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凝血纤溶异常与肾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凝血纤溶异常与肾损害的关系.方法 分别检测比较53例SLE患者与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的24小时尿总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及D-二聚体,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有肾损害组D-二聚体、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均高于无肾损害组,其D-二聚体水平与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呈正相关,治疗后三者均下降.结论 SLE患者大多数D-二聚体水平升高且多数有肾损害.除及时原发病治疗外,适当抗凝治疗,有利于改善病情,减少肾损害.  相似文献   

2.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常见的自体免疫性疾病,多见于青年女性。本病以全身系统的损害和血清中存在多种抗体为特点,常见皮肤黏膜受损、发热、关节肌肉疼痛等。狼疮性肾病是SLE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内脏损害,约半数以上的患者伴发急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1999年2月~2004年2月我科共收治SLE患者45例,约95%合并肾损害。在治疗狼疮性肾病过程中,做好护理工作至关重要,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损害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玉叶 《护理研究》2003,17(8):449-450
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具有自身抗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肾脏受累者约占 90 % ,称狼疮性肾炎[1] 。SLE临床上除了肾脏受累外 ,尚有皮肤、粘膜、关节、肌肉、造血系统及其余脏器受累的表现 ,临床表现呈多样性 ,给治疗护理带来一定困难。狼疮性肾炎所致的肾功能衰竭是SLE病人死亡的首要原因[2 ] 。近年来由于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性药物的临床应用 ,使本病预后大有改观。我科 2 0 0 1年 6月— 2 0 0 2年 10月收治狼疮性肾炎 16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 16例 ,其中男 2例 ,女 14例 ,年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伴肾损害患者的临床护理,评价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伴肾损害患者的护理资料,进行分析,并提出护理对策。结果减少了SLE的复发因素和药物的不良反应,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质量。结论避免诱发因素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加强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及如何正确应用糖皮质激素的重要性,是临床护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骨密度与疾病活动性关系.方法 选择92例SLE患者和92例健康对照,均为女性.检测所有纳入对象血清25(OH)D水平.采用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价SLE患者病情活动性,并根据SLEADI评分分为非活动组(n=26)、轻度活动组(n=35)、中度活动组(n=26)、重度活动组(n=5),采用骨密度仪测量SLE患者双侧股骨颈、股骨大转子、全髋、腰椎L1-L4的骨密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SLE患者血清25(OH)D水平为23.82±5.92 ng/ml,健康对照者为44.82±7.92 ng/ml,存在显著差异(P〈0.001);重度活动组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轻度活动组和非活动组(P均〈0.05).重度活动组患者左右侧股骨颈、左右侧大转子显著低于非活动组和轻度活动组.重度活动组左右侧全髋关节骨密度显著低于非活动组(P均〈0.05).相关分析发现左右侧股骨颈、左右侧大转子、全髋关节骨密度与SLEDAI评分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 女性SLE患者维生素D水平降低及骨密度降低与SLE疾病活动性存在关联.应积极防治SLE患者骨密度降低及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蒙古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早期肾损害的关系和可能机制。方法选择蒙古族高血压患者86例,汉族高血压患者89例,分别采用尿素酶法测定血尿酸(UA)免疫比浊法测定胱抑素C(Cys-C)、13:微球蛋白(β2m),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蒙古族高血压组UA(456.32±45.49)μmol/L显著高于汉族高血压组(456.32±45.49)比UA(385.30±37.85)μmol/L(P〈0.05)。蒙古族组及汉族组UA与Cys·C、β2m均呈正相关(r=0.714、0.694;r=0.624、0.526;P〈0.05),在Cer〈50ml/min时,Cer与Ca(r=0.72)、Cys—C(r=0.68)、β2m(r=0.75),SCr(r=0.65)均有较好相关性呈正相关,r分别为0.72、0.68、0.75、0.65。Ccr为50~80ml/min时,Cer与UA、Cys.C、β2m的相关性,r分别为0.75、0.73、0.70,而Cer与SCr的r值为0.55。结论 蒙古族高血压人群高尿酸血症患者更容易出现肾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脂蛋白(a)犤Lp(a)犦水平与其肾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将48例狼疮肾炎患者根据24h尿蛋白定量(24hUpro)数值分为,<140mg组(A组)12例、140~500mg组(B组)16例和>500mg组(C组)20例,并与36例对照组比较。结果:B组和C组的血清Lp(a)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A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B、C两组分别与A组比较,C组与B组比较,血清Lp(a)均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以Lp(a)为应变量,以24hUpro、TG、TC、HDL、LDL、Apo-A1、Apo-B为自变量,分别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Lp(a)与24hUpro呈正相关(r=0.416,P<0.05),与其它血脂变化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血清Lp(a)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肾损害相关,Lp(a)水平随着肾损害的加重而升高。  相似文献   

8.
<正>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由多因素参与的异质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育龄期女性[1]。其临床表现复杂,以产生多种自身抗体为主要免疫学特点,以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紊乱为主要发病机制[2]。病变可导致皮肤、黏膜及关节损害,尚可累及心、肺、肾及血液系统,最终致多系统、多器官的破坏[3]。其中肾脏损害在该病中最常见,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涉及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SLE的发病机制复杂,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EB病毒(EBV)感染是与SLE发病相关的环境因素之一。EBV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诱发SLE:EBV感染B淋巴细胞后引起B淋巴细胞的增殖,B淋巴细胞中EBV抗原的表达在基因易感人群中诱发SLE;EBV感染的B淋巴细胞成为产生自身抗体的细胞;SLE的自身抗原与EBV的一些蛋白如EBV核抗原1(EBNA-1)、EBV核抗原2(EBNA-2)存在同源性,针对病毒抗原的抗体能与自身抗原发生交叉反应从而诱发SLE。已发现与正常人相比,SLE患者血清中抗EBV-抗体滴度及阳性率显著升高,但以往的抗体检测不能反映体内EBV的感染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量白蛋白尿在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早期肾损害中的意义及其与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方法检测10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24小时尿白蛋白定量,分析其与临床病程、疾病活动性及免疫学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104例患者中72例(69.2%)24小时尿白蛋白升高。在尿常规检测尿蛋白阴性患者中,47.5%(29/61)的患者24小时尿白蛋白升高(微量白蛋白尿),其中在初治和复治患者中分别有48.7%(19/39)和45.5%(10/22)的患者24小时尿白蛋白升高;初治患者尿白蛋白升高组的SLEDAI评分[(10.2±3.6)分]和血沉[(62.9±37.1)mm/1 h]较尿白蛋白正常组[分别为(6.6±2.9)分和(40.2±29.5)mm/1 h]显著升高(P均<0.05),且伴有血白蛋白降低(10/19)和免疫球蛋白升高(5/19)的比例较正常组(分别为3/20和0/20)显著增加(P均<0.05);复治患者尿白蛋白升高组的SLEDAI评分[(6.5±3.5)分]也较正常组[(3.3±2.7)分]显著升高,且伴有贫血(4/10)和血清补体降低(7/10)的比例较正常组(分别为0/12和2/12)显著增加(P均<0.05)。结论检测微量白蛋白尿有助于早期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肾损害,并与疾病的活动度及严重性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疾病活动度与血清铁蛋白(FET)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于惠东县妇幼保健院进行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40例,按疾病的活动度分为稳定期组和活动期组,各20例,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20例纳入对照组。比较3组受试者FET、抗双链DNA(ds-DNA)抗体水平及SLE疾病活动度指标(SLEDAI)评分。结果稳定期组和活动期组FET、ds-DNA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活动期组FET、ds-DNA抗体水平及SLEDAI评分明显高于稳定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期组与活动期组患者FET异常率分别为40%、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患者FET水平与ds-DNA抗体、SLEDAI评分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541、0.620,P0.05)。治疗后2组患者FET升高例数较治疗前均下降,FET水平均降低,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ET水平与SLE患者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可以将其作为诊断SLE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血尿酸(uric acid,UA)水平与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在开滦总医院住院、门诊及健康体检者,共110例。将其分为3组:(1)同期体检的健康对照组55名,经体检除外既往有高血压病、心肌梗死、卒中病史者。(2)SLE无LN组34例,病例诊断均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修订的SLE分类标准,并除外合并狼疮肾炎者。(3)SLE合并LN组21例,病例诊断均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修订的SLE分类标准。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及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baPWV的相关因素。结果SLE无LN组和SLE合并LN组baPWV水平和baPWV≥1 400 cm/s的占比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SLE无LN组中baPWV与年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23、0.528、0.402,P<0.01或P<0.05);与血尿酸(blood uric acid,UA)呈负相关(r=-0.371,P<0.05),但相关性不大,经偏相关分析校正年龄、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等,UA与baPWV相关性消失。SLE合并LN组中baPWV与SBP、DBP、肌酐(serum creatinine,Cr)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15、0.725、0.464,P<0.01或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LE组SBP与baPWV呈独立相关(t=2.54,P=0.026);SLE无LN组UA与baPWV呈独立负相关(t=-2.96,P=0.042);SLE合并LN组UA(t=4.24,P=0.013)、SBP(t=7.70,P=0.002)与baPWV均呈独立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LE为baPWV≥1 400 cm/s的危险因素,其OR(95%CI)为4.31(1.56-11.88),P=0.005且校正年龄、SBP、DBP、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因素后仍有统计学意义。然而SLE无LN组以及SLE合并LN组中,UA并非baPWV≥1 400 cm/s的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163、0.519)。结论SLE患者动脉硬化程度高于正常人群,SLE患者UA水平可能与baPWV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泌乳素(PRL)与性激素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35例SLE患者PRL、雌二醇(E2)、睾酮(T)及黄体生成素(LH)的水平。结果SLE患者平均PRL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1),尤以活动期更为显著;同时,活动期患者的E2水平与对照组比较亦明显升高(P<0.01)。35例患者的T水平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E2/T比值显著升高,血清PRL水平与E2水平呈正相关。结论PRL与SLE的发病率及病情活动密切相关;这可能与雌激素的分泌异常有关:而雄激素则能维护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抗磷脂抗体等血清免疫学标志物与患视网膜血管病的关系。方法:从2002年6月至2003年1月,对164例SLE患作最佳矫正视力检查、眼压测量、裂隙灯检查和眼底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指标包括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y,ACL、狼疮抗凝物(lupus anticoagulant,LA)、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和抗ds—DNA抗体等。结果:164例SLE患中26例(16则检查到有视网膜血管病,其中19例(73%)检测到抗磷脂抗体(17例ACL和2例LA)。结论:SLE患易发生视网膜血管病变,抗磷脂抗体的存在可能与其有较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泌乳素(PRL)与性激素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35例SLE患者PRL、雌二醇(E2)、睾酮(T)及黄体生成素(LH)的水平.结果SLE患者平均PRL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1),尤以活动期更为显著;同时,活动期患者的E2水平与对照组比较亦明显升高(P<0.01).35例患者的T水平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E2/T比值显著升高,血清PRL水平与E2水平呈正相关.结论PRL与SLE的发病率及病情活动密切相关;这可能与雌激素的分泌异常有关:而雄激素则能维护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16.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肾损害45例的整体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肾损害患者进行临床整体护理的效果。方法:对45例SLE伴肾损害患者进行临床综合分析,并提出护理对策。结果:减少了SLE的复发因素和药物的不良反应,使患者能积级配合治疗。结论:避免诱发因素,加强心理护理,是临床护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特别是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加,冠状动脉疾病(CAD)发生率倍增,约为正常人的50倍[1-4]。因血脂代谢紊乱对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起重要作用,为此,作者观察了46例患者的血脂改变以探讨SLE与CAD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多系统的自身免疫结缔组织病,具有广泛的临床表现,以抗核抗体的产生为特征。其致病因素主要包括激素、环境与遗传三方面。Ⅰ型干扰素(interferon,IFN)系统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SLE患者IFN—α血清水平升高,慢性感染和恶性病患者经过长期IFN—α治疗能够引发SLE综合征,进一步证明了Ⅰ型IFN系统在SLE发病机制中的关键作用。本文就SLE的概况、Ⅰ型IFN系统与SLE的关系以及SLE的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另外还对SLE的治疗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特别是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加,冠状动脉疾病(CAD)发生率倍增,约为正常人的50倍[1-4].……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