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帅  韦云  李浩 《中医杂志》2018,(2):120-123
提出阿尔茨海默病(AD)病位在脑,与肾关系最为密切;肾精、肾气为脑髓、脑神的物质与功能基础;肾中精气虚损、髓海不足、神机失用为AD的发病根源。调控中枢神经再生是AD的潜在治疗方案,而中医药在调节中枢神经再生方面具有优势。肾脑相关理论是调节AD患者中枢神经再生的重要中医理论基础,补精益气是促进中枢神经再生的重要方法,可为研究中医药调控AD的中枢神经再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促进中枢神经再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大量的研究发现,某些单味中药或其有效成分及中药复方具有改善中枢神经轴突损伤后神经营养因子类物质(neurotrophin factors,NTFs)缺乏的微环境,促进神经再生相关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分化成神经元,有助于神经轴突的再生。但目前中医药对中枢神经再生的研究领域较局限,主要集中在脑缺血缺氧导致的神经损伤方面,而且对中医药的作用机制研究不够深入和系统,今后应深入开展中医药促进中枢神经再生的机制研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3.
从内源性、外源性神经干细胞两方面总结分析其应用于中枢神经再生的研究现状,并以中医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为基础,分析中医药疗法促进中枢神经再生的可行性,进一步探讨中医药介入中枢神经再生的研究思路与方法。通过对中医学关于神经干细胞、神经再生理论的系统整理,深入挖掘并提出以有效方药、腧穴为手段,从诱导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调控神经再生微环境两方面入手,确立以"醒神"为治则的中医药疗法,有望促进中枢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4.
一种能促进神经元生长发育、损伤修复、凋亡抑制,并促进中枢神经细胞再生、增殖的中药“脑力智宝胶囊”日前通过专家鉴定,该项发明被认为在中医药研究方面具有独创性,填补了国际医学的空白。 “脑力智宝胶囊”为广东高明脑病医疗医药研究院李子中教授的验方“李氏五号方”系列组方之一。该组方经中国药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单位采用PC12和原代皮层神经细胞培养方法研究,证实“脑力智宝”对中枢神经细胞损伤保护及凋亡抑制率达93%,对中枢神经细胞增殖率达63.9%,在中医药研究中枢神经细胞再生方面具有独创性,填补了国际医学的空白,达…  相似文献   

5.
多系统萎缩(MSA)是一种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起病具有隐匿性、散发性、进行性加重的特点。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认识尚不清晰,且治疗方法较为匮乏,中医学对MSA治疗却具有显著优势。现梳理近五年中医药治疗MSA相关文献,从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方面总结其中医药治疗现状,认为MSA多由情志内伤和正虚体弱所致,病机总属肝肾脾亏虚,气、血、水湿运化功能失调。中医药临床多从肝肾亏虚证、脾肾亏虚证和痰瘀互阻证论治,可有效改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和躯体运动障碍,并能够延缓MSA中枢神经老化和调节脑内微环境异常,以期为今后中医药治疗MSA提供临床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对于失眠症的治疗,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少等优势。本文从调节神经递质、影响睡眠相关因子、改善中枢神经结构等方面对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作用机理进行综述。中医药主要通过三个方面的机制发挥对失眠的治疗作用:一是调节5-羟色胺、γ-氨基丁酸、前列腺素等抑制性神经递质及谷氨酸、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含量;二是影响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细胞因子和胆囊收缩素、食欲素及其他睡眠相关因子;三是改善大脑皮层、中缝背核等中枢神经超微结构。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作用机理研究已取得明显进展,但对于中医药如何发挥多层次、多靶点优势,协调诸多睡眠因子的相互作用从而治疗失眠症,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近几年用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认为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显著,但作用机制复杂,很可能与调节中枢神经以及肠道运动、分泌功能有关,有必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运动训练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促进再生和解除抑制两方面的作用。中枢神经抑制蛋白参与了中枢神经构建精确神经网络的过程,是功能重塑不可替代的因素之一。单纯抑制中枢神经抑制蛋白可能对功能重塑作用不大。运动训练可能限制中枢神经轴突抑制蛋白的表达,促进轴突再生从而促进脑功能重塑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乳腺癌术后应用中医药治疗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研究进行综述分析。方法:论述传统医学对中医药提高免疫功能的认识,并从临床治疗和药理研究方面回顾现代医学的研究情况。结论:中医药治疗可提高乳腺癌术后患者机体免疫能力,从而促进创伤愈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在0~3岁儿童保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纳入医院儿科2022年4—11月收治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观察组在常规管理基础上采用中医药健康服务项目。比较两组患儿专科指标管理效果评分,比较两组患儿家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在体格发育、免疫功能、神经发育和生活方式改变评分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对个体化治疗、综合医疗模式、结果和疗效、医疗专业性、沟通与交流方面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在0~3岁儿童保健中展示出显著的应用效果。通过综合评估和个体化治疗,中医药服务项目在促进儿童体格发育、增强免疫功能、促进神经发育和引导健康生活方式方面具有优势。此外,患儿家长对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生育期妇女的常见病和疑难病,本文从中医药改善血液流变性、缺氧状态、调节内分泌激素水平、调节免疫功能、抑制血管形成、影响内膜黏附、促进细胞凋亡等方面综述近10年来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机理,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中医药法的原则和立法的主要内容,以及完善中医药法律体系的构想。中医药法的基本原则应当有促进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原则、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原则、使传统中医与现代技术融合原则以及中医药协调发展原则。立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健全完善的中医药管理体制,政府对中医药进行扶持的措施,以及各项具体的制度规定。在建立中医药法律体系方面,主要措施是清理、整合现有法律法规,加快地方性立法,加快配套性立法。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博物馆的定位必须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药传统文化为着手,达到收藏、研究和宣传珍贵的中医药文物资料,促进中医药研究为目的,同时可丰富我国博物馆种类。中医药博物的建设必须从树立中医药博物馆自身独特形象、开发中医博物馆的科普功能、加强中医博物馆的数字化管理和利用社会多种力量多途径办馆等四个方面着手,强化中医药博物馆的内涵建设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抗肿瘤转移治疗的策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王志学 《国医论坛》2005,20(1):17-19
结合肿瘤转移的现代研究,探讨中医药抗肿瘤转移的治疗思路与方法。认为中医药抗肿瘤转移的治疗应着眼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及微循环障碍,控制血栓形成,减轻组织水肿,增强药物直接抑杀癌细胞的作用;将肿瘤转移的病机归结为虚、瘀、毒、痰、湿、风等方面,提出了中医药抗肿瘤转移治疗的主要方法为扶正培本法、活血化瘀法、清热解毒法、化湿利水法、软坚散结法、以毒攻毒法、熄风通络法等。并对当前抗肿瘤转移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法》的出台是中医药行业的迫切需求。中医药立法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开展。而对立法中基本问题的研究又是开展中医药立法工作的基础。文章就《中医药法》构建的必要性、可行性、立法原则以及与其他法律的关系进行分析,促进《中医药法》早日颁布实施。  相似文献   

16.
取类比象法是指先罗列出相关联事物,再通过各种研究方法找出共性,根据共性来归纳演绎其他未知事物的性质,是中医药学中广泛运用的逻辑思维方法,对中医药的起源形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借助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有利于进一步学习中医药文化,在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进步,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简要阐述取类比象法在中医药方面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医药在促进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恢复、术后动脉血栓的防治、免疫调节、肠道功能的恢复等方面的作用。方法结合既往中医药研究的成果,对17例肝移植患者中的12例围手术期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另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中医药在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肝功酶谱的恢复、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及免疫抑制剂的用量、术后动脉血栓的发生等方面的作用。结果2组患者恢复顺利,均无排斥反应,无血管并发症。中药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01),肝功酶谱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恢复快(P均<0.001),围手术期FK506的用量少(P<0.001)。结论中药在促进肝移植术后肝脏功能恢复、调节免疫、减少免疫抑制剂的用量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作用,但这些结果仅仅是初步的,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抗肿瘤转移治疗的思路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志学 《山东中医杂志》1997,16(12):531-533
结合肿瘤转移的现代研究,探讨中医药抗肿瘤转移的治疗思路与方法。认为中医药抗肿瘤转移的治疗应着眼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及微循环障碍,控制血栓形成,减轻组织水肿,增强药物直接抑杀癌细胞的作用。将肿瘤转移的病机归结为虚、瘀、毒、痰、湿等方面,提出了中医药抗肿瘤转移治疗的主要方法为扶正培本法、活血化瘀法、清热解毒法、化湿利水法、软坚散结法、以毒攻毒法等,并对当前抗肿瘤转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南京中医药大学有两项新药研究项目被江苏省科技厅列为抗击“非典”科技攻关项目。江苏省共有 6个项目获得列项 ,中医药有 3项。该校被列入的项目是周仲瑛教授、金妙文教授主持的“清气凉营法及其制剂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研究” ,杨进教授主持的“肺毒清治疗肺部病毒性感染的研究”。这标志着该校在中医药研究防治“非典”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也将促进该校在中医药研究防治重大疾病方面再上新台阶南京中医药大学在科技防治“非典”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十年来中医药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在治疗方法上提出了清肺解毒法、扶正祛邪法、活血化瘀法、开肺化痰法、通腑泻下法等有效方法 ;在给药途径上除口服药物外 ,还开辟了雾化吸入给药、直肠给药、敷贴给药、及中成药静脉给药等治疗途径 ;在疗效机理方面 ,运用现代药理学研究方法证实了中医药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作用机理。表明中医药在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