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明夷待访录》看黄宗羲政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出现于明末清初 ,集中体现在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受西学及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 ,黄宗羲构建了带有中西合璧色彩的民主启蒙思想 :以限制君权为根本 ,以富民为目的 ,以倡民权为前提。充分肯定这一启蒙范式的历史地位及其意义 ,对于了解中国民主思想的演变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库恩的范式理论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新"范式"出现是知识增长的重要标志。从"两手抓"到"五位一体",中国每一次发展观念的更新都是一次"发展范式转移",体现了科学的时空观和革命观。"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发展范式进入到全新的阶段。同时,充分的发展范式转移也对中国的发展理论建设和社会实践提出要求。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文以载道"研究中的三种范式:周作人的"以新汰旧"范式、郭绍虞的"以新带旧"范式、钱钟书的"以旧释旧"范式,认为不能简单地从现代文学观念出发去阐释古代之文的含义,只有回到文以载道的原生语境中去认识它,才有可能揭示它的本真面目。朱自清提出的"将中国还给中国",就是一个回到语境的设想,沿此方向努力追寻,或可开辟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4.
"马魂、中体、西用"作为主导当代中国文化研究的学术范式,是在文化"三流合一"论、文化"综合创新"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为"体""用"之争开辟出新格局。在当代中国文化的特殊语境中,该范式既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作用,积极挖掘"中体"和"西用"的积极性成分,实现综合性地创新;更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之‘魂’",对"西用"之流弊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成分过度融合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批判,故"马魂、中体、西用"在当代中国的日常生活世界中表征出"一元、三维、六向度"的整体性结构。以此进一步完善马克思主义文化"综合创新"论,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为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范式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两大基本理论范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近代史学界对"范式"概念的运用比较混乱,在对"范式"概念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本文明确提出"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两大基本理论范式,这两大理论范式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排斥与取代关系.每一种理论范式都有其自身固有的局限性,不同范式的竞争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明儒学案》作为明清之际黄宗羲学术史研究的主要著作,无疑属于中国哲学史历史先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先导性主要体现于:首创了"学案体"的学术史研究范式;哲学史与哲学研究相统一的研究方法;"接着讲"与"如实讲"的学术使命感。黄宗羲学术史成果的先导性意义集中体现为:突破了霸权化的学术模式,形成对学术史本质的重新厘定;真实地呈现了学术演变的历史过程;同时,《明儒学案》也体现出学术史研究的独立性特点,是现代意义上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先声。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系统科学研究中,“突现”问题始终是国内外的一个热点问题,学界对其多有探讨但仍然没有定论,这与对库恩思想中“范式”的研究有着相似性。不同时期,“范式”的地位不一样,“突现”在库恩科学发展模式中的含义与地位也就不一样。透过“突现”可以理解“范式”是如何在库恩科学发展模式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传统教科书体系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当前马哲研究在学术诉求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解读范式,呈现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千面马克思”景象。通过考察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研究路径和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最新进展,分析对马克思思想解读的“中介化”所导致的非马克思主义倾向,有助于我们以有机整合的方式坚持马克思主义主义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国人对于现代化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由“四个现代化”转变为现代化是“人类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一个包罗宏富的转变过程”。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革命是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现代化范式”可以将革命史的内容包含其中,与“革命史范式”相比,“现代化范式”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实际情况。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可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研究范式:非此即彼还是互补整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研究方法角度看,目前国内马克思哲学研究主要有"学理阐释"、"文献考证"、"现实引导"三种范式。它们彼此虽然不可通约,但并非互相排斥的。不同范式对于共同建构马克思哲学,使其本真地再现出来,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每种范式都潜含着陷入自我独断从而走向异化的危险和可能。其实任何一种范式都不是自足的,其合理性是有限度的。在马克思哲学研究领域,不同范式各有长短利弊,它们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互补整合的。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凸显文化软实力背景下探索与构建传统文化范式业已成为我国文化研究领域的一项紧迫任务。开展传统文化范式研究,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传统文化范式的构建,从对托马斯·库恩提出的范式概念理解与审视的基础上来谈文化的话题,进而从传统文化的反常与危机中谈及文化民族性的重要性;而传统文化恰恰具有此种特征。陶瓷文化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种类,是民族文化的"胎记",拥有传统文化的基因,并得以良好传承下来;而传统文化范式所遵循的共同信念——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正回应了这一诉求;传统文化范式应具有的共有的"模式"或"模型"——传统文化理论范式、传统文化研究范式和传统文化学科范式。  相似文献   

12.
中学历史教学一直受到"革命化"范式影响,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和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显得落后、苍白。文章以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为例,探讨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新视角———引入史学研究中为众多学者所认同的最新成果和观点,运用现代化理念指导中学历史教学。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解释中国传统哲学的实践中,被用于解释中国传统哲学的认知范式(唯物认知范式、科学认知范式、人文认知范式、逻辑认知范式、自我认知范式),由于时空的变化、自身的性能、应用主体素质等方面的影响,会出现“转移”现象,而这种转移表现为全局转移、局部转移、隐性转移、主体性转移等四种形式,同时呈现出渐进式、无伤亡式、对调式三大特点。这些内容的把握有助于将认知范式正确用于中国传统哲学研究并获得积极结果。  相似文献   

14.
对话主义在西方已经大行其道。当我们把目光转向中国传统文化时,便会发现,对话思想在中国也是源远流长。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并不意味着人对自然的独白,而是意味着以身体为载体的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对话。"天人合一"思想与儒道阴阳互补思想即为这种对话范式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一国两制"是对西方传统法政思想和法政实践的超越。这一以"东方智慧"凝练而成的"中国方案"在实践中和理论上意义重大。解读"一国两制"伟大实践可以运用历史方法,以法政思想为切入点,回溯"一国两制"的生成脉络,澄清辩证思想、政治构想、法政思想、法政体系的逻辑演化,厘清"一国两制"法政思想的基本结构和底层脉络;以生存路向为思考起点,以人民主权为思想基础,界定全面管治权和高度自治权为"二阶"权力关系,确立主权与治权关系的"三项原则"。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乡村研究的村庄范式被广泛接受和运用,但是其方法论缺陷也较为明显,常受人诟病:无法打通特殊与一般、局部与整体、微观与宏观的断层,无法跨跃"休漠铡刀".不少学者为了打通"三大断层"、跨跃"休漠铡刀",尝试超越村庄范式的研究实践.概括起来就是四大范式:从市场维度研究的施坚雅范式、从文化与权力维度研究的杜赞奇范式、从宗族维度研究的弗里德曼范式以及从经济维度研究的黄宗智范式.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理论的再构与创新发展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杜会转型”理论是一个关涉社会发展范式层面的理论,今天它已成为研究中国现代化社会变迁的理论支点。但由于这种范式是对“早发”国家现代化历程所概括出的发展范式,故显得已容纳不下中国今天的现代化发展要求了,也就是说现有的“二分范式转型论”的“单层转型”的模式——“从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型”理论,已不能成为研究中国现代化变迁理论的支点。因此,我们必须赋于“社会转型”概念以新的内涵,即用“三分范式”的“社会双重转型论”来代替现有的“社会转型”理论。我们认为只有这样的分析框架才能够为我国现实中业已存在的“农业——工业——信息业”三元结构的共时态发展和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协同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并成为真正社会转型理论的支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换研究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至新世纪初期几年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提出了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问题,不仅寻求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而且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上,进而从整个哲学发展的历史上为范式转换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作论证,而这就涉及到了哲学上的一系列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尽管由于受知识储备及时间局促等条件限制,这些讨论尚欠深入,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转换仍不失为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如果我们把"范式"概念限定在"哲学的基本思维方式"的意义上,那么,使用"范式转换"的论者,无论是认为这一转换是"从本体论范式向认识范式,再向人学范式的转换","从本体论哲学范式到认识论哲学范式再到价值论哲学范式的变革".从"物"的哲学范式向"人"的哲学范式转换,从追求普遍性知识的、思辨的理论哲学或意识哲学范式向关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实践哲学或文化哲学范式的转换,从"看世界的哲学"向"改造世界的哲学"的转换,还是"由朴素实在论思维方式向实践论思维方式的转换"等等,所欲说明的问题都是指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大半个世纪的形态演变.将马克思哲学视为一种全新的实践哲学,而将它所批评的传统哲学归结为理论哲学,当能更好地表达马克思本人哲学革命的实质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转换的实质.  相似文献   

19.
范式整合:全球化时代社会学研究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军 《学术论坛》2001,1(3):104-108
网络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传统社会学赖以立足的现实基础,这将促使社会学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方法都必须进行某种变革与创新,尤其在社会学研究范式上要突破传统社会学研究的"民族国家中心论"范式,在具体研究内容扣方法上将"民族国家中心论"范式和"全球系统论"范式结合在一起,以实现从单一的研究范式向两种(甚至多种)研究范式的整合.  相似文献   

20.
高清海先生丰富的思想历程,鲜明地彰显了他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精神与自觉意识的思想个性。这些学术思想和学术实践启示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转换"的讨论。这一话题不仅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生成了新的学术问题,而且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者对于应该如何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怎样创造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所进行的真诚反思与探索。我们应该通过对哲学研究范式转换的思想争论与学术批评,寻求哲学研究的中国立场与方式,探索和创造真正具有中国气质的当代中国哲学形态。这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追求真理的激情与创造"思想自我"的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