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TM为信息源,对TM多光谱遥感影像的辐射校正、几何校正、研究区实地样地的标定、区划,以及识别模型的提取验证,分析荒漠林树种在TM影像上的机理,分析荒漠林树种光谱特征,建立基于光谱知识的荒漠林树种信息提取的识别模型。结果表明:TM图像的红柳与梭梭的光谱特征明显的差异主要集中在TM4波段上,红柳在TM4的亮度值明显高于梭梭,即红柳亮度值具有在TM4最大的特征;经过对模型的验证,模型判对率为70%。  相似文献   

2.
故乡的红柳     
故乡的红柳(散文)张惠林生活在大千世界的人们,通常喜爱柳树,可我,与众有点不同,在众多的草木之中,最喜爱红柳,因为红柳编织着我童年绿色的梦。上学以后,每每读到或听到有关描写红柳的诗词佳句,我总要抄写在笔记本上一一吟诵.从中领悟红柳的品格,体味做人的道...  相似文献   

3.
准确掌握三北防护林工程内蒙古工程区退化林分面积、分布以及退化类型与程度,对科学安排修复任务,实行精准修复,提升修复效果,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三北防护林工程区退化林面积达到301.9万公顷,退化乔木林面积50.9万公顷,退化灌木林面积251.0万公顷,退化林总蓄积2598.0万立方米。工程区退化乔木林以重度退化为主,退化灌木林以中度退化为主;杨树、榆树、柠条、锦鸡儿是主要的退化树种,其中以杨树尤为突出;退化林中成、过熟林占比较大;树种单一,林分老化是导致工程区林分退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辽宁柞蚕放养历史悠久,是辽宁东部山区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但由于多年的不合理开发,部分柞蚕林退化严重,为了恢复退化柞蚕林的生态环境,政府对退化严重的柞蚕林进行了封山育林的生态恢复措施。本研究重点通过对封育退化柞蚕林的生态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揭示封育措施在退化柞蚕林生态恢复中的作用、生态恢复途径和预期恢复效果进行分析,为辽东山区封育退化柞蚕林的生态恢复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三北”工程区退化林全面系统的调查分析,准确掌握了该旗退化林的数量、分布、类型、成因及退化程度,并提出科学合理的修复措施,建立系统的“三北”工程退化林数据库,为下一步工程精准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小红柳是浑善达克沙地的主要灌木树种。它的枝叶营养比较丰富,是冬季沙区牛羊驼的好饲料,并且也广泛用于草原畜牧业建设中。近年来由于沙区社员和城乡居民经常不分季节,任意选割,致使小红柳严重退化,甚至有的柳林大片死亡。1968至1979年我们对正蓝旗桑根达来公社白音淖生产队的小红柳进行了更新复壮试验。研究表明:5至7年一个周期轮换带状平茬,是更新复壮小红柳林的有效途  相似文献   

7.
退化林的基本内涵是森林生产力和生态服务功能出现逆向改变。国内外研究表明,过度采伐和外来树种干扰是引发森林退化的重要人为因素之一,而干旱是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退化林修复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修复方式选择、乡土树种选育和土壤微生物利用等方面。自然恢复过程高度可变,人工辅助成本较高且效果良莠不齐,在景观水平上可将2种策略互补使用,以提高修复效果,降低实施成本;乡土树种比外来树种有更好的立地适应性且生态风险较小,在大多数情况下应采取自然修复和以乡土树种为主的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综合修复措施;土壤微生物在增强土壤养分循环和促进植物生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固氮微生物是最主要的成员,土壤真菌能够辅助细菌更好地发挥作用,充分利用土壤微生物可以有效促进退化林分的恢复。我国森林退化现状与世界各地森林退化情况基本一致,但退化林的成因有其特殊的历史性。在退化林修复工作中应因地制宜制定修复策略,及时调整抚育间伐措施和财政补贴政策,将森林经营系统化,确保退化林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8.
一、退化小红柳林及其形成的原因退化了的小红柳(S.mirostachgaTurcge)林在浑善达克沙地很普遍,约占整个沙地面积的80%左右。其特点是树丛低矮,一般高130—180厘米,枝条长势衰退,年生长在10厘米以下。由于经常选割,通直的单株尽皆被割掉,留下干形弯曲的单株,直到衰老死亡,形成每丛小红柳都有一年生至多年生的单株。长势衰弱的老株常遭到吉丁虫、芳香木蠢蛾、杨透翅蛾等蛀干害虫的危害。枝干、根部蛀孔纵横,被害株体  相似文献   

9.
久恋黄河北地的繁华,遗忘了城南湿地上的那片红柳林,远离了早已熟睡的城市沧桑。曾几何时,故乡松软的沙地上,一大捆柳条总是在熟悉地踟蹰着,那就是肩背红柳的我和同学们,在为学校拾柴烧。几十年过去了,那片红柳林填充着我儿时的记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介绍了森林土壤退化的概念,从树种生物学特性和植物群落结构方面系统分析了人工林、天然林土壤退化的机理,阐述了森林土壤养分改变对植被性质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系列防治对策,包括采取生物措施,改良土壤;选择适宜树种、合理栽培;施用化肥,补充森林土壤养分消耗等。研究森林土壤退化及其防治对策对于制定适宜的栽培、经营措施,提高森林土壤生产力及林木生长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