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cute aortic syndromes,AAS)是一组以急性发作为特征的主动脉疾病[1],很可能危及生命,包括主动脉夹层(AD)、主动脉壁内血肿(IMH)、主动脉穿透性溃疡(PAU)及外伤性主动脉损伤(TAI)。AAS以主动脉壁中膜撕裂为特点,伴或不伴内膜破口,其中血渗出将有助于夹层的进展([2])。血液可以局限在局部(如IMH),  相似文献   

2.
主动脉壁内血肿(IMH)是局限于主动脉壁的出血,与主动脉夹层(AD)、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PAU)合称为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本文主要对IMH的流行病学、病理学和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64排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3.0T核磁共振(MRI)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83例,均行64排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和3.0T MRI检查,并以术后诊断结果为对照,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价值。结果:经术后确诊,83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中主动脉夹层(AD)42例,主动脉壁间血肿(IMH)14例,主动脉穿透性溃疡(PAU)11例,创伤性主动脉离断8例,主动脉瘤破裂8例。CT诊断符合率与MRI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图像质量评分明显高于CT检查,信噪比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和3.0TMRI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诊断中均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其中MRI诊断图像质量较好,但信噪比低。  相似文献   

4.
正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cute aortic syndrome,AAS)是一组严重威胁生命的主动脉性疾病,起病凶险、病死率高,发病24 h内,每1小时病死率增加1%~2%。AAS包括急性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壁间血肿(intra mural haematoma,IMH)和穿透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penetrating aortic ulcer,PAU),均以动脉中层破坏为特征,其中以AD最为常见,其次为IMH。AAS最主要的临床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对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AIH)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对12例疑为主动脉病变的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平扫及血管成像,应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等后处理方法显示壁内血肿及穿透溃疡。结果:12例均诊断为AIH,其中A型2例,B型10例,4例AIH伴主动脉穿通溃疡(PAV)。结论:MSCT可直接观察到病变程度及累及范围,能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诊断、治疗提供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1. 5T MRI与64排128层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6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分为1. 5T MRI组与64排128层螺旋CT组,分别进行1. 5T MRI检查以及64排128层螺旋CT检查,而且所有患者均进行心血管造影检查。比较两组的AD征象(假腔、真腔,Debakey分型,撕脱内膜片,再破口,内膜破口,受累主动脉分支,溃疡,附壁血栓以及主动脉壁钙化)。结果:1. 5T MRI组以及64排128层螺旋CT组的AD征象(假腔、真腔,Debakey分型,撕脱内膜片,再破口,附壁血栓)相比无明显差异(P 0. 05),内膜破口,受累主动脉分支,溃疡以及主动脉壁钙化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P 0. 05)。结论:1. 5T MRI与64排128层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中均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应用效果,在内膜破口,受累主动脉分支,溃疡以及主动脉壁钙化方法具有显著的差异,可以联合使用,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的MSCT表现,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64层螺旋CT诊断及临床证实的AD成像资料,运用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成像等后处理方法显示真腔、假腔和内膜片。结果 50例AD均清楚地显示主动脉全程及其主要分支,均能辨别真腔、假腔、内膜片及撕破口部位,其中DebakeyⅠ型15例,DebakeyⅡ型6例,DebakeyⅢ型29例。主动脉弓三大分支受累5例;腹腔干受累9例;肠系膜上动脉受累10例;右肾动脉受累8例,左肾动脉受累12例;右侧髂总动脉受累7例,左侧髂总动脉受累13例,双侧髂总动脉均受累5例;合并动脉瘤或瘤样扩张4例;合并假腔内血栓形成10例;合并主动脉壁钙化23例。结论多层螺旋CT能为主动脉夹层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包括一类严重的、危及生命的主动脉疾病,包括急性主动脉夹层(aor t ic dissection,AD)、壁内血肿(intramural haematoma,IMH)、主动脉穿透性溃疡(penetrating aor tic ulcer,PAU),其中最常见的是主动脉夹层,其次为IMH、主动脉穿透性溃疡。先天性血管缺陷、遗传综合征和非遗传变异性综合征均是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易患因素,可用CT、超声心动图、MR I等影像学方式来确诊。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首要处理是控制血压以减少主动脉壁压力,其诊治往往需要一个多学科专家小组来评估并决定患者的治疗决策。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最佳治疗方案仍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临床难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评价每种治疗方案的适用范围,制定以患者为本的精准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是一组临床特点相近且以主动脉源性胸背痛和高血压为主要特点的疾病,包括主动脉夹层、穿透性主动脉溃疡(penetrating aortic uleer,PAU)和主动脉壁问血肿(aortic intramural hematoma,IMH).由于对PAU和IMH的认识不足,以往的观点认为这两种疾病是不典型的主动脉夹层(dissection of aorta,AD),临床上也将其以主动脉夹层来诊断和治疗.但是,由于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对这两种急性主动脉病变日益了解,其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与主动脉夹层存在明显区别.而且处理不当极易发展成主动脉夹层[1-3].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D-二聚体对于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主动脉夹层(AD)及壁间血肿(IMH)的临床资料,并以同期62例心绞痛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其血D-二聚体水平。结果: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组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存在明显差异;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中,AD组与对照组相比较〈0.05存在明显差异,IMH组与对照组相比较〈0.05存在明显差异。AD组与IMH组相比较P〉0.05没有统计学差异,以D-二聚体〈0.25mg/L为阴性标准,IMH组阳性率为58.3%,AD组阳性率95.9%,对照组阳性率8.1%。若以D-二聚体〈0.5mg/L为阈值,IMH组阳性率为50.0%,AD组阳性率87.8%,对照组阳性率4.8%。结论:D-二聚体增高与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存在相关性,但D-二聚体水平相对较低尚不能作为排除标准。  相似文献   

11.
荣耀  曹伟  孔凡彬 《浙江临床医学》2011,13(11):1207-1209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诊断主动脉壁间血肿的价值.方法 采用GE MSCT扫描机,连续增强扫描,对20例主诉急性胸背痛患者进行MSCT检查并诊断为主动脉壁间血肿.结果 主动脉壁间血肿的直接征象:主动脉壁呈新月形或环形增厚≥5mm,无内膜破裂形成的主动脉征象.间接征象:钙化内移5例,穿孔机透性溃疡4例,主动脉壁粥样硬化改变17例,内膜渗漏2例.并发征象:心包积液4例,胸腔积液11例,主要分支血管受累3例,主动脉夹层3例.结论 MSCT能为主动脉壁间血肿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且便于治疗后随诊观察  相似文献   

12.
主动脉壁内血肿的16层螺旋CT检查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主动脉壁内血肿(IAH)的16层螺旋CT检查方法,分析其多层螺旋CT表现及鉴别诊断意义。材料与方法:22例主动脉急症患者行16层螺旋CT平扫与增强扫描并诊断为IAH。使用16层CT获得层厚1.25mm的图像,重组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结果:22例IAH中,A型1例,B型21例。6例IAH伴主动脉穿透性溃疡,11例有动脉粥样硬化,5例合并动脉瘤。结论:IAH的16层螺旋CT检查应包括平扫与双期增强扫描,图像观察以轴面为主。IAH主要CT表现为平扫时管壁内新月形高或混杂高密度影及内膜钙化移位,增强扫描无强化及无内膜片。IAH可合并主动脉其他病变,根据上述征象可与其他主动脉急症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对结肠癌合并肠壁穿孔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证实的结肠癌合并穿孔的临床及MSCT资料。结果:本组21例中,X线腹平片发现腹部游离气体15例,CT见腹部游离气体18例;21例均发现结肠管壁不同程度的增厚,伴有肠梗阻8例。CT术前正确诊断肠穿孔18例(85.7%);术前正确诊断肠癌合并穿孔16例(76.1%)。结论 :MSCT对结肠癌合并肠穿孔具有较高的术前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09年5月收治的130例A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9例为DeBekay Ⅲ型夹层,88例合并高血压病,外伤所致9例;CT血管造影(CTA)诊断AD准确率为100%.结论:AD患者临床表现与分型明显相关,急性期CTA优于其它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原始图像在工作站行多平面图像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和容积再现(VR)。结果按DeBakey分型,57例主动脉夹层表现为Ⅰ型20例,Ⅱ型7例,Ⅲ型30例。结论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患者,是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 T对小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小肠梗阻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 T平扫和增强扫描,并利用工作站对C T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将C T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36例小肠梗阻患者均通过多层螺旋C T扫描明确诊断,诊断准确率为100.0%,均表现为小肠扩张、积液和积气;梗阻原因中肠粘连16例,肿瘤性病变5例,炎症性病变5例,腹疝5例,肠套叠3例,粪石2例,病因诊断准确率为94.4%。结论多层螺旋CT结合三维重建能够准确诊断小肠梗阻,并且在确定梗阻病因方面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A 72-year-old man wa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or acute back pain.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TEE), computed tomography (CT)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all showed the presence of intramural hematoma (IMH) located in the descending aorta, with bilateral pleural effusions. The patient was initially referred for medical therapy and ‘watchful waiting’. However, he continued to have back pain, so we decided to perform invasive aortography examination and intra-aortic ultrasound (IAU) imaging. No penetrating aortic ulcer (PAU) was found on multiple angiographic views, but intra-aorta ultrasound imaging clearly showed a PAU measuring 3×1 mm2 in connection with the intramural hematoma. Even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CT images failed to reveal this PAU. Therefore, we think that IAU imaging may be a useful tool in the diagnosis of PAU.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08例冠心病行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并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做对照分析。结果:常规冠脉造影(CAG)诊断冠脉病变138支,包括轻度狭窄50支,中度狭窄52支,重度狭窄36支,冠脉CTA成像检出冠脉病变152支,轻度狭窄56支,中度狭窄59支,重度狭窄37支。结论:多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判断。几乎可以代替有严重并发症的冠状动脉造影,且基本可以准确显示各种粥样斑块的病理性质,并对斑块的稳定性做出判断,评估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是安全、准确、可靠的冠心病诊断方法,为冠脉事件的预防治疗和冠脉支架植入术前提供了诸多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PI)结合CTA在急性缺血性脑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0例临床拟诊急性缺血性脑病的患者,在出现症状1d内,依次进行16排螺旋cT常规平扫,cT灌注成像和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所有患者2~7d内复查cT平扫,观察cT平扫、灌注及血管重建图像。结果:首次CT平扫发现12例可疑脑缺血梗死灶,28例平扫未见异常,CTPI发现38例灌注异常,另2例未发现异常灌注区的患者复查cT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CTA显示颈内动脉狭窄42支,椎动脉狭窄16支,24例颅内动脉血管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6例未见异常。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结合CTA可以早期显示急性脑缺血病灶,区分脑梗死区及缺血半暗带区,显示供血动脉情况,发现缺血病变原因,两者联合应用对急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诊断和指导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评价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对翼腭窝及其通道的影响及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100例(200侧)正常翼腭窝及其通道及23例(41侧)累及翼腭窝及其通道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患者进行MSCT扫描后,将以上两组所有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重建,主要包括MPR、CPR,观察正常翼腭窝及其通道形态特征,并对两组翼腭窝、翼管、圆孔的有关径线进行测量、比较。结果: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对翼腭窝及其通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狭窄、变形,其影像解剖学变化特征在MSCT轴位扫描图像、MPR及CPR图像中得到全面、清晰、立体直观的显示。结论:MSCT在评价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对翼腭窝及其通道的影响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