬膜外平面固定后期气腹前)、气腹后5min及术毕时的SBP、DBP、HR、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例数及8h内的平均VAS评分、两组异丙酚的用量。结果: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患者苏醒质量、PONV、8h平均VAS评分及异丙酚量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LC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循环和呼吸的干扰小,清醒质量高且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插管静吸复合全麻在小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手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60例行小儿单侧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手术患儿,随机分为全麻插管组(A组27例)和非插管静吸复合全麻组(B组33例),观察手术时间、清醒时间,连续监测MAP、HR、SpO2、PetCO2。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min)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苏醒时间(min)B组短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儿气腹后的MAP、HR、PetCO2均较气腹前显著升高(P〈0.05),A组和B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插管和未插管静吸复合全麻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手术均是安全有效的,但未插管静吸复合全麻适用于手术时间短的腹腔镜手术,在手术时间〉1h的手术,以气管插管控制呼吸为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硬膜外复合静脉全麻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麻醉方案不同将78例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分为2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采用硬膜外复合静脉全麻。比较2组术前(T_1)、切皮时(T_2)、人工气腹建立20 min(T_3)、术毕(T_4)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以及术后完全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T_1时的HR、MA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2~4)时点观察组HR、MAP的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完全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复合静脉全麻应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可有效减轻应激反应程度,提高麻醉恢复质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全麻与腰硬联合麻醉在腹腔镜疝修补术中气腹不同阶段应激反应的变化。方法:选择拟行腹腔镜疝修补术的40例患者,20~6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体重55~80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Ⅰ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2~3μg/ml),间断推注芬太尼维持麻醉,根据血压(BP)、心率(HR)变化调整药物浓度,维持血液动力学平稳。Ⅱ组选择L2~3间隙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置入腰麻针注入0.5%等比重布比卡因15 mg,靶控输注异丙酚1~1.5μg/ml维持镇静。分别于麻醉前(T0)、气腹前5 min(T1)、气腹后15 min(T2)、气腹后30 min(T3)监测BP与HR,于各时点抽取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同时抽取桡动脉血测定血浆皮质醇(plasma cortisol,Cor)、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肾上腺素(epinephrine,E)的浓度,记录患者术后清醒时间。结果:与T0相比,Ⅰ组T2时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升高,T2、T3时血浆NE、E浓度,T3时Cor浓度升高(P<0.05);Ⅱ组T1、T2时HR升高,T1时MAP下降,T3时Cor浓度升高(P<0.05),T1、T2时pH(potential of hydrogen)下降,二氧化碳分压(PaCO2)升高。与Ⅰ组相比,Ⅱ组T2、T3血浆NE、E浓度降低(P<0.05),T3时Cor浓度降低(P<0.05),T1时HR升高,T1、T2时MAP、pH下降,T1、T2时PaCO2升高(P<0.05),Ⅱ组术后患者清醒时间短(P<0.05)。结论:腹腔镜疝修补术中应用腰硬联合麻醉可更好地控制应激反应,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科手术不同麻醉方法的效果。方法择期拟行胸科手术患者9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5岁,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n=45):静吸复合全麻组(Ⅰ组)和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组(Ⅱ组)。Ⅰ组麻醉诱导后,吸入七氟醚,持续输注丙泊酚维持麻醉;Ⅱ组先采取硬膜外麻醉,麻醉平面稳定后全麻诱导,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于术前30 min时、术中10 min时、术后10 min时记录患者的SBP、MAP、DBP、HR、SpO2。术毕记录患者气管导管拔管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及完全清醒时间,并记录气管导管拔管即刻(T1)、拔管后5 min(T2)、10 min(T3)及20 min(T4)的RSS镇静评分。结果与Ⅰ组比较,Ⅱ组术中及术后10 min时SBP、MAP、DBP和HR降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完全清醒时间显著缩短,T1-4时RSS镇静评分明显升高(P0.05)。结论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用于胸科手术的效果优于静吸复合麻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丙泊酚与七氟醚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2月至2012年3月为62例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瑞芬太尼与丙泊酚联合麻醉,观察组采用瑞芬太尼与七氟醚联合麻醉,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应用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于气管插管后1 min、建立人工气腹前及建立人工气腹后5 min舒张压、收缩压及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自主呼吸恢复、睁眼、拔管及定向力恢复用时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与七氟醚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均较显著,但七氟醚麻醉可降低CO2气腹对患者产生的影响,能更平稳地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Narcotrend监测下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和单纯全麻用于老年病人腹部手术的临床效果,探讨老年腹部手术病人更安全合理的麻醉方式。方法 40例ASAⅡ~Ⅲ择期行腹部手术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EGA)和单纯全麻组(GA),每组20例。两组全麻诱导用药为舒芬太尼0.4μg/kg、顺苯磺阿曲库铵0.15 mg/kg、依托咪酯0.2 mg/kg,气管插管后微泵持续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及间断静注顺苯磺阿曲库铵维持麻醉,术中行Narcotrend监测并使Narcotrend分级(NTS)维持在D0~D2之间。EGA组全麻诱导前先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入试验剂量1.3%利多卡因3 ml,气管插管后硬膜外追加1.3%利多卡因6~8 ml,再以0.375%罗哌卡因5~8 ml/次维持硬膜外阻滞。术中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术毕记录两组病人全麻维持用药量和病人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定位功能恢复时间等。结果 EGA组术中收缩压低于GA组(P<0.05);术中麻醉用药比较,EGA组丙泊酚及顺苯磺阿曲库铵用量少于GA组(P<0.05),EGA组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GA组(P<0.01);恢复时间比较,EGA组病人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位功能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GA组(P<0.01);两组病人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用于老年病人腹部手术血流动力学稳定,全麻药用量减少,病人恢复较快,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麻醉方法,同时进行麻醉深度监测,有利于预防术中知晓。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过程中分别采用硬膜外麻醉与外周神经阻滞两种方法,并观察这两种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因下肢外伤就诊于我院的老年患者24例。按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外周神经阻滞组和硬膜外麻醉组,每组12例。外周神经阻滞组: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后路腰丛及坐骨神经阻滞。硬膜外麻醉组常规硬膜外麻醉。结果两组手术麻醉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血流动力学改变:外周神经阻滞组患者阻滞前后及术毕均无明显波动,麻醉后15,30min两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均有显著差异(P<0.05)。镇痛时间:外周神经阻滞组明显长于硬膜外阻滞组。外周神经阻滞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硬膜外阻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神经阻滞组维持时间长于硬膜外阻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神经阻滞:外周神经阻滞组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均短于硬膜外阻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神经阻滞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80岁以上高龄老人下肢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复合丙泊酚用于腹股沟斜疝手术的可行性。方法抽取80例于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行腔镜下腹股沟斜疝手术的患者,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成两组:腰硬联合麻醉复合丙泊酚组,40例(治疗组),腰硬联合麻醉复合芬太尼、氟哌利多组,40例(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的术中MAP、HR、SpO2较术前有明显下降,与同期的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不良反应来看,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复合丙泊酚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腔镜下腹股沟斜疝手术,同时优于芬太尼、氟哌利多,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地氟醚复合吗啡快通道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 的应用.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LC 患者90 例,随机分为3 组:P 组(丙泊酚+ 瑞芬太尼)、S 组(七氟醚+瑞芬太尼)和D 组(地氟醚+ 吗啡),术前和诱导用药相同,麻醉维持:P 组静脉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和顺式阿曲库铵;S 组吸入七氟醚及静脉输注瑞芬太尼,不追加顺式阿曲库铵;D 组吸入地氟醚及静脉注射吗啡,不追加顺式阿曲库铵.术中观察血流动力学波动情况和呼吸恢复、拔管、离室时间、术中知晓发生率以及苏醒期躁动评分.结果 与P 组比较,D 组和S 组的血压和心率波动例数减少(P 〈 0.05);与P 组和S 组比较,D 组呼吸恢复、拔管、离室的时间缩短(P 〈 0.05),苏醒期躁动的评分较高(P 〈 0.05).3 组患者均未出现术中知晓.结论 地氟醚复合吗啡快通道麻醉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血流动力学波动影响小,术后苏醒速度快、质量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分析胸部手术实施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方法将42例SASⅠ~Ⅱ级胸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1例。对照组实施全身麻醉,观察组予以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观察分析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42例患者停止麻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5~10 min。观察组患者麻醉药剂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清醒时间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进行胸部手术,能降低麻药对循环及呼吸的抑制,缩短患者清醒时间,提高手术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阻滞(combined spinal epidural anesthesia,CSEA)技术辅以静脉浅全麻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临床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在腰-硬联合阻滞后分别予以力月西、杜氟合剂、异丙酚辅助麻醉施行腹腔镜妇科手术;回顾分析269例妇科腹腔镜手术的临床麻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其麻醉效果、副作用。结果:术中麻醉效果良好,镇静充分,DBP、SBP、HR指标在CSEA后10min内有变化但平稳(P>0.05),均在正常范围;CO2气腹后10min与气腹前比较,HR增快,有统计学意义(P<0.05),RR加快、PETCO2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者变化最为显著,但仍可维持在正常范围,而SpO2变化幅度不显著(P>0.05),在气腹30min后,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排气后10min各项指标与气腹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6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妇科腹腔镜手术,无一例发生麻醉并发症及意外。结论: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应用腰-硬联合阻滞辅以静脉浅全麻,在强化麻醉管理、充分吸氧的前提下能很好的控制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功能的变化而维持正常的生命体征,麻醉效果良好,可在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