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研究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不同亚型患者食管动力学特点的差异.方法 纳入24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行食管测压检查并分型,观察贲门失弛缓症临床特点,同时对不同亚型患者的食管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①24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均有吞咽困难不适,伴有反流症状13例(13/24,54. 17%),I型患者伴发反流不适症状更为常见(P=0. 015);②24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食管测压结果均为食管同步蠕动,而且均存在食管下括约肌残余压升高和食管下括约肌松弛不完全,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升高的患者有5例(5/24,20. 83%), Ⅱ型患者的食管体部近端蠕动压力和食管体部远端蠕动压力均高于I型患者(P<0.05).结论 贲门失弛缓症不同亚型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和食管动力学特点,对于怀疑贲门失弛缓症的患者建议进行食管测压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和进行分型,有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价.  相似文献   

2.
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术后远期食管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改良Heller术后远期食管运动功能变化的特点.方法 1998年至2004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胸外科随访经腹改良Heller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患者72例,随访期3~10年.对其症状、食管动力学和食管腔内24 h的pH值等进行记录.结果 食管下括约肌切开侧压力由术前(44±12)mm Hg降至(10±5)mm Hg,松弛率由49%±20%升至84%±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进食梗阻感的24例患者中,11例食管下括约肌两个方向压力高于正常,松弛功能不良;7例3个方向压力高于正常,松弛功能不良.全组患者吞咽后体部全部表现为同步收缩及无传导收缩,缺乏推进性蠕动.结论 成功的改良Heller术后远期食管动力学功能特点为:①食管下括约肌的静息压力至少一个方向压力低于正常,至少一个方向压力高于正常.②食管下括约肌在吞咽时食管后壁仍弛缓障碍,不能充分松弛.术后进食有梗阻感者,表现为2~3个方向松弛不良.③吞咽时食管体均为同步收缩波,无正常的蠕动波可见,食物靠重力作用通过食管.  相似文献   

3.
贲门失弛症手术前后食管运动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贲门失弛症术前后食管动力学特征。方法 :对 12例贲门失弛症者经胸行Heller手术 ,并在手术前后进行食管测压检查。结果 :术后 1月~ 1年与术前相比 ,LESRR明显改善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LESP明显下降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术前食管体部均为同步收缩波 ,术后有 1例恢复成蠕动收缩。结论 :Heller术可降低LESP、改善LESRR。LESP、LESRR对贲门失弛症的手术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术后大多数患者食管体部并不能恢复成正常的蠕动收缩。  相似文献   

4.
王刚  张逊  卢喜科 《重庆医学》2013,42(14):1632-1635
目的探讨经腹行改良Heller+Dor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远期疗效。方法自2001年6月至2009年8月,对28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行经腹改良Heller+Dor术,评价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28例患者术后随访3~9年,平均5.12年,89.29%(25/28)的患者达到满意的疗效。术后反酸率为10.71%(3/28),其中1例在术后6年出现较为严重的胃灼热症状。术后远期随访示患者吞咽困难评分由术前6.50分降至1.18分;钡餐造影示食管最大直径由术前(3.46±1.16)cm减少至(1.88±0.93)cm;食管测压示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平均下降了10.07mm Hg,上诉3项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Heller+Dor术可以有效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和减少术后反酸的发生,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改良Heller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手术方法和可行性。方法2004年3月~2012年10月行胸腔镜下改良Heller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患者23例。结果23例均手术成功;随访6个月,手术有效率91.3%;食管直径由术前的(5.8±2.1)cm降低到术后(3.9±1.4)cm ,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LESP)由术前(35.6±4.2)mmHg降低到术后(21.1±3.1)mmHg ,血Hb由术前(94.6±5.2)g/L上升到术后(108.7±4.6)g/L;体质量由术前的(47.5±4.9)kg上升到术后(54.8±5.3)kg。结论胸腔镜下改良Helle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好,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值得有条件的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6.
①目的 探讨小儿贲门失弛缓症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②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0年收治的小儿贲门失弛缓症32例。全部行经腹改良Heller手术治疗,23例附加Nissen手术治疗。③结果 术后随访l~2年无复发者,生长发育正常。单纯行Heller手术者有2例在术后1个月左右出现轻度泛酸、嗳气等症状;23例附加Nissen手术者无胃食管反流症状。④结论 经腹改良Heller手术附加Nissen手术,操作简便,创伤相对较小,可大大减少胃食管反流的发生,是治疗小儿贲门失弛缓症的理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监测山莨菪碱肌注前后食管动力的变化,探讨其在假性贲门失弛症和贲门失弛症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0例贲门失弛症和3例胃底贲门癌致假性贲门失弛症的患者,通过8通道袖套式测压导管持续观察食管动力在肌注山莨菪碱前后的变化。结果 10例贲门失弛症患者在肌注山莨菪碱后下食管括约肌松弛程度达47.4%~74.0%,食管体部静息压明显降低;3例假性贲门失弛症患者食管括约肌松弛程度仅2.2%~8.8%,食管体部静息压亦无明显变化。结论山莨菪碱试验可作为贲门失弛症食管测压诊断时的重要补充,也是贲门失弛症和假性贲门失弛症鉴别诊断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冯琳 《中外健康文摘》2009,6(34):109-110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下食管括约肌松弛障碍和食管体部无蠕动为主要特征的原发性食管动力紊乱性疾病.以食管下括约肌(LES)静息压增高、松弛障碍,食管体部失蠕动为主要特征.临床上通常指原发性贲门失弛缓症,病因仍未明了,可能与食管壁内神经系统不可逆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9.
温东东 《广州医药》1998,29(3):12-13
经腹食管肌层切开胃底前壁覆盖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12例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510180)温东东贲门失弛缓症是指吞咽时食管体部无蠕动,贲门括约肌弛缓不良的一种疾病。其发病率约为1/10万[1],男女比例相等,多见于20~50岁的青、中年人[2]。手...  相似文献   

10.
尤志军  陈华 《中外医疗》2011,30(14):84-84
目的总结经腹改良Heller手术联合西沙必利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手术经验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0年至2007年所诊治的12例病例。结果所有病例无食管及胃黏膜破裂,术后无返流性食管炎发生,除1例症状改善不明显外,其余患者症状均消失。结论经腹改良Heller手术联合西沙必利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手术操作简单易行、创伤小、并发症少,可有效预防术后返流性食管炎、黏膜微小损伤及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了我科手术治疗食管失弛缓症56例体会。56例中贲门肌层切开加膈肌瓣成形10例;贲门成形加胃底折叠28例;贲门肌层切开加部分胃底折叠18例。术后并发肌层切开部粘膜下积血1例,食管裂孔疝2例。全组无术后死亡及因复发而需再次手术病例。手术的总优良率96%(54/56)。文中还就治疗中的几个争论问题及疗效评价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戈烽  李泽坚 《北京医学》1994,16(2):69-70
本文总结了48例手术治疗后的贲门失弛症病人,男23例,女25例。平均年龄41例。平均随诊15年。检查方法:症状评价、食道测压;结果:手术是治疗贲门失弛症的有效方法,Heller术应首选手术方式,Heller术加膈肌瓣修补术可有效地防止Heller术后某些并发症,但应有针对地采用。术后下食道括约肌压力(LESP)影响疗效及胃、食道反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贲门失驰缓症的手术治疗及其效果。方法贲门失驰缓症患者48倒,行Heller手术15例,Neller氏术加贲门成形术12例,Heller手术加食管胃底固定术21例。术后从症状学、X线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及纤维胃镜检查观察治疗效果。结果食管胸膜瘘死亡1例(208%),39例经6mo~8a随访,术后狭窄再手术2例,痊愈30例(7692%),好转9例(23.08%).而Heller手术加食管胃底固定术21例中,17例经6mo~3a随访体重增加,进食顺利,无反酸及烧心症状。结论Heller氏术加食管胃底固定术在预防胃食管反流方面优于其它术式。  相似文献   

14.
通过气囊传感法观察了贲门失弛缓症及正常人各10例的食管上、下括约肌及食管体部的运动功能,结果发现贲门失弛缓症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明显升高,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率明显降低,食管下括约肌松弛时间明显缩短,食管体部出现病理性收缩波,食管上括约肌功能大致正常。提示贲门失弛缓症存在明显的食管运动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经腹改良Heller手术和附加抗反流装置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手术经验及疗效。方法 全组采集我院1986~2006年病例64例。行单纯改良Heller手术(以下简称单纯组)16例,行改良Heller手术并附加抗反流装置(以下简称抗反流组)48例。结果 全组病例无食管及胃黏膜破裂,术后除单纯组发生反流性食管炎7例,症状改善不明显1例外,其余患者均症状改善,体重增加,抗反流组无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结论 经腹改良Heller手术附加抗反流装置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手术操作简单易行,创伤小,并发症少,可有效预防术后反流性食管炎、黏膜微小损伤及瘘的发生,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孙国龙  赵慧  付鑫  田晓巍  王登莉  王凯忠 《吉林医学》2011,32(26):5413-5414
目的:探讨Heller改良术在贲门失弛症治疗中的效果。方法:50例贲门失弛症患者中,男17例,女33例;年龄2~73岁,平均30.7岁。采用Heller改良术治疗。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结果:50例患者手术顺利,无1例食管破裂,康复率为99.60%。未出现胸腔积液。结论:Heller改良术治疗贲门失弛症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小、患者满意度高,效果优于传统手术,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贲门失弛缓症的外科治疗方法,探讨并发症的防治。方法以术前辅助检查为依据,23例患者中经腹行手术治疗共16例,经胸行手术治疗共7例。其中共有8例行DOR术式,3例行幽门成形术。术后禁食为1~5d,全组病例随访3个月~10年。结果23例患者术后的临床症状均改善,3例单纯行肥厚肌层切开术患者出现食管反流,1例经胸行手术治疗患者出现膈疝。结论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术前须行内镜检查以明确诊断,术式的选择以术前辅助检查为依据。经腹手术损伤小,术后肺部并发症少、恢复快,避免术后肌纤维瘢痕粘连是手术成功的关键。DOR术式能有效预防反流的发生,术后加用质子泵抑制剂能有效缓解反流性食管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经腹Heller手术附加Dor部分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比较不同胃壁肌层切开长度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83年12月-2010年1月间经腹Heller手术附加部分胃底折卺术治疗的56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按照胃壁肌层的切开长度分为A组(胃壁肌层切开长度〈2cm组)和B组(胃壁肌层长度≥2cm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的症状评分、胃食管返流情况及食管末端直径变化。结果56例随访6个月~5年,无同手术期死亡和严重并发症。术后6~18个月评分优良者53例,症状改善者3例。术后5例m现反流症状。两组的疗效评分和胃食管返流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腹Heller手术附加Dor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时,胃壁肌层切开长度可以〉2cm。减少经腹Heller手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关键在于附加合适的抗反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贲门失弛缓症患在气囊扩张加食管下括约肌(LES)内注射肉毒杆菌毒素(BT)组(联合组)和气囊扩张组(扩张组)治疗前后食管动力学特征以及与疗效的关系。方法:贲门失也缓症患30例,所有患根据临床症状、钡餐、内镜和食管测压确诊,确诊后联合治疗14例,单纯气囊扩张治疗16例。监测治疗后、治疗后3d、3个月及1年的临床积分及测压指标。结果:两组患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且持续1年。治疗后3d、3个月和1年,两组LES压力(LESP)和LES松弛率(LESR)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联合组LESP下降明显,较扩张组相差显(P<0.05)。治疗前全部患食管体部均为非推进性同步收缩波,治疗后联合组1例恢复为推进性收缩波,较扩张组相差显(P<0.05)。治疗前全部患食管体部均为非推进性同步收 缩波,治疗后联合组1例恢复为推进性收缩波,而单纯气囊扩张组无改善。结论:气囊扩张加LES内注射BT联合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较好,不仅降低LESP,而且改善LESR,缓解临床症状,疗效较单纯气囊扩张治疗为佳。食管测压是主要的随访方法,LESP和LESR是有效的动力学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