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屋塘5个钻井地下水均为花岗岩裂隙水,水化学类型HCO_3-Na·Ca型水,水质清澈,口感好,水温20-25℃,平均流量1.305L/S,偏硅酸含量53.4-63.91mg/L,PH值7.18-7.40,矿化度90.0-143.0mg/L,且含Sr、Li、I、Br、Zn等多种对人体有益元素,附近居民长期饮用,部分适宜作饮用天然矿泉水的开发。  相似文献   

2.
沂水县富锶(Sr)地下水分布广泛,白垩纪沂南序列侵入岩的锶(Sr)含量最高,平均含量1013.64×10^-6,其次为白垩纪火山岩,锶(Sr)平均含量为739.18×10^-6,太古代侵入岩、变质岩中的锶(Sr)平均含量为398.99×10^-6,寒武-奥陶纪灰岩、页岩中的锶(Sr)平均含量为201.54×10^-6;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含水岩组地下水锶(Sr)平均含量为0.99mg/L,喷出岩孔洞裂隙水含水岩组地下水锶(Sr)平均含量为0.95mg/L,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含水岩组地下水锶(Sr)平均含量为0.76mg/L,块状岩类(侵入岩)裂隙水含水岩组地下水锶(Sr)平均含量为0.48mg/L。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含水岩组、喷出岩孔洞裂隙水含水岩组、块状岩类(侵入岩)裂隙水含水岩组地下水中锶(Sr)主要来源为围岩的风化溶解;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含水岩组地下水中锶(Sr)主要来源于沂南序列构造破碎带和风化带的风化溶解,其次为寒武-奥陶纪灰岩的风化溶解,锶(Sr)强变异性与不同含水层地下水的混合比例有关。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鲁西南地区地下水中锰的含量及其成因,采集并分析了276组地下水样和18组地表水样,结果表明,鲁西南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中锰含量在未检出至2.84mg/L之间,平均浓度为0.35mg/L,超标率达41%。鲁西南地区地下水中锰含量的分布与该区的工业化程度以及所处的补、径、排条件密切相关。影响地下水中锰含量分布的因素主要有表层土壤、地下水径流条件及含水层介质和地下水矿化度等。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游平原区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其中地下水铵氮和磷的问题十分突出,但目前对于二者共存规律的认识还十分薄弱。以长江中游沿岸故道区为典型研究区,对采集的地下水样品进行了水文地球化学分析,并综合运用因子分析和随机森林模型探讨了铵氮和磷的赋存规律。结果表明:地下水整体处于还原环境中,NH4-N的质量浓度为0.03~71.0 mg/L(均值9.92 mg/L),P的质量浓度为0.02~3.38 mg/L(均值0.51 mg/L)。地下水中高浓度的铵氮与磷均主要为天然成因,但铵氮与磷的迁移富集过程存在差异:铵氮的迁移富集与含氮有机质矿化过程密切相关;磷的迁移富集与铁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还原性溶解密切相关,而含磷有机质矿化是磷富集的次要过程。Eh很低的地下水环境易产生高浓度铵氮的地下水,相对中等的还原环境会产生高浓度的磷但通常不会伴生高浓度的铵氮;当地下水中S2-,DOC,I均处于相对较高的浓度水平时会伴生大量的铵氮,而磷的浓度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Fe2+浓度;当DOC,I和Fe2+浓度都高时,通常会出现铵氮和磷浓度都较高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高密地区高氟地下水的成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氟中毒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发生的一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其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高密市地势南高北低,最高点海拔92 m,最低点海拔7.5 m;地下水主要以大气降水为补给源,水位标高由南向北逐渐降低,随着浅层地下水的大量蒸发,致使地下水中氟含量不断增高,最后形成高氟地下水。高密市氟中毒是由饮用高氟地下水引起的。高密市北部6镇地下水氟含量一般为5 mg/L,极值达到18.00 mg/L,当地居民长期饮用高氟水,致使部分人群发生氟中毒,对其身心健康造成极大伤害。  相似文献   

6.
为查明控制大同盆地高氟地下水形成的主要地球化学过程,对大同盆地地下水高氟区31个水样进行了水化学特征及
因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中均检测出氟,且氟含量高,最大ρ(F)达10.37mg/L。该区高氟地下水以
Na-HCO3 型水为主,具有典型的富Na特征。PHREEQC饱和指数计算结果表明,地下水中萤石为不饱和状态,地下水中ρ(F)主
要受到萤石溶解影响。因子分析研究表明,水-岩相互作用、碳酸盐矿物溶解沉淀及Na-Ca离子交换作用是控制大同盆地地下
水氟富集的主要水化学过程。   相似文献   

7.
高氟地下水是一种典型劣质水源,长期饮用可致人体患地方性高氟病。本次研究以禹城—平原地区为研究对象,对区内地下水进行氟含量、水化学类型和氟离子的影响因子等研究。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氟离子含量大部分不超过1.0mg/L,其水化学类型主要有HCO3-Na和Cl·SO4-Na型,深层地下水氟离子含量大部分均超过1.0mg/L,其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Na和HCO3·Cl-Na型。通过对pH和地下水水化学演化因素的研究,认为碱性环境一定程度能够促使氟离子聚集,但并不是唯一决定因子,高氟水的形成机制主要是水-岩相互作用和蒸发浓缩作用。  相似文献   

8.
罗非鱼成鱼半封闭围隔池近临界低温越冬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4.9hm2养殖池的一角围成面积0.13hm2的小塘,形成半封闭围隔池,内设投饵台,灌注21~23℃的地下水,维持围隔中水温在13~16℃,研究吉富罗非鱼成鱼低温越冬技术。结果表明,罗非鱼越冬成活率98%,未出现罗非鱼的低温损伤,溶氧从5.8mg/L降为3.2mg/L、透明度从50cm降为35cm、总氨氮低于0.3mg/L、亚硝酸氮低于0.5mg/L,COD低于23.6mg/L,水质良好。在同样气温条件下,大棚越冬对照池保持水温15~16℃,罗非鱼存活率95%,溶氧从5.8mg/L降为1.2mg/L、透明度35cm降为25cm、总氨氮0.9mg/L升为2.3mg/L、亚硝酸氮0.6mg/L升为2.5mg/L,COD为43.6mg/L,水质变差。半封闭围隔池可保持水温在罗非鱼的近临界伤害温度13℃或13℃以上,罗非鱼成鱼在野外不搭棚能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9.
为查明大同盆地高砷地下水的分布规律及其主要控制因素,对大同盆地典型高砷区35件地下水样进行了水化学特征
及形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砷地下水[ρ(As)≥50μg/L]主要存在于20~50m 的浅层地下水中,总砷质量浓度为0.56~927
μg/L,主要以As(Ⅴ)形态存在。该区高砷地下水以Na-HCO3型水为主,具有明显的高pH值,高HCO- 3 、Fe2+ 、HS- 质量浓度及
低Eh值,低SO24- 质量浓度特征。这可能与微生物催化氧化有机碳的同时还原含铁矿物和硫酸盐的过程有关。PHREEQC模拟
矿物饱和指数结果表明,高砷地下水[ρ(As)≥50μg/L]中菱铁矿均为过饱和,而低砷地下水[ρ(As)<50μg/L]中均不饱和,且菱
铁矿饱和指数与地下水中总砷质量浓度呈显著正相关性,该现象表明微生物还原含铁矿物生成FeCO3(菱铁矿)的过程可能是控
制本区地下水中砷富集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从湛江近海海水和海泥分离的229株细菌中,选出对芒果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海洋细菌BSW03,抑菌圈直径为14.0 mm。根据菌体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BSW03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从9种培养基中筛选出BDPB作为BSW03的发酵培养基,通过单因子碳源、氮源试验和L9(34)正交试验对发酵培养基成分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发酵培养基最佳配方为乳糖20 g/L,牛肉膏15 g/L,K2HPO3.3H2O 0.75 g/L,MgSO4 0.75 g/L,pH自然。转速170 r/min、温度28℃的恒温摇床培养3 d后的无菌发酵液抑菌效果最佳,抑菌圈直径为27.3 mm。  相似文献   

11.
鲁西北平原区位于山东西部,是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粮食产区,面临着地下水资源缺乏和水质不佳的问题,浅层孔隙水中Mn含量超标严重。利用区内建立的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网络,测试浅层孔隙水中Mn的含量,分析地下水中Mn含量与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化学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浅层孔隙水中Mn含量较高,平均值0.847mg/L,最大浓度为4.91mg/L,单指标评价结果超过Ⅲ类限值的监测点227个,超标率81.9%;在山前冲洪积平原区、黄泛平原区和滨海平原区,含水层岩性和地下水径流条件是影响Mn的迁移和富集的主要因素,受人类活动影响改变的地下水酸碱环境和海水入侵在局部地区形成了Mn高值区。从成因来看研究区锰超标属于背景值偏高。  相似文献   

12.
为查明大汶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和离子来源, 基于2018年枯、丰两期采集的岩溶地下水样品水化学数据, 综合运用数理统计、相关性分析、Piper图、Gibbs图以及离子比值等方法, 对大汶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汶河流域中上游地区枯、丰水期岩溶地下水的pH均值分别为7.6和7.5, 整体表现为弱碱性。岩溶地下水中Ca2+为占优势的阳离子, HCO3-和SO42-为主要阴离子。枯、丰期岩溶地下水中ρ(TDS)均值分别为645.4, 648.4 mg/L。按照TDS划分, 大汶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岩溶地下水均属于淡水或微咸水;枯、丰水期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均以HCO3·SO4-Ca为主。岩石风化作用是控制区内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主要控制因素, 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矿物的溶解是地下水主要离子的重要来源。同时, 大汶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岩溶地下水还受到了比较明显的人为输入影响, 地下水中NO3-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活动。该研究成果为水资源利用提供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石阡县溪沟锶-偏硅酸型饮用天然矿泉水形成于石阡枢纽背斜南端,石阡枢纽断裂西盘沟谷的断裂破碎带上,含水层为奥陶系下统桐梓—红花园组(O1t-h)地层,岩性为灰岩及白云岩,存储类型为"带状存储"兼"层状存储"的较复杂类型,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经测算,矿泉水可开采量为420.53 m~3/d,水中锶含量达1.35 mg/L,偏硅酸含量25.24 mg/L,均满足饮用天然矿泉水界限指标要求,可命名为锶-偏硅酸型饮用天然矿泉水。该矿泉水具有纯天然、无污染、水质优、口感好等特征,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大同盆地是典型的高氟地下水分布区,其分布规律和成因在类似地区具有代表性。在对盆地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和空间
变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深入讨论了高氟地下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控制因素及其形成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结果表明,整个盆地
浅层孔隙水中的氟质量浓度普遍较高,变化范围为0.29~6.22mg/L,平均值为1.82mg/L。氟质量浓度高值区主要分布于盆地
中部和北部,呈现出由盆地边缘至盆地中心,质量浓度趋向于升高的变化规律。强烈的蒸发浓缩作用以及高pH、高碱度、高钠低
钙含量的水化学特征有利于氟富集。大同盆地高氟地下水的形成是含氟矿物的溶解、离子交换和蒸发浓缩作用等水文地球化学
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氟、氯、溴、碘等卤族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卤族元素是人体的必需元素,正常情况下成人摄入量不超过F4 mg/d、C11.7~5.1g/d、I 100~200μg/d;少年不超过F 3 mg/d,儿童I1μg/kg-d,婴儿Cl0.3~1.2 g/d.过量摄入或缺乏卤族元素,都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而F含量0.5~1.0mg/L、C1<50mg/L、Br>100μg/L、I 10~100μg/L的饮用地下水,有利于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青海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265.82亿m3/a,列全国第12位,与蒙古区相当。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98.29亿m3/a,列全国第16位,与河省相当。西部盆地和东部河谷平原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为25.22亿m3与北京市相当。东部经济区(1市县)土地面积为宁夏全区的1.2倍,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为13.7亿m3/a,之持平,为地下水资源的贫乏区;全地下水现状开采量不到6亿m3/a,宁夏相当,还有较大的开采潜力,但部环湖平原和河湟谷地尤其是湟水流1市8县地下水开采程度已69%,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东部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重大瓶问题;全省地下水水质仍处于天然态,反映…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目前在国外文献中研究地下水PH和PE值时所常用的质子和电子转移自由能级标度图。该二图可一目了然地说明地下水各化学组分间质子和电子转移的机理、转移的方向和次序、转移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关系以及地下水PH和PE值的实质等问题。这对正确地认识和了解地下水PH和PE值的产生和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鲁西南平原高氟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鲁西南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地下水运移迟缓,以垂直交替为主,氟离子含量较高,生活用水氟含量多大于1mg/L。局部地段地下水中氟含量可达7mg/L。高氟地下水在平面分布上具有点状和片状分布特点,在垂向上具有愈往深处氟含量愈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水资源短缺的鄂尔多斯盆地内地下水遭受硝酸盐(NO3-)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识别盆地不同地下水流系统的NO3-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对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湖泊集中区白垩系地下水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水化学和聚类-主成分分析划分地下水流系统级次,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不同级次地下水流系统中NO3-分布特征,综合水化学和环境同位素分析识别多级次地下水流系统中NO3-来源及其潜在过程。研究表明:研究区ρ(NO3-)超出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Ⅲ类水标准的地下水样品集中在局部-中间地下水流系统,其超标率达到28%;区域地下水流系统中ρ(NO3-)均值约为1 mg/L。研究区不同级次地下水流系统中ρ(NO3-)分布特征主要与人类活动影响程度有关,而地下水蒸发富集和反硝化衰减作用对ρ(NO3-)的影响可以忽略。其中,局部-中间地下水流系统受到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影响显著,其NO3-污染主要来源于无机铵肥和粪便污水等;区域地下水流系统可能尚未受到人类活动污染,其NO3-来源于天然有机氮矿化。   相似文献   

20.
5种除草剂对白鲢鱼种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白鲢(Hypophthalmicthysmolitris)为实验材料,研究常用除草剂对鱼类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采用直线回归法求得的96hLC50值分别为:2,4_D丁酯0.185mg/L,可信限0.138~0.247mg/L;丁草胺0.080mg/L,可信限0.067~0.097mg/L;使它隆3.80mg/L,可信限2.68~5.40mg/L;艾割18.60mg/L,可信限14.80~23.32mg/L;嗪草酮108.80mg/L,可信限91.46~129.72mg/L。对鱼类安全浓度分别为0.019mg/L,0.38mg/L,0.008mg/L,1.86mg/Land10.88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