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经济全球化对文化全球化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立旭 《唯实》2001,(7):15-18
全球化不仅导致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也导致文化上的自由交流,使文化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朗.经济全球化对文化全球化的影响,既表现在市场普遍化的作用上--全球规模的市场需要有全球范围的文化共识;又表现在人类为回应全球性难题而通过文化适应机制实现的相互学习和借鉴上;另外,信息全球化营造出的电脑网络空间,也极大地增强了文化的渗透力,使狭隘的地域观念为全球意识所取代,而这正是全球性文化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理论,是对唯对史观理论的新发展。为此,笔者从哲学角度反思“三个代表”理论对唯物史观理论的新创新。  相似文献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体现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在文化哲学视野中,“三个代表”的重要论断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文化有机整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关“中国特色”的价值取向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则集中表达了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的原则。这些思想,是现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当代社会主义文化观的创新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全球化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4.
在学术界普遍关注全球化的同时,对文化全球化的存在与否及其看法产生了较大分歧,不论承认还是反对,文化全球化作为一个既成的事实对世界各国的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异质文化之间面临着冲突与碰撞,我国传统文化受到挑战。  相似文献   

5.
文化全球化中,西方发达国家以其强势文化作为一种可以操作的政治资源加以运用,极力推行西方的政治民主和文化价值,使西方的制度模式和文化观念成为压倒一切的意识形态。这既对文化多样性产生挑战又对发展中国家文化主权安全形成冲击。中国要想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安全必须突破单纯防御性的思维模式,积极参与国际机制的修改与创建,发挥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加认同感,重视国际组织的作用,进一步拓展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国际空间。  相似文献   

6.
当前,全党正开展以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活动,能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坚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既要明确什么是党的先进性,还要明确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党的先进性,也就是必须明确党的先进性的判断标准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逸舟指出,历史地看,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尽管它确实以经济现代化为主要内容之一,但又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经济的、市场的进程,而包含着政治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多种成分,近年来它向世人更充分地展示了多重因素交织作用后的复杂后果。尤其是,各国发展的经济起点、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不同国家在进入全球化过程时,不能不有非常不同的战略考虑及政策取舍。  相似文献   

8.
经济全球化是一股正汹涌着的现实力量,它与文化发展无疑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在对这一相关性的研讨中,“文化全球化”的观念已然出现并歧见纷呈。诸如是否出现了“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概念界定、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关系、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冲突与文化整合等问题都有必要深入探讨。为此,我刊约请邹广文教授、贺金瑞博士、孙晶博士、博士生崔惟航撰写了这组笔谈,希望引致更深入的研讨。  邹广文认为,当今世界已联系成一个整体,不同文化形态的运动、发展与变化呈现出一种整体的相关性和一致性,预示着人类文化将在一个新层次上超越迄今所面临的分裂与冲突的格局,出现空前的文化整合。他在文章中从东西方文化的沟通、科学与人文的融汇、个体与人类的统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四个方面探讨了面向21世纪的人类文化整合的方向。  贺金瑞在文章中回顾了人类早期和近代的文化交往,并对当代文化交往的新特点和新趋势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经济交往全球化,而文化交往则是其核心、灵魂和纽带;在21世纪,文化交往全球化将成为人类历史的必然趋势。  孙晶认为,全球化文化是一种在动态与差异(甚至矛盾冲突)中运动的过程,对其不能予以本质主义式的定位,而应是关  相似文献   

9.
彭欣  文援朝 《唯实》2003,3(3):14-17
邓小平认为 ,错误是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事物的发展规律或实际状况不相符合的认识和实践。他对错误的特性的认识 ,主要表现在对错误的特征、错误的规模与程度、错误的多重价值、错误与真理的关系的认识上。邓小平的错误观 ,是他对马克思实践论反思方式的充分运用 ,也是他对发生在自己、他人或团体的认识错误与实践错误的一种哲学认识。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是一股正汹涌着的现实力量,它与化发展无疑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在对这一相关性的研讨中,“化全球化”的观念已然出现并歧见纷呈。诸如是否出现了“化全球化”、“化全球化”的概念界定、化全球化与化多元化的关系、全球化时代的化冲突与化整合等问题都有必要深入探讨.为此,我刊约请邹广教授、贺金瑞博士、孙晶博士、博士生崔惟航撰写了这组笔谈,希望引致更深入的研讨。邹广认为,当今世界已联系成一个整体,不同化形态的运动、发展与变化呈现出一种整体的相关性和一致性,预示着人类化将在一个新层次上超越迄今所面临的分裂与冲突的格局,出现空前的化整合。他在章中从东西方化的沟通、科学与人的融汇、个体与人类的统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四令方面探讨了面向21世纪的人类化整合的方向。贺金瑞在章中回顾了人类早期和近代的化交往,并对当代化交往的新特点和新趋势连行了分析,他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经济交往全球化,而化交往则是其核心、灵魂和纽带;在21世纪.化交往全球化将成为人娄历史的必然趋势。孙晶认为.全球化化是一种在动态与差异(甚至矛盾冲突)中运动的过程,对其不能予以本质主义式的定位,而应是关系定位。他在章中对本质主义地看待化全球化的错误作了揭示并予以批驳,认为它必然导致化中心主义或化相对主义,导致中西化对立。他认为,应以综合创新的观点对待中西化。崔惟航认为,当化的物质层和理论、制度层伴随经济全球化而发展变化之际,化的全球性发展即已发生;化的全球性发展与化的一元化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所强调的乃是化的一种普遍的“相关性”.它以化的多元化为前提和基础,并通过后表现出来,而化的多元化则必须依据化全球化的趋势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哲学史上早就有了关于“自爱”的记载。“自爱”是个体和社会生存的本体论前提,由此为个体在社会中与自爱相对应的友爱和与自利行为相对应的利他行为提供了本体论根据。“自爱”是作为肉体的人的一种属性,因而属于物质范畴;但作为有意识生命活动的人把生命活动作为意志和意识的对象后,自爱就由本能上升为人的行为的规范,因而又属于意识范畴。个体作为生命体总是以切身的感性方式来反映个体行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总是以理论的方式来反映个体行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以此来调节个体在构建“为我而存在的关系”过程中的行为。正是这些感性和理性的活动为“自爱”范畴的形成提供了最深厚的基础。个体在自己的趋利避害的行为中总是用自爱规范作为评价活动的标准,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自我评价和对外部世界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以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由自发上升为自觉。传统道德哲学主张消灭自爱.弘扬他爱。而现实的需要是,道德教育不是否定自爱,而是帮助人们如何提高自爱的层次。  相似文献   

12.
对大众文化的评价是一个颇多争议的问题。合理评价大众文化首先必须摈弃精英主义的视角,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正确视角。从这一视角出发,大众文化的先进性体现在:其一,大众文化提升了普通大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其二,大众文化蕴含着对人的感性欲求的尊重。现实中的大众文化虽有种种不足,但其内在的先进性决定了我们应该以建设性的态度去面对它。  相似文献   

13.
王金福 《理论学刊》2007,1(10):41-45
在现代西方解释学和哲学合流的学术背景下,我国有些学者提出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诠释学"理解,这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学化。现代思想史上解释学的哲学化和哲学的解释学化不是解释学和哲学的进步而是退步,解释学的哲学化是解释学的越界,哲学的解释学化是哲学的退缩和唯心主义化。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看,解释学的哲学化和哲学的解释学化没有逻辑通道,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学化会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化。  相似文献   

14.
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目标是改善民生,提升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从民生视角来看,创新社会管理的民生基础是人性尊严,民生目标是还富于民,民生保障是还权于民,民生途径是公民参与。从民生角度提出创新社会管理的渠道和办法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民生型服务型政府的创建。  相似文献   

15.
韦定广 《学习论坛》2004,20(9):41-45
通过理论体系考察和文献解读,认为列宁的"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中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而非经济建设.列宁这一提法是在新经济政策背景下,关于俄国社会性质及其落后文化对社会主义建设制约性重新思考的结果;由此提出的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文化建设上的思想,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和总结20世纪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孔孟儒家学说和老庄道家学说二元化的价值观念,很好地塑造了封建士大夫的比较完整的精神世界,这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宗教的慰藉功能。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天(神)人合一”。经过周朝统治者们以及孔子、老庄、苟子等哲人对“天”的涵义的改造,使得神的概念以及神人之间的界限在国人的头脑中是很模糊的,上天崇拜和祖先崇拜往往是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以敬天法祖祭鬼神为特征的宗法性传统宗教。这种传统宗教处在世俗政权统治之下。无论历代封建统治者崇尚何种宗教,都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由于封建社会的士、庶两阶层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两者在宗教信仰上也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提出"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这一论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本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解读"宗教中国化",全面分析了宗教中国化的内涵,对宗教中国化进行了辩证分析,阐明宗教中国化的唯物论基础,同时指出推进宗教中国化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民问题。而中国农民问题之所以日益严重,其根源在于国家和社会的价值取向一直偏离了农民的需要和农民的发展。它已经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而是更为深刻的人的问题。必须在全社会树立以"农民为本"的价值取向,建立较为公正的社会制度安排,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19.
苗伟 《实事求是》2008,(5):16-19
人类通过以实践批判为核心的文化创造活动,创造着人的世界和人本身,不断接近自由全面发展的文化理想,这是马克思的“实践——社会——人”的文化辩证法。深切关注文化时代的文化精神,深化对文化时代的文化认识,这是文化时代的呼唤。走向文化哲学,完成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当代形态的重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身哲学使命和当今时代文化精神的自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文化形式在当代发展的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