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围性面瘫的综合康复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胡坚勇 《中国康复》2005,20(4):214-214
周围性面瘫患者96例,均为单侧发病,符合《神经病学》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男52例,女44例;年龄5—79岁;病程1~26d;左侧面瘫47例,右侧49例,分为综合组68例和对照组28例。2组均采用药物治疗;综合组并配合物理因子、运动疗法及心理疏导。①药物:强的松10mg口服,每天3次,7d后减量;VitB10.1 g+VitB120.5mg肌肉注射,每天1次;地巴唑10mg+ATP20mg口服,每天3次。②物理因子:超短波,功率60—100W,频率27.12MHz,直径13cm圆形电极放置病侧耳前,无热量。  相似文献   

2.
运动疗法加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作用。方法: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00例,治疗组采用运动疗法加西药、超短波、针灸综合治疗,对照组不作运动疗法。结果:面神经麻痹中度者,治疗组治疗时间为(12.3&;#177;1.8)d,对照组为(15.8&;#177;2.6)d(P<0.01);面神经麻痹重度者,治疗组显效率为85%,对照组为55%(P<0.05)。结论:运动疗法可促进面神经麻痹中、重度患者早日恢复,提高显效率。  相似文献   

3.
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及其对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琴  张红星 《中国康复》2007,22(6):415-416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及其对患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各30例,针刺组采用针刺风池、翳风、阳白、攒竹、丝竹空、四白等穴治疗;药物组口服牵正散加减治疗;综合组则联合以上2种方法治疗。结果:治疗1个月后,综合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针刺组及药物组(P〈0.05);3组患者治疗后机体IgG、IgA、IgM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0.01),与针刺组及药物组比较,综合组下降更明显(P〈0.01)。结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发病与免疫球蛋白有关,针药结合治疗对免疫球蛋白的改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不同康复手段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陈卫民  王岩  冀予心 《中国康复》2006,21(6):396-396
目的:比较不同治疗手段对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t79例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20例采用高压氧及药物治疗;B组20例采用高压氧及针刺治疗IC组20例采用单纯药物治疗ID组19例单纯针刺治疗。结果:治疗2个月后,临床疗效评定,A、B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C、D组(95%、90%与70%、63.2%,P〈0.05).结论:高压氧结合药物或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针灸治疗贝尔麻痹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采用多中心分层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针灸治疗贝尔麻痹的临床疗效,并与西药治疗进行比较。方法:收集2001—09/2003—07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附属第一医院、绵阳市中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等4个中心的贝尔麻痹患者480例,随机分为3组:①基础组(n=161):采用强的松、VitB1,VitB12及地巴唑等基础治疗2~4周。②针灸组(n=160):采用毫针刺加灸,地仓、颊车、合谷、阳白、下关、翳风,合谷穴取双侧,其余均取患侧。毫针刺,留针30min。灸法在上述穴位上,遵穴悬灸5min,共灸30min,1次/d,周末休息2d,共治疗4周20次。⑨基础加针灸组:基础治疗+针灸。在比较时把病程(急性,非急性)和病情(轻度,重度)作为分层的两个因素进行分层随机。治疗前后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评价面神经功能,面部残疾指数量表评价与之相关的躯体残疾和社会心理变化;同时进行组和亚组的疗效分析。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439例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组内各亚组疗效比较:基础组急性轻度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比急性重度、非急性轻度和非急性重度好(P〈0.05,0.01);基础加针灸组急性轻度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比急性重度好(P〈0.05);针灸组急性轻度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比非急性重度好(P〈0.01)。②按病程和病情进行分层分析:轻度面神经麻痹无论急性还是亚急性3组疗效无差异(P〉0.05),重度神经麻痹无论急性还是亚急性基础加针灸组和针灸组的疗效比基础组好,针灸组最好(P〈0.05,0.01)。结论:对轻度贝尔麻痹而言,无论急性还是非急性,三种治疗方法都可以采用,而对重度贝尔麻痹,不管急性还是非急性针灸治疗的效果比医药治疗好。  相似文献   

6.
面肌运动训练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面肌运动训练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方法:将138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综合康复治疗组48例,物理治疗组4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醋酸泼尼松、甲钴胺、VitB1治疗;物理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同时给予超短波、紫外线和直流电局部导入VitB1治疗;综合康复组则是在物理治疗基础上再给予面部肌肉运动训练。用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0天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第30天面神经功能评分与各组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意义。综合康复组和物理治疗组面神经评分都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7.
周利平 《中国康复》2007,22(1):41-41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微波、中频电疗等综合疗法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168例,分为综合组和对照组各84例。均采用消炎止痛,强筋壮骨等常规药物治疗。综合组并配合针刺及微波、中频电疗等。结果:治疗20d后接膝关节活动能力评定疗效,综合组临床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36.0%、97.0%与16.0%、81.0%,P〈0.01)。随访3个月。综合组120膝,治愈43膝(36.0%)。对照组119膝,治愈16膝(16.0%),2组比较,综合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药物配合综合物理疗法能显著提高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弥可保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弥可保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收集首次诊断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弥可保静脉滴注组34例、弥可保肌肉注射组32例及对照组31例,分别应用弥可保0.5mg静脉滴注、弥可保0.5mg肌肉注射及维生素B。20.5mg肌肉注射,连续治疗15d,三组均同时使用相同剂量的泼尼松、抗病毒及丹参注射液治疗。治疗1、3、4周采用House—Braekmann分级法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后3周弥可保静脉滴注组患者痊愈率为47.06%(16/34),改善率为26.47%(9/34),总有效率73.53%;弥可保肌肉注射组患者痊愈率为31.25%(10/32),改善率为18.75%(6/32),总有效率50%;维生素B12对照组患者痊愈率为25.81%(8/31),改善率为16.13%(5/31),总有效率40.63%。治疗4周后,弥可保静脉滴注组患者痊愈率为70.59%(24/34),改善率为20.59%(7/314),总有效率91.18%;弥可保肌肉注射组患者痊愈率为68.75%(22/32),改善率为21.86%(7/32),总有效率90.63%;维生素B,2对照组患者痊愈率为45.16%(14/31),改善率为22.58%(7/31),总有效率67.7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弥可保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好于维生素B12弥可保静脉滴注疗效优于肌肉注射。  相似文献   

9.
综合康复治疗对高血压伴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来芹美 《中国康复》2006,21(6):378-380
目的:比较高血压伴代谢综合征患者单纯药物治疗与综合康复治疗在降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防治新发心血管病方面的效果。方法:轻、中度高血压伴代谢综合征患者143例分为综合组75例与药物组68例,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综合组同时加强卫生宣教、有氧运动等综合康复治疗。治疗前后观察2组患者新发心血管病情况及体重指数(BMI)、脉压(PP)、血糖(FBG)、血甘油三脂(TG)、尿酸(UA)、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等变化。结果;随访1.5年,新发心血管病,综合组9例,药物组13例(P〈0.05);与药物组及治疗前比较,综合组治疗后TG下降14.7%,向心性肥胖减少16.7%,UA下降21.6%(均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改善。心血管病危险因子(TG、向心性肥胖、高UA和PP)在新发心血管病与未发心血管病患者的构成比分别为91%、87%、96%、83%与90%、74%、88%、47%,其中未发心血管病患者的PP明显低于前者(P〈0.01)。4种危险因素同时存在,综合组为31%、药物组为70%(P〈0.01)。结论:脉压升高、高尿酸血症、高TG、向心性肥胖同时存在是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发生心血管病最主要危险因素,开展综合康复治疗对预防心血管病发生及代谢异常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十天序贯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10d序贯疗法根除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疗效,并与标准三联疗法作比较。【方法】将本院200例确诊为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随机分成四组,每组50例。A组:疗程10d,前5d埃索美拉唑(20mg,每天2次)+阿莫西林(1000mg,每天2次),后5d埃索美拉唑(20mg,每天2次)+克拉霉素(500mg,每天2次)+替硝唑(500mg,每天2次);B组:埃索关拉唑(20mg,每天2次)+阿莫西林(1000mg,每天2次)+克拉霉素(500mg,每天2次),疗程7d;C组:治疗方案与B组相同,疗程10d;D组:治疗方案与B组相同,疗程14d。所有患者治疗结束4周后进行胃镜和Hp复查,并评估患者对各种治疗方案的依从性和安全性。【结果】A、B、C、D四组Hp根除率按意向治疗分析(ITT-)分别为92.0%、72.0%、76.0%、88.0%,按完成治疗分析(PP)分别为95.8%、73.7%、79.2%、95.2%,四组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20.8%、16.3%、16.7%、19.6%。【结论】10d序贯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疗效明显优于7d及10d标准三联疗法,在费用一效益分析及病人依从性方面明显优于14d标准三联疗法,而副作用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激光照射并针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90例非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采用激光照射并针灸治疗;对照组45例,单纯用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5.6%。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激光照射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可明显提高疗效,且疗效巩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综合疗法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综合组和药物组各40例,均按常规药物治疗,综合组同时氦-氖激光血管体表照射、超声波及针刺治疗。结果:治疗30 d后,总有效率比较综合组明显高于药物组(95.7%、80%,P〈0.05);综合组血流量、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及药物组(均P〈0.05)。结论:综合疗法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血流速度、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3.
高压氧结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高压氧结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38例周围睡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20例以高压氧加药物(治疗组)治疗,18例单纯药物治疗(对照组)。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疗组总有效率为66.7%,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疗效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高压氧结合药物治疗周围面神经麻麻痹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穴位注射治疗偏瘫肩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生  尹勇  常洪 《中国康复》2005,20(6):336-336
脑卒中偏瘫患者27例,男22例,女5例;年龄54-82岁,平均68.9岁;肩痛合并功能障碍23例,单纯肩痛4例;病程25 d-3个月;27例患者分为穴位组19例和药物组8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①穴位组采用穴位注射疗法,Ⅰ号配方:2%利多卡因5ml,VitB120mg,VitB625mg,VitB12100μg,地塞米松5mg及生理盐水至20ml;Ⅱ号配方为2%利多卡因5ml,0.5%布比卡因4ml,VitB120mg,VitB625mg,维生素B12100μg及生理盐水至20ml。  相似文献   

15.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急性面神经麻痹的作用。方法: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78例分为2组,观察组40例给予利多卡因5ml、甲钴胺250μg及地塞米松5mg的混合液进行SGB治疗;对照组38例电针治疗为主,2组均配合手法按摩及面肌功能锻练。结果:观察组起效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治愈显效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2.1±1.7d与4.5±1.9d;95.0%与78.9%,均P〈0.05)。结论:SGB可缩短急性Bell麻痹的治疗进程,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背景:目前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仍停留在针灸、针刺、针刺加理疗、穴位注射、埋线、割治等传统的有创治疗方法,不能直接作用于面神经的损伤病变部位,疗程长,治愈率低。而恒磁有氧循经无创治疗方法恰好弥补了传统治疗方面的不足。目的:探讨应用恒磁有氧循经无创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疗效。设计:病例分析。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面瘫科。对象:选择1998—06/2004—06全国18省市、自治区初诊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500例,其中男935例,女565例;年龄1.5~19岁103例,20一50岁1105例,51~74岁292例;左侧672例,右侧828例;病程1d~40年。方法:所有患者均按要求在选择的面神经麻痹有效点[面神经麻痹1号点:位于患侧耳垂后乳突下方凹陷处,相当面神经出经乳孔处。面神经麻痹2号点:位于患侧耳后乳突弧形高点处。面神经麻痹3号点:位于面神经麻痹2号穴上约3.33cm(1寸)处。面神经麻痹4号点:位于患侧外耳道后方约0.5cm与耳轮脚下0.5cm相交处。面神经麻痹5号点:位于上耳屏尖前约1寸处。面神经麻痹6号点:位于患侧耳廓上缘顶点处1及配穴(牵正、地仓、双合谷)上进行20min的恒磁有氧治疗,1次/d,10d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休息两二天,再行下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取点治疗与吸氧同时进行,吸氧方法:20min/次,1次/d,10d为1个疗程,吸氧流量一般为2~4L/min:疗效评估:进行额纹、皱眉、闭眼、吹哨、鼓腮、微笑时患侧和健侧动作一致与否的比较,同时进行示齿时和静止时的患侧和健侧的鼻唇沟和人中沟一致与否的比较。健患两侧石肌功能的比较可通过健患两侧的6点4线测量法获得。主要观察指标:临床疗效评定结果。结果:150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中途无脱落。经20d治疗后恢复1385例(92.33%);显效92例(6.13%);好转22例(1.74%);无效1例(0.07%),总有效率为99.93%。结论:采用恒定磁场并有氧方法具有无痛、无创伤、无交叉感染、无面神经二次损伤,操作安全、简便,疗程短,治愈率高的特点,可明显改善面神经麻痹症状,恢复面肌功能。  相似文献   

17.
TACE与TACE加放射治疗肝癌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单纯介入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TACE加外照射放射治疗(RT)对原发性肝癌(PHC)的疗效。方法:40例PHC患随机分成单纯介入组与介入加放疗组(综合组)各20例。介入化疗选用阿霉素或表阿霉素40~80mg,丝裂霉素8~14mg,5-氟尿嘧啶1g,栓塞剂为40%碘化油或明胶海绵,放疗采用6MV电子直线加速器局部野外照射。结果:平均生存期介入组为10.2个月,综合组为12.8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介入组为40%、25%、10%,综合组为65%、40%、20%,后果明显高于前。结论:采用介入加放射综合治疗原发性肝癌,较单纯介入治疗可明显地提高治疗生存期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三种不同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针灸,星状神经节阻滞加针灸三种不同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并对患者颜面皮肤温度变化进行对比观察。方法:选择1999-03/2005-05北京医院疼痛门诊和2002—03/2005—05宣武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门诊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42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14例。①星状神经节阻滞组:单纯使用星状神经节阻滞进行治疗。②针灸组:单纯使用针灸进行治疗(针刺部位为患侧迎香、承浆、四白、地仓、大迎、颊车、下关、人中、阳白、攒竹、鱼腰、丝竹空、合谷、印堂、翳风,风池等穴位。进针方式为指切法、夹持法和提捏法)。③星状神经节阻滞加针灸组:联合应用以上两种方法进行治疗。各组治疗,1次/d,10次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应用日本颜面神经麻痹部位评价法(柳原氏40点法)进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程度及疗效判断(患侧颜面总分累计在0~10分为重度麻痹;11~20分为中度麻痹;21分以上为轻度麻痹,正常满分为40分。疗效判定标准:36分以上为完全治愈;36分以下为不完全治愈,其中32~36分为有效,不满32分则为好转)。并于治疗前10min和治疗后10,20,30,40,50min测定三组不同方法治疗时的双侧颜面部位皮肤温度。结果:42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3组患者颜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和疗效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颜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均高于初诊时(P〈0.01)。治疗结束后星状神经节阻滞加针灸组患者的颜面神经麻痹评分明显高于星状神经节阻滞组和针灸组[(36.57&;#177;0.57),(34.14&;#177;1.16),(34.00&;#177;1.03)分,(P〈0.01)l。星状神经节阻滞组总有效率为71.0%。针灸组总有效率为78.1%。星状神经节阻滞加针灸组总有效率为99.4%。(④3种方法对患侧颜面皮肤温度的影响:星状神经阻滞组治疗后第20分钟开始上升(35.5&;#177;0.3)℃,治疗后第30钟时温度最高(35.4&;#177;0.2)℃;针灸组治疗后第30分钟开始皮温升高(34.9&;#177;0.4)℃,并持续到第50分钟无下降趋势;星状神经阻滞加针灸组治疗后第10分钟时患侧皮温开始升高(35.2&;#177;0.3)℃,并持续到第50分钟无下降趋势。星状神经节阻滞加针灸组治疗后第30-50分钟颜面皮肤温度变化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结论:3种方法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都有治疗作用。同单纯应用星状神经节阻滞和针灸治疗比较,星状神经节阻滞加针灸联合应用具有疗效好,显效快,明显改善局部微循环障碍,无副作用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参照广东省卫生厅编印的广东省常见病基本诊疗规范确诊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00例,均急性起病,病程1—60d,平均4.5d;临床表现为一侧周围性面瘫特点及肌电图改变,排除其他耳源性及后颅窝病变。100例息者分为物理组53例和药物组47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物理组患者采用针刺及神经肌肉本体易化技术(PNF)治疗;药物组以西药治疗为主。①针刺:取阳白、太阳、下关、颊车、地仓、迎香、翳风、合谷等穴,每天1次。②PNF:以额肌、皱眉肌、眼轮匝肌、提上睑肌、眉间降肌、颧大肌、口轮匝肌、上唇提肌、下唇降肌、颏肌、口角提肌、口角降肌、口三角肌、颊肌、颞肌和咬肌的对角线模式训练为主,做皱鼻、闭眼、吹哨、示齿、抬额等动作,每个动作反复10遍。每天1次。③药物:泛敏补0.5mg、VitB1 20mg、地巴唑20mg,急性期加服强的松10mg。均每天3次。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接受减压术的完全性贝尔麻痹患者手术前后进行的电生理观察,证实完全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面神经不是完全变性,可能残存一部分传导阻滞的纤维。 方法:选择2005-03/06北京世纪坛医院面神经研究室收治的31例单侧完全性贝尔麻痹患者,平均病程97.3d,所有患者House-Braekmann分级(Ⅰ~Ⅵ级,评级越高,面神经麻痹程度越重)均为Ⅵ级,并接受了经乳突颞下人路面神经减压术。术前检测双侧降口角肌的动作电位和F波,比较振幅和时程,术后第7天复查,比较手术前后动作电位的参数变化,并评定House-Braekmann分级。 结果:3l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患侧动作电位:术前26例检测到,术后均检测到,术后平均振幅较术前显著增高[(324.73&;#177;384.02),(94.48&;#177;88.15)μV,P〈0.01];术后平均时程较术前显著长[(11.64&;#177;7.86),(4.10&;#177;3.08)ms,P〈0.011。②F波:术前均未引出,术后3例(10%)引出。③术后7d内87%的患者(27例)出现运动恢复,22例患者达到House-Braekmann Ⅴ级,5例患者达到HouseBrackmann Ⅳ级。结论:①完全性面神经麻痹不等同于全部面神经纤维变性,大多数患者仍然残存着相当数量的传导阻滞的纤维,不能随便认定患者的面神经纤维100%变性。②F波消失的患者预后差,保守治疗无效,及时的面神经减压术能够有效解除传导阻滞,从而表现出术后早期的临床恢复过程。③术后早期评价面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时,肌电图随意动作电位比F波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