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黄河河口潮流泥沙有限元数学模型为手段,对在河口口门设置与不设置双导流堤两种情况下的入海水流泥沙运动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设置河口双流导堤后河口入海水流集中,能够阻断水流的横向流动和水流漫滩,使得入海水流比无导流堤时挟沙能力增加,加大了泥沙向外海的输送量。计算比较表明,最大垂线平均含沙量出现的位置外推距离约920m;在大潮时最高潮位的影响在距离口门约 9~23km的范围内。研究结果认为设置导堤后泥沙在口门附近的淤积范围和数量减少,淤积厚度最大点的位置向外海推进了230m,有利于把河口泥沙输送到深海,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支流河口水沙运动的二维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建立了一个支流河口水沙运动的二维数学模型.采用贴体正交曲线坐标克服了干支流汇合处河道边界形状复杂的困难,给出了正交曲线坐标系下二维全沙模型的基本方程及数值计算方法.以长江上游的嘉陵江河口为例,分析了支流河口河段水沙特性及浅滩成因,模拟了汇合口河段流场及泥沙冲淤分布,计算值与实例值吻合良好.为支流河口浅滩演变及整治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模拟方法.  相似文献   

3.
河道及河口一维及二维嵌套泥沙数学模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张修忠  王光谦 《水利学报》2001,32(10):0082-0088
建立了一种河道及河口一、二维嵌套的泥沙数学模型,对基本的控制方程、方程的离散和求解方法、嵌套连接条件以及非均匀沙的处理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以非恒定非均匀不平衡输沙理论作为本文建模的基础,为方便处理,通过交界面的水位、流量和含沙量等的传递,在每一迭代内进行耦合计算。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吻合较好,且计算省时,表明本文建立的嵌套模型是一种解决某些实际工程问题的可靠的和高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为给河口整治提供参考和借鉴,基于DELFT3D模型系统建立了长江河口水沙数学模型,并利用实测水文、泥沙数据进行了率定、验证。大量实测资料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的潮位、潮流和含沙量模拟平均精度分别可达91%,86%和72%,模型具有较好的模拟精度。该模型在长江河口治理规划研究、整治工程方案设计、施工设计、航道治理等方面应用效果良好,可为相关整治工程的决策和设计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针对黄河下游河口平原区河流的特点,在充分考虑多闸坝及潮汐作用的影响下,采用MIKE11软件构建多闸坝河道水动力模型,同时利用实测资料进行参数率定及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广利河河网下游水位变化趋势受上游来水流量的变化趋势影响较大,水流状况受人工调控明显;大部分典型断面的模拟结果较好,所确定的参数基本可以反映河道及流域特征。模型可以为下一步进行水量水质耦合模拟及河网库群与闸坝调度方案研究提供较为准确的水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黄河下游二维水沙数学模型测试与率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检验黄河下游基于GIS的二维水沙数学模型的水流、泥沙构件对各种流态、任意几何形状及水下河道地形等复杂情况的适应性,利用缓流、急流、缓急流相互转化、复式渠道及点源加沙等典型案例对模型构件进行了测试,并采用2004年黄河调水调沙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初步率定。测试与率定结果表明:黄河下游基于GIS的二维水沙数学模型的水流、泥沙构件设计合理,数值方法正确,在各种流态、复杂地形等条件下具有通用性和较高的精度。虽模型的水流、泥沙构件能基本反映水流泥沙运动规律,但尚需通过更多的实测资料进行率定验证,以进一步提高模型的精度。  相似文献   

7.
一,二维连接的河口冲淤数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河口,河流动力和海洋动力相互作用,动力因素极为复杂。对于多沙河口,其冲淤演变规律更为复杂,河口的范围包括河口段河道,入海口及口外邻近海域。本建立的适用于河口三部分水域的一、二维连续的冲淤数学模型,其中上能反映多沙河口冲淤演变频繁的现象。通过数模计算探讨了黄河口入海水沙与潮流、风吹流及波浪相互作用下的输沙规律,并实际计算了黄河口的冲淤地形及规划方案中各条流路河口的淤积范围等。  相似文献   

8.
9.
本文概述了黄河龙门至潼关,三门峡至利津及利津以下河道水文泥沙冲淤计算方法,并用1960-1990年这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表明,分时段、分河段泥沙冲淤量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累积冲淤过程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10.
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在复杂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结合北江下游具体河段,针对河段弯曲及河道分汊的特性,考虑岸滩崩塌展宽进行边界处理,建立了二维平原型弯曲河道水沙数学模型,正确地计算模拟了河段中大江心洲和丁坝的绕流阻水现象,准确地处理了滩地漫水、鱼塘及挖沙坑蓄水及其对河道演化趋势的影响,为河道的科学治理提供了依据。在计算方法上,本文采用了二维有限元的方法,可进行网格自动剖分和局部加密计算模拟。  相似文献   

11.
黄河河口海岸二维非恒定水流泥沙数学模型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曹文洪  何少苓  方春明 《水利学报》2001,32(1):0042-0049
针对黄河河口海岸岸线变化剧烈和含沙量变幅大的特点,开发和建立了适合黄河河口海岸应用的平面二维动边界非恒定水流泥沙数学模型。验证表明,本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黄河河口海岸泥沙输移和冲淤变化,为研究和解决多沙河口海岸的泥沙问题提供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2.
黄河口泥沙输运三维数值模拟Ⅰ--黄河口切变锋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采用三维数学模型研究黄河口泥沙输运过程,并利用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数值模拟结果揭示了黄河口切变锋的时空运动过程及其对河口泥沙传输的作用。黄河口切变锋在涨、落潮时段存在两种不同的形态,分别历时2小时左右。切变锋在浅水区域产生,向深水区移动,经历2小时左右消失,它的产生是由于近岸区域与10 m深线以外区域的潮汐相位差所导致。切变锋对河口泥沙的向海传输有重要的阻隔作用,导致河口泥沙集中在切变锋的向岸一侧随落潮流向北侧传输,在涨潮时河口向海排沙量降低,少量泥沙随涨潮流沿岸向南传输。长期的地貌演化表明切变锋对河口的淤积和侵蚀分区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导致河口泥沙在其向岸一侧沉积,是长时间尺度的河口地貌演化对短时间尺度河口沉积动力过程的重要响应。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下游灌渠水流泥沙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结合灌渠的结构特点及水流泥沙特性,对一维非耦合,非均匀、不平衡沙基本方程组进行了合理的简化,根据实体模型试验实测资料,确定了自流与提灌时干,支渠分流的不同分沙分水比。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下游花园口~孙口河段水沙运动仿真模型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程晓陶  蓝虹  李娜  张永  薛云鹏 《水利学报》1999,30(7):0053-0060
黄河下游洪水演进受滩槽冲淤、生产堤状况与滩地调蓄作用的影响非常显著。花园口~孙口河段水沙运动仿真模型以二维不恒定流与不平衡输沙理论为基础,采用无结构不规则网格,分段建模,联接运行,能较好适应河势的变化。模型具备动态图象显示和人机对话功能,可在计算中较好模拟生产堤溃决或抢险堵口加高等现象。模型对滩槽冲淤具有一定的自调节的能力,增强了模型对黄河来水来沙变幅大的适应能力。模型以“82.8”与“96.8”两场洪水的实测资料作了验证,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5.
飞云江口二维潮流泥沙数值计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飞云江口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模型经验证后,计算分析了凤凰山深水港区两个规划方案下的水流变化及泥沙回淤强度.计算结果表明,方案2的回流范围和泥沙回淤强度均小于方案1.  相似文献   

16.
黄河口潮流与泥沙输移过程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黄河口的海洋动力输沙能力受径流、潮流和波浪等动力条件的影响,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本文利用MIKE21模型建立了渤海水域大模型和黄河口水域的小模型,大模型为小模型提供外海边界条件.利用渤海水域验潮站的分潮资料对大模型进行了验证,计算值与实测值符合良好.黄河口水域小模型计算研究了多个人海流路口外水域的潮流过程和潮流输沙能力,计算结果得到黄河口水域新、老口门附近存在三个高流速区,最大潮流速在1.7m/s左右,自渤海湾向莱洲湾的强大沿岸流输沙是黄河口潮流输沙的主要形式,分析计算口外泥沙净通量得到刁口河、原河道和现行清8流路、马新河、北汊流路和十八户流路口外水域向口门两侧10km外和外海的输沙量占利津沙量百分数分别为51.04%、39.27%、29.94%、17.75%、12.96%和7.22%,年均输往外海沙量分别为3.00亿t、2.18亿t、1.66亿t、0.99亿t、0.72亿t和0.40亿t.计算得到的清水沟原河道的潮流输沙能力与多年资料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下游河道水沙运动仿真模型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程晓陶  薛云鹏  黄金池 《水利学报》1998,29(5):0012-0018
介绍黄河下游宽浅河段汛期水沙运动仿真模型建立在二维不恒定流与不平衡输沙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无结构不规则网络,结合了有限差分法和有限体积法的优点,能较充分地反映滩区、生产堤与滩槽冲淤变化对洪水演进的显著影响,并具有实时动态图象显示和人机对话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