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登革热病毒(DV)可引起登革热(DF)和登革出血热(DHF),DHF与DF的主要区别为凝血异常和血管渗透性升高而导致微血管的渗漏和出血,严重感染者可因血容量过度减少而发生登革热休克综合征(DSS)。DV感染引起血浆渗漏和出血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已有不少报道显示在DHF/DSS中,血管内皮细胞(VECs)活化和/或被损伤,凝血和纤溶系统出现异常,其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血小板减少与功能的异常和纤溶系统活化,但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这些提示DHF/DSS患者凝血途径和纤溶系统失衡。为探索凝血和纤溶与DHF/DSS的相关性,本研究通过检测DF和DHF/DSS患者凝血、抗凝、纤溶和VECs活化或损伤后表达的相关分子,以综合评价凝血和纤溶途径的状态及VECs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功能,同时为治疗和预防DHF/DSS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登革病毒感染实验室诊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V)为黄病毒属成员,是引起登革热(Dengue fever,DF)和登革出血热(Dengue haemorrhagic fever,DHF)/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DSS)的病原体,有4种不同的血清型(1—4型)。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蚊伊蚊。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自1978年以来主要在海南、广东、广西、台湾和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发生。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登革热发病人数约5千万到1亿,并导致25至50万登革出血热病例和2.4万人死亡。登革热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建立快速、简便、高效、廉价的登革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是及时进行临床救治和流行病学调查,并最终控制其传播流行的可靠途径。现就目前已应用的登革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是急性蚊媒传染病-登革热的病原体,属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按生物学和免疫学特性分为DEN—1、DEN-2、DEN-3和DEN-4四种血清型。各血清型均可引起登革热(Dengue fever,DF)和致死率很高的登革出血热(dengue haemorrhagic fever,DHF)以及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DSS)。目前登革的预防主要依赖于切断蚊媒传播,尚无有效的疫苗用于其预防。  相似文献   

4.
登革热实验诊断和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V)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是现今最重要的虫媒病毒。它可引起登革热(dengue fever,DF),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drome,DSS)。全球有2.5亿人正受到感染登革病毒的威胁,100多个国家有地方性登革热传播。每年均出现几百万病例,是个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论述了登革热的流行病学概况、分子生物学特征以及实验室诊断和免疫保护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分4个血清型(DENV1~DENV4),主要以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为传播媒介,可引起登革热、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和登革热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DSS).  相似文献   

6.
登革热(DF)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人类虫媒病毒感染性疾病,已经威胁到热带和亚热带超过100个国家的25亿人口,而它的最严重表现-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HF/DSS)也逐渐增多,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公共健康的一种重要疾病。2000-2005年WHO Dengue Net报告美洲DF病例数为3419919例,其中DHF79664例,死亡982例(1.2%)。  相似文献   

7.
我国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的流行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登革热由4个不同血清型的登革病毒引起,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身体不同部位疼痛、疲乏等,而近年来仍由这些病毒引起的、症状更为严重的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结合征(DHF/DSS)也在流行地区大量出现,表现为凝血异常和血管渗透性增加而致出血,甚至休克,病死率较高。50年代  相似文献   

8.
登革病毒的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登革热病毒 (denguevirus,DV)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是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 ,基因组长约 11kb ,整个基因的编码顺序为 :5’Ⅰ型帽子结构、非编码区、AUC蛋白 (核衣壳蛋白 )基因、M蛋白 (膜蛋白 )基因、E蛋白 (包膜蛋白 )基因、NS1- 2a- 2b - 3- 4a - 4b - 5基因、非编码区 3’〔1〕。DV分为 4个血清型 (1~ 4 ) ,可引起隐性感染、登革热 (denguefever,DF)和登革出血热 (denguehemorrhagicfever,DHF) ,严重的还可导致登革休克综合征 (dengueshocksyndrome,DSS)。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登革热病例正在迅速增加 ,…  相似文献   

9.
登革出血热(DHF)/登革休克综合征(DSS)病人通常表现为血浆外渗和出血二大临床特征。于1987  相似文献   

10.
<正> 登革病毒(DV)为黄病毒属的重要成员,借蚊媒传播而引起登革热(DF)、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DHF/DSS),其基因组全长约为10.7kb,编码有C-prM/M-E 3个结构蛋白和7个非结构蛋白。目前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生产DV各种重组蛋白质已日趋成熟,伴随着对重组蛋白生物学特性的深入研究及动物免疫保护效果分析,使其重组亚单位疫苗的研制有了长足的进步。本文就DV结构蛋白与非结构蛋白在大肠杆菌、杆状病毒、酵母菌和哺乳动物细胞等不同系统中的表达现状及其亚单位疫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 原核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登革2型病毒(DV2)对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表达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抑制物(TFPI)和血栓调节蛋白(TM)的影响.方法应用胰酶消化HUVECs并进行传代培养,用生长良好的第二、三代细胞进行试验.应用CCK-8测定DV2感染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细胞内TF、TFPI和TM mRNA水平.结果 DV2对细胞活力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V2感染HUVEC后6 h,TFPI mRNA水平显著下调(P<0.05),48 h恢复到正常水平.TF mRNA对照组不表达,DV2组各时相均有微量表达.而DV2组抗凝蛋白TM 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F=17.855,P=0.000),24 h达到峰值(P<0.05),以后渐下降,72 h正常表达.结论 DV2急性下调TFPI mRNA和微量上调TF mRNA表达,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促进血液凝固;但DV2诱导高水平的TM可有效地增强抗凝活性,这有利于出血和血浆外渗.结果提示DV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所调控的凝血系统失调,这可能在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DHF/DSS)的出血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登革热(DF,又称骨折热,Dandy热及其它的名称)是由黄病毒属中4种病毒中的任何一种引起,该病毒为登革热病毒1-4型。登革热是一种持续时间短、非致命的疾病,以突然发作的头痛、后眼眶痛、高热、关节痛和皮疹为特点。普通的DF有时会更隐秘。根据已知免疫增强机制,某种登革热病毒的持续感染会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登革出血热(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所以不复杂的DF能够预示DHF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登革出血热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登革出血热(Denguehemorrhaglcfever,DH卜)或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shocksyndrome,DSS)是由登革病毒(Denguevirus,DV)引起的一种急性虫媒传染病,多出现在第2次感染异型登革病毒的患者或母亲抗登革病毒抗体阳性的婴儿中,病死率高,有时可达50%’‘’。其发病机理一直是人们所研究的重要课题.但至今没有完全阐明“’。早在70年代就有人提出过“二次感染”学说,认为再次感染异型DV时,病毒与原有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后者激活补体引起DHF或DSS。这在曼谷进行的一项临床病毒学研究中得以体现。该研究发现,在DHF/D…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 DHF/DSS 患者急性期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变化,探索患者血浆渗漏和出血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正常健康者、DF 和 DHF/DSS 急性期患者的血浆各30份,应用 ELISA 法检测 t-PA、PAI-1、PC、TM、TF、TFPI 和 D-二聚体,发色底物法测 AT 等分子。结果血管内皮细胞的特异性表达产物 vWF 和TM 升高;TF升高,TFPI 没有变化;t-PA 显著增加,PAI-1下降,t-PA/PAI-1比值显著升高,PC、AT 和D-二聚体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HF/DSS 患者急性期血管内皮细胞活化或损伤的同时,凝血和纤溶系统均已活化;内皮细胞通过表达 TM、t-PA 和 PAI-1等相关分子在引起凝血和纤溶系统失调,造成血浆渗漏和出血等方面起重要作用。TM、t-PA 和 PAI-1等变化在 DHF/DSS 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对 DHF/DSS 急性期有诊断价值,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5.
登革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登革病毒(Denguevirus,Dv)是引起登革热(DF)和党革出血热(DHF)/登革休克综合征(DSS)的病原体,有4个型别(DV-I、DV一正、In一皿、Dv-IV)。它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的60多个国家及地区,以东南亚国家最为严重,我国自1978年以来也在海南和广东沿海一带发生了较大的流行。全世界每年约25亿人受感染威胁,病例约6000万,死亡人数3万"'。各国学者对其实验诊断做了许多工作。IDV分离方法的研究用于病毒分离的标本主要有病人急性期血液、尸检肝、脾、脑、血块等和媒介蚊虫三类。标本采集后立即冷冻保存,尽速送往实验室,以无…  相似文献   

16.
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敏 《传染病信息》2005,18(1):14-15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是一种正在向全球迅速蔓延的蚊媒性急性传染病。本病在世界各地的流行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主要发生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流行,有近20亿人口受到感染的威胁。近年来在东南亚及我国的台湾省再次发生流行,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现将有关登革热(DF)和登革出血热(DHF)的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登革出血热 ( DHF)是古典型登革热 ( DF)的一种类型 ,临床上以高热、出血、休克和高病死率为特征。DHF的发病机理可能与二次感染免疫增强反应有关。该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 DHF于 2 0世纪 5 0年代在菲律宾和泰国突发 ,过去3 0年 ,本病在全球的地理分布、发病数和严重性显著增高 ,被认为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蚊媒病毒病[1 ] 。泰国为我国近邻 ,又是本病高发国家 ,前不久 ,笔者有幸到泰国参会及考察 ,现将获取的资料综述于下 ,供同行参考。1 地理概况泰国位于东南亚的中部 ,与缅甸、老挝、柬埔寨和马来西亚接壤 ,全国面积 5…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2005年福建省分离的1株登革病毒(DV)进行鉴定,并从分子水平追踪其可能的传染源。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疑似登革热患者血清中DV(IgM、IgG抗体;同时应用C6/36细胞、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McAb-IFA)、逆转录(套式PCR法分别进行病毒的分离和鉴定,并对分离株的部分基因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患者血清登革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IgG抗体可疑,表明该患者在近期感染过登革病毒。患者血清接种C6/36细胞,观察到登革病毒特有的CPE。受感染的C6/36细胞能与登革病毒Ⅱ型单克隆抗体反应,表明分离的病毒株为登革Ⅱ型病毒。分离株的核酸提取物经RT(PCR扩增,登革病毒通用引物可扩增出511bp的特异性条带,型特异性引物扩增出119bp的特异性条带,进一步证实分离的病毒株为登革Ⅱ型病毒。分离株RT(PCR扩增产物的核苷酸序列与30株不同地域来源的登革Ⅱ型病毒相应序列构建的系统发生树表明,此毒株与东南亚地区的毒株比较接近。此次分离株的序列与1999年登革Ⅱ型病毒福建株的对应序列在亲缘关系上有一定程度距离。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一步确定此病例为输入性感染病例。结论福建省首次从输入性登革热患者血清中分离出登革Ⅱ型病毒,该病毒来源于东南亚地区。  相似文献   

19.
《肝脏》2020,(1)
正登革热(DF)是全球最常见的蚊媒病毒性出血热,是由登革病毒(D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世界上每年发生约25万例登革出血热,每年死亡人数约25 000例,DF是热带、亚热带国家的一个非常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1])。登革病毒共有4个血清型(DENV-1、DENV-2、DENV-3和DENV-4),4种血清型均可感染人。  相似文献   

20.
登革病毒感染可以引起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是威胁人类生命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迫切需要构建出适宜的动物模型。登革病毒可以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体内相关的细胞内复制并引起免疫反应,但无明显症状。具免疫活性的小鼠感染了登革病毒后一般不会出现症状,颅内接种病毒的小鼠可出现麻痹,使用高剂量病毒感染的新小鼠模型可以发生出血的症状。某些改良的免疫缺陷小鼠感染了登革病毒后可以表现出与人类登革出血热相似的症状。人源化小鼠模型支持登革病毒的复制并且可表现出登革热的部分症状。目前的模型各有优缺点,可分别为登革病毒感染的致病机理、免疫机制以及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临床前研究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