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微卡辅助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评价微卡(母牛分枝杆菌菌苗)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疗效.方法 60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微卡加化疗组即治疗组,与单纯化疗组即对照组.化疗方案均为3PaL2AKZThV/15PaL2ZThV.治疗组为病人头3个月每15 d肌注微卡(22.5μg),随后的3个月每月肌注1次微卡.观察2组治疗后肺部病灶吸收情况、痰菌阴转情况、症状改善情况、免疫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3个月时痰菌阴转率分别为56.6%和26.6%,18个月时为93.3%和73.3%有显著差异(P<0.05);X线吸收率及空洞缩小、闭合率均有明显差异P<0.05;CD4^+、CD4^+/CD8^+9个月时治疗组与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微卡能调节免疫功能,提高痰菌阴转率,有助于病灶吸收空洞闭合,可作为耐多药肺结核化疗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和评价母牛分枝杆菌菌苗 (微卡菌苗)在初治菌阳肺结核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配对分组法,分微卡菌苗治疗组 (A组,84例 )和对照组 (B组,84例 )。 2组化疗方案均为2HRZE 4HR,A组加用微卡菌苗治疗 2月,B组不用微卡菌苗。结果 A组第 1月涂片阴转率36.9%,培养阴转率 47.6%;第 2月涂片阴转率 79.8%,培养阴转率 85.7%。B组第 1月涂片阴转率19.0%,培养阴转率 17.9%;第 2月涂片阴转率 53.8%,培养阴转率 67.9%。前 2月痰菌阴转率A组显著高于B组 (P<0.01 )。疗程满 6个月后A组涂片阴转率 98.8%,培养阴转率 97.6%;B组涂片阴转率 96.4%,培养阴转率 97.6%。A组和B组治疗 6个月痰菌阴转率无显著性差异 (P>0.05)。病灶吸收好转及空洞缩小关闭速度,A组优于B组。A组的细胞免疫功能显著改善。随访A组和B组的细菌学复发率分别为 1.3%和 2.6% (P>0.05)。结论 微卡菌苗能改善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加快痰菌阴转、病灶吸收及空洞缩小关闭的速度,不良反应少且轻微。微卡菌苗可用作初治菌阳肺结核的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3.
左氧氟沙星联合奈替米星治疗耐多药肺结核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和评估左氧氟沙星联合奈替米星方案在耐多药肺结核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102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以左氧氟沙星及奈替米星为主,联合力克肺疾、丙硫异烟胺、吡嗪酰胺的化疗方案;对照组以氧氟沙星、力克肺疾、丙硫异烟胺、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的化疗方案,疗程为12月。结果 全部102例患者完成化疗疗程。治疗组52例,痰菌阴转率86.5%;对照组50例,痰菌阴转率56.0%;痰菌阴转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对耐多药肺结核采用3DNZTHV/9DTHV方案,药物不良反应低,近期治疗效果满意,此方案值得在临床上试用。  相似文献   

4.
69例耐多药肺结核个体化治疗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与分析69例耐多药肺结核病人个体化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 根据耐药情况将病人分为3组,HR耐药组(Ⅰ组)、HR+1药耐药组(Ⅱ组)和≥HR+2药耐药组(Ⅲ组)制定个体化方案,观察痰菌阴转率及胸部X线好转率。结果 3组6、12及24月的痰菌阴转率及胸部X线好转率各为Ⅰ组:76.5%,94.1%,94.1%,94.1%;Ⅱ组:60.0%,65.0%,70.0%,80.0%;Ⅲ组:46.9%,50.0%,46.9%,56.3%。Ⅰ组、Ⅲ组疗效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P<0.01)而与Ⅱ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个体化方案治疗失败与耐多种药物、肺部不可逆性病变及病变广泛有关。根据药敏结果及早建立个体化的合理、有效的化疗方案对MDRTB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经纤维支气管镜局部给药对耐多药肺结核病的治疗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评价纤维支气管镜 (纤支镜 )局部给药配合全身化疗对耐多药肺结核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纤支镜导至病灶区或相应的段支气管 ,清除病灶分泌物后 ,再注入4%碳酸氢钠、丁胺卡那霉素(A)、氧氟沙星(O)、异烟肼(H)注射液 ,配合全身化疗治疗耐多药肺结核44例 ,与单纯全身化疗30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经纤支镜给药治疗组满9个月时痰菌阴转率93.2% ,病灶有效率90.9% ,空洞闭合率40.5%。均显著高于单纯全身化疗组的60.0% ,56.7%及16.1% (P<0.01,P<0.05)。结论 经纤支镜给药配合全身化疗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病 ,疗效显著优于单纯全身化疗 ,而且未见严重的并发症和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6.
耐多药空洞肺结核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耐多药空洞肺结核介入治疗的意义。方法 采用 36例临床培养的耐药菌株作耐药结核菌抑制试验、临床对照观察的方法。 1 80例耐多药空洞肺结核住院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均用 3DLOZA/1 8DLOZ化疗方案治疗,治疗组 86例配合抗结核药物凝胶介入治疗并完成疗程。结果 提高抗结核药物浓度,可有效控制耐药结核菌生长,而所需浓度远远低于药物凝胶的含药浓度。临床观察治疗组比对照组痰菌阴转率高 (88.4%),痰菌阴转速度也快,空洞闭合率高 (43.0%),空洞闭合速度快,疗效较好。单发空洞、干酪空洞的疗效比多发空洞、纤维空洞的疗效较好。未发现与介入药物凝胶有关的不良反应。结论 经纤支镜引导灌注抗结核药物凝胶,是治疗耐多药空洞肺结核的有效方法,其有净化空洞,促使痰菌转阴,空洞闭合的作用。并且有安全无创,无明显不良反应,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和评估含阿米卡星及左氧氟沙星联合化疗方案在耐多药肺结核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将 97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分为治疗组 48例和对照组 49例;化疗方案:治疗组以阿米卡星及左氧氟沙星为主,联合利福喷丁、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钠、丙硫异烟胺、吡嗪酰胺;对照组用阿米卡星、利副喷丁、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钠、丙硫异烟胺、吡嗪酰胺,疗程为 21月。结果 共有 93例患者完成化疗疗程。治疗组 46例,痰菌阴转率 87%;对照组 47例,痰菌阴转率 59.6%;痰菌阴转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结论 含阿米卡星及左氧氟沙星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有助于痰菌阴转和病变吸收好转,药物不良反应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母牛分支杆菌菌苗免疫治疗肺结核临床观察--2年随访结果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评价母牛分支杆菌 (M.vaccae)菌苗免疫治疗缩短初治菌阳肺结核化疗疗程及对耐多药肺结核的疗效。方法 142例初治菌阳肺结核和46例耐多药肺结核,配对随机分为M.vaccae菌苗免疫治疗组和单纯化疗对照组。初治治疗组 (A组)采用M.vaccae菌苗深部肌肉注射6次及4个月化疗,初治对照组 (B组)采用6个月化疗而不行免疫治疗;耐多药肺结核 (C组、D组)均给予18个月化疗,但治疗组 (C组)给予M.vaccae菌苗免疫治疗6次,对照组 (D组)单用化疗。M.vaccae菌苗免疫治疗结束,A组痰菌阴转率为95.8% (68/71),B组为97.2% (69/71),P>0.05;C组和D组痰菌阴转率分别为34.8% (823)和4.7% (123),P<0.05。本文对疗程结束痰菌阴转且未失访的141例病人进行了2年随访。结果 A组2年复发率为6.3% (464),B组为4.5% (366)P>0.05,C组、D组2年复发率分别为11.1% (1/9)和50.0% (1/2),P>0.05。结论 M.vaccae菌苗免疫治疗可将初治菌阳肺结核的化疗疗程缩短为4个月,痰菌阴转率、2年复发率与对照组无差异,耐多药肺结核痰菌阴转率明显提高,复发率与对照组无差异。因此,M.vaccae菌苗免疫治疗可缩短初治菌阳肺结核的疗程,提高耐多药肺结核的疗效,建议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T引导经皮肺穿刺注药治疗耐多药空洞性肺结核的临床价值。方法将66例耐多药空洞性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介入治疗组(33例)和单纯化疗组(33例),介入治疗组采用经皮肺穿刺注药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单纯化疗组单用抗结核药物治疗,观察近远期疗效。结果疗程结束时,介入治疗组痰菌阴转率(70%)、病灶吸收率(73.3%)、空洞闭合率(50%)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的41.9%、41.9%和19.4% (P<0.05)。2组完成疗程时痰菌阴转者经1~2年随访,各有1例复发,复发率分别为4.8%和6.3%,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组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CT引导经皮肺穿刺注药治疗耐多药空洞性肺结核的近期疗效有提高,操作安全,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复治肺结核的治疗价值。方法 经纤维支气管镜介入肺部病灶内注入异烟肼及链霉素,加化疗治疗复治肺结核158例,与单纯化疗156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经纤维支气管镜介入注药治疗,观察组疗程结束后痰菌阴转率96.8%,病灶显效率89.9%,空洞闭合率48.1%,均显著高于单纯化疗组的62.2%、58.3%及16.0%(P<0.01~0.05)。结论 经纤维支气管镜介入注药治疗加化疗治疗复治肺结核,疗效显著优于单纯化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微卡(Vaccae)治疗菌阳肺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169例初治菌阳肺结核和90例复治菌阳肺结核,随机分为A、B、C、D组,A组(85例)、B组(84例)采用2HRZS(E)/4HR方案;C组(45例)、D组(45例)采用3HRZA(E)/6HR方案;A、C 2组加用微卡。观察治疗后肺部病灶吸收、痰菌阴转情况。结果 3个月末痰菌阴转率:A、B组分别为80.0%和65.5%,C、D组分别为71.1%和62.2%;疗程结束时痰菌阴转率A、B组分别为97.6%和84.5%,C、D组分别为95.6%和77.8%。疗程结束时胸部X线显著吸收率:A、B组分别为90.6%和75.0%,C、D组分别为82.2%和60.0%。空洞闭合:A、B、C、D组分别为85.9%、64.3%、77.8%、57.7%。结论 微卡辅助治疗菌阳肺结核能提高痰菌阴转率,促进肺部病灶吸收,提高免疫细胞活性,是一种较好的免疫制剂,建议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和评价化疗并用乌体林斯治疗菌阳肺结核的疗效。方法 将191例初、复治菌阳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A、B、C、D组,A、C组 (各50例)分别采用2H3R3Z3S3/4H3R3和2H3R3Z3E3S3/6H3R3E3加乌体林斯方案治疗;B组 (46例)、D组 (45例)单纯用2H3R3Z3S3/4H3R3和2H3R3Z3E3S3/6H3R3E3方案治疗。观察治疗后肺部病灶吸收,痰菌阴转情况。结果 2月末痰菌阴转率:A、B组分别为96.0%和78.3%;C、D组分别为92.0%和68.9%;疗程结束痰菌阴转率A、B组分别为98.0%和87.0%;C、D组96.0%和77.8%。疗程结束胸部X线改善有效率:A、B组96.0%和84.8%;C、D组92.0%和73.3%。空洞闭合A、B、C、D组分别为80.9%、63.2%、76.0%、60.9%。结论 乌体林斯能提高痰菌阴转率,促进病灶吸收,提高免疫细胞活性,是一种较好的免疫制剂。  相似文献   

13.
初治涂阳肺结核不固定化疗期短程化疗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在6个月固定化疗期全程每日给药化疗方案的基础上,观察进一步缩短化疗期的远期疗效。方法 采用2HRZS(E)/XH3R3化疗方案治疗初治涂阳肺结核,经涂片检查痰菌阴转后连续3个月阴性为治疗停药标准,并注意抓好研究过程中的环节质量控制。结果 符合选例标准95例,92例完成规则治疗,累计痰菌阴转率为98.9%,91例治愈,平均化疗期为5.1个月,2年随访率为91.2%,细菌学复发率为2.3%。结论 本研究与国内6个月标准短化相比,其复发率相近。说明本方案治愈率高,可缩短治疗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细胞外基质(ECM)在肺结核病中的变化及丹参、黄芪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将106例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分为A组55例和B组51例,在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A组加用丹参、黄芪,同时选择50例健康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治疗前、后均进行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Ⅲ型胶原肽(PⅢP)及Ⅳ型胶原(C-Ⅳ)测定,比较2组病例血清纤维化指标下降率、痰菌阴转率及肺部病灶的吸收情况等。结果106例肺结核患者治疗前HA、LN及C-Ⅳ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组(P<0.05),治疗后A组HA、LN及C-Ⅳ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5),早期痰菌阴转率、肺部病灶显著吸收率、肺功能好转及主要症状改善情况均高于B组(P<0.05或P<0.01)。结论ECM在肺结核病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黄芪、丹参有预防和逆转肺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微卡联合化学药物治疗初治肺结核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微卡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初治菌阳肺结核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方法将109例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微卡+HRZE(S)/4微卡+HR 58例,对照组:2HRZE(S)/4HR 51例。结果治疗2周,1、2个月痰菌阴转率治疗组为44.8%、62.0%、89.7%,对照组为25.5%、41.2%、76.0%(P<0.05);治疗2个月末胸片上治疗组与对照组病灶吸收率分别为37.9%、19.6%(P<0.05);空洞闭合率各为65.5%,38.7%(P<0.05);治疗组在治疗2周后临床咳嗽、发热、乏力消失率为48.3%7、1.4%5、9.3%,对照组为25.5%、50.0%、40.0%(P<0.05);无不良反应发生;治疗组在疗程结束后61、22、4个月痰菌复阳率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微卡联合抗结核药物在初治菌阳肺结核的治疗上与单用抗结核药物治疗相比缩短了痰菌转阴、胸片病灶吸收和临床症状改善的时间,是较好的结核病免疫治疗制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母牛分枝杆菌菌苗联合化疗对老年免疫功能低下的空洞型肺结核的疗效。方法 64例老年免疫功能低下初治空洞型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抗结核方案基础上,联合母牛分枝杆菌菌苗治疗。结果治疗2月末的痰菌阴转率、病灶及空洞治疗有效率,血清白蛋白,CD4+T淋巴细胞数,CD4+/CD8+T细胞;治疗6月末的痰菌阴转率、病灶及空洞治疗有效率,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母牛分枝杆菌菌苗能明显改变老年CD4+T淋巴细胞低下的初治空洞型肺结核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加快病变的吸收和痰菌的阴转速度,对结核病的治疗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系统评价胸腺五肽辅助治疗复治菌阳肺结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在线检索的方法,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9年8月1日。中文检索词:胸腺五肽、肺结核;英文检索词:thymopentin、pulmonary tuberculosis。按照检索策略,初步检索到相关文献326篇,其中,中文文献322篇,英文文献4篇,最终纳入18篇。采用RevMan 5.3软件对复治菌阳肺结核2个月末痰菌阴转率,6个月末痰菌阴转率、病灶吸收率、空洞闭合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CD4 +和CD8 +T淋巴细胞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治疗方案相比,胸腺五肽辅助治疗复治菌阳肺结核可提高患者治疗2个月末痰菌阴转率[风险比(RR)(95%CI)=1.28(1.17~1.40)]、6个月末痰菌阴转率[RR(95%CI)=1.24(1.18~1.29)]、病灶吸收率[RR(95%CI)=1.27(1.19~1.37)],以及空洞闭合率[RR(95%CI)=1.39(1.26~1.54)];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95%CI)=0.82(0.63~1.07)]。胸腺五肽辅助治疗复治菌阳肺结核能提升患者的CD4 +T淋巴细胞水平[加权均数差(WMD)(95%CI)=11.03(8.79~13.27)],降低CD8 +T淋巴细胞水平[WMD(95%CI)=-8.34(-12.54~-4.14)],提升CD4 +/CD8 +水平[WMD(95%CI)=0.51(0.26~0.75)]。结论 胸腺五肽辅助治疗复治菌阳肺结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和评价乌体林斯和胸腺肽对初治涂阳肺结核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将150例初治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第一组为常规抗结核药物+胸腺肽,第二组为常规抗结核药物+乌体林斯,第三组为单纯抗结核药物。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末X线胸片显示病变吸收情况、痰菌的阴转情况以及测定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变化。结果治疗1个月末3组病变吸收和痰涂片阴转率没有明显差异;治疗2个月末,胸腺肽组和乌体林斯组病变吸收率和痰涂片阴转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3组CD3、CD4升高,CD8降低,CD4/CD8升高,NK细胞降低,且胸腺肽、乌体林斯2组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乌体林斯和胸腺肽能明显改变肺结核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加快病变的吸收及痰菌的阴转速度,两种免疫辅助药物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9.
利福喷汀治疗耐利福平肺结核80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评价耐利福平结核分枝杆菌对利福喷汀的药敏情况和利福喷汀治疗耐利福平肺结核的疗效。方法将耐利福平80例肺结核患者分为2组,A组(40例)、B组(40例)分别用DEZThT和DEZThP方案治疗12个月。观察痰菌阴转、肺部病灶吸收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痰菌阴转率:12个月末A、B组分别为55.0%和28.2%;胸部X线改善有效率:A、B组分别为57.5%和33.3%;A与B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临床上利福喷汀治疗某些耐利福平肺结核病例仍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采用3种支气管镜介入技术(气道内给药治疗、冷冻治疗及冷冻联合气道内给药治疗)对炎症浸润型气管支气管结核进行早期干预,对比分析3种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2015年11月至2017年6月期间于哈尔滨市胸科医院住院治疗的初治、无耐药炎症浸润型气管支气管结核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药物灌注组、冷冻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每组各60例;每组达到60例患者即停止纳入。三组均给予常规2H-R-Z-E/10H-R-E抗结核化疗及每周一次的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药物灌注组采用支气管镜下局部灌注异烟肼0.3g进行治疗,冷冻治疗组单纯采用冷冻进行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支气管镜下局部灌注异烟肼0.3g联合冷冻进行治疗。跟踪观察记录每组患者治疗1、2、6个月后的临床症状(咳嗽、咳痰)改善情况、支气管镜下病灶吸收情况、痰菌阴转情况、肺部显示阻塞性肺炎吸收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支气管镜下治疗次数显示,冷冻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治疗次数的中位数(四分位数)[M(Q1,Q3)]均为4(3,5)次,均明显少于药物灌注组治疗次数[6(4,7)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8.62,P<0.01)。治疗1个月时,冷冻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痰菌阴转率[88.3%(53/60)和90.0%(54/60)]、支气管镜下病灶有效吸收率[71.7%(43/60)和73.3%(44/60)]、临床症状(咳嗽、咳痰)好转率[95.0%(57/60)和96.7%(58/60)]、肺部CT扫描显示阻塞性肺炎吸收率[77.3%(17/22)和78.9%(15/19)]均明显高于药物灌注组[70.0%(42/60)、51.7%(31/60)、66.7%(40/60)、40.0%(8/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10.37、7.73、28.52、8.63,P值分别为0.006、0.021、<0.01、0.013)。治疗2个月时,冷冻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痰菌阴转率[100.0%(60/60)和100.0%(60/60)]、支气管镜下病灶有效吸收率[96.7%(58/60)和96.7%(58/60)]均明显高于药物灌注组[90.0%(54/60)、85.0%(51/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12.41、8.12,P值分别为0.002、0.017);药物灌注组、冷冻治疗组、联合治疗组阻塞性肺炎病灶有效吸收率分别为80.0%(16/20)、90.9%(20/22)和89.5%(17/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26,P=0.534);临床症状(咳嗽、咳痰)均消失。治疗6个月时,三组患者痰菌全部阴转,病灶、临床症状(咳嗽、咳痰)和阻塞性肺炎均消失。 结论 冷冻治疗能较快地促进炎症浸润型气管支气管结核痰菌阴转、病灶吸收,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支气管的通畅,且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