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MVD)术后复发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MVD治疗的复发性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均再次行MVD手术。术中发现遗漏责任血管3例,减压棉片插入位置不当和(或)大小不适5例,不明原因1例。结果术后面肌痉挛消失8例,减轻1例。所有病人随访1.3~4.0年,平均2.5年,无复发。结论对MVD术后复发的面肌痉挛病人,再次手术探查应列为首选。准确判断责任血管、面神经根出脑干区充分减压以及垫棉的大小和位置等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前MRI检查对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 分析江门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5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与18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检查,其中6例同时行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3D-FIESTA) MRI检查,分析所有患者微血管减压术前3D-TOF-MRA和3D-FIESTA检查的临床意义. 结果 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患者血管神经关系判断中,术前MRI检查与术中所见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神经与血管关系为接触者归类为阳性.MRI检查阳性率与术中所见的阳性率亦较接近. 结论 术前3D-TOF-MRA及3D-FIESTA MRI检查能够识别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患者患侧相应神经和邻近血管的关系,有助于术前制定手术方案,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3.
1对象与方法2004年5月~2006年1月,我们采用微骨孔开颅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26例,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37~70岁。三叉神经痛18例,面肌痉挛8例;病程3~19年,平均4.4年。术前均经CT或MRI检查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本组采用改进的MVD手术,主要步骤:①使用磨钻将骨窗外缘内板尽量磨除,为显微镜下手术创造足够的视野及操作空间。②充分游离“责任血管”并用Teflon片包绕神经1周,要求包裹全段神经,以降低术后复发的可能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显微手术治疗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附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病人的手术经验。均在磁共振检查后行微血管减压治疗,观察术后疗效。结果MRI及术中均见面神经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6例,椎动脉1例;三叉神经责任血管为椎动脉4例,小脑上动脉3例。行微血管减压后,三叉神经痛症状均立即消失;面肌痉挛术后立即消失5例,术后3个月内完全消失2例。结论术前MRI检查可明确诊断并指导手术;微血管减压可有效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结合MR重建技术对微血管减压手术(MVD)的价值。方法对11例三叉神经痛,17例面肌痉挛,1例复发性舌咽神经痛,1例三叉神经痛合并面肌痉挛患者采用MVD治疗。术前应用3D-TOF-MRA结合MR重建技术进行检查,寻找和判别责任血管,以指导临床手术。结果术前3D-TOF-MRA检查30例中,28例证实有明显的责任血管,并在术中得到证实;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3D-TOF-MRA检查、未发现责任血管,其中1例术中发现为三叉神经出脑干区腹侧受到基底动脉明显压迫,另外1例术中可见小脑上动脉有多支细小动脉攀附于三叉神经出脑干区,给予MVD+选择性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后症状完全缓解。30例患者中,术后完全缓解26例,明显缓解4例。结论 3D-TOF-MRA结合MR重建技术对于微血管减压术术前责任血管的判定及手术设计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R 3D FLASH-WE序列对特发性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术前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MVD治疗49例特发性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MR 3D FLASH-WE序列扫描,判断面神经根部血管受压情况。结果 MRI显示病侧面神经根部有血管接触征象42例,可疑接触4例,无接触3例。术前MRI检查与术中发现责任血管完全一致42例;MRI显示为单根责任血管,而术中证实责任血管为多根动脉4例;MRI未见责任血管,但术中发现2例;术前MRI和术中均未发现责任血管1例。该序列判断责任血管与术中所见的符合率达87.5%。结论 MR 3D FLASH-WE技术对面肌痉挛病人MVD术前判断责任血管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锁孔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颅神经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组男35例,女77例,年龄27~79岁,病程1~10年,其中三叉神经痛62例,面肌痉挛48例,三叉神经痛合并面肌痉挛1例,舌咽神经痛1例。所有患者术前行CT和MRI检查,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后,在全麻下行锁孔微血管减压手术。结果 6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58例术后疼痛症状消失,手术有效率为93.55%,48例面肌痉挛患者中44例术后痉挛停止或显著减轻,手术有效率为91.67%,1例三叉神经痛合并面肌痉挛术后疼痛及痉挛均消失,1例舌咽神经痛术后疼痛症状消失。本组术后出现听力下降10例,口唇疱疹5例,迟发性面瘫2例,一过性头晕、耳鸣2例,脑脊液耳漏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幕上双侧硬膜下血肿1例,均经对症处理好转。随访发现5例患者症状复发,复发率为4.46%。结论锁孔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颅神经疾病最有效的方法,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术中正确识别责任血管以及充分的减压是提高手术疗效、减少症状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异常肌反应(AMR)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1年4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88例面肌痉挛患者,均行MVD治疗,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AMR波指导手术。结果 术前所有患者均监测到AMR波,压迫面神经的血管减压后76例(86.4%)AMR波消失,12例(13.7%)AMR波未消失。术后随访结果6个月,AMR波消失的76例患者中,75例面肌痉挛消失,1例痉挛程度较术前明显缓解;AMR波未消失的12例患者,8例面肌痉挛消失,3例较术前明显缓解,1例无效。结论 面肌痉挛患者MVD术中监测AMR波有助于鉴别责任血管、评价手术减压效果、判断手术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手术治疗1例右侧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女性患者,并结合文献分析术中所见、手术疗效及随访结果。结果此病例右侧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是由粗大移位椎动脉压迫所致,行显微血管减压术后病人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消失,无并发症。结论同侧三叉神经痛合并面肌痉挛少见,粗大移位的椎动脉通常是导致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直接或间接责任血管,微血管减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合并面肌痉挛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三叉神经痛合并面肌痉挛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总结其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手术方式及术后疗效。结果患者术前MRI 3D-TOF序列提示右侧三叉神经和面神经根区均有血管影存在,对该例患者在电生理监测下行微血管减压手术,术中发现右侧小脑上动脉是三叉神经痛的责任血管,右侧小脑前下动脉是面肌痉挛的责任血管,术后患者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症状均完全消失,随访一年余症状未见复发。结论三叉神经痛合并面肌痉挛一般都是血管源性的,术前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和指导手术,微血管减压术是该病唯一的根治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桥小脑角区颅神经压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采用MVD治疗的232例颅神经压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三叉神经痛93例,面肌痉挛132例,舌咽神经痛7例。结果 术后症状完全消失197例(三叉神经痛81例,面肌痉挛109例,舌咽神经痛7例),明显减轻23例(三叉神经痛8例,面肌痉挛15例),无明显缓解12例(三叉神经痛4例,面肌痉挛8例)。结论 MVD治疗颅神经压迫综合征安全有效,充分的影像学检查、良好的术野暴露、准确的责任血管判断、适当的减压材料放置和细致的显微手术操作可以明显提高手术安全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MVD)术后复发三叉神经痛(TN)的个体化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4例MVD术后复发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经术前影像学检查评估后,个体化地选择治疗方案;分析患者的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本组患者中,15例患者术前MRI示蛛网膜下腔间隙尚宽、存在血管压迫,且无明显手术禁忌证,予以再次行MVD术;术后14例患者疼痛消失,1例患者疼痛明显减轻,3例患者出现面部麻木,无复发患者。19例患者行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PBC)术,术后所有患者面部疼痛均消失,但均出现面部麻木,并发咀嚼肌无力11例、角膜炎1例、口唇疱疹2例,1例患者术后10个月疼痛复发。结论 MVD术后复发三叉神经痛患者,再次行MVD及PBC术治疗均有良好的疗效;需根据影像学评估和患者状况个体化地选择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3.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长期随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微血管减压术 (microvasculardecompression ,MVD)治疗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的长期随访结果。方法  1984~ 1994年完成并随访 5年以上的MVD手术 16 5 2例 ,共分 2组。A组为早期手术组 (1984~1989年 ) ,797例 ,其中三叉神经痛 5 87例 ,面肌痉挛 2 10例 ,随访 10 .2~ 15 .8年 ,平均 13.2± 2 .4年。B组为近期手术组 (1990~ 1994年 ) ,85 5例 ,其中三叉神经痛 6 4 9例 ,面肌痉挛 2 0 6例 ,随访 5 .3~ 10 .1年 ,平均 7.6± 2 .1年。结果 病人对MVD手术满意率 :三叉神经痛A组为 86 .7% ,B组为 91.5 % ;面肌痉挛A组为 81.9% ,B组为88.3%。治愈率 :三叉神经痛A组为 97.1% ,B组为 98.5 % ;面肌痉挛A组为 78.1% ,B组为 85 .9%。复发率 :三叉神经痛A组为 3.4 % ,B组为 2 .2 % ;面肌痉挛A组为 11.9% ,B组为 8.7%。并发症发生率 :三叉神经痛A组为9% ,B组为 2 % ;面肌痉挛A组为 14 .7% ,B组为 8.2 %。结论 提高手术熟练程度 ,改善操作技巧 ,彻底分离神经血管周围的蛛网膜 ,充分地减压是获得长期满意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是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等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最有效外科方法。这类疾病虽然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但非致命性,故患者及家属对手术的疗效及安全性均有很高的要求,对于术后并发症更是难以接受。本文总结93例MVD治疗经验并分析并发症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桥小脑角区颅神经压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2011-03—2014-10采用颅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的43例桥小脑角区颅神经压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左侧三叉神经痛2例,右侧三叉神经痛1例,面肌痉挛40例。结果术后症状完全消失35例(81.40%)(左侧三叉神经痛1例,面肌痉挛34例),症状明显减轻5例(11.63%)(右侧三叉神经痛1例,面肌痉挛4例),无明显缓解3例(6.98%)(左侧三叉神经痛1例,面肌痉挛2例),有效治愈率93.02%;1例左侧三叉神经痛术后出现面部麻木及嘴角疱疹,面肌痉挛术后听力下降或轻度面瘫2例,无死亡病例,给予临床治疗后可自行痊愈;术后复发2例(面肌痉挛)。结论微血管减压术(MVD)是治疗桥小脑角区颅神经压迫综合征的有效安全方法,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面、听神经监测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40例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均在面肌诱发肌电图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监测下行MVD术.根据监测波形变化指导手术.结果 MVD术前记录到异常诱发电位波形136例,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20个月;手术治愈131例(96.3%),好转3例(2.2%),复发2例(1.5%).MVD术前未记录到异常诱发电位波形4例,术中均未发现明确血管压迫,术后症状缓解不明显.术后长期并发症主要是听力下降17例,经对症治疗不同程度恢复15例,未恢复2例;短期并发症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经过对症治疗均得以缓解.结论 术中面肌诱发肌电图及BAEP监测可客观指导和判断责任血管和减压效果,对提高手术治愈率及减少听力丧失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神经内镜辅助的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在神经内镜辅助下,对68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施行锁孔入路MVD,术中通过神经内镜观察面神经根出脑干部位及局部血管的分布和走行情况,确认责任血管,并对手术入路及神经减压方式进行改良,实施减压后观察神经根的松解以及责任血管移位后的状态,术后进行追踪随访。结果手术有效率94.12%(64/68);术后无1例发生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出血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1个月~4年,仅1例复发。结论神经内镜辅助的锁孔入路MVD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是一种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效果理想的手术方法。目的评价神经内镜辅助的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在神经内镜辅助下,对68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施行锁孔入路MVD,术中通过神经内镜观察面神经根出脑干部位及局部血管的分布和走行情况,确认责任血管,并对手术入路及神经减压方式进行改良,实施减压后观察神经根的松解以及责任血管移位后的状态,术后进行追踪随访。结果手术有效率94.12%(64/68);术后无1例发生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出血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1个月~4年,仅1例复发。结论神经内镜辅助的锁孔入路MVD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是一种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效果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术前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技术在神经内镜显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1年12月潍坊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行神经内镜MVD治疗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 三叉神经痛(TN)18例, 面肌痉挛(HFS)3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头颅MRI三维循环相位稳态采集快速成像(3D-FIESTA)和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检查, 并对神经、血管等结构进行影像学三维重建;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术前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与神经内镜MVD术中所见的责任血管、责任血管的走行及其与神经或神经根进/出脑干区(REZ)的接触关系、责任血管对神经压迫程度的一致性;根据TN疼痛分级或HFS强度分级评估患者术后1、3、6个月症状的改善程度。结果 48例患者术前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显示, 除3例无法确认责任血管外, 其余45例均有明确的责任血管;所有患者的神经内镜MVD手术均顺利完成, 其中46例均有明确的责任血管;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判断责任血管的准确率为91.3%(42/46);判断责任血管走行及其与神经或REZ接触关系的准确率为93....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提高手术安全性和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方法和技术细节差别。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显微血管减压术手术患者,其中三叉神经痛15例,面肌痉挛22例,分析术中体位,切口,骨窗,责任血管压迫等细节,观察二者术后疗效。结果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疼痛立即完全缓解14例,1例延迟缓解。所有面肌痉挛患者痉挛症状术后即刻消失,无严重并发症。随访半年~2年,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复发,所有面肌痉挛患者未见复发。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有效治疗方法,但在术中体位、切口、骨窗、责任血管压迫等具体操作细节方面有细微差别,了解这些差别有助于增加手术安全性,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以三叉神经痛和/或面肌痉挛起病的桥小脑角区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21例以三叉神经痛和/或面肌痉挛起病的桥小脑角区肿瘤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肿瘤,其中17例同期行微血管减压术。结果肿瘤全切除18例,近全切除3例。术后原有面部疼痛或不自主抽搐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术后随访3~27个月,临床症状和肿瘤均无复发。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以三叉神经痛和/或面肌痉挛起病的桥小脑角区肿瘤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对于同时存在血管压迫的病例,可同期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