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强化过滤效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高锰酸钾复合药剂预处理工艺强化过滤去除微污染水中色度、浊度和有机物效果的生产性试验研究中发现 :高锰酸钾复合药剂预处理工艺对水中色度、浊度和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理想 ,强化过滤去除效果要优于预氯化和聚合硫酸铁混凝工艺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2.
对以微污染河网水为原水的净水厂各处理单元去除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氨氮的效果进行分析。采用三维荧光分光光度计,并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法(PARAFAC)解析溶解性有机物(DOM)中荧光类有机物的变化情况。氨氮的去除主要集中在预处理曝气生物池,去除率达到63.2%。混凝沉淀、过滤和臭氧-活性炭对DOC均有去除效能,其中常规处理工艺对DOC有较大贡献,去除率达57.2%。但生物预处理和常规处理均不能有效去除荧光类有机物。臭氧—活性炭能有效去除类色氨酸、类酪氨酸和类腐殖质等荧光类有机物,其荧光峰值的削减幅度分别可达82.1%、63.3%和61.6%。结果表明,生物预处理、常规净水工艺和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组合工艺才能保证供水的安全。  相似文献   

3.
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对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去除效能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在对高锰酸钾复合药剂预处理工艺去除有机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的效果的研究中发现:高锰酸钾复合药剂预处理工艺对微量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十分理想,对检测出的有机物浓度可以降低一个数量级;对检测出的有害污染物浓度的去除率为90%以上;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要好于单独投加聚合氯化铝或预氯化工艺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线混凝-超滤联用工艺用于小城镇给水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在线混凝-超滤联用工艺对某水塘水进行中试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将常规处理作为超滤的预处理时,膜压差增加迅速,无法保持稳定运行.将在线混凝作为超滤的预处理时,膜压差增加缓慢.通过比较不同的混凝剂抑制压差和去除有机物的效果,发现聚硫酸铁均优于聚氯化铝.次氯酸钠和高锰酸钾预氧化的试验结果表明,尽管高锰酸钾去除有机物和三氯甲烷生成潜能的效果较好,但膜压差增加较快.在线混凝-超滤联用工艺处理后出水的CODMn可低于3 mg/L.  相似文献   

5.
采用高效液相凝胶色谱法及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法,考察以太湖为原水的深度处理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和规律。研究表明,深度处理工艺去除UV254的效果优于DOC,疏水性降低而亲水性增强。预臭氧和混凝沉淀可几乎完全去除大分子有机物,生物活性炭去除中分子的效果优于小分子。深度处理去除大分子的效果最佳,其次为中分子,最差为小分子。三维荧光分析表明,深度处理工艺可去除大部分的溶解性微生物产物以及腐殖酸类有机物和部分的蛋白质类。平行因子法确定太湖水DOM的3个组分,分别是色氨酸类荧光物质(C1)、腐殖质类荧光物质(C2)、氨基酸及蛋白质类荧光物质(C3)。生物活性炭对C1、C2、C3去除率分别为100%、100%、63.9%。  相似文献   

6.
藻类暴发严重威胁饮用水水质以及供给。试验采用投加混凝剂、粉末活性炭和高锰酸钾作为微滤膜预处理的膜组合工艺,考察应对藻类暴发的能力。研究表明,藻类暴发会引起有机物含量的增加,主要是小分子(相对分子质量低于1 000)的中性亲水组分的大量增加,这类有机物可通过预处理得到有效的去除,因而没有发现藻类暴发会对膜过滤产生严重的影响,粉末活性炭和高锰酸钾可有效延长膜过滤周期。导致膜不可逆污染的有机物主要为中等分子的强疏水和中小分子的中性亲水组分。  相似文献   

7.
五种预处理方式对超滤膜处理松花江水的效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中试对比考察了不同预处理方式(包括混凝、砂滤、混凝-砂滤、高锰酸钾-混凝-砂滤、粉末活性炭)对超滤膜渗透性能及其对去除松花江水中污染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松花江水为原水,在超滤膜之前进行预处理是必要的.其中单独混凝会使膜通量降低,投加高锰酸钾使膜通量显著增加,并可延缓膜通量的下降速度,投加粉末活性炭对提高膜通量作用不大;不同预处理均能保证超滤膜出水浊度低于O.3 NTU,大于2 μm颗粒数少于10个/mL;此外,不同的预处理均能提高超滤膜对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高锰酸钾-混凝-砂滤-超滤对DOC、UV254的去除率分别为37.5%、28%.  相似文献   

8.
在对高锰酸钾复合药剂预处理工艺强化去除水中色度、浊度效果的生产性试验研究中发现:高锰酸钾复合药剂预处理工艺对水中色度、浊度的去除效果理想,对微污染水中色度和浊度的强化去除效果要优于预氯化工艺和聚合氯化铝、聚合硫酸铁混凝工艺。  相似文献   

9.
采用水处理中常用的氧化剂高锰酸钾对内分泌干扰物17α-乙炔基雌二醇(EE2)进行去除研究,考查不同高锰酸钾浓度、EE2浓度、pH和离子强度等对EE2去除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高锰酸钾可以有效去除EE2,去除率达到90%以上.EE2的去除率随着高锰酸钾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反应前期,去除随着EE2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加快,反应后期则影响不大.偏中性和碱性时有利于EE2的去除.试验浓度范围内,EE2的去除和离子强度、有机物的含量呈正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用高锰酸钾去除和控制受污染水源水中的致突变物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用诱变指数(MR)考察了不同 pH 条件下,高锰酸钾对受污染松花江水中致突变物质的去除效果。试验表明,在中性条件下高锰酸钾处理能有效地去除水中致突变物质;并认为,高锰酸钾与氧化生成的水合二氧化锰的协同作用,可能是中性条件下高锰酸钾具有优良除污染能力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还表明,用高锰酸钾对水进行预处理,可使氯化过程中水的致突变活性显著降低,且高锰酸钾可能对水中致突变前质具有一定的去除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无锡太湖水为试验原水,研究混凝作为微滤膜的预处理,去除有机物和降低膜污染的效果与机理。混凝剂分别采用铁盐(三氯化铁)和铝盐(聚氯化铝),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剂氯化铁去除有机物和降低膜压差的效果优于聚氯化铝。大分子的亲水性有机物是造成膜污染的主要组分,混凝处理可有效去除大分子有机物,降低膜污染。高投加量的混凝剂对亲水性的小分子有机物去除效果有限,但可有效去除中等分子的疏水性有机物。中等分子的疏水性有机物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膜污染。  相似文献   

12.
三维荧光结合荧光区域积分法评估净水厂有机物去除效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可对水体中的有机物进行有效识别和解析.以三维荧光光谱技术为手段,结合荧光区域积分(FRI)方法,考察长江下游地区某典型净水厂水处理过程中有机物的去除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饮用水水源受到轻微污染,原水中有机物构成以芳香性蛋白类、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为主,富里酸类有机物的含量比较低.常规水处理工艺对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有限,而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对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起主要作用,对芳香性蛋白类Ⅰ、芳香性蛋白类Ⅱ、富里酸类、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腐殖酸类物质的荧光区域标准体积的去除率分别为71.5%、73.8%、63.3%、73.7%、58.7%.三维荧光光谱结合荧光区域积分方法,能够有效监测和分析水体中低浓度有机物的去除情况,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用于净水厂的日常运行和水质监测.  相似文献   

13.
高锰酸钾强化混凝处理洗车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凝工艺是洗车废水处理中必要的工艺环节,其处理程度直接影响到后续工艺的处理效果。采用高锰酸钾预氧化技术可以加强混凝效果,提高有机物的去除率。试验结果表明,投加不同剂量高锰酸钾强化混凝效果都很显著,与单独投加PAC相比,采用高锰酸钾强化混凝可大幅度降低水的浊度,使浊度曲线明显下移。高锰酸钾投加量为2mg/L时,即能有效去除洗车废水中有机物。与低有机物含量废水相比,改变高锰酸钾投加量时,高有机物含量的废水浊度去除率低。随着高锰酸钾投加量的增加,有机物含量高低对浊度去除率的影响减弱。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生产试验结果为依据,较为系统地考察了高锰酸钾复合药剂(CP)预处理工艺去除水中藻类和嗅味的效果,并与聚合氯化铝(PAC)混凝效果做了对比研究。试验表明,高锰酸钾复合药剂预处理工艺在去除藻类和嗅味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不同有机物组分对膜污染影响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粉末活性炭、混凝沉淀和超滤膜联用的技术对某低浊湖水进行中试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的超滤膜及其工艺系统不仅能有效地去除浊度及悬浮颗粒,还可将CODMn由4.17mg/L降至3mg/L以下。试验将有机物分离为强疏水、弱疏水、极性亲水和中性亲水四种组分,研究不同组分对膜污染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预处理和超滤膜能有效去除疏水性和极性亲水性有机物,但对中性亲水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较差。反冲洗能有效清除累积在膜内的疏水性和极性亲水性有机物,但难以清洗中性亲水性组分。药剂清洗可有效去除中性亲水性有机物。疏水组分造成膜的可逆污染,而中性亲水组分导致膜的不可逆污染。三维荧光分析表明,造成不可逆污染的有机物主要在Ex238/Em345区域响应。  相似文献   

16.
采用超滤-纳滤(UF-NF)全膜工艺处理东太湖水,通过中试考察全膜工艺对水中各种污染物的处理效能。试验结果表明,超滤预处理能充分保证纳滤的稳定运行,试验工艺处理浊度、COD_(Mn)、TOC、UV_(254)、氨氮、藻密度和叶绿素a的去除率分别为99.93%、89.33%、62.33%、93.72%、82.1%、99.67%和98.32%。工艺对水中的TDS和电导率的去除率为43%。三维荧光和有机物特性分析表明,原水中有机物构成以芳香蛋白类物质、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和小分子有机物为主,全膜工艺去除效果优异。  相似文献   

17.
臭氧氧化对地表水溶解性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臭氧氧化作用对受污染地表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臭氧投加比低于1mgO3/mgDOC时,臭氧对UVA、CODCr和UV410等有机物去除效率较高;臭氧投加比例为0.7mgO3/mgDOC时,BOD/COD由7.4%提高至18.4%,比紫外消光度(SUVA)逐渐降低并趋于平缓;不同臭氧投加比例下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三维荧光指纹光谱变化规律表明,受污染地表水DOM中主要荧光物质为芳香族蛋白质(荧光峰A、B和C)及类腐殖酸(荧光峰D),其中,A峰、B峰和C峰的中心位置分别位于225/300nm、225/338nm和275/342nm;臭氧投加比例为0.7mgO3/mgDOC时峰强削减率为64%~81%,同时部分芳香族蛋白质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8.
预氧化与混凝联用控制膜污染的效果与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秉直  何畅  阎婧 《给水排水》2015,(3):115-119
臭氧、次氯酸钠和高锰酸钾作为预氧化剂,与超滤膜组成联用工艺,处理太湖水。试验结果表明,臭氧、次氯酸钠、高锰酸钾均可控制膜污染,臭氧最优,其次为高锰酸钾和氯。膜污染的缓解程度取决于大分子有机物的去除多少,其去除效果与氧化剂的氧化能力密切相关。混凝与氧化联用可进一步缓解膜污染,其效果与氧化剂的氧化能力相关。氧化能力越弱者,混凝的联用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9.
预氧化对混凝-气浮工艺去除铜绿微囊藻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预氧化(高锰酸钾、氯、过氧化氢)对混凝-溶气气浮工艺去除铜绿微囊藻的影响.通过检测出水浊度、藻类浓度以及UV254等指标来评价预氧化对藻类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氧化剂最佳投量下,经过KMnO4、Cl2和H2O2预氧化后,藻类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0.81%、11.65%以及9%,其中以氯对藻类去除效果最好,但预氯化过程中引起了藻细胞的破裂使得胞内有机物释放到水中,造成出水中UV254的升高.几种氧化剂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高锰酸钾预氧化不仅能够节约经济费用,而且不会因藻体内有机物的大量外流而降低出水水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延长反冲洗周期的生产性试验,考察其对活性炭池出水水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延长反冲洗周期,活性炭池出水浊度没有明显波动;对UV_(254)、TOC、COD_(Mn)3种有机物指标去除效果与原反冲洗周期相当;没有显著增加活性炭池出水微型水生无脊椎动物的数量;控制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效果与原反冲洗周期相当。从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分析,活性炭池出水主要以芳香性蛋白质类物质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类物质组成,延长反冲洗周期对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甚至略好于原反冲洗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