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分析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改变及相关因素,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4月~2011年4月149例容易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设为A组,按照再选取258例普通发生失血的患者设为B组,并分别按照输血量细分为A1、A2、A3和B1、B2、B3组,回顾分析临床资料.结果 A1与B1组术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除PLT外改变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A1组更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普通失血的患者输血量≥6U时和容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输血量>3U时,可结合其临床表现,合理补充机采的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参考外院2010年5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6例产后出血并发DIC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16例产后出血并发DIC患者中成功抢救15例,1例患者在抢救后因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积极治疗产后出血,早期诊断,及早对症治疗,若仍然不能止血应果断切除子宫,同时补充凝血因子,但在抢救过程中应当谨慎使用肝素。  相似文献   

3.
许静 《中国卫生产业》2014,(23):176-177
目的探讨妇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症的有效治疗方法,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文以我院妇产科在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从这些患者中选取40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对他们的临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分析,探究有效方案对患者治疗的效果。结果这40例患者均被成功脱离危险,被成功的抢救过来没有出现死亡病例。其中新生儿中有35例存活下来,有2例患者在宫内就已经死亡还有2例新生儿死产。纤维蛋白原定量以及血小板计数治疗后较治疗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凝血酶原时间却比治疗前缩短了很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及时的补充血容量以及应用肝素可以对患者的病情有着很好的改善作用,让患者在更大的程度上得到有效地治疗。  相似文献   

4.
赵婷 《现代养生》2014,(18):141-141
目的:探讨采用成分输血治疗产科出血并发症的效果,以供临床工作参考。方法:将本院2010年3月至2014年2月产后出血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36例纳入本研究,均接受成分输血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TT)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无一例死亡。与治疗对比,我们发现治疗后PLT、Fg明显上升,DD、TT明显下降,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0.05)。结论:采用成分输血治疗产科出血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可起到满意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并探讨成分输血在抢救异位妊娠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时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异位妊娠合并DIC产妇6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1例;对照组病人依需求输注红细胞悬液和血浆,治疗组病人采用成分输血,在输注红细胞悬液和血浆的基础上加用冷沉淀以及冷冻血小板。比较两组产妇输血后血色素(HG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纤维蛋白原(FGB)有无差别。结果抢救成功后,治疗组产妇HGB、HCT和TT检验指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在PLT、PT、APTT和FGB等方面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成分输血适用于异位妊娠大出血,尤其对改善大出血引起的DIC及相应并发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吴艺平 《中国保健》2009,(21):875-875
成分血以其高纯度、高活性的生物性能,高疗效、低风险的临床效果,为某些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提高了抢救成功率。但由于诸多因素,某些医疗单位的成分输血比例仍然较低,为此笔者将急性失血患者的成分输血指征及临床应用做如下简述,以便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7.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病急骤,来势凶险,如不及时抢救,母婴死亡率高.本文收集我院1996~2003年,收治的产科DIC11例,根据产科DIC的病理特点,重视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的应用,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全血输血与成分血输血在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2年3月天津市红桥医院收治的102例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接受的输血方式随机分为全血组和成分血组,每组各51例。观察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输血反应指标、出血症状指标、住院指标及母婴结局。结果 输血前,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成分血组患者PT、APTT明显小于全血组[(12.35±4.25)s vs.(15.75±3.86)s;(23.64±3.28)s vs.(25.74±4.2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TT明显高于全血组[(3.35±0.73)g/L vs.(2.57±0.64)g/L;(17.64±3.35)s vs.(15.63±4.53)s](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成分血组发生过敏、发热、寒战、皮疹的患者少于全血组[9.80%vs. 25.49%;9.80%vs. 31.37%;7.84%vs. 23.53%;...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大鼠内毒素血症模型,揭示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在前DIC状态与血小板数(P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16只大鼠Pre-DIC状态模型、8只大鼠DIC状态模型、8只健康大鼠血浆TFPI,同时测Pt、Fbg、PT、APTY.结果 大鼠血浆TFPI出现先升高(前DIC状态)后降低(DIC状态),但其数值始终高于正常状态.结论 ,TFPI对内毒素造成的前DIC的监测比常规化验具有灵敏性,对前DIC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徐炳君 《工企医刊》2008,21(3):62-64
在临床消化内科疾病诊疗中,各种原因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是较常见的急危病症,失血量的多少对诊疗措施及预后尤为关键,失血量的估计对进一步处理极为重要。一般每日出血量在5ml以上,大便色不变,但匿血试验就可以为阳性,50ml~100ml以上出现黑粪。以呕血、便血的数量作为估计失血量的资料,往往不太精确。因为呕血与便血常分别混有胃内容与粪便,另一方面部分血液尚贮留在胃肠道内,仍未排出体外。因此可以根据血容量减少导致周围循环的改变,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诱因及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2010年2月-2012年6月诊治的DI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产科急性DIC的发病诱因是妊高症、产后出血、羊水栓塞、胎盘早剥、前置胎盘、死胎等。成功抢救47例,治愈率90.4%。结论早期诊断、祛除诱因、合理治疗和精心护理可显著提高DIC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EZ-IO骨髓腔内输液系统在急性创伤及急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急诊科收治的80例急危重症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植入式静脉(IV)通道组(IV组)和骨髓腔输液(IO)通道组(IO组),每组40例.IV组采用静脉常规穿刺方法建立静脉通道,IO组采用EZ-IO骨髓腔内输液通道,对比两组建立...  相似文献   

14.
<正>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晚期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病死率高达30%~50%[1],临床上抢救成功与否决定于止血效果和肝脏代偿状态,还与静脉输液速度和量密切相关。患者失血后血压和门脉压降低,需要补充血容量,过度扩容又使门脉压增高,容易导致出血难止和再出血,因此,控制输液速度和量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感染性休克患者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关系.方法 将18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是否发生DIC分为DIC组(36例)和非DIC组(152例),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采用全自动乳胶微粒增强定量免疫比浊法进行测定,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血清D-二聚体水平的截断值.结果 DIC组和非DIC组休克后1d血清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58.69±296.34) mg/L比(1108.45±226.23) mg/L,P>0.05];DIC组休克后3、5、7d血清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DIC组[(1468.95±448.78) mg/L比(967.76±214.32) mg/L、(1702.12±578.40) mg/L比(886.57±187.22) mg/L、(1924.21±796.76) mg/L比(821.46±178.32)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ROC曲线计算血清D-二聚体水平的截断值为303 mg/L,以血清D-二聚体水平≥1203μg/L来判断感染性休克后发生DIC的敏感度为81.5%,特异度为76.3%.结论 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不仅与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相关,还与患者是否发生DIC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测定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诊断和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妊娠高血压综合症是孕产妇特有的全身性疾病,当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将严重影响母儿安全,护理人员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病情突变先兆,提供医生诊断参考,较早实行专人护理,保证了治疗,护理措施准确,及时地执行,取得良好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7.
李雪萍 《工企医刊》2010,23(5):76-77
羊水栓塞是指分娩过程中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过程中引起肺栓塞导致出血,休克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一系列病理改变,是严重的分娩并发症,产妇死亡率高达70%~80%。而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非肾脏器官病变的治疗和抢救,尤其是连续性高容量血液滤过(CHVHF),  相似文献   

18.
王馨 《医疗装备》2023,(11):9-12
目的 探讨电子输血输液加温仪联合手术室护理对预防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于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1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8例)和试验组(5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手术室护理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电子输血输液加温仪干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体温、术后应激指标、低体温事件及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手术开始30 min及术后,试验组体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试验组C反应蛋白、肾上腺激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低体温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独实施常规的手术室护理相比,联合电子输血输液加温仪护理能有效维持手术患者术中体温,减轻患者应激反应,减少低体温事件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Fib与D-D检测在孕妇高凝状态Pre-DIC/DIC中的意义。方法:应用STAGO-STA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检测孕妇(550例)与健康非孕育龄妇女(520例)的Fib、D-D,并结合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孕妇组Fib为(4.41±0.72)g/L,D-D为(1.50±0.96)mg/L;对照组Fib为(3.05±0.60)g/L,D-D为(0.23±0.08)mg/L。结论:Fib和D-D为孕妇高凝状态Pre-DIC/DIC检测敏感指标,检测结果显示产妇有极其明显的纤维蛋白溶解和纤溶活性增强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症肺部感染患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系统和C-反应蛋白(CRP)变化对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12月期间医院诊治的64例重症肺部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及时检测患者凝血功能、CRP水平及血清肌酐指标,计算DIC评分,评估AKI是否发生。结果 27例患者发生AKI,发生率为42.19%;并发AKI患者DIC评分和CRP水平分别为(4.80±1.74)分、(195.78±46.87)mg/L,高于未并发AKI(2.70±2.13)分、(112.80±40.0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IC评分预测AKI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66.67%、78.38%,CRP预测AKI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4.07%、72.97%,DIC评分系统+CRP预测AKI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59.26%、94.59%,DIC评分系统+CRP预测AKI的特异度高于DIC评分系统和CRP单独检测时的特异度(P0.05)。结论重症肺部感染并发AKI患者DIC评分和CRP均明显升高,DIC评分系统联合CRP可提高对并发AKI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