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无锡,因水而生,因水成城,因水昌盛。 在这片水域面积占三分之一的土地上,亘古至今演绎着一个不变的旋律——治水。公元前12世纪末,周泰伯南迁定居梅里后,带领吴人开溪凿渎,开始农田引排水工程建设;春秋至两汉时期开挖整治了大量人工河道,唐宋时期治水事业十分兴盛,建设了大规模的“塘浦圩田”和漕运河道,明清开通黄田港、芙蓉湖围垦,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圩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圩田是滨湖低洼地区综合治田治水的一种土地利用形式,对区域的农业发展、防洪减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圩田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悠久,国外如荷兰等地也有大面积的圩田开发。目前,针对如何使圩田能够在当代社会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已成为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要对圩田开展深入研究。分析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圩田的研究成果,从圩田历史与现状、圩区规划、圩田防洪、圩田生态系统等4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对研究资料、研究方法和主要结论进行了研究总结。根据研究结果,发现了研究过程中的几个转变,为此提出了当前研究关注的新方向,即结合古代智慧推动圩区规划,利用技术手段加强防洪减灾、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圩田转型等。研究结果表明:圩田已从历史学和水利学发展成了多学科关注的研究对象,多学科方法的应用将会促进圩田受到更好的保护并得到更有效的利用。研究成果可以为圩田研究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海绵城市和智慧城市都是新一代的城市管理理念,都是为了让城市变得更加美好。将智慧城市的智慧化理念融入到海绵城市之中,实现海绵城市的智慧化,对于加快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步伐和更好更高效地发挥海绵城市的作用,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海绵城市的智慧化理念,然后从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和绩效评价三个阶段分别探讨了智慧化理念在海绵城市中的应用,以期为智慧的海绵城市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海绵城市建设应作为新时期城市治水的重要内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绵城市的提出是雨洪利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新时期治水思路的丰富和完善,开展海绵城市建设为解决城市水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对于解决城市水问题意义十分重大。在借鉴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技术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实际,提出我国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海绵城市是城市建设的一种新理念,实现智慧化管控有助于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结合北京海绵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实际情况,明确了海绵城市管控以服务海绵城市管理部门为宗旨,以支撑海绵年度建设任务考核、工作计划制定为首要目标,海绵城市智慧管控体系应包含信息采集层、分析处理层和业务应用层等3个部分。提出了智慧管控的框架,明确了建设原则和实施路径,海绵城市智慧管控体系的实施可按"自上而下、先内后外、近远结合"的工作思路开展,近期开展"布点、入库、建模、上图"等四项工作,远期实现"共享、融合、协作"等目标,旨在为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水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生态治水理念,对当代城市建设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当前,如火如荼的海绵城市建设为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新的机遇。为完善水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明确了水文化遗产的定义与价值及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和对海绵城市进行实例分析的方式,对海绵城市建设中水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问题、形成原因以及海绵城市建设与水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互惠共生密切关系进行了剖析,进而从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健全部门机构与合作机制、建立多层次的规划体系、编制专项保护规划等规划层面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中水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以期为海绵城市建设和水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针对贵安新区马场科技新城面临的水环境高度敏感、水资源短缺以及防洪排涝压力较大等现实问题,在最大限度保留和保护原有生态敏感区域的基础上,依托蓝绿网络结构,打造集“生态海绵”、“弹性海绵”、“活力海绵”、“智慧海绵”为一体的马场科技新城海绵城市,并从通风体系、雨污水资源化利用、内涝治理、水质净化等方面探索山地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主要从市政角度考虑、强调低影响开发措施应用、缺乏海绵城市系统建设理念的现实,以临海市为例,从流域治水角度,从问题与需求出发,统筹外围保障工程与内部实施方案两大工程体系,总结海绵城市实施方案编制实践要点,对未来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推广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西安市小寨区域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为依托,以工程建设全过程管控与建设效果考核评估为目标,综合运用BIM、GIS、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等信息化技术构建海绵城市全生命周期智慧管理平台,实现海绵城市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设计数字化、建造信息化、运维智能化,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及运营管理等提供全过程决策、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性服务。该平台的应用可为智慧城市建设探索道路。  相似文献   

10.
城市内涝、干旱缺水、水体污染……一座座中国城市在飞速城镇化的过程中正面临着各种水危机的挑战。在季节差异性较大的地区,城市平时处于严重缺水状态,而一到雨季,雨水常常导致内涝而无法得到合理利用。一时间,体现绿色可持续治水理念的"海绵城市"备受热捧,各地创建海绵城市的呼声高涨。最近,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讲话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水利部下发了《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由三部门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由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中国的海绵城市建设,或许即将以此为契机,揭开新篇章。  相似文献   

11.
海绵城市建设是近年来城市雨洪管理方面的热点话题,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多个试点城市已经进入考核评估阶段。回顾了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等3种应用广泛的低影响开发措施,归纳了此类措施长期运行情况下可能出现的雨水径流入渗、雨水资源利用、设施功能衰减等方面的风险,并提出低影响开发措施的升级改造、雨水资源利用标准的制定、管理运维方案的完善、国家政策支持与社会各界参与等风险防控对策。通过对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措施应用的风险研究,提出未来海绵城市建设的研究重点应放在设施机理研究、寿命计算与效益评价、智慧化建设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海绵城市作为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为我国城市洪涝频发、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海绵城市建设中仍存在许多误区,为更快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步伐和更好更高效地发挥海绵城市的作用,需要加强其系统化研究,促进低影响开发设施(LID)系统化,强化专业协作和部门合作,以及建设智慧化海绵城市管控平台,实现海绵城市更好、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建设海绵城市是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城市内涝、雨水径流污染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回顾海绵城市的缘起及通过分析海绵城市概念,提出生态学理论、景观学理论及低影响开发模式是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通过梳理海绵城市的发展脉络,从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文化、规划建设、影响评估和实践探索四个方面阐述了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进展。研究发现,我国目前多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构建海绵城市;在当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过程中,发现存在技术研究基础不足、建成绩效难以评估、新旧城区改造难度大等问题。对目前海绵城市建设研究情况分析,展望未来海绵城市建设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正>城市看海的景象不再是个案,面对日益凸显的城市洪涝灾害,海绵城市建设势在必行。我国在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中采取不同的路径,在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等方面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一、海绵城市的定义及内涵"海绵城市"的定义: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海绵城市的概念可以看出,海绵城市是从城市雨洪管理角度来描述的一种可持  相似文献   

15.
以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内某住宅小区为例,在分析项目现状条件和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目标,提出海绵化改造思路。此小区建成时间较短,居民主观改造意愿不高,首先将小区外防护绿地和建筑垃圾堆放场地空间改造为可用作雨水调蓄的干湿塘。在降低施工对居民影响的基础上,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同时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空间,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为海绵城市建设改造工程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针对海绵城市智慧管控系统的建设,从调蓄设施智慧管控的角度,以萍乡市西门片区为案例,对海绵城市建成后的运行管理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基于城市水文模型的海绵城市智慧管控系统的作用,重点阐述了调蓄设施的智慧管控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结果表明:在30 a一遇2 h设计暴雨下,不同的调蓄设施起调点设置对地表径流量的控制有较大的影响,随着起调点的设置越靠后,地表径流总量控制率从66.6%减少至8.9%,峰值削减率从47.3%减少至20.8%;在两场雨峰位置不同的实际降雨的模拟情况中,采用不同的起调点策略可以更好的发挥工程效益,地表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别是64.5%和82.6%,峰值削减率分别为52.1%和70.4%。对基于智慧管控系统的调蓄设施的优点和局限性做进一步的阐述和分析,对海绵城市智慧管控系统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包括分布式参数获取与数据库更新、易积水点的远程管控技术和风险预警技术等。研究成果对海绵城市建成后的城市水资源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海绵城市中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这一指标对小雨或者中雨资源的控制是显而有效的,但如果遇到暴雨或极端降雨事件,城市依然存在较高的雨洪涝灾害风险。首先用一个超过百年系列的降雨与受灾统计数据,说明仅仅依靠低影响开发措施无法控制城市雨洪涝灾害;然后整理了石狩川流域在城市雨洪涝应对措施方面先后采取实施的雨水贮留渗透计划与流域综合治水对策;最后,通过借鉴石狩川流域采取的措施,结合我国海绵城市成功经验,提出通过多途径协同控制洪涝径流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法,以提升中国特色海绵城市在雨洪涝防灾减灾中潜力。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美国、德国、新西兰等国家城市雨洪管理研究进展、雨洪管理相关法律保障体系及工程建设成效,分析了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背景、现状及建议成果。经过对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成效的对比分析,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提出了如下意见和建议,即海绵城市建设在核心技术方面需结合城市特点汲取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体系;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程,建立制度保障体系和技术体系;加强部门之间的联动作用,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责任制以及加强对城市水科学方面的研究,加强科技创新,以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深圳市为例,重点分析南方沿海城市,尤其是发达地区的城市在经历了城市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后,所面临的城市水体污染以及防洪排涝压力,以及在深圳进入存量规划阶段后由于大量城市更新项目带来的新的市政设施压力等,由此导致城市面临生态保育不足的现状。从提出完善海绵城市建设所需数据库入手,构建完整海绵体系和防洪排涝体系,统筹智慧水务监测控制系统与社会服务应用以及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分区建设,缓解城市内涝,减少其对于城市快速发展的影响。以期在未来南方沿海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中起到前瞻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宁波依水而建,因水而兴,治水一直是宁波城市发展永恒不变的主题。自2016年4月,宁波市被列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以来,城市发展中融入"海绵"治水的理念。碧水悠悠的甬新河,是宁波市鄞东南平原三大骨干排水系统之一,全长35.6公里。甬新河整治工程,没有延续以往生硬地将水从生态系统中分割出来的传统做法,而是在水利工程学的基础上,吸收、融合生态学的理论,恢复沿河动植物的生长栖息环境。如今,河道两岸绿色葱茏,水生动植物丰富多样,使整个河道呈现出勃勃生机,形成了一个优美的水生态环境,同时也成为宁波海绵城市创建路上的成功试点与范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