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索卒中后偏瘫病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及强化职业治疗中,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对皮损半球改善及其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机制研究。方法对129例脑卒中偏瘫病人皮损半球进行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及职业治疗(15 d内12次,每次40 min),且病人入院及出院时进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检查,对Brodmann分区4区与6区的激活像素数的偏向指数进行计算(偏向指数范围为-1~+1)。根据干预前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将病人分为两组:第1组为双侧激活组(72例);第2组为单侧激活组(57例)。然后基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Wolf运动功能测试进行运动评分。结果干预后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Wolf运动功能测试结果均较干预前改善(P0.01)。双侧激活组偏向指数显著提高(P0 05),这表明激活像素向损伤半球迁移;单侧激活组损伤脑半球活动显著增加(P0.05)。结论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治疗方案可能通过诱发病人皮质功能重组,特别是皮损半球皮质功能重组,进而促进运动受影响上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联合反应与Brunnstrom分期之间的相关程度,量化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联合反应的神经肌肉控制和运动的协调模式。方法54名脑卒中患者通过联合反应诱发患侧下肢的运动,实时采集双下肢臀中肌和内收肌的表面肌电信号,计算肌点积分值的拮抗比。结果随着Brurmstrom等级的升高,联合反应的强度逐渐减弱。脑卒中患者中的交互抑制机制受到抑制,主动肌和拮抗肌之间存在共同激活。Brunnstrom Ⅲ期~Ⅳ期患侧的拮抗比小于健侧(P〈0.05),Brunnstrom Ⅴ期-Ⅵ期时健患侧拮抗比无差异。结论联合反应与Brunnstrom分期之间存在较好的一致性。脑卒中后患侧肢体主动肌运动神经元兴奋降低而拮抗肌运动神经元过度兴奋,是自主运动功能受损的可能原因。联合反应的神经肌肉控制是病理性的,交互抑制机制受到抑制,主动肌和拮抗肌之间存在共同激活,是脑卒中患者运动控制障碍的主要原因。联合反应是评估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可靠、便捷工具。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 对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结果 经对症治疗、早期康复护理,入院6周后肌力提高Ⅱ级以上者65例,肌力提高Ⅰ级以上者27例,肌力无明显改善者8例.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护理能促进肢体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对皮质下脑梗死运动功能恢复的神经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选择运动功能恢复较好的慢性期单侧皮质下脑梗死患者23例为患者组,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4例为对照组。用FuglMeyer量表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fMRI实验采用组块设计,分别进行双手虚握拳运动,采用统计参数图比较2组执行手运动任务时脑激活的异同。结果对照组及患者组健手运动主要激活运动对侧感觉运动区、同侧小脑半球及双侧辅助运动区。患者组患手运动激活部位与对照组相同。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患手运动时病灶侧初级运动皮质(M1)激活增强。结论在运动通路皮质下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中,病灶侧M1区激活增强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朱琼祥  周丽燕 《内科》2008,3(2):193-195
目的探讨偏瘫康复指导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1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指导组10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均予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指导组同时进行偏瘫康复指导,包括对患者家属指导,患者心理指导,偏瘫训练指导等。结果两组患者治疗20d后偏瘫侧上、下肢运动功能〉4级(Brunnstrom分级),指导组分别为80%和82%,对照组分别为50%和54%(P〈0.05),ADL总有效率指导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4%和66%(P〈0.05)。结论偏瘫康复指导能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ADL。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在运动通路损伤后,肢体运动所反应的激活脑区的特异性改变,并用功能磁共振表达出来,初步探讨脑梗死后脑功能重塑的机制。方法分别对正常组及偏瘫组进行左侧上肢运动,试验采用组块设计模式;运用BOLD-fMRI技术及Brain-Voyager软件分析方法显示激活情况。结果正常组左上肢主动运动脑激活区主要分布在右侧初级感觉运动皮层(SM1)及左侧小脑;而偏瘫组双侧大脑运动皮层均有明显激活,包括双侧初级感觉运动皮层(SM1)、运动前区(PMC)和次级运动区(PPC),双侧丘脑、小脑蚓部、右侧小脑、右侧岛叶、壳核,以及健侧大脑的苍白球、扣带回。结论偏瘫组较正常组出现更多的锥体外系及次级运动区的激活,从而推测脑梗死后脑功能重塑的机制在于通过功能区的转移和次级功能区的功能代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护理方法,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6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Fugl-Meyer积分和Barthel指数评价我院的康复护理方法对脑卒中患者语言功能恢复和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结果 66例经治疗及康复护理一个月,治愈3例,治疗显效27例,治疗有效30例,治疗无效6例,治疗有效率为90.91%。结论早期、及时、分阶段合理的康复护理能帮助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语言功能和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的特点是“疾病与障碍共存”,故康复应与治疗并进。脑卒中后瘫痪肢体在功能恢复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痉挛,上肢多为屈肌痉挛,下肢为伸肌痉挛。由于肢体痉挛产生的异常姿势,常称为痉挛性偏瘫。1中枢性瘫痪的恢复过程Brunnstrom将偏瘫恢复过程分为6个阶段,这也是偏瘫运动功能评  相似文献   

9.
李斌  谭卫  黄斌  冯屹 《山东医药》2010,50(15):74-75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超早期治疗Ⅳ~Ⅴ级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Ⅳ~Ⅴ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于发病7h内行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结果术中血肿均清除。2例Ⅳ级患者术后恢复到Ⅱ级,7例恢复到Ⅲ级,13例恢复到Ⅳ级,2例Ⅴ级患者恢复到Ⅳ级,1例恢复到Ⅳ级;术后3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Ⅰ级0例,Ⅱ级3例(7.9%),Ⅲ级6例(15.8%),Ⅳ级17例(44.7%),Ⅴ级5例(13.2%),Ⅵ级7例(18.4%)。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确切;超早期施术可明显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10.
李洁霞  梁妙玲 《内科》2010,5(4):429-43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将80例脑卒中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康复干预组和对照组,康复干预组在发病48h病情稳定后进行康复护理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护理及随意自我康复锻炼,6周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康复干预组肌力、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双源CT血管造影(CTA)和高分辨MRI,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总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成分和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0例,经颈部CTA检测出颈总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斑块并伴管腔狭窄,再接受MRI扫描;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成分及管腔狭窄程度。结果 40例患者中,CTA检出斑块61个,其中混合性斑块31个;钙化性斑块18个;软斑块12个。高血压30例,检出斑块49个;无高血压10例,检出斑块12个。MRI检出斑块61个,其中Ⅲ型14个;Ⅳ~Ⅴ型23个,Ⅵ型6个;Ⅶ型18个。斑块内溃疡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同侧急性脑梗死14例,双侧颈动脉斑块造成双侧脑梗死10例,一侧颈动脉检出粥样斑块而对侧发生脑梗死2例。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以混合性斑块为主,双侧好发;高血压患者斑块发生率高于无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同侧脑梗死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分析杏芎氯化钠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 方法选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神经康复科自2018年2月至10月住院的2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组,试验组103例,对照组97例。对照组予以标准脑梗死二级预防治疗及神经康复治疗,试验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杏芎氯化钠注射液治疗,采用Brunnstrom分期及简化Fugle-Meyer评分评定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 结果从Brunnstrom分期角度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14 d后手、上肢、下肢运动功能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Fugle-Meyer评分角度分析,试验组Fugle-MeyerⅠ级、Ⅱ级患者65例,治疗后25例肢体功能评估为Ⅲ级;对照组Fugle-MeyerⅠ级、Ⅱ级患者62例,治疗后14例患者肢体功能评估为Ⅲ级;试验组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6)。 结论试验组、对照组的疗法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均有全面而明显的改善作用。在标准脑梗死二级预防及针对性肢体康复治疗基础上,结合杏芎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可以促使患者肢体功能从Fugle-MeyerⅠ、Ⅱ级向Ⅲ级好转。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术(encephalo-duro-myo-synangiosis, EDMS )治疗儿童烟雾病的远期血管造影和临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 EDMS 治疗的烟雾病患儿术前、术后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共纳入21例烟雾病患儿,男性8例,女性13例,年龄4~16岁。首发症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5例,缺血性卒中4例,出血性卒中2例。 Matsushima 临床分型:Ⅰ型8例,Ⅱ型7例,Ⅳ型3例,Ⅴ型1例,Ⅵ型2例。铃木分期:Ⅱ期4例,Ⅲ期11例,Ⅳ期5例,Ⅴ期1例。10例行双侧手术,11例行单侧手术,共计31例侧。随访13~91个月,平均39.8个月。围手术期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例侧,脑梗死2例侧,颜面水肿7例侧,无死亡病例。术后1年临床显著改善者14例侧(45.2%),良好者13例侧(41.9%),一般者4例侧(12.9%)。术后改良 Rankin 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0~2分的患儿比例显著高于术前[95.2%(20/21)对71.4%(15/21);χ2=4.29,P =0.041]。31例侧复查脑血管造影均可见脑膜中动脉、颞中深动脉不同程度地参与脑皮质供血,25例侧(80.6%)代偿良好,6例侧(19.4%)代偿一般。结论应用 EDMS 治疗烟雾病儿童的远期血管造影和临床转归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肌电生物反馈治疗(EMGBF)对脑卒中恢复期后老年患者踝关节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病程4~6m的首次脑卒中恢复期后老年患者80例,随机分成EMGBF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药物治疗相同,EMGBF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EMGBF;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6m。分别采用Lovett分级评定量表、改良Ashworth量表、下肢Brunnstrom分级量表、MMSE量表进行测试,丁治疗前、后评估患者的踝关节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结果治疗6m后,对照组与EMGBF组各评估的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患者Lovett分级评定昔表、下肢Brunnstrom分级量表的评估结果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EMGBF组患者Lovett分级评定量表、下肢Brunnstrom分级量表的评估结果均优丁对照组(P〈0.05);随访6m后,EMGBF组改良Ashworth量表、下肢Brunnstrom分级量表的评估结果均优丁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结合EMGBF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后老年患者踝关节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Brunstrom分期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患者9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试验组运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照组运用常规的神经康复治疗技术;入院24h内、8周、16周时分别评价功能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1个月以内和6个月以上中评时,上肢手和肩臂功能达到BrunstromⅤ~Ⅵ期的比例明显升高,6个月以上末评时,上肢手和肩臂功能达到Brun-stromⅤ~Ⅵ期的比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在短期内,能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疗效优于神经康复治疗技术。对病程长久的脑卒中患者恢复的更快,而对病程短的脑卒中患者,在长期疗效中,体现出的效果优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医证型与肝组织学改变的关系,揭示中医"证"的本质,指导临床抗病毒治疗。方法:对705例经肝穿活检证实的CHB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探讨中医证型与肝脏组织学改变的相关性。结果:①中医辨证分型:属肝胆湿热型245例(34.8%),肝郁脾虚型206例(29.2%),瘀血阻络型184例(26.1%),肝肾阴虚型43例(6.1%),脾肾阳虚型27例(3.8%)。②肝脏炎症程度分级:肝郁脾虚型主要为G1(33%)、G2(57.8%);肝胆湿热型主要为G2(49.8%)、G3(36.3%);瘀血阻络型主要为G3(48.4%)、G4(40.7%);肝肾阴虚型主要为G3(48.8%);脾肾阳虚型主要为G1(37%)、G2(40.8%)。③肝脏纤维化分期:肝郁脾虚型、肝胆湿热型、脾肾阳虚型主要为S1(81.0%、56.7%、40.8%);肝肾阴虚型主要为S3(32.5%);瘀血阻络型主要为S3(51.6%)、S4(23.4%)。结论:①CHB肝脏组织学改变与中医证型有显著相关性。肝郁脾虚型及肝胆湿热型患者肝组织学改变较轻,随着病情进展,肝脏损害逐渐加重,最终多表现为瘀血阻络型和肝肾阴虚型。②肝肾阴虚型及瘀血阻络型患者肝组织学改变显著,在辨证论治的同时应给予抗乙肝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7.
纤维环切开法建立猪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猪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 方法 6头实验猪全麻下行腰椎腹膜后入路,暴露椎间盘前外侧.18号穿刺针平行于椎间隙刺穿纤维环,深度17 mm,穿刺8个椎间隙.23号手术刀片平行于椎间隙刺穿纤维环,深度17mm,穿刺25个椎间隙.对照组9个椎间隙只暴露不损伤纤维环.术前及术后2周全部行腰椎MRI检查评估,术后第4、6周对其中特定1头继续进行MRI检查,并于6周时处死取椎间盘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刀刺模型组术后2周出现明显的椎间盘退变,MRI T2加权像髓核相对信号强度从0.98±0.13降到0.77±0.17;椎间隙高度从(2.64±0.41)mm降到(1.98±0.32)mm;Pfirrmann分级从术前的Ⅰ级25例,变为术后Ⅱ级18例、Ⅲ级7例.刀刺模型组手术前后对比及术后与另外2组相比,上述指标差异显著(P<0.05或P<0.01).这种退变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加重趋势.病理切片显示椎间盘髓核细胞减少,为纤维组织取代,纤维环板层裂隙明显,内层有毛细血管长入.针刺组除椎间盘高度有较小的降低外,余与对照组相似. 结论 刀刺损伤家猪椎间盘纤维环可以建立较理想的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使用适当大小的针穿刺纤维环对椎间盘退变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99Tcm-TRODAT-1多巴胺转运体(DAT)SPECT显像在帕金森病(PD)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53例确诊PD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者行99Tcm-TRODAT-1显像,利用感兴趣区技术计算双侧纹状体/小脑、尾状核/小脑、壳核/小脑放射性比值,并与帕金森病统一量表(UPDR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Hoehn&Yahr分级,分析不同病程PD患者纹状体放射性比值;以UPDRSⅢ评分标准分组,分析不同临床症状PD患者纹状体放射性比值;53例PD患者显像后正规内科治疗1 a并再次显像,分析治疗前后纹状体放射性比值的变化.结果 PD患者纹状体摄取99Tcm-TRODAT-1随病情严重程度增加而逐渐减少;纹状体DAT摄取比值与UPDRSⅡ、Ⅲ、Ⅴ和Ⅵ评分存在负相关(P均<0.01);强直与运动迟缓评分与DAT摄取比值呈负相关,震颤评分与DAT摄取比值不相关.治疗后PD患者纹状体摄取比值明显增高33例,未见明显变化15例,摄取降低5例.结论 99Tcm-TRODAT-1 DAT SPECT 显像可用于PD的早期诊断及病程分期;与UPDRS量表结合,能更好地对PD患者进行诊断、分级和病情监测;在一定程度上,该显像方法还可作为药物疗效评价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侧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预后及其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分析总结2001年10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9例双侧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入院时脑出血意识分级均为四级,哥拉斯格昏迷指数(GCS)评分9分以下;术后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法评定:Ⅲ级(生活部分自理)3例,Ⅳ级(卧床但有意识)2例,Ⅴ级(植物生存)2例;术后2个月死于再出血1例,另1例术后3个月自动出院。结论术前根据血肿部位和大小、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程度以及治疗方式和手术径路对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尽可能地保全患者尚未缺失的神经功能作为选择治疗的主要考虑并对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