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SVM在多源遥感图像分类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利用遥感图像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分类过程中,可采用以下两种途径来提高分类精度:一是通过增加有利于分类的数据源,引入地理辅助数据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来进行多源信息融合;二是选择更好的分类方法,例如支持向量机(SVM)学习方法,由于该方法克服了最大似然法和神经网络的弱点,非常适合高维、复杂的小样本多源数据的分类。为了提高多源遥感图像分类的精度,还研究了支持向量机在遥感图像分类中模型的选择,包括多类模型和核函数的选择。分类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比传统的分类方法具有更高的精度,尤其是基于径向基核函数和一对一多类方法的支持向量机模型更适合多源遥感图像分类,因此,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多源土地利用/覆盖分类能大大提高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3.
从数据源的空间表示和信息源的可计算性两个方面阐述了信息融合应用于故障诊断的数学基础,然后引入信息论中有关“熵”、“条件熵”、“平均条件熵”和“互信息”等概念,从信息论的角度证明了信息融合在故障诊断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最后结合信息融合技术与装备故障诊断实践,给出了具有通用性的信息融合故障诊断的模型框架。  相似文献   

4.
多源地学信息在土地荒漠化遥感分类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地荒漠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它的发生、发展及其逆转是气候、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荒漠化土地分类是土地荒漠化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地形粗糙度和植被覆盖率对土地荒漠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但遥感图象很难对地表地形粗糙度进行定量描述,因此引入了数字高程模型(DEM0对研究区地形粗糙度进行表达和采用植被指数(NDVI)对地面植被覆盖率进行描述,并对由DEM生成 的地面坡度(SLOPE)图象、植被指数图象与原始遥感图象进行了信息融合,从而大大丰富了遥感图象的荒漠化信息,通过对融合图象的n-维散度分析,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土地荒漠化样本的分离度大幅度提高,分类结果也证明,信息融合可大大提高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多模型多方法综合多层递阶预报模式在油田产量预报中的应用情况,指出了这种模式在油田中应用的合理性。给出了适用于某油田的综合模式的模型族和算法族,报告了实际应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多源信息耦合的GDP空间化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统计数据对G D P空间分布信息表达存在的局限性,耦合G D P统计数据、城市兴趣点数据、夜间灯光数据以及土地利用数据,提出了一种G D P空间化方法.以北京市为实验区,首先,利用土地利用类型与GDP的关系,实现了第一产业GDP的100 m网格空间化;其次,通过计算兴趣点密度分布情况,并耦合夜间灯光指数以及土地利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充分研究河南试点工作区农业灌溉基本特点和地区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对有效灌溉面积遥调查横理的探讨,提出了可以在全国推广的有效灌溉面积调查的技术路线,包括:资料收集原则,遥感解译与复核方法。最终对调查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得到了灌溉面积遥感调查数据可信度的几点结论。  相似文献   

8.
中国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期间诞生了无数优秀的传统文化、慷慨悲歌的历史故事和传奇的历史人物,这对学生来说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但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不注重挖掘历史内涵,导致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比较浅薄,随着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出,历史教学也将迎来新突破,高中历史课堂将会焕发新的生机。本文就核心素养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一些具体应用措施。  相似文献   

9.
遥感解译是地质填图的重要工作手段之一,在深覆盖区进行第四纪地质填图,对第四纪松散堆积物的解译是遥感解译的重要工作.使用监督分类这一遥感解译方法,可以更有效地对第四纪松散堆积物进行判别,其判别能力高于单纯目视解译。本文以天津武清地区为例,选用ETM+数据,使用监督分类法对该区第四纪松散堆积物进行遥感解译。经过反复试验与评价,建立训练区各7类,选择平行六面体法作为分类算法,对该区进行监督分类。使用目视解译在分类结果上圈定松散堆积物的分布界线。经野外验证,正确率达到73%。可以认为监督分类法适合应用于深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的遥感解译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作物组学研究是农业作物科学发展的未来研究趋势,在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背景下,作物组学数据存在数据量大、来源多、结构复杂的特点,对多源异构作物组学数据的融合有利于优质作物种质资源的挖掘,助力农业科技发展。【方法】运用文献调查和网络数据收集法,对当前作物组学数据的分布和数据组织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多组学数据资源的主要特征;以高粱为例通过语义分析和文献查询方法,优化设计得到新的高粱多组学数据标准元数据,并开发脚本实现了不同数据库元数据到标准元数据的映射和转换,基于元数据实现了对多源数据的融合;通过整合mapping、变异分析、DEG计算等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实现了对异构组学数据的融合。【结果】形成了高粱多源异构组学数据融合方法,能够实现对NCBI、EMBL、PlantGDB、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等数据库中基因组、转录组、代谢组、表型组数据的融合。【局限】需进行数据源、标准元数据的针对性开发,以满足在其它作物中推广的实际需求。【结论】本文基于元数据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开发得到了作物多源异构组学数据的融合方法,具有普适性,可在其它作物品种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充分研究河南试点工作区农业灌溉基本特点和地区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对有效灌溉面积遥感调查机理的探讨,提出了可以在全国推广的有效灌溉面积调查的技术路线,包括:资料收集原刑、遥感解译与复核方法。最终对调查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后,得到了灌溉面积遥感调查数据可信度的几点结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辽宁省盘锦地区为研究区,进行了包括TM、ASTER、ALOS、Envisat等遥感数据的使用情况的对比、分析。根据不同遥感数据源的具体特点,总结出了它们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特点。并将不同数据的分类结果与ArcGis下手工提取的结果进行了定性的比较,最后提出了在环境调查中有关数据源选择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3.
地表的线性构造和环形构造是断裂、褶皱和岩浆侵位等构造活动在地貌演化过程中产生的痕迹,因此对判别及综合分析构造特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人机交互式的方法从多源遥感数据提取线性构造和环形构造信息,能够更客观全面地了解线性构造和环形构造总体和个体的几何形态,从而指示区域内构造活动特征。以西藏察隅吉太曲流域为例,根据Google Earth影像,Landsat 8/OLI影像,ASTER GDEM及高分辨率DEM的衍生数据在研究区内提取了具有聚类特征的3组线性构造以及大量环形构造。分析结果表明:工作区整体处在北西走向的右行走滑剪切带中,且吉太曲流向转向南西的构造仍处在相对活跃的阶段,可能会是工程地质不稳定区及地质灾害易发区。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现有多源GIS数据集成模式的原理与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集成技术,即多源GIS数据关联集成技术,该技术通过空间数据直接读取引擎和属性数据导入引擎将地理数据集成到GIS系统中,并且通过空间和属性关联机制实现了多源GIS数据图形、属性和功能的一体化集成.  相似文献   

15.
陈抒晨 《福建电脑》2012,28(5):6-7,25
本文将新浪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空间数据源,基于微博消息的空间特征、时间特征、属性特征,对原创微博影响力的评价因素进行定量分析。首次将微博的空间传播距离纳入评价因素,结合微博转发时间间隔、微博用户的关注特征,建立微博影响力评估模型。  相似文献   

16.
信息提取的能力与效率已成为限制遥感应用发展的瓶颈问题。数据开采(DM)与知识发现(KDD)概念的提出及其理论体系的建立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基于对DM和KDD的过程分析和对卫星遥感数据的信息论理解,提出了针对地质应用的卫星遥感数据开采与知识发现的技术框架。以此为主线,把时相选择考虑为知识发展过程的一个特定步骤;在研究地质遥感信息的时间效应基础上,探讨了目标知识发现的“微差信息处理”方法和信息融合技术,应用实例证明该框架的合理性及其相应方法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简单直接的摄像头拍摄式微课到PPT、Camtasia Studio等软件合成式微课,制作微课的技术在不断提高。因此,本文作者尝试采用手绘视频软件Video Scribe制作了微课,这种表现形式的微课,不仅样式新颖,画面生动,还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8.
在计算机实现普及应用的背景之下,计算机信息技术也随之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受到了越来越高的关注,特别是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工作而言,提高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水平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显著提升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升,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网络安全问题不仅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而且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提高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防火墙作为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门户,可以实现内部(信任网络)与外部不可信任网络(如因特网)之间或是内部网络不同网络安全区域的隔离与访问控制.保证网络系统及网络服务的可用性。有效阻挡来自Internet的外部攻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作者实际工作情况出发,分析目前在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存在的现象,提出分层教学法能解决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任务分层、评价分层进行课堂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