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分析腮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的预后相关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1970年3月至2005年3月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49例腮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资料,对有完整随访资料的44例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44例获得随访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8个月(5~215个月),术后21例复发、转移(腮腺局部或颈部淋巴结转移13例、伴有远处转移8例),局部复发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49例中3年、5年的累计生存率为52%、27%,无瘤生存率分别为34%、16%.Kaplan-Meier和log-rank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肿瘤大小、远处转移、术后放疗、面神经功能障碍、皮肤侵犯、术式及手术切缘、颈淋巴结清扫术均对患者的生存率有影响.Cox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面神经功能障碍、远处转移及手术切缘是影响腮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 手术及术后放射治疗是腮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的最佳治疗方案,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口腔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口腔鳞状细胞癌占口腔恶性肿瘤的90%以上,恶性程度较高,寻找与其预后相关的因素有利于肿瘤的治疗和预后评估。目前的研究发现,一些临床病理指标在预测口腔癌的预后中具有一定价值。在与肿瘤大小有关的因素中,肿瘤厚度(侵袭深度)是唯一具有独立预后价值的指标;对肿瘤侵犯前沿进行组织学分级,在预测淋巴结转移、局部复发、生存率方面的价值显著高于传统的对整个肿瘤的组织学分级;肿瘤手术切缘状况与肿瘤复发、患者生存率相关,但安全手术切缘的界定标准尚有待统一;肿瘤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程度特别是肿瘤的淋巴结包膜外浸润在预测肿瘤复发、远处转移、生存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影响舌鳞状细胞癌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 以TNM分类,病理分级,淋巴细胞浸润程度,浸润厚度,病理核分裂数,微血管数等指标来研究与舌鳞状细胞癌预后有关的因素。结果 分化程度,淋巴细胞浸润程度,浸润厚度,微血管数,病理核分裂数与区域淋巴结转移无关,肿瘤大小与区域淋巴结转移有关,肿瘤大小,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微血管数等指标与术后复发转移无关,浸润厚度,分化程度,病理核分裂数与术后复发转移有关。结论 对于肿瘤直径大的舌鳞状细胞癌应积极采取颈淋巴结清扫术;分化程度低者易出现术后复发转移;舌鳞状细胞癌浸润厚度超过6mm时,病理核分裂数大于2个/税镜视野时,易出现术后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鳃裂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原发性鳃裂癌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对5例原发性鳃裂癌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原发性鳃裂癌行肿物扩大切除及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放射治疗。其中3例有区域性淋巴结转移:1例取出15个淋巴结者有13个有转移,1例取出8个淋巴结者有4个转移。2例在术后8个月和1年内因肿瘤局部复发及远处(肺)转移死亡,1例在术后2年内死亡。2例随访5年,健在。结论 术前与鳃裂囊肿的临床特点极为相似。对颈上部无痛性肿物且有区域性淋巴结肿大者应考虑本病。常规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确诊。肿物扩大切除加根治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可提高治愈率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单纯手术治疗影响舌鳞状细胞癌(TSCC)患者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 选择1996年1月至2007年1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口腔科首治的,经病理确诊且随访资料完整的单纯手术治疗的TSCC患者共127例.应用Kaplan-Meier 法分析生存结果 ,通过Cox 回归模型确立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 127例单纯手术治疗的TSCC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40.19个月,5年生存率为52.0%.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TSCC患者预后的因素包括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肿瘤临床分期和肿瘤复发等.多因素分析得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为肿瘤复发.结论 肿瘤复发为TSCC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淋巴结转移阴性TSCC患者单纯手术预后较好,中晚期TSCC伴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单纯手术预后差,需进行综合性序列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唾液腺嗜酸细胞癌的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征,探讨其治疗与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3月—2010年9月诊治的12例唾液腺嗜酸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分析.应用SPSS 16.0软件包,采用Kaplan 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唾液腺嗜酸细胞癌临床多表现为唾液腺无痛性、不规则肿块或颈淋巴结肿大.病理学上表现为嗜酸性肿瘤细胞,异形性明显,核仁显著和浸润性生长特征.手术是首选治疗,术后可结合放疗.本组患者随访6~120个月,7例无复发及转移,1例出现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后带瘤生存,2例死于局部复发,1例出现颈淋巴结转移后死于远处转移,1例放弃治疗死于肿瘤进展.随访中2年内复发3例,复发率25%:2年内死亡3例,死亡率25%.结论:唾液腺嗜酸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其病程短、进展快.治疗上首选根治性手术,肿瘤无法彻底切除、局部病变晚期或颈淋巴结转移者需行术后放疗.原发肿瘤分期和颈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唾液腺透明细胞癌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2002年8月-2007年1月间共收治唾液腺透明细胞癌11例,均行手术扩大切除。3例有颌骨破坏者,分别行上颌骨次全切除、双侧上颌骨部分切除和下颌骨节段性切除,5例颈淋巴结肿大者行颈淋巴清扫术,对术后软硬组织缺损采用不同方法修复,5例辅以术后放疗。结果:11例术后病理均为唾液腺透明细胞癌,4例颈淋巴结转移。透明细胞免疫组化CK均(+),S-100均(-),9例SMA(-)。除1例前臂皮瓣部分坏死外,11例伤口均愈合良好,无其他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已随访0.5~5a,未发现局部肿瘤复发、颈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结论:唾液腺透明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唾液腺低度恶性肿瘤,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确诊治疗首选局部广泛切除,颈淋巴结转移者应行颈淋巴清扫术,术后放疗主要用于局部复发或颈淋巴结转移者,患者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患者颈部阴性淋巴结临床、病理形态特征,并研究其与颈淋巴结转移、复发及总生存期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OS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研究终点事件为颈淋巴结转移、复发和死亡,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Cox生存分析法探讨不同因素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0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0个月,失访10例。90例患者中,出现颈淋巴结转移、复发11例(12.2%)、死亡28例(31.1%),阴性淋巴结出现窦组织细胞增生(sinus histiocytosis, SH)27例(30%),3年无颈淋巴结转移复发率为89.4%,3年总生存率为67.3%。90例患者的Cox回归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分化程度、N分期、临床分期对总生存期有显著影响(P<0.05);吸烟、初次颈淋巴结转移(N≠0)、SH、行双侧颈淋巴清扫术对颈淋巴结转移、复发有显著影响(P<0.05),且吸烟、初次颈淋巴结转移、SH、行双侧颈淋巴清扫术患者的颈淋巴结转移、复发概率较高。结论: SH、初次颈淋巴结转移是导致OSCC患者颈淋巴结转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N分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舌鳞状细胞癌位居口腔癌首位,颈淋巴结转移妨碍其治疗.颈淋巴结转移分为微转移和包膜外转移,前者与肿瘤预后较差相关,后者对患者的生存率影响更大.舌鳞状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多为Ⅰ~Ⅲ区,原发灶浸润深度对颈部隐匿性淋巴转移有较高的预测价值.舌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与其病理分级、神经和血管侵犯、浸润深度等多方面因素相关.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评估除需借助B超、CT、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等影像学辅助检查技术外,还需借助细胞细针吸取活检和前哨淋巴结活检来确认.迄今有关舌鳞状细胞癌的颈淋巴结处理仍无定论,临床选择上存在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目前,舌鳞状细胞癌的颈淋巴结处理主要为颈淋巴结清扫和随访观察两种方式,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仍是解决其问题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    随机抽取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2006年4月到2009年10月收治的62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原发肿瘤大小、区域淋巴结侵犯、邻近血管侵犯、邻近神经侵犯、手术切缘状况、淋巴结清扫数目、鳞状细胞癌的病理分级、年龄、性别等相关因素,并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对6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后,经统计学检验,不同的原发肿瘤大小、区域淋巴结侵犯、邻近血管侵犯、邻近神经侵犯、手术切缘状况、鳞癌的病理分级、年龄、性别的肿瘤复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口腔鳞状细胞癌术后复发与多种因素相关,应全面综合考虑,以降低患者术后的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患者腮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7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伴或不伴腮腺淋巴结转移的口腔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和影像学特征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相似文献   

12.
舌鳞状细胞癌预后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影响舌鳞癌预后的有效因素,方法:对121例舌鳞癌患者进行回顾研究,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13个与舌鳞癌术后生存率有关的指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只有原发灶的切缘状态和颈淋巴结转移情况才是影响舌鳞癌术后生存率的独立指标(P<0.05),结论:对原发灶和颈转移淋巴组织的彻底手术切除是提高舌鳞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水通道蛋白3(AQP3)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4年3月—2017年4月盘锦辽油宝石花医院保存的202例口腔黏膜组织石蜡标本。其中健康者41例(对照组)、口腔黏膜上皮异常增生45例(A组)、口腔鳞癌116例(B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组口腔黏膜组织中AQP3的表达情况,分析口腔鳞癌口腔黏膜组织中AQP3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组口腔黏膜组织中AQP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A组和对照组(P<0.05),A组口腔黏膜组织中AQP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肿瘤侵袭深度>5 mm、临床T4分期、颈淋巴结转移、低分化患者,口腔黏膜组织中AQP3阳性表达率分别高于肿瘤侵袭深度≤5 mm、临床T2分期、无颈淋巴结转移、中高分化患者(P<0.05)。AQP3阳性表达的口腔鳞癌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65.85%)显著低于阴性表达患者(90.00%,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临床分期、分化程度、颈淋巴结转移情况、AQP3阳性表达率是影响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 口腔鳞癌患者口腔黏膜组织中AQP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口腔黏膜上皮异常增生者,AQP3表达与口腔鳞癌患者临床分期、颈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肿瘤侵袭深度及总生存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回顾分析下颌骨中心性癌的临床、病理以及预后特点。方法: 纳入2010—2015年于我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接受手术治疗的下颌骨中心性癌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治疗信息、影像学信息、病理学信息、随访记录,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36例患者,其中34例随访信息完整。随访患者中,男22例,女12例;年龄31~60岁23例,>60岁11例;有既往吸烟史13例,有既往酗酒史4例。瘤体最大直径中位值为4 cm,瘤体最大直径≤4 cm 21例,瘤体最大直径>4 cm 13例。病理报告提示9例存在同期淋巴结转移,所有术区切缘均为阴性。28例接受术后放疗,9例在随访期间死于肿瘤局部复发或肿瘤远处转移。结论: 手术是治疗下颌骨中心性癌的主要措施。瘤体位于下颌骨体部以外,同期肿瘤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具有较高的术后肿瘤局部复发几率。既往酗酒史对肿瘤术后远处转移有一定促进作用,瘤体最大直径>4 cm的患者,总体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头颈部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2006—2013年收治的头颈部横纹肌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患者的临床、影像、病理、治疗资料及随访记录,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给定时间段内共纳入101例患者,75例获得随访.其中,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68例下颌牙龈鳞癌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分析影响下颌牙龈鳞癌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江苏省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3—2012年收治的68例下颌牙龈鳞癌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利用SPSS 20.0软件包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计算术后3年、5年的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rate, OSR);采用单因素Log-rank及多因素Cox回归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68例患者的3年、5年OSR分别为77.2%、72.3%。单因素Log-rank分析结果表明,肿瘤颊、舌侧位置,颈淋巴结转移及术后复发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颊、舌侧部位,颈淋巴结转移与局部复发是5年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 在下颌牙龈鳞癌中,肿瘤颊、舌侧位置,局部复发,颈淋巴结阳性与患者预后相关,是影响生存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occurrence and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perineural invasion (PNI) in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SCC) of the oral cavity and oropharynx. STUDY DESIGN: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101 patients with previously untreated SCC of the oral cavity and oropharynx was undertaken to evaluate the occurrence and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PNI in relation to local recurrence, regional recurrence, distant metastasis and survival.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test was used for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analyses. Actuarial survival curves were determined using the Kaplan-Meier method. RESULTS: PNI was present in 26 (25.7%) of 101 patients and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umor differentiation, lymph node metastasis, and depth of invasion. Univariate analyses showed PNI was associated with local recurrence (P=.005), regional recurrence (P=.007), and distant metastasis (P=.013). In multivariate analysis, PNI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regional recurrence (P=.033) and distant metastasis (P=.021), but not with local recurrence (P=.109). The 5-year disease-specific survival for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PNI was 56.6% and 94.6%, respectively (P<.0001). CONCLUSION: PNI is an important predictor for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SCC of the oral cavity and oropharynx.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中活性蛋白激酶C受体1(RACK1)与M2和M1型巨噬细胞的比值(M2/M1)联合检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7年2月—2018年5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OSCC患者129例,检测并对比癌组织、癌旁组织中RACK1及M2/M1情况,分析癌组织中RACK1表达、M2/M1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癌组织中RACK1阳性表达率、M2/M1值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累及脉管患者癌组织中RACK1阳性表达率分别高于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无累及脉管患者(P<0.05),Ⅲ~Ⅳ期、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癌组织中M2/M1值显著高于Ⅰ~Ⅱ期、中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RACK1阳性表达率、M2/M1是影响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癌组织RACK1、M2/M1及两者联合预测OSCC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743、0.718、0.875。RACK1阳性表达患者生存率为62.24%,RACK1阴性表达患者生存率为92.31%;RACK1阳性与阴性表达患者的总生存率曲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2/M1≥2.06患者的存活率为61.70%,M2/M1<2.06患者的生存率为88.24%;M2/M1≥2.06与M2/M1<2.06患者的总生存率曲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SCC患者癌组织中RACK1、M2/M1异常高表达,并与患者病理情况和预后相关,两者联合预测患者预后具有一定效能。  相似文献   

19.
J Oral Pathol Med (2010) 39 : 74–78
Object:  Malignant cells show increased uptake, which is considered to be facilitated by glucose transporters (GLUTs). Increased GLUT-1 expression has been reported in many human cancers. We hypothesized that a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haracterized by high frequency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distant metastasis or local recurrences, was associated with GLUT-1 overexpression in invasion front.
Methods:  GLUT-1 immunostaining in invasion front was studied on 24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and revealed the correlation with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Result: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all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patients and GLUT-1 expression correlated the depth of the tumors ( P  =   0.023 < 0.05). Furthermore the survival of patients who had overexpression of invasion front was significant shorter than that of patients with GLUT-1 weakly positive ( P  =   0.046 < 0.05). No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was noted between GLUT-1 immunostaining and either age, gender, subsites, tumor size, or lymph node status.
Conclusion:  The present study shows that GLUT-1 served as a marker indicating that tumors with deep invasion tended to result in a worse prognosis in patients due to either lymph node metastasis, a recurrence of the primary lesion or distant metasta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