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对毛岗地区兰卿断裂进一步认识。方法:根据该地区断裂特征、三维地震资料迭前深度偏移技术处理,利用法国CGG公司解释系统Integral Plus软件中三维可视化、断点闭合等功能对断裂系统重新解释。结果:发现毛岗地区兰卿断层的中台阶,李楼断层在主测线170附近突然转弯及李楼、李楼北断层之间的地堑构造。结论:武盛庄潜山构造落实,幅度大,裂缝发育,是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2.
复杂断层快速三维体解释方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三维地震构造解释中最主要的难点是断层解释。尽管地震相干分析方法可以突出断层特征,但断层解释方法多数采用二维解释模式。这种模式不仅降低数据体的利用率,无法充分发挥相干数据体的优势,而且还影响断层解释精度,增加断层解释难度。尤其是对复杂地区而占,断层的空间组合、断点闭合这些常常困扰解释人员的难题,在二维解释模式下就更加复杂。针对这个问题,提出厂复杂断层快速三维体解释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叠后处理及可视化等技术手段,对相干数据体作进一步的分析处理,用突出断层为特点的选择性滤波及断层数据体分离等方法,把断层数据从相干体中剥离出来,最后把分离得到的断层数据与原始数据合成新的三维数据体。这种新数据体用常规的层位自动追踪方法可实现复杂断层的快速自动解释,也可沿解释层面自动生成断层多边形。  相似文献   

3.
用返地区地震勘探经历了“三上三下”的勘探历程,二堆勘探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圈闭不落实.对三堆贵抖的分析解释发现,试区局部构造主要是由断层及盐岩活动所致.从而总结出局部构造沿主断裂分布.且具有“三小”(小面积、小幅度、小断层遮挡)和埋藏较深的特点。着重介绍了人机联作技术应用于滚动勘探开发,进行三维精细解释.寻找和落实局部构造.精查局部构造细节,并见到显著勘探效益的典型实例。针对“三小”构造的特点,提出了严格控制井斜,钻探圈闭最高点的观点.最后,通过对异营体的属性分析和地震摸拟,进行了储层预测,并发现了6个岩性圈闭.  相似文献   

4.
应用以全三维技术为代表的地震综合解释技术,对WZ油田进行构造精细解释,落实了该区构造和新层展布。指出对于地震资料差,构造复杂的小断块油气藏,运用地震综合解释技术,是提高解释精度、降低勘探开发成本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6.
论述了彭市河断层分布位置、产状及其南逆北正的几何特征,提出该断层是一条平移断层,并通过对钻井、地震等资料的分析,从断层两盘的构造、岩性、电性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论证,探讨了断层产生的地应力状态,分析了江汉盆地张性构造应力背景下部分正向构造带上发育平移断层的现象和力学机理。  相似文献   

7.
精细构造解释在塔河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河油田从勘探转入开发,原有的三维地震解释方法已不能满足开发阶段布井的精度要求,需要进行地震资料的精细标定与精细构造解释。选择和应用了多井综合标定、三维可视化数据校正等诸多国内外新技术,一方面提高了地震解释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保证了时深转换、构造成图的精度,彩成了一套满足开发阶段精度要求的解释和成图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应用地震低速异常带特征研究轮南地区奥陶系古岩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孔隙型储集层地震波速度越低,代表其孔隙越发育。但碳酸盐岩岩溶发育段却与此不同,地震波穿越这类岩溶段的速度与其缝、洞发育规模及缝、洞内的充填物质、充填程度有关,速度降低的程度与有效储集空间也有复杂的关系。利用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合成声波测井剖面岩溶带低速异常特征,结合钻探获取的实际古岩溶及储集层特征信息,研究了该地区奥陶系古岩溶与低速异常的关系,进而研究古岩溶的横向分布特征。根据研究结果认为:岩溶发育段与致密碳酸盐岩段相比,速度要降低;Ⅰ类低速异常体速度(小于5km/s)降低较明显,主要反映被碎屑岩充填的大规模洞穴体,代表洞穴充填岩溶相带,对储油不利;Ⅱ类低速异常体(速度为5.0~5.3km/s)主要反映中、小型洞穴和裂缝发育段,被充填或部分充填;Ⅲ类低速异常体速度(5.3~5.7km/s)降低相对不明显,主要反映垂直渗流岩溶相带中未充填或半充填中、小规模裂缝发育段,这类裂缝发育段是轮南地区奥陶系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图4参1(邹冬平摘  相似文献   

9.
地震资料断层交互解释技术及效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LandMark Ⅳ解释系统上,充分运用和开发多种功能,可以实现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文中以断层解释为例,详细地介绍了断层的剖面解释、断层组合方案的判别、断层解释结果的检验以及断层侧向封堵的分析等方法。在断层的剖面解释中,把断面作为大倾角反射层解释。此外,要充分利用地震属性剖面,对断层进行综合分析和检验断层解释的合理性。为了克服断层组合中的主观随意性,利用了断层走向投影技术。利用断层走向投影面上的落差等值线图,既可判断断层组合的正确性,又可以判断断层的成因。把断层上、下盘反射层的断点投影到断层走向投影面上,可实现断层的侧向封堵分析。  相似文献   

10.
宋长青  全书进等 《河南石油》2001,15(5):20-21,24
一体化解释主要运用解释处理一体化、不同数据体一体化解释、不同软件一体化解释、全三维解释等技术对目标体进行全面研究,具有直观、准确、可靠等优点。通过对栗园地区三维地震资料一体化解释,查明了边界断裂的准确位置,确定该区存在逆断层;对该区速度进行研究,使构造更接近地下真实形态;应用三维可视化软件对该区储层进行识别及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运用低频能量法,协克里金算法,吸收系数法,神经网络法等新方法,对桥口复杂断块油气田油气层层位进行了标定,对砂层厚度、孔隙度、油气层分布等进行了预测,对砂体成因,储层类型等进行了描述,并对可能的地质储量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2.
文西断阶带构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新认识文西断阶带构造格局。方法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臁反向推理法,对文西阶带的构造系统深入的研究。结果:理顺了文西断裂与梁庄断裂的切割关系,探讨了文西断阶带的形成与演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构造特征与油气聚 的关系。结论:地垒带最大利于油气聚集,次为反向屋脊带。  相似文献   

13.
东营凹陷中央断裂背斜带油气运移聚集特征   总被引:21,自引:8,他引:21  
以渤海湾盆地最大的复式油气聚集带──东营凹陷中央断裂背斜构造带为例,分析凹中隆型复式油气聚集带的油气运移聚集特征和成藏模式,探讨该构造带中断层对油气运移聚集的多方面影响。根据油气来源、运移特点和流体压力状况,将该带油气藏的形成归纳为下部自源原生型、中部它源原生型、上部它源次生型3种成藏模式。研究区具有早第三纪末和晚第三纪馆陶组沉积末─明化镇组中期这两个主要成藏期,以晚期成藏为主。油气沿断裂间歇式运移,并沿断层形成多套叠瓦式油藏组合。断裂的纵向发育层位与油气的赋存层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辽河盆地中央凸起南部断裂特征与油气聚集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宪梅 《断块油气田》1998,5(3):11-15,24
分析断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断裂构造特征的油气聚集关系。方法结合构造的圈闭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寻找有利油气聚集区。  相似文献   

15.
断块油气田油气运移聚集的一种模式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东营凹陷的永安镇断块油气田为例,根据油气分布特征及流体性质变化规律探讨了断块同气田油气运移聚集的一种模式。研究区主体部分为一被阶梯状断层切割复杂化的背斜构造,东西向延伸的南掉正断层将其切割成自北向南依次降低的3个台阶,4个含油断块区。早第三纪末东营运动断裂活动断裂不仅提供了油气垂向运移的通道,也造成了地层的大幅度的倾斜,油气一方面沿断裂垂向田深部运移于浅部,另一方面横穿断层向相邻断块运聚,形成大  相似文献   

16.
珠三坳陷琼海凸起油气运聚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琼海凸起发现多个油田和含油构造,但本身不具备生烃能力,因此研究油气来源问题对下一步勘探部署十分重要。成藏流体在油区范围内呈非均质性分布,这种特征实际上是油气运聚、成藏复杂性的真实记录。从该角度出发,详细解剖文昌13-2油田原油成熟度、含氮化合物及原油物性等非均质性分布特点,并以此为基础,细划出各油田的充注方向和充注期次,同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探讨了珠三坳陷琼海凸起油气运聚特征。研究认为,该区目前发现的油气主要来源于文昌B凹陷文昌组滨浅湖相烃源岩,且存在珠江期和粤海─第四纪两次大的运移期。琼海凸起与文昌B凹陷过渡部位的北部斜坡带是油气运移的必经之道,具备油气富集、非构造圈闭发育的条件,是今后勘探部署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17.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油气成藏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近几年油气勘探的一系列重要发现,为重新认识凹陷的石油地质特征,总结油气分布特点和油气聚集规律,提供了较为丰富的信息。根据地层压力、泥岩孔隙度及地层水资料、油源对比和已发现的油藏原油物性(包括高压物性)的纵横向变化规律,总结出不同地质环境下的油气运移方式及油气聚集的规律。通过对该区压力封闭层的分布研究得知:压力封闭层对该区油气运移起明显的控制作用,不同的压力封闭模式控制不同的油气分布类型。该地区地层水的变化规律能有效地反映地层保存条件的差异,地面原油物性变化能很好地反映油气运移的方向,运移系数可以反映油气侧向、垂向运移的程度,定量地得出主要运移方式。  相似文献   

18.
正韵律砂层中渗透率级差对石油运移和聚集二维模型实验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同一注油速率下,小级差的正韵律砂层比大级差的正韵律砂层更易发生油的聚集,含油范围也更大;②当注油速率小于1.0mL/min时,在同一注油速率下,油可以充注小级差的正韵律砂层内各个不同渗透率的砂层,并在其中运移,而大级差的正韵律砂层内,只有渗透率较大的砂层才能充注油;③级差较小的正韵律砂层内渗透率较小的砂层油充注所需的临界注油速率小于级差较大的同类砂层;④注油速率为0.1mL/min时,小级差正韵律砂层内油的运移和分布达到稳定状态的注油时间和注油量均大于大级差的正韵律砂层,而注油速率大于0.5mL/min时,则相反。  相似文献   

19.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地层异常高压体系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37,自引:10,他引:37  
地层流体压力异常是含油气盆地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选用丰富的声波测井资料,根据等效深度法首次计算了东营凹陷下第三系地层异常压力和剩余压力值,分析了异常高压体系的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高压体系的发育与欠压实、蒙脱石向伊利石转化以及油气的生成有关。异常高压是油气运移、聚集的主要动力,异常高压体系产生的流体压裂、幕式排烃作用对油气的运移聚集十分有利。油气主要分布在高压体系中的相对低压区。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的塑性拱张构造是异常高压体系的泄压区,也是油气聚集的最有利区,其较深层位(Es3中下─Es4上)是今后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20.
塔西南群苦恰克构造带油气运移与聚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群苦恰克构造带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麦盖提斜坡上倾部位,石炭系多个层段获商业性油气流及油气显示。分析该构造带4 口井( 西侧群5 井和曲3 井,原油主要来自奥陶系;东侧群4 井和曲1 井,原油主要来自石炭系) 产出的石炭系Ⅲ油组原油,其苯并咔唑绝对浓度和苯并[a] 咔唑/苯并[c] 咔唑的变化规律显示两种来源的原油运聚方向均为从东向西,与该构造带现今东高西低构造格局有矛盾。根据该构造带的演化史,石炭纪早期古巴什托普背斜已具雏形,二叠纪晚期西高东低的构造格局基本定型,晚第三纪受柯坪推覆体的影响才变为东高西低。源于奥陶系的原油运聚应发生在二叠纪晚期( 正是下古生界烃源岩生油高峰期) ,聚集于统一的古巴什托普背斜;晚第三纪构造格局变为东高西低后,发生源于石炭系原油的运聚,同时已聚集的源于奥陶系的原油进行从西向东的调整。因此,群苦恰克构造带的东部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带。图2 表1 参4(王孝陵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