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金元时期山东盐业的生产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盐业发展到宋金元时期,出现了全面拓展的势头。主要表现在产业规模扩大、从 业人员增多、盐场制度完备、制盐技术提高等几个方面。延续三个朝代,国家政权都在山东海滨不断开 辟新的盐场,以提高食盐产量。山东盐业的开发及其产值对于那个时代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茵 《丝绸》2005,(7):52-54
服装史上的文艺复兴时期确立了西方铸塑式的造型特征,奠定了性别对立的格局,完善了各种附加的装饰手法,文章试从那个时期丝绸的生产、风格、图案、造型、装饰和种类几个方面来描述当时丝绸服装的样貌概况。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服饰的审美进行比较,阐述了其不同点,并分析其在不同政治文化背景下的服饰特征和审美要求,提出将两者结合作为现代服饰的设计重点,为现代中西服饰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戴自怡 《国际纺织导报》2011,(7):52-52,54-56,58
考证了中华原始服饰的源起以及与石器时期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列举了石器时代的纺织品出土文物,以及能反映当时服饰文化的陶器、玉器及其他文化的历史遗存。结论证明,中华原始服饰文化与石器时期的文化一脉同源,同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针对红瑶服饰的制作工艺与文化内涵,文章从象征人类学的视角出发,采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考察法、图像学方法,考察了红瑶女装的装饰特色、制作工艺与图案意味。研究发现:红瑶服饰集织、染、绣于一体,制作工艺与众不同。研究表明:红瑶妇女之所以那么执着于本民族的服饰打扮,是因为穿瑶衣就是对瑶族文化的认同与坚守。她们用服饰打扮,以及服饰上的图案纹样如"漂洋过海纹""老虎爪印"等,共同构筑起一道族群记忆的城墙,承载的是她们对祖先、对族群的记忆与认同。  相似文献   

6.
7.
囿于形象材料的匮乏,以往学界对先秦服饰文化的研究大部分依据古代文献资料,难以对这个时代的服饰面貌进行系统梳理、得出全面认识。20世纪80年代,孙机先生曾根据楚墓出土的服饰形象材料提出"楚服"的概念并进行了深入研究。近年来,山东、安徽地区陆续出土的几批服饰材料显示,齐文化分布区应存在另一支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文化,本文以"齐服"称之,并对这类服饰的特点进行了全面探讨。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对战国时代整体服饰文化状况的相关认识。  相似文献   

8.
服饰作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是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产物,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审美旨趣和文化内涵。运用对比分析法,分别从时代背景、服饰特点、服饰材质的运用这三个层面对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女性服饰与清代旗装进行对比分析,并就中西方服饰的审美价值、服饰艺术风格以及身份标识价值展开探讨。总体而言,西方服饰更加偏向于从视觉上带给人的冲击感,注重其个性发展;而中国服饰更加讲究天人合一,强调在视觉上带给人的一种更加和谐的体验。  相似文献   

9.
明代画家尤求所绘《汉宫春晓图》是以文学文本《赵飞燕外传》为原型进行的白描人物叙事画创作。这幅作品由收藏家王世贞委托绘制,从文本到图像的转译,采用连景式、独立式的构图方式,以视点的变化强调了故事场景的叙事逻辑,并以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在服装、饰件、场景道具上的差异,作为推动故事发展的主要线索。笔者认为,画家尤求所绘制的《汉宫春晓图》等作品,受到明中后期商业文化的影响,塑造了符合大众视觉消费对象的“女性空间”,吸收并借鉴了古代经典与明代流行的仕女人物画图式,为明清之后的美人画题材提供了新的范本。本文尝试厘清尤求《汉宫春晓图》的制作意图与图文转译的方式,并借此对明中后期人物叙事画发展脉络有更深入地理解。  相似文献   

10.
从思想开放、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开始,在不同思想风格、不同区域文化中熏陶、浸染,中国传统丝绸服饰从奴隶制社会的呆板、定型阶段向多元化解放,融合并趋于成熟。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汉民族以儒家为主流的思想文化格局,礼制思想文化得到进一步完善。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乱,让老庄的玄学思想流行起来,成就了这一时期独特的魏晋风度,意外地引领了中国古代服饰风尚,甚至是丝绸服饰的时尚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何松 《珠宝科技》2009,(1):53-58
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辽金元政权接受先进的汉文化为基础,以三朝玉器在继承吸收唐宋玉器基础上取得的前所未有的新成就为切入点。用科学发展的观点,求实的态度,对辽金元玉器的总体面貌、时代特征、民族风格、用玉制度、官办玉器、民间玉雕、种类造型、琢玉工艺、个性特点、艺术特色、地域风情、文化内涵、审美情趣、创新意识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与评价。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发展、创新;辽金元玉器历史的同一性,玉器风格总体上的一致性进行了评说。  相似文献   

12.
笔者对宋元时期留存至今的历史图像,包括绢本或纸本绘画、墓室壁画、石窟壁画、寺观壁画等作了较全面的梳理,采录人物服饰及其他织物上的纹样,并与同时期出土实物进行对比,认为两者具有相当的一致性,表现出基本相同的趋势,并对这一时期几种特定的纹样—春水秋山、滴珠窠与散搭花、落花流水等作了讨论。图像是纺织品艺术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但也要与文献及实物相对照,使图像证史更具可信度。  相似文献   

13.
宋元时期,福建制盐业在创新技术的推动下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六大海盐产区之一.创始于宋代的刮土淋卤法、鸡子桃仁试卤法、管道输送等关键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福建煮盐的生产效率.而海盐晒法的重大技术革新再次推动宋元福建盐业的勃兴发展.从宋末的浮沙晒盐,到元中的盐埕砂盐,再到明初的邱盘晒盐,福建海盐晒法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制盐技术的改进与创新,节省了生产成本,促进了盐业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服饰的发展随着朝代的演变也一直在不停的进化,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改变,在当时那个朝代都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一个特定社会时代背景,以及当时人们的审美思想变化的一个证明。魏晋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文化复兴,许多特点上与西方的文艺复兴极为相似,也随之出现了一批士人,在这样一个文化思想大解放的时期下,其服饰的演变尤能体现出当时人们的审美变化,而探究这些变化背后存在的美学思想之所在能更好的帮我们理解当时的社会时代文化的发展。本文从魏晋时期迥异前代的服饰特点入手探究其服饰审美特点变化背后的美学原因,由此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魏晋时期的文化思想,同时也更好的思考现代服饰的发展趋势以及对于服装未来时尚的创新思考。  相似文献   

15.
论魏晋南北朝食盐产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晋南北朝有食盐产地82处。其中,海盐产地19处、池盐产地26处、井盐产地28处、土盐产地3处、石盐产地6处。与秦汉时期相比,增加了27处。在长达360余年的时间里,这个变化难以称道。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食盐产地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其中变化较大的是井盐产地明显增加,而且出现了6处石盐产地。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主要有以下原因:(一)分裂割据严重影响了盐业生产;(二)西南地区相对安定的社会秩序有利于盐业生产的发展;(三)西域地区社会发展促进了食盐资源的开发。总之,这个时期食盐产地的发展主要是西部地区。这种局面的形成与这个时期西部地区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元末明初的广东是一个乡豪所支配的社会。乡豪势力所支配的格局与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的分布密不可分。《庐江郡何氏家记》以何真家族的事迹为线索,详细地再现了元末明初广东乡豪势力崛起直至衰落的历史过程。元末广东群雄竞起,东莞境内势力最强的乡豪们占据了四大盐场和盐栅,他们不仅控制食盐生产和运销,也控制这些地区的盐民。何真的崛起,与控制东莞、惠州地区的盐场密不可分。宋元时期乡豪控制盐场社会的现象,提示我们需要谨慎对待中国历史上王朝统治下的食盐专卖制度。就广东而言,宋元食盐专卖制度似与明代以后的食盐专卖制度有所不同,无论是盐民的管理,还是食盐的运销,宋元时期官府力量显然并没有完全渗透到盐场社会,乡豪势力是盐场社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