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全面分析塔里木河干流河道来水来沙特性及遥感地形资料的基础上,对干流河道的河床演变、输水输沙特性与河道冲淤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干流河道河型及划分标准、河道稳定性指标、断面水力几何形态及近期河势摆动范围等,建立了干流河道的挟沙能力公式,揭示了塔里木河干流河床演变的基本规律;通过深入分析干流河道的断面形态与输水输沙特征,考虑干流河道基础资料短缺和水量损失(洪水漫溢、引水跑水、渗漏蒸发)严重的特点,建立了适用于干流河道不同形态(枯水、平滩、漫滩)河槽的输水输沙计算模式,开发了干流河道一维泥沙数学模型,论述了干流河道的冲淤特点。  相似文献   

2.
为了加强塔里木河水资源管理,至2005年在塔里木河干流中上游河段修建了大规模输水堤防、生态闸和护岸等工程,为了评估工程建成后对河道水沙运动的影响,采用1990年以来的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对堤防建成前后的来水来沙特性、河道输水输沙特性、泥沙冲淤规律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建立了河道输水输沙关系,估算了河道泥沙冲淤及沿程分布。综合工程实施后,塔河干流主要控制断面的水资源量基本达到了规划目标,提高了河道输水输沙协调性,增强了英巴扎-乌斯满河段输沙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该河段的泥沙冲淤规律。分析了目前塔河管理中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3.
黄河下游河道泥沙数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黄河下游来水来沙特性和河道冲淤演变的特点,建立了复式断面数学模型,综合考虑了洪水演进,不同粒径的泥沙的冲淤特性,断面上的冲淤分布,悬沙和床沙级配的变化调整及其对水流挟沙能力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断面形态调整的计算模式,较好地反映了黄河下游河道比较复杂的河床条件的冲淤规律,黄河下游花园口-利津1974-1987年实测水沙系列验证计算表明,在冲淤总量,沿程分布及其过程等方面,均与断面法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系统地开展塔里木河干流水沙运动和河道演变规律研究起步较晚,成果也不多。根据非均匀悬移质不平衡输移运动基本原理,建立了干流水沙运动数学模型,并采用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塔里木河干流河道冲淤演变规律,给出年均冲淤量和沿程分布,为在缺乏实测冲淤资料情况下估算河道冲淤量及其分布提供了依据。并对未来塔里木河干流河道冲淤演变趋势进行了预测计算,给出了冲淤量和及其沿程分布,提出了进一步提高输沙效率和水资源管理水平以及降低防洪压力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淮河干流水沙特性、造床流量、河道演变趋势等方面,并结合已实施疏浚河段近年冲淤情况,分析淮河干流采取大规模疏浚河道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自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长江下游水沙特性发生了显著变化,2020年夏长江流域发生了流域性大洪水。在分析三峡水库蓄水以来长江下游水沙特性变化的基础上,结合2020年洪水期的水情、沙情,利用实测河床地形及大断面资料,分析长江下游干流湖口至江阴多年河道冲淤特性,探讨2020年洪水作用下长江下游河床冲淤变化及河势演变特性。研究表明:自三峡水库蓄水以来,长江下游年均径流量变化较小,输沙量锐减,水沙关系发生明显改变;湖口至江阴河段1998—2006年有淤有冲,2006年后呈单向冲刷状态,且滩槽普冲,在2020年流域性大洪水作用后,长江下游河道延续这一冲刷特征,冲刷强度明显增强,各水位河槽冲刷强度为2016—2020年平均值的2.0~2.8倍;大通以上河段冲刷强度小于下游河段;长江下游分流格局总体稳定,但铜陵河段成德洲汊道有主支汊易位趋势,多次测得右汊分流比超过左汊;扬中河段支汊发展,分流比呈持续微增趋势;河势总体稳定,尚有多个江心洲边滩冲刷明显,铜陵沙首度出现撇岸切滩现象,扬中等局部江段江心洲高滩陡坎有条崩发生;河床纵向仍有冲刷,河道束窄段横断面形态进一步窄深化。对大洪水条件下河道冲淤演变特...  相似文献   

7.
针对塔里木河干流河道的特性、水资源损耗特点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提出了干流河道输水堤防的规划原则、布局形式与堤距,河道整治的部位与形式,引水工程及叠梁式生态闸等治理措施;深入分析了输水堤防工程对河道冲淤的影响,指出堤防建设规模与河道冲淤有一定的关系,修建堤防后中游河段向下游河道输水比例将增加,导致中游河段淤积减少或冲刷增加,下游河段淤积增加;探讨了引水分流对干流河道冲淤的影响,对于阿拉尔至英巴扎河段,引水分流使该河段的淤积加重或冲刷减轻;英巴扎至恰拉河段,引水分流会使河道处于减淤状态。当分沙量较大时,对减少干流泥沙淤积是有利的,同时也减轻了干流泥沙处理的负担。  相似文献   

8.
渭河下游河道治理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渭河下游河道水沙特性、冲淤变化分析,说明1960年三门峡水库尚未建库前,下游河道基本处于冲淤平衡状态。进入1990年后,河床的淤积已由1962年的渭淤17上延到临潼下游的渭淤25断面,说明下游河道泥沙淤积仍然在加重和上延。针对下游河道堤防现状和排洪不畅,提出应以中水河槽的河道形态、河床形态及地质构造理念,去分析研究下游河道存在的问题。建议采用中水河槽自身治理,南山各支流治理,以及外流域调水治理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河干流引水灌溉及其对河道冲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塔里木河干流河道引水灌溉的实际情况,总结了引水灌溉的特点,指出库灌,渠灌和泵灌并存是该地区引水灌溉的主要特点之一,洪水漫溢,跑水口跑水和引水口引水是干流河道耗水用水的主要形式,洪水漫溢和引水无底是水资源严重浪费的主要原因,利用塔里木河干流输沙能力公式,进一步研究了引水分沙对河道冲淤的影响,研究成果表明:上游(阿拉尔至英巴扎)河段,分水增加使该河段的淤积加重或冲刷轻,中游(英巴扎至恰拉)河段,引水水沙使河道处于减淤状态,当引沙比较大时,对减少干流泥沙淤积是有利的,同时也可减轻干流泥沙处理的负担。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河干流泥沙治理途径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鉴黄河泥沙治理的成功经验,采用资料分析和对比的方法,研究了塔里木河干流泥沙的分布特点、来源和产生的影响,并针对塔里木河的具体条件,提出了塔里木河干流泥沙治理的途径:①修筑输水堤防,防止漫溢洪水将两岸土壤带人河床落淤;②修建透水控导建筑物,平衡河床滩槽水沙;③利用沿河灌注式水库的引水沉沙池和库外引洪渠引水引沙;④修建生态排沙闸;⑤疏浚河道,提高河道输沙能力;⑥源流及干流灌区实行节水措施,增加干流河道输沙水量;⑦保护性修复生态植被,减少风吹沙尘进入河道;⑧推动泥沙产业化,发挥泥沙资源效益;⑨修建源流大型控制水库;⑩修建新疆北水南调工程,最终解决塔里木河泥沙问题。  相似文献   

11.
黄河小北干流河道冲淤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实测资料,探讨了黄河小北干流近几十年来的水文系列特点及河道冲淤演变规律,指出小北干流河段汛期淤积,非汛期冲刷,呈累计淤积状态。研究了河道冲淤量对来水来沙的响应关系,汛期冲淤量主要与汛期水量和沙量有关,非汛期冲刷量主要与非汛期水量正比。本文还建立了预测汛期冲淤量的BP网络算法,给出了小北干流河道不同来沙量时的合理输沙水量。  相似文献   

12.
天然条件下的山前性河流黎河被用作引滦入津的输水河道,来水条件的巨变和大量工程引起的河床调整,为研究这一调整我们建立了具有如下特点的数学模型:1、考虑了自上而下床沙粒径的巨大变化;2、反映了卵石夹沙河床宽级配的输沙特点以及清水冲刷时的粗化过程;3、模拟了粘性土河床的冲刷特性;4、考虑了跌水坎的不规则断面宽顶堰的过流特点以及有工程措施和人为干扰下的河床演变特点。本文介绍了上述数学模型的主要内容,这对于其它跨流域引水工程和河道治理工程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利用西江干流(肇庆—思贤滘段)河段1997—2012年的固定大断面的实测资料和思贤滘附近地形测量资料,采用GIS技术,构建了用于河床变化分析的水下断面地形数据库和思贤滘附近水下地形三维模型,用以分析该段河道深泓变化、断面形态特征变化、单断面的时空冲淤变化和河道冲淤变化情况。结果表明:GIS技术是研究河道地形变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西江干流(肇庆—思贤滘段)河床在1999—2007年间主槽地形平均下切深度10.5 m,2007—2012年间呈现轻微淤积之势,平均淤积厚度1.3 m,河道地形变化主要集中在羚羊峡至砚洲岛和砚洲岛下游河道,航道疏浚工程成为该段河道地形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黄河小北干流近期冲淤演变特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黄河小北干流近期河道冲淤演变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6—1998年小北干流来水来沙减少、水沙关系恶化,导致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河槽萎缩,河槽过流能力下降、同流量水位抬高、河道滞洪削峰作用增大;1999—2008年来水来沙进一步减少,但水沙关系较为有利,使得累积性淤积受到遏制,说明水沙关系协调与否是影响河道冲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近期黄河下游河道冲淤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黄河下游河道历年冲淤变化人民治黄50年来,黄河治理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黄河水沙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变化经历了几个明显过程。(1)1950年至1960年,三门峡水库建库前,来水来沙为天然情况,河道冲淤演变与天然来水来沙条件有关,演变规律为“多来、多排、多淤”、“少来、少排、少淤”,总的趋势是河床淤积,大水淤滩刷槽,小水淤槽,淤积沿程变化、横向分布不均,年际冲淤变化较大。(2)1960年9月至1964年10月,三门峡水库蓄水拦沙,下泄清水,下游河道冲刷较快,年平均冲刷泥沙5.78亿t,冲刷范围遍及整个下游…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塔里木河干流治理河段来水来沙、风积沙和大断面等实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运用沙量平衡法和断面法进行了塔河干流治理河段冲淤量的计算,并总结了塔河干流主要支流水沙变化特征及河道冲淤与河势变化的关系与特点,进而对塔河干流治理河段纵横断面丰枯水系列对河道形态的影响、水力学关系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段泥沙冲淤多年来基本保持平衡,主槽微冲现象显著,滩地微淤,其中新满其至大坝河道淤积强度小,微淤状态,阿拉尔至新满其河段为游荡型河段,淤积现象更明显,应加强对塔河干流治理河段淤积观测,加速阿拉尔至新满其河段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7.
陈祥 《治淮》2023,(4):37-38
为分析水文泥沙、工程建设、采砂等对六坊段河道河势变化影响,本文从1971—2020年河道实测断面、水文泥沙资料以及工程设计规划资料入手,分析了淮河干流六坊段河道演变。经对比分析,淮河干流六坊段河道径流变化不大,总体来水量多年较为均衡;河道来沙量减少较大;河道断面扩大,深泓下切明显;呈现主槽冲刷,岸滩基本稳定,河床除采砂河段外其余段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8.
辽河干流河道演变与维持河道稳定的输沙水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对辽河干流河道冲淤演变特性观测研究的基础上,对维持河道稳定的输沙水量进行了分析计算。研究成果表明,辽河河道输沙水量与来沙量大小成正比,上中游河段输沙水量为16.15亿m3,下游河段输沙水量为26.22亿m3,辽河干流下游河段多年平均输沙水量小于不淤(高效)输沙水量,说明现有的来水量不足以维持下游河道的冲淤平衡,要保证下游河道不发生持续性淤积,还需要采取其它措施增加输沙水量,以便维持下游河道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9.
《人民黄河》2014,(9):38-40
通过对黄河宁夏河段河道演变的分析,研究了宁夏河段河道冲淤及河势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3—2009年,黄河宁夏段下河沿至青铜峡河段河道多年平均冲淤平衡,青铜峡至石嘴山河段河道呈淤积状态。宁夏河段河道的冲淤变化主要取决于来水来沙条件,1986年以后汛期水少沙多,泥沙全部淤积在河道主河槽内,主槽淤积萎缩,中小洪水水位明显抬高。宁夏峡谷河段及卵石河床冲淤变化及主流摆幅较小,其余河段河床冲淤变化及主流摆幅较大。河道整治工程的实施对控制河势变化有积极作用。黄河宁夏段水沙条件、河道边界条件及河床质地是影响河道演变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三峡坝区一、二期围堰阶段河床演变为基础分析了其特性,特别是深入研究径流水库坝前区的水流和河床演变的一般规律,包括它的输水输沙特性、冲淤的机理、平衡面积与保留面积等。此外还研究了断面缩窄对冲淤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