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美国以指导策划人生而闻名的卡耐基说:"机会是一件不可捉摸的活宝贝,无影无形,无声无息,它有时潜伏在  相似文献   

2.
艾丰好直言。谈到自己从《经济日报》总编辑岗位上退下来后的人生盘算也是如此:“我最近看了一个电视节目,有一位先生说,在现代社会,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磕碰的话,一个人应该能够活到一百二十岁。一百二十岁,分为两段,前六十年是一段,后六十年又是一段。我现在后六十年刚刚开始,是两岁。这后六十年,我的原则是开拓一个新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新的方式一言以蔽之,就是自己支配自己,做自己想干的事。体操比赛不是有两种动作吗?新闻报道也曾有过‘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的说法。前六十年不管如何大体都是‘规定动作’,读书,…  相似文献   

3.
许多人羡慕他当记者时取得的成就。羡慕他从经济日报总编辑岗位上退下来之后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他一生中三次重要的选择。本期“传媒骄子”关注《艾丰:人生的三次选择》。 媒体让杨丽娟“火”了,同时也惹“火”上身。追求阅读率、收视率、点击率不能说有错。但在追求商业利益和遵守职业道德的规范之间能否找到一个平衡点。如何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现在的年轻人不缺灵气,缺的是傻气" 记者:您出成果主要是在中年以后,这是为什么? 艾丰:我这个人可能有一点特殊性,我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我真正出成果,被大家承认则是在四十到六十岁.原因很简单,一个是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另一个是岗位原因.  相似文献   

5.
<正>今年3月16日,是我的六爷(爷爷的六弟)孟秋江罹难50周年,他的后半段人生一直在寻找追求真理、为革命奋斗的路上。是坚守那份纯洁和忠诚信仰,让他坚定地走下去。在这里,容许我回望一下三个华彩片断,讲述信仰的力量……离开太原的印象1937年10月初,太原战役的最后关头,大公报记者孟秋江在太原八路军办事处见到了周恩来,见到了萧克和彭雪枫(在那里,他和彭雪枫等同食宿)。在文水,孟秋江聆听周恩来作抗日战争的形势报告。11月3日,孟秋江迎着撤退人  相似文献   

6.
7.
艾丰在与笔者的一次谈话中提到:“我的影响,靠报纸打的知名度恐怕不多,占多大比例我算不出来,但我的知名度是包括许多其他成因的,比如我出的书,可能学生们看了我的《新闻采访方法论》,就知道我了。”其实,不仅是学生,对于社会上的许多人(包含人数众多的通讯员大军)来说,...  相似文献   

8.
《出版经济》2021,(8):74-75
第一次接触投资是在大学,当时我在中国人民大学(简称人大)财政金融系(现在是财政金融学院)读国际金融专业.那时金融专业远不像现在这样家喻户晓,我在报考时完全搞不清楚在国际金融专业究竟能够学到什么,只听说这个专业录取分数高,还有外教教授外语.于是和大多数高考生一样,哪个专业分数高我就报了哪个.  相似文献   

9.
性:三次革命     
把中国人最近53年的性观念划分为三个阶段,是理解中国这个国家和这个国家的人民发展变化的一种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0.
艾丰的新闻策划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新华 《新闻知识》2000,(10):12-13
6月26日,笔者在北京《经济日报》社就新闻学术界的许多热点问题采访艾丰。访谈中,艾丰对探讨、分析当下的“新闻策划”热尤其有兴趣,提出了一些新鲜、独到的见解。现笔者根据采访录音并结合文献资料,试对艾丰的新闻策划观作初步整理和阐述。一、新闻策划就是造就“宣传性现象”艾丰认为,新闻策划实质就是造就“宣传性现象”,所谓“宣传性现象”,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是在一定情况下,由于宣传和传播的影响和干扰而产生的或者是为满足某种宣传目的而人为制造的一类现象”①访谈中,艾丰强调:“我读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就叫…  相似文献   

11.
艾丰是我国著名的新闻学者、经济学家,曾任《人民日报》编委、经济部生任,《经济日报》总编辑,“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组委会主任等职,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他曾获我国新闻记者最高奖──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所著《新闻采访方法论》一书获我国社会科学最高奖──首届“吴玉章奖金”。应暨南大学新闻系的邀请, 2000年 11月 28日,艾丰先生来到暨南园,以记者的经济理论素养与新闻工作为主题,作了精彩的演讲。现根据录音,将艾丰先生的讲学内容扼要整理如下。综合、超脱、主动:记者学习经济理论的优势 艾丰在许多场合强调过,…  相似文献   

12.
艾丰的新闻策划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去年6月26日,笔者在北京《经济日报》社就新闻学术界的许多热点问题采访艾丰。访谈中,艾丰对探讨、分析当下的“新闻策划”热尤其有兴趣,提出了一些新鲜、独到的见解。现笔者根据采访录音并结合文献资料,试对艾丰的新闻策划观作初步整理和阐述。 一、新闻策划就是造就“宣传性现象” 艾丰认为,新闻策划实质就是造就“宣传性现象”。所谓“宣传性现象”,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是在一定情况下,由于宣传和传播的影响和干扰而产生的或者是为满足某种宣传目的而人为制造的一类现象”①。 访谈中,艾丰强调:“我读研究生时的毕…  相似文献   

13.
艾丰的经济述评呈现出一种哲学品味和理论意蕴。它无可掩饰地显示出自己的特色。本文试图从理性的角度来读解其人其作。 一、搭建通向理性世界的“桥” 理性追求和新闻追求是不同的。理性追求的是对事物高度抽象的概括,新闻追求的是对事物非常具体的写真。这是一对矛盾。是经济述评所无法回避的现实。艾丰在这个矛盾中找到了一座  相似文献   

14.
《血色湘西》是我2006年接拍的,也是我的第一部电视剧。回忆起来,往事一幕幕都浮现眼前了……常常觉得自己是有福之人,会有一些幸运的事降临在我的头上。能够出演《血色湘西》就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是我同学帮我送的资料,我自己没有太多想法和准备,突然就被通知去试戏,当时试的都是“月月”的戏份,而且每次去都是临时看本子,几分钟后就开始正式试戏,心里很紧张,不过很快就投入了状态。可能是几次试下来导演觉得我算及格,就给了我整个剧本。  相似文献   

15.
新闻改革30年:三次学术讨论引发三次思想解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新闻改革30年过程中,中国新闻界有过三次学术讨论,带来了观念的革新与实践的积极探索,对新闻媒体功能的多元化、双重属性的确认以及新闻业社会责任的加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6.
人生三认     
海岸 《新闻世界》2008,(6):52-52
常在电视剧或一些老板办公室看见挂着一个“忍”字,我的一个朋友挂的“忍”字却比人家多个“言”字旁,“忍”就成了繁体的“认”——“認”。朋友说那是他父亲所题所赠。  相似文献   

17.
人生三论     
人生三不斗:不与君子斗名,不与小人斗利,不与天地斗巧。  相似文献   

18.
人生三看     
陈新 《新闻世界》2008,(2):53-53
和朋友们闲聊的时候,听他们谈起人应该多到三个地方看看: 一、常到医院看看 到医院去看看那些分得详详细细的门诊部和前来就医的患者,就会觉得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非常重要的。健康的身体是人的生命的载体。拥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可能活出更精彩的人生。所以,要加强锻炼,保持健康。  相似文献   

19.
人生三看     
黄竹 《档案管理》2007,(1):79-79
人生是个千人说万人说却千人万人都说不透的话题。时下,抱怨生活,喊叫太累的人很多。我认为这是转型时期人们浮躁的表现。我觉得浮躁之时不妨常去三个地方看看。常去医院看看。人吃五谷,生百病本是世间常理,倒不稀奇。只是住进医院后才感慨万千,原来健康地活着多好啊!这是病后的感悟。有的人进去后就再也没有出来;有的被宣判为什么癌后又奇迹般地活过来。医院似乎成了人们阴阳相隔的门槛。来来往往的人进进出出,谁都希望还原一个健康的体魄,享受阳光灿烂的日子。常去医院走动,你会明白人生没有什么是放不下的。生病住院,利益可以暂且放弃,荣…  相似文献   

20.
徐滔 《新闻实践》2002,(12):11-13
记得15年前,我在报考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时,负责考试的老师问我这样一个问题:徐滔,你是怎么看待记者这份工作的?当时怎么回答的我现在记不清了,但在以后的11年记者生涯中,我却用自己的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