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钱建红 《河北中医》2011,33(6):912-913
临床上,中药在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出现的对人体有害的或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称为中药不良反应。中药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副作用及毒性作用。中医学认为,中药的不良反应是由于药物的偏性(药物各自具有的特性和功能)所致。因而,任何药物均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常用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及防治体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常用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报告,为以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以我院2007年间发生的30例静脉应用中药注射液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报表为资料,按不良反应涉及的中药品种、机体系统或临床表现进行分类总结,探讨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与有关特征。结果:发现中药不良反应一般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其中以穿琥宁注射液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居首;在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治愈为23例,好转为6例,有后遗症为1例,没有死亡病例。结论:临床上使用中药注射液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尽量减少几种注射药物合并配伍,以减少不良反府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中药不良反应的常见种类有过敏反应、毒性作用、胃肠道不良反应、血液系统损害等,导致中药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有中药成分复杂、炮制不当或煎煮不到位、中药与西药配伍使用不当、品种混乱或以假乱真、药物的固有毒性及用量不当、辨证不准,药不对证,广告虚假宣传误导、疗程过长,蓄积中毒等。人们应改变中药无不良反应的认识误区,临床要合理正确使用中药治疗疾病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作用于机体器官、组 织和细胞所发生的非治疗反应.中药的不良反应常统称为中药的毒副作用,它不仅指药物的 不良反应,还包括药物的毒性、变态反应、依赖性、成瘾性以及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等 .近年来由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屡见报道,现就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做一浅析。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包括药物本身、制备过程、用药不当及患者个体差异等。提出了中药注射剂在疾病的治疗中为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应注意的问题,需采取的防范措施与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6.
中药注射剂以其起效快、作用迅速而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发挥者重要的作用。而伴随中药注射剂广泛应用的同时.发生药物不良反应(ADR)也同样受到关注。本文通过对临床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现象进行分析.进而采取积极可行的措施规避或减少中药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药临床应用不合理对策,为预防及减少中药不良反应提供可靠依据,保障患者治疗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5617张涉及中药处方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对上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5617张涉及中药处方中,共有234张使用过程中或使用后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7%,234张涉及中药处方中发生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胃肠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等,所占比例分别为62.82%、13.68%;发生中药不良反应主要原因大多为用药过量超时,所占比例为57.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中药治疗疾病前,临床医师应准确掌握药物性质及患者病情,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用药,出现不良反应及时纠正用药内容。  相似文献   

8.
我院中药注射液致不良反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本院中药注射剂在治疗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分析,以引起临床用药的注意。方法:根据本年度我院有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资料,结合临床工作实践,总结归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引起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中药注射液常见不良反应有过敏及中毒反应,主要表现为药物本身因素、制剂生产及质量控制、临床使用、个体差异等方面。结论:应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降低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保障公众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与发生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魏戌  谢雁鸣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8):2748-2751
不良反应是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研究的重点,目前文献研究中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尚未明确,发生机制研究相对较少,合格药品和正常用法用量是不良反应判断的前提条件。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过敏体质或药物过敏史是常见的影响因素,而溶媒种类、药物浓度、药液配制后的存放时间、给药速度、与临床常用药品的配伍禁忌是不良反应主要研究的影响因素。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需结合临床前研究、临床表现、药物流行病学试验结果来判断。为正确判断与研究不良反应,提出应明确中药注射剂不良事件/反应影响因素,完善中药注射剂药品说明书,重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机制,推进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  相似文献   

10.
<正> 心血管药物是临床常用的一类药物,与某些中药联用时可发生相互作用导致药物疗效降低或不良反应增加,甚至出现严重的心血管毒性反应。本文就此作一浅析,以供临床用药时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中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中药不良反应报告100份,统计分析不良反应中药给药方式、药物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不良反应表现等情况。结果:100份不良反应报告中注射制剂占72.0%,口服制剂占26.0%;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全身反应为主,分别为31.0%、24.0%、13.0%;不良反应药物主要为穿琥宁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分别为22.0%、10.0%、9.0%。结论: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监测,重视中药临床应用,以提高中药临床应用合理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在结核病治疗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并进行分析,制定预防对策.方法:近年来,中药注射剂在抗结核治疗中的运用日苴广泛,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多,通过查阅近几年来有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工作实践,总结归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引起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复杂的.中药注射液常见不良反应有过敏及中毒反应,主要表现为:药物本身因素、制剂生产及质量控制、临床使用、个体差异等方面.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危害大,应引起高度重视.必须加强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和预防工作,提高药物使用安全性及患者用药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1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物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近年来,有关药物不良反应(ADR)方面的报道越来越多。同时,患者对ADR的认识程度、关注程度也不断提高,有的患者更是出现了不必要的惊慌,临床大夫很感棘手。正像许多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一样,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药物,也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有利的一面,也有弊的一面,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接受中药注射剂治疗的患者650例,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325例,不实施药学干预;观察组325例,实施临床药学干预。分析干预效果。结果:使用中药注射剂之后出现的主要不良反应有皮肤不良反应、过敏性休克、发热、消化道不良反应、寒战等,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包括患者因素、药物因素以及药物不合理应用因素等,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使用中药注射剂进行治疗时,患者因素、药物因素以及药物不合理应用因素等都可能引发不良反应,所以临床上一定要加强药学干预,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出现不良反应,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研究中药炮制对临床药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60例选用中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8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未经过炮制的中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经过炮制之后的药物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采用经过炮制的中药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25%(P0.05);观察组中有5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而对照组有14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P0.05)。结论:炮制后的中药治疗效果显著高于未经过炮制的中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析补气养血中药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方法:分析2015年10月-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慢性胃炎治疗的124例患者的诊疗资料,因药物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实验组(62例)和对照组(62例),分别接受补气养血中药治疗和西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0.32%)显著高于对照组(87.10%),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而对照组共有10例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16.13%),其不良反应率显著高于实验组患者(P0.05)。结论:补气养血中药对慢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且无药物不良反应,治疗慢性胃炎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药炮制质量对药物不良反应及药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200例使用中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的中药未经炮制,而观察组使用的中药制剂经过特殊的炮制,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2个月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8%,高于对照组的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期间各系统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在经过高质量的炮制之后将提升临床治疗效果,通过调整药物中中药有效成分的含量,可以促进药性改善,从而显著减少药物使用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最大限度保证药物在治疗期间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方法:通过查阅近几年来有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工作实践,总结归纳中药注射荆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预防对策。结果:引起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复杂的。主要表现为:药物本身因素、制剂生产及质量控制、临床使用、个体差异等方面。结论:中药注射荆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危害大,应引起高度重视。必须加强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和预防工作,提高药物使用安全性及患者用药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臧建伟  杨税  王建梅 《河北中医》2011,33(3):421-422
药品不良反应系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中药注射剂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从中药、天然药物的单方或复方中提取有效物质制成的可供注入人体内的灭菌制剂以及供临床配制溶液的无菌粉末或浓缩液。由于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与其他药物配伍易发生不良反应,表现为皮疹、皮肤瘙痒、发热寒战等,有些不良反应可产生严重后果,如心律失常,呼吸困难,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原因,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汇总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发生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分品种统计不良反应的原发疾病、药物使用方法等。结果:中药注射剂导致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原因主要有药材来源、制备工艺、药液配制、药液输注等。结论:临床应用中药注射剂应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规范使用过程中的各个细节,才能达到安全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