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报道本地区1例毛蠓幼虫病例及流行病学特征,规避漏诊误诊。方法 显微镜鉴定虫体形态特征,调查现场环境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虫体头部呈圆锥形、咀嚼式口器、胸腹部分节、末端长刺,鉴定为毛蠓幼虫,毛蠓幼虫意外寄生于女性患者阴道,致其阴部瘙痒、疼痛,经治疗并改善居住环境卫生条件,同时作健康教育指导,随访1个月临床治愈。结论 毛蠓幼虫感染治疗的同时需积极改善环境,改变不良卫生习惯,勤换勤洗衣物,及时捕蝇灭蚊,杀灭昆虫。  相似文献   

2.
DNA条形码技术在医学媒介生物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NA条形码(DNA barcode)基于一段相对较短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基因(COI),根据遗传距离的差异进行物种鉴定,具有不受发育状态和标本保存情况的限制、简便易行、快速准确等优势,在多种生物中得到广泛应用。医学媒介生物的准确鉴定是虫媒病防控的基础和关键。基于形态特征的传统鉴定方法对技术人员有着极高的要求,除了受分类专家主观认识的影响外,也易受标本保存情况、样品的发育阶段等多种客观因素的限制。DNA条形码技术的出现弥补了形态学鉴定方法的不足,为媒介生物的鉴定提供了的途径,在虫媒病的防控、口岸检验检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基于目前的研究综述了DNA条形码技术在主要医学媒介生物蚊、蝇、蜱、蟑螂、蠓、白蛉、鼠鉴定中的应用,以期为该技术在其它医学媒介生物种类鉴定中的应用和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DNA条形码技术自提出至今,已在动植物以及微生物等相关领域的种属鉴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该技术可实现生物样本的快速、准确识别,可为司法实践提供所需的科学证据。综述了DNA条形码的概念与优点,重点总结了DNA条形码技术在法医学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针对当今社会越来越严重的假肉事件,建立一种快速、特异性强的基因鉴定方法,实现对猪、牛、羊、马、鸡、犬、鼠等常见肉类和加工熟食肉制品的鉴定。 【方法】 利用DNA条形码原理,用Genedoc软件多序列比对猪、牛、羊、马、鸡、犬以及鼠等常见肉源动物线粒体基因,寻找能够特异性区分各物种和亚种的基因片段。针对DNA序列,利用Primer Premier 6.0设计特异性引物,考虑到加工的熟肉制品DNA存在降解,引物设计时PCR产物大小限定在350 bp以下。随机混合2~3种肉类DNA,采用多重PCR方法扩增,检测引物的特异性。利用PCR方法,稀释DNA模板以10、1、0.1、0.01 ng进行PCR扩增,检测PCR的灵敏度。在羊肉中按10%、5%、1%比例混入猪肉,取100 mg混合肉,提取DNA并用猪肉引物进行PCR扩增,评价样品检测的灵敏度。以熟肉包、泡椒凤爪、香肠、牛肉粒、鸡肉派等深加工肉为原料,检测上述PCR方法的适用性。 【结果】 通过序列比对,选择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COⅠ)作为受检基因, COⅠ基因1 680~1 710 bp区域有极高的物种特异性,例如水牛和奶牛、山羊和绵羊在该DNA区域的差异碱基有5~7个。以该区域为PCR下游引物,分别针对每个物种设定上游引物,建立了七种动物源性成分的DNA条形码。DNA条形码区域为COⅠ基因1 200~1 710bp的序列,其中猪、水牛、山羊、马、鸡、犬、鼠7种动物的PCR产物大小分别为103、313、157、120、251、119和128 bp。对于大小接近的PCR产物,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检测。结果表明利用COⅠ基因,通过混合模板、混合引物进行交叉PCR,均能特异性检测相应肉类。DNA模板的灵敏度可达0.01 ng,肉制品中1%的假肉(猪肉,1 mg)可被检出,熟肉的基因鉴定也是阳性。 【结论】 利用COⅠ基因1 200~1 710 bp区域,可以较好的区分不同肉类物种。该PCR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所需检材微量,方法不受添加剂和高温加工等干扰,快捷准确,可作为肉制品中动物源性成分的鉴定方法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5.
DNA条形码技术是通过使用DNA序列对物种进行快速、准确识别的技术。目前在动物分类中最常使用的基因序列是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亚基(mtCOⅠ)。该技术的出现可以为研究物种的进化规律、遗传变异、系统发育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提供理论依据。为了让更多非生物分类学研究者了解并将其应用于更多的领域,本文概述了DNA条形码技术的工作流程、技术特点以及在生物分类中的应用和对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以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 Ⅰ)基因作为DNA条形码鉴定中药制剂中鸡内金的可行性.方法:以11种市售含鸡内金中药制剂为材料,以天根DNA提取试剂盒提取DNA,利用合成的HE引物和TY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将其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并测序,最后将测序结果导入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DNA条形码技术对采集的天山棱子芹样本基原进行分子鉴定.方法 提取样品总DNA并以ITS2扩增序列为主,psbA-trnH扩增序列为参考,对天山棱子芹样本DNA进行扩增,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总DNA及引物扩增结果,并进行测序.将两引物扩增成功并测序后的序列导入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 采用DNA条形码序列对9种常见的蒿属药用植物进行鉴定,为常见蒿属药用植物的鉴定提供分子依据。方法 对9种常见蒿属药用植物的4条候选DNA条形码序列(ITS2、rbcLmatKpsbA-trnH)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比较各序列的扩增和测序效率,应用BLAST1、Distance方法来评估各序列的鉴定效率。此外,基于MEGA5分析9种常见蒿属药用植物ITS2序列种间K2P遗传距离并构建NJ树。结果matK外,其余3条片段的PCR扩增和测序效率均为100%,ITS2序列对9种蒿属药用植物的物种水平鉴定成功率最高,为100%,而psbA-trnHrbcLmatKmatKrbcL的鉴定成功率(BLAST1法)分别为83.3%、66.7%、54.5%、75%。通过ITS2序列的种间K2P遗传距离及NJ树均能将不同物种全部区分。结论 ITS2序列可以作为鉴定蒿属药用植物的潜在条形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DNA条形码COI数据,发现地鳖(土鳖虫主要基原)内部可能的隐存多样性。[方法]对8批33个地鳖个体的线粒体COI片段进行PCR扩增及序列测定。分析COI序列单倍型,分析变异位点,运用邻接法、最大简约法分别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结合种群(批次)内及临时种间的遗传距离发现隐存多样性。[结果]根据系统发育结果区分临时种EsPS1及EsPS2。分析得到COI基因的物种间阈值SST为5.33%。临时种EsPS1与EsPS2间的最小遗传距离为12.00%,显著大于物种间阈值SST。[结论]地鳖内部存在隐存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锚定聚合酶链反应用于扩增人基因组DNA未知序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颜真  苏成芝 《医学争鸣》1992,13(4):241-243
  相似文献   

13.
497例经典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病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经典型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的病因及诊断。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2000年1月~2005年4月间497例经典型FUO患者的病因进行分析。结果:其病因分布为:感染性疾病(189/497,38.0%)、结缔组织病和炎性血管性疾病(165/487,33.2%)、恶性肿瘤性疾病(58/497,11.7%)、其他疾病(46/497,9.3%)及未明确诊断的疾病(39/497,7.8%)。在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和炎性血管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疾病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分别为结核感染(51.8%,98/189)、成人斯蒂尔病(51.5%,85/165)和淋巴瘤(56.9%,33/58)。不典型淋巴瘤、合并阻塞性肺炎的肺癌患者及坏死性淋巴结炎易于误诊。结论:经典型FUO患者的病因分布存在特征性,这对于FUO的临床诊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渤海鱼类和头足类异尖科线虫幼虫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调查渤海鱼类和头足类异尖科线虫幼虫感染情况 .[方法 ]对渤海 2 5种鱼 2 90尾和 3种头足类 10 8尾进行剖检 .[结果 ]发现 19种鱼 15 6尾和 1种头足类 8尾感染异尖科线虫幼虫 6种 ,计73 2 7条 .从 15种鱼 (N =191)中的 12 1尾 ( 63 4 % )和一种头足类 (N =5 4 )中的 8尾 ( 14 8% )体内检出简单异尖线虫幼虫 5 992条 ,占总数的 81 8% ,4种鱼是本幼虫的新发现宿主 .其余 13 3 5条幼虫中 ,15 4( 2 1% )条为鲔蛔线虫B型幼虫 ,采自 4种鱼 2 3尾 ;10 13 ( 13 8% )条为鲔蛔线虫C型幼虫 ,采自 13种鱼79尾 ;164( 2 2 % )条为宫脂线虫中国V型幼虫 ,采自 4种 2 0尾鱼 ;2种鱼感染针蛔虫幼虫 3条 ;仅发现 1条伪新地蛔虫幼虫 .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昆虫sf21、sf9细胞表达、分泌人源脂多糖结合蛋白的氨基末端片段(NH-LBP),并初步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以昆虫sf21和sf9细胞于完全Grace培养基中分别扩增编码人源NH-LBP的杆状病毒,再以sf21和sf9细胞于SF-900Ⅱ无血清培养基中表达NH-LBP,并以TALON柱芯对NH-LBP进行亲和纯化,此后以Tris-Tricine电泳、毛细管电泳、流式细胞分析实验(flow cytometry analysis)、TNFa分泌实验的方法鉴定NH-LBP的纯度及生物学活性.结果昆虫sf21和sf9细胞均能有效地扩增编码NH-LBP的杆状病毒,其中sf9细胞扩增病毒的能力为sf21细胞的1.18倍.sf21细胞成功地表达、分泌NH-LBP,并经TALON柱芯亲和纯化,其纯度达98%,NH-LBP具有明确的与脂多糖(LPS)结合的生物学活性,而sf9细胞却不能表达、分泌NH-LBP.结论以昆虫sf21细胞分泌表达具有活性人源NH-LBP是可行的,昆虫sf9细胞可扩增编码NH-LBP的杆状病毒,但不能表达、分泌NH-LBP.  相似文献   

16.
Wu ZJ  Zhang YX  Wei H  Jia Q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2):2253-2256
目的探讨“氟-2-脱氧-D.葡萄糖(^18F-FDG)PET/CT全身显像在不明原发灶肿瘤处理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已行^18F—FDGPET/CT全身显像而常规检查未能发现肿瘤原发灶患者。PET/CT图像分析采用视觉及半定量分析方法。组织病理、细胞学结果和/或临床随访对PET/CT结果进行评价。结果34例患者中,FDGPET/CT显像发现可疑肿瘤原发灶20例,其中位于肺部9例,结肠3例,直肠2例,胰腺、右杓会厌壁、食管及乳腺各1例,卵巢2例。20例可疑原发灶中,17例经组织病理学、细胞学和/或临床随访结果证实为真阳性,其中位于肺部8例,结肠2例,直肠、胰腺、右杓会厌壁、食管及乳腺各1例,卵巢2例。另3例假阳性分别位于肺、结肠及直肠各1例。^18F-FDGPET/CT全身显像对不明肿瘤原发灶检出率为50.O%(17/34),假阳性率为8.8%(3/34)。50.0%(17/34)的患者^18F—FDGPET/CT显像后因发现原发灶和/或新的转移灶而改变临床治疗方案。结论^18F-FDGPET/CT显像对不明肿瘤原发灶病例的处理决策有明显的影响,对于常规检查无法确定肿瘤原发灶的病例,^18F-FDGPET/CT全身显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杜氏盐藻2种碳酸酐酶基因跨内含子DNA序列的克隆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克隆杜氏盐藻双拷贝碳酸酐酶(DCA1)和碳酸酐酶(CA1)基因跨内含子基因组DNA序列。方法:利用跨内含子PCR方法,从杜氏盐藻基因组中克隆DCA1和CA1基因跨内含子基因组DNA序列。结果:DCA1基因跨内含子长度为4407bp,含7个外显子,由此推定的氨基酸序列长度为555个氨基酸残基;而CA1基因跨内含子长度为4473bp,含8个外显子,其推定的氨基酸序列长度为498个氨基酸残基。这2种基因的所有外显子一内含子交接点处序列都遵守GT—AG规律。结论:首次克隆得到了杜氏盐藻DCA1和CA1基因跨内含子DNA序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