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调查华坪县与攀枝花市交界地区小型兽类(小兽)及其寄生蚤的组成和分布,为鼠疫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以华坪县与攀枝花市交界3个乡镇海拔1 000~2 250 m的农耕区和居民区2种生态环境为调查空间范围,采用夹夜法和笼夜法捕获小兽,梳捡体表寄生蚤,分类计数,运用群落生态学指标进行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 共捕获小兽3 目4 科9 属17 种240只,主要是啮齿动物187只(占77.92%),其次是食虫动物51只(占21.25%),居民区小兽捕获率为1.58%,以小家鼠占47.37%(9/19)和褐家鼠占26.32% (5/19)为主要优势种;农耕区小兽捕获率为10.85%,以卡氏小鼠(23.08%)、斯氏家鼠(12.22%)、灰麝鼩(11.76%)、长尾大麝鼩(11.31%)、锡金小鼠(10.41%)和齐氏姬鼠(10.41%)相对较多。1 000~1 500 m低海拔地区以啮齿动物小鼠属和食虫动物麝鼩属为主,随海拔升高至2 000 m以上,啮齿动物姬鼠属和绒鼠属相对优势度增加。检获小兽寄生蚤5科7属7种26匹,居民区缓慢细蚤和印鼠客蚤相对较多,农耕区近端远棒蚤二刺亚种、穗缘端蚤中缅亚种和方叶栉眼蚤相对较多,小兽平均染蚤率为7.08%,总蚤指数为1.53。小兽及其寄生蚤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农耕区比居民区高,反之优势度居民区高于农耕区,居民区与农耕区之间小兽群落相似性极为不相似;不同海拔带中小兽及其寄生蚤群落生态学指标无明显区别,不同海拔带之间小兽群落相似性为中等相似。结论 华坪县与攀枝花市交界地区有家、野两型疫源地的主要宿主和媒介分布,具有鼠疫的宿主和媒介基础,但总体上鼠密度和蚤指数相对不高,可认为干热河谷地区鼠疫风险不高,有待加强鼠传疾病及其宿主媒介的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金沙江流域云南省巧家县开展鼠疫疫源地调查,了解鼠疫宿主媒介组成及动物间鼠疫流行情况,探讨鼠疫发生和流行风险,为该地区鼠疫监测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巧家县辖区选取7个乡镇为调查范围,采用笼夜法和夹线法调查小型兽类及其体表寄生蚤,采集宿主动物脏器、血清及其体表寄生蚤样本,同时现场采集鼠疫指示动物血清,对采集到的宿主动物脏器和蚤样本进行鼠疫菌培养检测,采用间接血凝实验(IHA)对宿主动物和指示动物血清样本进行鼠疫F1抗体检测。结果 共捕获小型兽类(小兽)3目6科12属23种525只,农耕区优势种群为齐氏姬鼠(31.05%)、北社鼠(13.90%)和微尾鼩(11.43%),居民区优势种群为褐家鼠(66.67%)和黄胸鼠(20.00%);农耕区和居民区鼠密度分别为20.98%和1.00%。捡获小兽体外寄生蚤5科13属15种277匹,优势种群为偏远古蚤(22.02%)、特新蚤指名亚种(20.58%)、迪庆额蚤(18.77%)和方叶栉眼蚤(11.55%),鼠体蚤指数为0.53。采集全部鼠类脏器和蚤类样本均未分离到鼠疫菌。采集犬血清167份和鼠血清15份,IHA检测鼠疫F1抗体均为阴性。结论 巧家县有鼠疫主要宿主和主要媒介分布,鼠密度较高,鼠体蚤指数较低。鼠疫宿主动物、媒介蚤类和指示动物均未检测出阳性,可认为近期该地区鼠疫发生和流行的风险不高,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该地区鼠疫等鼠传疾病的监测防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云南大理洱海周边地带小兽群落及小兽体表恙螨群落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及优势度指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物种丰富度(S)、均匀度(J')和优势度指数(C')进行分析。结果:捕获小兽3313只,鉴定为7科14属21种。从3313只小兽双侧耳壳、耳窝共采获恙螨56150只,鉴定为3亚科13属109种。在松林生境、灌丛生境、农田生境及农舍生境中,松林生境采获的小兽及小兽体表恙螨数量最多,小兽总数1266只,构成比38.09%,物种丰富度(S=18)、多样性指数(H'=1.9032)、均匀度(J'=0.6585)最高,优势度指数低(C'=0.2164);小兽体表采获恙螨18625只,构成比33.13%,物种丰富度(S=94)、多样性指数(H'=4.3404)、均匀度(J'=0.9553)最高,优势度指数低(C'=0.2658)。而在农舍生境捕获的小兽及小兽体表的恙螨数量、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则最低。结论:云南大理洱海周边地带小兽群落及小兽体表的恙螨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有明显的相关性。小兽宿主的生境结构及人为干扰程度直接影响恙螨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指数。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野鼠型疫自然疫源地蚤类生态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研究云南省野鼠型自然疫源地蚤类组成、优势蚤种及其空间分布格局。方法:选择云南省剑川野鼠型自然疫源地的室内及室外农耕区进行小兽体表寄生蚤类调查。小兽与蚤类采集、标本制作和分类鉴定按常规方法进行。空间分布用4种分布型指数测定。结果:从所捕获的718只小兽体表采获蚤类昆虫749只,经分类鉴定,隶属3科、8属、8种。褐家鼠是室内生境的主要小兽,齐氏姬鼠和大绒鼠是室外农耕地生境的主要小兽。室内生境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黄胸鼠体表寄生蚤类的种类组成及物种多样性。方法用鼠茏及鼠夹加食饵诱捕小型哺乳动物(小兽),分类鉴定其中的黄胸鼠。采集黄胸鼠体表寄生蚤类,在实验室制成玻片标本,经干燥透明后于光学显微镜下鉴定蚤种。结果1997~2004年在云南省共调查19个县(市),捕获黄胸鼠3757只,从其体表采集到蚤类2181只,分别隶属于5科16属18种。西南山地亚区采集到蚤类1306只,隶属于5科13属15种。滇南山地亚区采集到蚤类875只。隶属于5科7属7种。结论黄胸鼠体表寄生蚤类种类丰富,不同动物地理区域的蚤类构成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掌握剑川县鼠疫疫源地不同生境小型兽类的构成及群落多样性特征,为制定鼠疫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8—2017年间,在剑川县按鼠疫监测方案分室内、园地、耕地和灌木丛四种生境进行鼠疫监测,捕获小型兽类,根据形态学特征对小型兽类进行种类鉴定。用群落生态学方法计算小型兽类的构成及群落多样性指数。 结果 剑川县共捕获小型兽类4目7科16属22种19 929只,平均捕获率在7.22%~11.17%之间。室内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优势种,园地、耕地、灌木丛3种生境以齐氏姬鼠和大绒鼠为优势种。4种生境的多样性指数在1.036 4~1.291 5之间;均匀性指数在0.125 9~0.207 6之间;优势度指数在0.359 3~0.438 7之间;丰富度指数在1.243 9~2.099 6之间。群落相似性比较结果,耕地与灌木丛、灌木丛与园地、耕地与园地为极相似,室内与园地、室内与耕地、室内与灌木丛为中等不相似。结论 剑川县小型兽类室内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优势种,园地、耕地、灌木丛3种生境以齐氏姬鼠和大绒鼠为优势种。群落多样性分析充分印证室内和室外的鼠疫防治措施和评价指标的区别对待,应根据不同生境不同多样性提出预警和措施,室内生境使用云南家鼠鼠疫防控策略,园地、耕地和灌木丛3种生境采用野鼠鼠疫的监测、预警和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7.
云南人间鼠疫流行区蚤类群落中主要蚤种性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蚤类自然种群的性比。方法:在对云南省人间鼠疫流行区室内及室外农耕区进行现场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常规分类鉴定所获的小兽宿主及其体表寄生蚤。选择采集数量较大的蚤种作为重点对象,进行雌雄蚤性比分析。结果:在流行区12个县(市)的担样调查中,从37种5114只小兽体表检获在27种4288只,其中有8种蚤的采集数量较大,占总采集蚤数的95.48%。8种主要中中,除偏远古蚤的雄性个体比例(52.32%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青海省不同地理亚区小型兽类及其体表寄生蚤的种群结构和区系组成及其与栖息地生态环境的关系,为动物流行病学研究与鼠传病的监测和控制提供本底资料。方法于2009-2016年分别在青海省1市15县选取样点,选择不同海拔段和具有代表性的9类生境类型,采用夹夜法捕获小型兽类并收集其体外寄生蚤类。结果共捕获小型兽类1 631只,分别隶属于3目7科21属30种,其中啮齿种类数量最多,为5科19属25种;小型兽类成体占大多数,为65.30%,幼体仅占6.81%,其余为亚成体;雌雄比例接近,分别为50.03%和49.97%。小兽体表寄生蚤中3 054匹蚤鉴定到种,隶属3总科6科28属65种。结论青海省小型兽类主要集中分布在海拔2 400~3 600 m的沙地草原、草甸草原、高寒灌丛草甸和林缘灌丛等生境类型。体表寄生蚤大多分布于山地草原和沙地草原生境类型,数量以角叶蚤总科为最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云南省重点地区2017年蚊虫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及不同栖息地蚊虫密度,为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诱蚊灯法于流行性乙型脑炎高发季节进行成蚊密度监测,监测结果使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2017年共捕获蚊虫2亚科4属5亚属9种16 173只,平均蚊密度为7.02只/(灯·小时)。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获总数的57.03%,其次为中华按蚊,占捕获数的33.50%,各地三带喙库蚊捕获数量的中位数为158只。蚊种香农-威纳指数H=1.40;三带喙库蚊赫尔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6 022.80;5月为三带喙库蚊活动最高峰,8月为次高峰,不同栖息地中三带喙库蚊分布差异明显(P=0.00)。结论 云南省蚊虫仍具有多样性,三带喙库蚊密度在流行季节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存在乙脑暴发流行风险,4月起即应进行乙脑防控应对。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云南省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体表吸虱寄生状况、种类组成、优势虱种、吸虱群落结构及其空间分布、年龄结构和性比特征。方法选择云南省17县(市)作为调查点,用鼠茏加食饵诱捕褐家鼠,用“全捕法”采集其体表全部吸虱。吸虱群落结构用丰富度(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J)及优势指数(C)描述。吸虱空间分布格局用分布型指数中的扩散系数(C)、Cassie指数(CA)、丛生指数(I)及聚块指数(m^*/m)测定。结果在捕获的872只褐家鼠体表共计采集到4种吸虱(7998只),物种丰富度及生物多样性都很低。棘多板虱在整个吸虱群落中占绝对优势,相对优势度Dr为89.12%。吸虱在褐家鼠体表的分布表现为聚集型分布格局,其生活史时期均以雌雄成虫为主,雌雄合计占64.18%,雌雄性比为1.85。结论褐家鼠体表吸虱种类比较单一,群落结构简单,吸虱在宿主体表的寄生呈高度聚集性,雌性高于雄性。褐家鼠体表吸虱种类单一、群落结构简单、优势种明显。显示褐家鼠及其体表寄生吸虱之间的协同进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社鼠是东洋界种,不仅一直被认为是农林业有害动物.而且被怀疑为滇西北鼠疫疫源地的鼠疫、恙虫病和流行性出血热(汉坦病毒)等病原体的储存宿主.为了了解洱海周边地带社鼠体表寄生虫的多样性,我们研究了89只社鼠体表寄生虫的群落组成.方法 选取云南洱海周边的不同地理方位作为野外抽样调查地点,用鼠笼加食饵诱捕小兽并检获其体表寄生虫.体表寄生虫在显微镜下鉴定寄生虫的种类.用染虫率和虫指数反映体表寄生虫的流行和密度状况,用统计分析中的非参数检验(Non.parametric Mann.Whitney U)分析雌雄小兽宿主间寄生虫数量差异.用Spearman相关分析(Spearman correlation analysis)体表寄生虫数量与宿主身体参数的关系.结果 捕获89只社鼠.其中70只社鼠侵染体表寄生虫,总侵染率为79%.采集到体表寄生虫51种,包括31种恙螨、13种革螨、4种蚤及3种吸虱.攸氏无前恙螨为优势恙螨种,占恙螨总数的66.23%;土尔克厉螨为优势革螨种,占革螨总数的38.48%;绒鼠怪蚤为优势蚤种,占蚤总数的42.86%;太平洋甲胁虱为优势吸虱种,占吸虱总数的80.07%.这51种体表寄生虫中,有11种被证明是人类疾病的主要媒介.U检验表明,体表寄生虫、恙螨、吸虱、蚤类和革螨的个体数量和物种数在雌雄宿主体表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体表寄生虫、恙螨、吸虱、蚤类和革螨的个体数量与宿主身体参数(体重)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社鼠的体表寄生虫群落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高,其中有11种曾经报道与人类疾病有关.社鼠主要的体表寄生虫为吸虱、蚤类、革螨和恙螨,社鼠很可能成为鼠疫、流行性出血热和灌丛斑疹伤寒等病原体的贮存宿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我市境内南盘江沿岸鼠形动物及蚤类种群分布情况,为有关决策部门应对鼠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一夜笼密法捕鼠,采集活鼠鼠体蚤后进行鼠类和蚤类鉴定,并采集鼠血清进行F1抗体检测。结果20个调查点共捕获鼠形动物121只,经鉴定为2目2科3属4种,捕获率为9.20%,其中褐家鼠占83.46%;黄胸鼠占9.92%,其它占6.61%;检获寄生蚤265匹,染蚤率为56.64%,鼠体染蚤指数为2.43。经检测120份鼠血清均为鼠疫F1抗体阴性。结论我市境内南盘江沿岸缺少足够与鼠疫密切相关的中间宿主,但仍应密切关注这一区域鼠蚤类动物种群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掌握和分析云南省2019年鼠疫疫情,为鼠疫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年对云南省108个县(市)开展鼠疫宿主、媒介、病原学和血清学监测,并对监测结果使用Excel 2013建成数据库,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黄胸鼠疫源地共捕获啮齿动物29 103只,分别属于3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三峡库区丰都县和开县进行动物鼠疫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其主要宿主动物和媒介蚤类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情况。方法采用笼夜法捕鼠,对捕获鼠类及检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带蚤率和蚤指数;用鼠疫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①宿主动物调查:丰都县捕获鼠形动物195只,鼠密度5.13,啮齿目动物71只,分1科4属7种,食虫目动物124只,为1科1属1种;开县共捕获鼠形动物193只,鼠密度3.56。啮齿目动物161只,分1科4属6种,食虫目动物32只,为1科1属1种;②鼠体蚤指数:丰都县获鼠蚤339匹,染蚤率39.50%,蚤指数1.74,鼠体蚤经鉴定分4科4属4种;开县获鼠蚤107匹,染蚤率15.03%,蚤指数0.55,鼠体蚤经鉴定分3科3属3种。③地面游离蚤指数:丰都县共布放3000张粘蚤纸,没有捕获地面蚤;开县共布放3000张粘蚤纸,捕获地面蚤6匹,蚤指数0.002。④鼠疫血清学检查:丰都县对捕获的活体鼠形动物195只;开县对捕获的活体鼠形动物188只,全部进行了鼠疫F1抗体血清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丰都县、开县虽从未发生鼠疫,也不是鼠疫疫源地,但动物鼠疫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当地的自然生态、啮齿类动物和媒介蚤类构成和分布广泛,对这些地区的鼠疫监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掌握剑川县鼠疫自然疫源地鼠巢蚤的种类及感染鼠疫菌的情况,为制定鼠疫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8—2017年,在剑川县鼠疫监测过程中,以挖鼠巢的方法采集鼠巢蚤,按形态学方法鉴定鼠巢蚤种类,实验室用细菌培养方法检验鼠巢蚤是否感染鼠疫菌。结果 2008—2017年共挖鼠巢1 230个,有蚤鼠巢238个,鼠巢平均染蚤率为25.07%,2011年最高,为40.00%。238个有蚤鼠巢共获得鼠巢蚤2科4属4种1 561只,平均蚤指数6.55,其中方叶栉眼蚤、棕形额蚤、特新蚤指名亚种、低地狭臀蚤的构成比分别为73.03%、17.23%、5.06%、4.68%,方叶栉眼蚤、棕形额蚤为优势种,特新蚤指名亚种、低地狭臀蚤为常见种。鼠巢蚤鼠疫菌培养结果全部为阴性。结论 2008—2017年剑川县野鼠鼠疫疫源地共有4种鼠巢蚤,方叶栉眼蚤、棕形额蚤为优势蚤种,特新蚤指名亚种、低地狭臀蚤为常见种。鼠巢蚤未检出鼠疫菌。鼠巢蚤指数较高,建议开展预防性的灭鼠灭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