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评估医务人员职业紧张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整群随机抽取1200名医务人员,填写工作内容问卷与付出-回报失衡问卷,有效问卷1128份。[结果]被调查医务人员分别以工作内容问卷及付出-回报失衡问卷分级职业紧张,职业紧张程度高者分别为916人与262人,分别占81.2%与23.2%;工作内容问卷分析,家庭人均月收入〈1000元人民币与1000~3000元人民币者职业紧张程度高于〉3000元人民币者(P〈0.05),OR分别为4.34与1.95(P〈0.05);倒班作业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程度高于不需要倒班的医务人员(P〈0.05),OR为2.54;付出-回报失衡问卷分析,家庭人均月收入〈1000元人民币者职业紧张程度高于〉3000元人民币者(P〈0.05),OR为3.29;二级与三级医院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程度高于一级医院医务人员(P〈0.05),OR分别为2.70与1.98;护士职业紧张程度高于其他医务人员(P〈0.05),OR为2.50;每周工作40~60h及〉60h的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程度高于〈40h的医务人员(P〈0.05),OR分别为2.55与6.83。[结论]医务人员属于职业紧张人群,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家庭人均月收入、医院级别、工种、每周工作时间、倒班作业等,制定相关的卫生调节政策,可缓解他们的工作压力,更好地保护该职业人群的健康。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上海市闵行区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分层比例抽样抽取622名医务人员,填写中文版工作内容问卷,收回有效问卷620份。利用Epi 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发现职业紧张程度高者共有334人(53.9%)。其中,男性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程度低于女性医务人员(P0.05),OR值为0.33;本科以下学历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程度高于本科及以上学历医务人员(P0.05),OR值为3.38;每周工作40 h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程度高于每周工作≤40 h医务人员(P0.05),OR值为1.95;需要倒班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程度高于不需要倒班医务人员(P0.05),OR值为1.74。结论医务人员属于职业紧张较高人群,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性别、文化程度、每周工作时长、是否倒班作业;制定相关的卫生政策,可有效缓解其工作压力,更好地保障该职业人群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上海市青浦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职业紧张与职业倦怠情况,并分析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以青浦区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80名医务人员为调查对象,采用付出-回报失衡问卷(ERI)和职业倦怠通用量表(MBI-GS)分别对社区医务人员的职业紧张状况和职业倦怠状况进行调查。
结果 回收完整有效问卷445份,有效率96.95%。存在职业紧张的医务人员为54人(占12.14%),存在职业倦怠的医务人员为328名(占73.71%)。存在职业紧张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其情感衰竭、消极怠慢和专业低效能感的平均得分均高于无职业紧张状况者(P < 0.01)。MBI-GS问卷各维度(专业低效能感、情感衰竭、消极怠慢)和ERI问卷中的付出、内在付出维度以及职业紧张程度呈正相关(r=0.27~0.59,P < 0.01),和回报维度呈负相关(r=-0.47~-0.29,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职称高(OR=1.71,P < 0.01)、工龄短(OR=0.97,P < 0.01)、职业紧张程度高(OR=39.70,P < 0.01)和内在付出得分高(OR=1.16,P < 0.01)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发生职业倦怠的危险因素。
结论 青浦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职业紧张与职业倦怠较为严重,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应针对影响职业倦怠发生的人口学因素进行分析,并对职业紧张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以预防职业倦怠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某燃煤电厂工人职业紧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使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某燃煤电厂737名工人进行横断面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职业紧张因素、技术利用程度、工作控制水平、心理健康状况和睡眠障碍等。[结果]有70.42%的工人选择“工作不允许出错”为紧张因素。男性的工作紧张因素、技术利用程度和睡眠障碍评分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不同文化程度组间工作紧张因素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文化程度越高,工作紧张因素越多。不同年龄组间工作紧张因素、工作控制水平、心理健康状况和睡眠障碍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高年龄组工作控制水平评分高于低年龄组。不同工龄组间职业紧张因素、技术利用程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工种组间职业紧张因素、技术利用程度、工作控制水平、心理健康状况和睡眠障碍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锅炉运行组工作紧张因素最多,检维修组工作需要技术最多,化学组工作控制水平评分最高。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工作紧张因素对睡眠障碍影响最大(R^2=0.195);工作控制水平和锻炼身体对睡眠障碍的贡献也大于1%。工作控制水平和工作紧张因素进入心理健康回归方程的R^2分别为0.134和0.081。[结论]调查结果表明燃煤电厂工人感知有较多的职业紧张因素,且职业紧张因素与心理健康和睡眠障碍有关,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工种对职业紧张测试存在着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沈阳市级以上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调查,评价其职业紧张和生命质量状况,为制定医护人员健康保护措施,提高其生命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所沈阳市级以上医院345名医护人员,采用职业紧张量表(OSI—R)和生命质量量表(SF-36)对医护人员进行调查,应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特征医护人员个体紧张程度和生命质量的差异,并采用协方差分析方法探讨个体紧张程度和生命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35岁医护人员个体紧张程度较其他年龄组高(P〈0.05);女性医护人员个体紧张程度较男性高(P〈0.05);护士的个体紧张反应较医生高(P〈0.05);夜班较多的医护人员个体紧张反应较夜班少者高(P〈0.05)。医护人员生命质量的生理维度得分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医护人员中女性与男性相比,其生命质量较差(P〈0.05);夜班越多,医护人员生命质量越差(P〈0.05);医护人员个体紧张反应与生命质量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P〈0.01),紧张反应程度越高,生命质量越差。[结论]职业紧张是影响医护人员生命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公司职员职业紧张与工作倦怠的关系,以期为采取合适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抽取静安区11座商务楼,问卷调查1033名职员,采用工作内容问卷(job content questionnaire,JCQ)和Maslach工作倦怠量表,调查职员一般情况、职员的职业紧张和工作倦怠情况。资料采用方差分析、等级相关和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方差分析结果表明,JCQ各维度得分和工作倦怠量表各维度得分,在不同个体特征和不同职业特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等级相关结果显示,职业紧张与工作倦怠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0.321(P〈0.0001);社会支持与职业紧张和工作倦怠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别为-0.250和-0.252(P〈0.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职业紧张水平与工作倦怠风险有相关关系;而社会支持对工作倦怠的风险有缓冲效应OR=0.308(P〈0.01)。[结论]职业紧张受个体特征因素影响和职业相关因素影响;高职业紧张是发生工作倦怠危险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发生潜在工作倦怠危险的重要影响因素。应当在个人层面和组织机构层面采取措施,降低职业紧张水平,从而降低工作倦怠的风险,达到提高职员健康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特征脑力劳动者的职业紧张和工作能力的变化。方法采用工作紧张测量量表(Job Stress Survey,JSS)和工作能力指数表(WorkAbility Index,WAI),测量某市1363名脑力劳动者的职业紧张水平和工作能力,并探讨职业紧张与工作能力的关系。结果①职业紧张水平:男性高于女性(P〈0.01);工龄〈10a者高于工龄〉10a者(P〈0.01)。②工作能力:工龄〈10a者好于工龄〉10a者(P〈0.01);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者好于本科以下者(P〈0.05)。③汉族与少数民族职工职业紧张水平和工作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不同职业紧张分组,工作能力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工作紧张指数、工作压力指数、组织支持缺乏指数与工作能力呈负相关(r=-0.14,,=-0.11,,=-0.12;P〈0.01);随着各项紧张指数的增加,工作能力有所下降。结论性别、工龄是脑力劳动者的职业紧张影响因素;工龄、文化程度、职业紧张水平是脑力劳动者工作能力的影响因素。紧张水平增加,工作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辽西地区(凌海、朝阳、兴城、绥中、葫芦岛市)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患病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制定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辽西地区牲畜饲养、贩买及采购、屠宰、兽医等职业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资料进行,检验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调查职业人群1740人,其中布病患者98人,总患病率为5.63%。接触流产牲畜者患病率明显高于未接触者(P〈0.001)。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人群布病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检验得出10个影响布病患病的可疑危险因素。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6个布病危险因素:饲养牲畜不进行免疫(OR=12.756)、不使用消毒液(OR=5.303)、不使用防护衣或手套(OR=3.265)、牲畜粪便不进行无害化处理(OR=3.129)、接触流产牲畜(OR=2.892)、购买牲畜不检疫(OR=2.549)。[结论]职业人群布病知识的缺乏及自我防护意识的淡薄,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是布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电子垃圾拆解集散地居民血尿铅、镉、铜的暴露水平和淋巴细胞双微核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某电子垃圾拆解集散地居民58人为暴露组(男性44人,女性14人),平均年龄为33.0岁;距离集散地50km,且无明显工业污染的农业区人群80人为对照组(男性41名,女性39名),平均年龄为43.7岁。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血铅、血镉和尿铅、尿镉、尿铜含量,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清铜含量;胞质阻滞双微核实验测定淋巴细胞双微核率。[结果]暴露组居民血铅和尿铜中位数分别为0.52μmol/L和51.97μmol/mmol肌酐,均高于对照组(P〈0.05)。暴露组人群双微核率中位数(4‰)是对照组(1‰)的4倍,年龄是血镉增高的危险因素(OR=1.1,P〈0.01);电子垃圾拆解职业暴露史是影响血铅水平及双微核率的危险因素(OR=2.9,P〈0.05;OR=6.7,P〈0.01)。[结论]电子垃圾拆解地居民血铅、尿铜水平及淋巴细胞双微核率均高于对照区居民。  相似文献   

10.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个体紧张反应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江西省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紧张反应状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提出控制其紧张反应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了江西省87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84名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采用职业紧张量表.对其紧张反应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紧张反应平均总分为79.36±18.62,其中业务、心理、人际关系、躯体紧张反应得分分别为16.75、21.70、22.06、18.85。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紧张反应评分除在性别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外,在年龄、工种、婚姻状况、受教育水平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面临的紧张反应与压力不容忽视,保护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身心健康,对保证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社会健康功能和经济状况与我国老年人健康自评的相关性及其人群归因危险度。[方法]检索1960—2009年4月发表的有关社会健康功能和经济状况对我国老年人健康自评影响的中文和英文文献。计算有关因素的合并比值比(odds ratio,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结合人群暴露率,估计人群归因危险度。[结果]共纳入4篇横断面研究。与我国老年人健康自评较差密切相关的社会健康功能主要是生活不满意[OR 2.98,95%CI(1.82,4.87)],家庭关系不和谐[OR 2.71,95%CI(2.10,3.51)],没有人关心[OR 1.68,95%CI(1.16,2.43)];其经济状况主要是收支不平衡[OR 2.02,95%CI(1.19,3.43)],支付医疗费用困难[OR 1.94,95%CI(1.41,2.68)],家庭月收入少于100元[OR 1.77,95%CI(1.46,2.15)];其人群归因危险度分别为24.19%、19.65%和14.18%。对我国老年人健康自评影响最大的前三位经济状况依次为支付医疗费用困难、家庭月收入少于100元及收入不是来自自己,其人群归因危险度分别为24.83%、18.42%和18.05%。[结论]积极防治老年人慢性病和提倡老年人参加社会活动是社区保健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重点。但由于纳入的研究较少,论证强度较低,目前尚缺乏高质量证据证明各种影响因素与老年人健康自评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国城市中青年工作满意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方法]选取南京地区14个月幼儿的701名父母为研究对象,运用工作满意度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进行调查. [结果]工作满意度各维度中同事关系满意度最高,工作条件满意度最低.物质需求、工作负荷、工作兴趣、自主性、上司支持、同事关系与SCL-90的抑郁焦虑因子呈负相关(r=-0.11~-0.26,P<0.01);除工作兴趣之外,工作满意度各维度与SCL-90的躯体化因子呈负相关(r=-0.08-0.09,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低工作负荷是躯体化因子的保护因素(OR=0.43,P<0.001);低工作负荷、高工作自主性和良好的同事关系是抑郁焦虑因子的保护因素(OR=0.40、0.55、0.23,P<0.001).[结论]工作负荷、工作自主性和同事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跨工作岗位的普遍性,提高工作满意度可以对心理健康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精神卫生专科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上海市区精神卫生专科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方法]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精神卫生中心医务人员进行调查,采用工作满意度量表、情绪应对量表、情绪劳动问卷、组织支持感量表,收集数据资料,以SPSS软件统计分析资料。[结果]受试者的工作满意度与其情绪理解、深层行为、对组织现状的看法和对工作状况的看法存在显著相关(P0.05),工作满意度与后三者的相关系数达0.313~0.594(P0.01);其中表层行为为工作满意度的危险因素;深层行为、对组织现状的看法和对工作状况的看法三个因素为工作满意度的保护性因素,其中对组织现状的看法影响最大。[结论]专科医务人员较多运用情绪劳动深层行为、积极的情绪理解及管理者提高对员工的组织支持可提高专科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城市男性职业人群工作压力对其身心健康功能的影响,并探讨职业倦怠在其间的中介效应。方法从某城市中心城区随机抽取30~65岁的1133名男性职工进行横断面调查,用哥本哈根社会心理问卷(COPSOQ)、哥本哈根倦怠问卷(CBI)、以及SF-8分别测试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和健康功能,运用中介分析研究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对职工身心健康的影响。结果工作压力的增加与男性职业人群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下降有显著性关联(P〈0.01),并可见明显的剂量一反应关系;职业倦怠作为中介变量,对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下降分别起到了15.08%和23.84%的间接效应。结论工作压力对男性职业人群的身心健康均造成了不利影响,职业倦怠部分中介了上述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community health service,CHS)专业人员对基本职业卫生服务(basic occupational health selwcice,BOHS)的知信行现状,为制订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填写调查表,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33家CHS52名职业卫生相关人员的基本构成、对BOHS的概念及原则的知晓情况、工作量及工作方法、对开展BOHS的支持度及目前的主要问题。[结果]调查问卷应答率为89.7%。接受调查者的文化程度较高,以医学相关专业为主,对BOHS的知晓率为86.5%,大多了解BOHS基本原则。90%以上的受调查者支持BOHS政策并乐意积极参与,普遍认为政策支持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职业卫生工作占工作量的比例平均为31.7%,工作内容以督导企业职业健康检查为主,与卫生监督部门合作较多。[结论]该区CHS专业人员对BOHS有较全面的理解,具有参与BOHS的能力和优势。但人员不足、工作量较少、年龄偏大;需要政策和技术支持,同时服务理念尚需进一步调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热电厂工人自尊感与职业紧张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某热电厂875名工人进行调查,用职业紧张测量工具、工作内容问卷和付出-回报失衡问卷等测试电厂员工的自尊感、职业紧张因素、紧张反应、个体特征、应付策略和社会支持。[结果]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吸烟、饮酒、年龄和工龄组间自尊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自尊感与提升机会、决定水平、工作稳定、回报、心理卫生、正性情绪、工作满意感、上级支持及同事支持呈正相关(P〈0.01或P〈0.05),与角色模糊、角色冲突、工作前景、躯体需求、负性情绪、抑郁症状、每日紧张感和工作心理控制源呈负相关(P〈0.01或P〈0.05)。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自尊感评分低、中、高水平组间提升机会、决定水平、工作稳定性、回报、心理卫生、正性情绪、工作满意感、上级支持、同事支持、控制策略和支持策略、角色冲突、角色模糊、工作前景未知性、躯体需求、工作心理控制源、抑郁症状、负性情绪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自尊感可减少心理健康不佳、抑郁症状和每日紧张感的发生(OR值=0.162~0.340)。[结论]自尊感与职业紧张因素、缓解因素和紧张反应的感知有关,增加自尊感可减少职业紧张。  相似文献   

17.
我国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的发展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双喜  古小明  陈慧 《职业与健康》2010,26(21):2535-2537
目的论述对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做出过贡献的人和事,划分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发展时段,方便学术研讨。方法结合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学科演变、职业卫生工作进展等资讯进行分析并予以确定。结果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可分为3个期和3个阶段,3个期为萌芽(雏形)期、成形(冠名)期、发展(深化)期;3个阶段是工业卫生阶段、劳动卫生阶段、职业卫生阶段。结论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学术性强,专业理论博杂,要想在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工作中有所建树,必须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理论知识。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工作保障了工人的身体健康,遏制了职业病危害,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有序发展。学习和掌握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知识,了解和熟悉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发展史,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及学术研讨有明显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收入、受教育程度及老龄化人群跌倒伤害的分布情况,以分析上海市城市居民跌倒伤害的流行特征。[方法]于2006年,调查采用分层多阶段概率比例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上海市常住居民45 857人进行入户调查;同时采集164家医院跌倒伤害信息及2001—2011年全市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及其相关人口统计学资料。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控制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及收入的混杂效应。[结果]1在2001—2011年的11年里,上海市人均年工资性收入增加了206.63%,但居民跌倒伤害死亡率从2001年的10.63/10万上升到2011年的14.76/10万。总受伤率为14.70‰。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500元人民币的受伤率约为收入高于5 000元人民币的6.5倍。2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人群的跌倒伤害死亡率及受伤率最高,分别是57.85/10万(73.23%)和33.96‰(49.24%),分别约为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者的22倍和5.5倍;3老龄化程度最大的卢湾区和静安区,其相应的死亡率也最高,分别为24.10/10万和19.59/10万。5岁以下年龄组死亡率在所有儿童中居于首位,15~64岁劳动力人口的死伤率随年龄增长而加大,其中50~54岁年龄组所占比重最高,受伤率增加幅度显著加快。女性死伤率高于男性。在所有跌倒伤亡者中,因头部受伤致死者近半。生活水准越低、受教育程度越低及老龄化程度越严重,发生跌倒伤害的风险越大,其相对危险性OR值分别为1.39、1.27和1.21。[结论]上海市居民跌倒伤害预防和控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收入、受教育程度,年龄是跌倒伤害相关的主要危险因素。干预重点应放在低于小学文化程度、低收入、年龄5岁以下或50岁以上人群,建议在新医改中推出的家庭医生责任制系统中增加跌倒伤害防治服务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