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比较评估山东省市、县两级妇幼保健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现状。[方法]设计专项调查表对全省160家妇幼保健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现状进行普查。[结果]调查的160家妇幼保健机构中,37家未开展住院服务;平均市级机构有床位245.5张,县级机构有床位43.5张。全省妇幼保健机构实际在岗职工23,397人,编制人员13,772人;其中,市级机构平均实际在岗职工446.5人,编制人员266人;县级机构平均实际在岗职工73.5人,编制人员54人;与标准相比,全省妇幼保健机构实际在岗职工数、编制人数三套标准均不达标比例分别为25.63%和41.25%。[结论]全省妇幼保健机构临床住院服务条件建设仍需加强,妇幼保健机构人才队伍建设远不能适应妇幼健康服务需求,定期发布妇幼保健机构人力资源建设达标程度排序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广东省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儿科建设现状、需求以及分析其对地区儿童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利用广东省妇幼保健机构监测、妇幼卫生年报、卫生年鉴和数据分析儿科床位和人员建设、需求现状以及对地区儿童死亡率的影响。结果:广东省妇幼保健机构拥有儿科床位4 366张,儿科卫技人员26 715人,各机构拥有的儿科床位和人员数与其总体规模正相关,与其实际服务需求相比儿科床位及人员相对不足;不同地市妇幼保健机构拥有的儿科床位与人员数与其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呈负相关。结论:广东省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儿科床位与人员的配备相对其服务需求配置不足,并且对儿童健康状况有影响,应进一步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儿科建设与管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所改院前后的绩效变化以及经济发展对妇幼保健事业的促进作用。方法:按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随机抽取16个县(市、区)级妇幼保健院作为调查对象,对改制前后的绩效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所改院后,卫技人员的数量、学历与职称构成、业务工作质量、资产构成和经费收支、职工收入均较改革前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济发达地区较欠发达地区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将县级妇幼保健所改成保健院有利于妇幼保健事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对妇幼保健事业具有较强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妇幼保健机构妇幼中医适宜技术服务开展情况。方法依托妇幼健康研究会妇幼保健学科发展专业委员会和出生缺陷防控专业委员会,向专业委员会成员单位中的妇幼保健机构发放调查问卷,由机构自愿填报,对机构的0~3岁儿童、4~6岁儿童、女性人群中医适宜技术服务开展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79.35%的机构(73/92)有从事妇幼中医服务的人员,省、市、县级机构从事妇幼中医服务的人数中位数分别为14(8,52)人、10(7,18)人、4(2,7)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开展调查表中涉及的相关中医服务机构的比例为71.74%,省、市、县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开展至少1项0~3岁儿童、4~6岁儿童及女性人群中医服务的机构比例分别为66.30%、54.35%、53.26%。从详细的中医服务开展情况来看,开展了0~3岁小儿推拿、穴位敷贴、中医药浴+推拿、刺四缝服务的机构比例分别为63.04%、54.35%、26.09%、32.61%,省、市、县三级仅在小儿推拿服务方面的年平均服务人次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开展了4~6岁小儿推拿、穴位敷贴、中医药浴+推拿、刺四缝服务的机构比例分别为48.91%、47.83%、26.09%、29.35%,省、市、县三级仅在刺四缝服务方面的年平均服务人次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开展了女性人群穴位敷贴、灸疗罐疗法、刮痧技术、隔物灸法、耳穴压豆、督脉中药熏蒸法、温针灸、隔物灸+脐疗的机构比例分别为44.57%、36.96%、22.83%、25.00%、33.70%、21.74%、22.83%、11.96%,省、市、县三级在各项服务的年平均服务人次数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各机构开展的其他项目主要为灸(包括针灸、艾灸、雷火灸等)、中药外用、拔罐等。结论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妇幼中医服务人员配备、妇幼中医服务项目开展均不足,县级尤为明显,针对女性人群的中医服务最为薄弱,开展的中医适宜技术主要以小儿推拿等技术难度较低的服务为主,故应加强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妇幼中医服务学科体系建设,强化中医人员配备,拓展中医技术服务,促进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妇幼中医服务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动态掌握福建省县(市、区)级妇幼保健机构的运行状况,为新医改进程中县(市、区)级妇幼保健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及发展提供建议。方法收集2009-2014年全省县(市、区)级妇幼保健机构人力、物力、财力及服务能力状况的调查数据,进行回顾性定量、定性比较。结果县(市、区)级妇幼保健机构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人员配置不到位、设备匮乏及业务用房不足等问题。结论 2009-2014年福建省县(市、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发展较快但不平衡。新形势下,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坚持"软件硬件"建设两手抓不松懈,分类指导,对症下药。全面提升县(市、区)级妇幼保健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切实发挥县(市、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县域内三级网的"龙头作用",树立"妇幼保健"的品牌和形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二孩政策"背景下系统分析山东省妇幼保健资源配置状况,为进一步优化妇幼保健资源配置、应对急剧增长的妇幼保健服务需求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统计年鉴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和基尼系数评价分析方法。[结果]山东省妇幼保健资源的规模一直处于稳步增长态势;2014年每万人口拥有妇幼保健机构床位数1.66张及妇幼保健卫生技术人员2.18人;保健机构床位资源和卫生技术人员按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3及0.23;山东省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技术人员以35岁以下年轻人员为主,学历以大专为主(占42.58%),职称以初级为主(占60%)。[结论]山东省每万人妇幼保健机构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保健资源配置的公平性较好。为应对"二孩政策"下急剧增长的妇幼保健服务需求,山东省应稳步提高妇幼保健资源的规模,重视资源配置的公平性,进一步优化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和职称结构。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我国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儿童保健服务开展及门诊设置情况, 为规范化建设妇幼保健机构儿童保健门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对2012年我国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儿童保健门诊现状进行横断面调查, 以及差异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调查的232所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各儿童保健门诊设置率仅50%左右。县级和区级机构间门诊设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东、中、西部地区仅听力保健门诊设置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构业务用房面积、儿保门诊用房面积和儿保门诊人数与儿保门诊设置数量有关。结论 我国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儿童保健服务开展情况不容乐观, 门诊设置率低, 不同地区机构间门诊设置存在差异, 应加强业务用房面积和人员投入。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分析评价我国妇幼保健资源分布情况及其公平性。方法 主要利用集中指数、集中曲线和泰尔指数进行测算。结果 妇幼保健机构数、妇幼保健机构床位数、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数的集中指数CI分别为:-0.108 0、0.118 8、0.172 4,表明我国妇幼保健资源的配置向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倾斜较为明显,地区之间妇幼保健资源配置不公平。泰尔指数显示,我国妇幼保健资源地区间仍存在配置差距。各地区内部配置不公平性较为严重,是影响我国妇幼保健资源配置公平性的主要因素。结论 妇幼保健资源配置不合理,妇幼保健资源中机构数、床位数的公平性优于卫生技术人员数的公平性;妇幼保健资源配置地区间较为公平,优化妇幼保健资源配置应重点关注地区内部的不公平,尤其是东部地区;妇幼保健资源配置城乡差异显著,农村地区优于城市地区。  相似文献   

9.
建国以来,在各方努力下,上海市的妇幼保健事业已有了坚实的基础,截至1994年底,全市建有市、区(县)妇幼保健所24所,妇幼保健专科医院13所,儿童医院2所,全市共有妇产科核定床位6360张,儿科核定床位3560张,妇产科医师2959人,儿科医师2379人,妇幼保健专业人员2250人。 目前20个区、县均有妇幼保健所,其中13个区、县内分别设有市、区(县)妇幼保健院,这样的设置满足了70年代末生育高峰的需求。近年来随着全市年出生数下降,妇幼保健机构的工作效率下降,主要面临着这样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妇幼保健服务资源省际间配置的均衡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郭海强  刘嵘  丁海龙  曲波  孙高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2):1772-1774
目的:探讨我国妇幼保健服务资源在各省间配置的均衡性和公平性。方法:收集2009年全国各省妇幼卫生保健服务资源配置相关数据,包括各省的妇幼保健机构数,妇幼机构医师数、护士数、床位数,其他医院的妇科床位数、儿科床位数。应用洛仑茨曲线和基尼系数进行资源配置的均衡性和公平性分析。结果:各省的妇幼保健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较好,6个指标的基尼系数均在0.3以下,且妇幼保健机构数在人口稀少的边远贫困地区配置较高,而妇幼保健拥有量较低的多为人口密集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结论:我国妇幼保健服务的资源配置充分考虑了各地的人口数量和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边远地区的每万人妇幼保健机构占有量高于其他地区。今后应适当增加边远地区妇幼保健服务的医护人员数和床位数。  相似文献   

11.
罗荣  杨琦  金曦  张华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7):2313-2315
目的:掌握省地县3级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数量、结构、人力素质现状及地区差异,为妇幼保健机构规范化建设人力配置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全国妇幼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网络报告系统》,实现妇幼保健机构资源与运营信息网络实时直报。结果: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卫技人员占在职职工总数的比例均在80%左右;省地县3级机构卫生技术员比例达标率分别为78.6%、42.7%、52.1%;卫生技术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比例分别为41.3%、29.9%、11.3%;副高以上职称比例分别为16.4%、12.2%、3.9%;人力素质评分分别为7.19、6.02、4.97。地区之间比较,在卫生技术人员数量、本科以上学历及高级职称卫生技术人员比例、人力素质评分方面省级机构地区之间无明显差异,地级与县级机构基本呈现东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的趋势。结论:基层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及人力素质配置均较低,且存在地区差异,西部地区的地级与县级机构人力配置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农村地区不同类别助产机构产科服务提供情况及服务能力,对县妇幼保健院助产服务现状和优势进行分析。方法:在全国随机抽取44个地市全部助产服务机构2010年产科服务情况进行问卷调查,重点对农村地区(县和县级市)中不同类型助产机构进行分析。结果:农村助产服务机构中县妇幼保健院占6.5%,县妇幼保健院产科床位数占辖区产科总床位数的18.1%,分娩数量占辖区分娩量的42.9%,平均每个县妇幼保健院年分娩为1 259人,高于县级综合性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县妇幼保健院中能提供综合产科和综合新生儿科服务的比例最高分别为85.3%、61.9%,高于县级综合性医院83.1%、59.4%,并明显高于其他医疗机构32.4%、19.3%。结论:县妇幼保健院是农村地区助产服务的主要力量之一,与其他助产机构相比,县妇幼保健院在助产服务提供数量和能力方面都具有一定优势。应进一步加强对妇幼保健机构的规范化建设,以保证其职能的履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全国贫困地区妇幼保健机构发展变化情况,了解贫困地区妇幼保健机构建设进展、具体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为贫困地区妇幼保健机构进一步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方法通过全国妇幼保健机构监测直报系统,收集2015—2019年贫困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情况,分析比较不同妇幼保健机构间的各指标差异。结果与2015年相比,2019年贫困地区妇幼保健机构购建业务用房面积、固定资产、业务收入、卫生技术人员数、门诊人次数和实有床位数等指标均有较快增长,但是与全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可提供住院服务的机构。结论与2015年相比, 2019年全国贫困地区妇幼保健机构硬件设备等明显改善,机构服务能力也进一步提升,但是与全国相比仍有差距,提示贫困地区妇幼保健机构仍需要进一步政策扶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贵州省妇幼保健机构卫生资源配置与服务利用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妇幼保健事业进一步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统计描述、对比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等方法分析贵州省妇幼保健机构卫生资源配置的状况、服务利用效率、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等情况。结果:贵州省妇幼保健机构平均每院卫生技术人员数增长较快、平均每院床位数增长较慢;诊疗人次、门诊人次、入院人次和出院人次为正增长,病床周转次数、病床工作日、病床使用率及平均住院日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负增长;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均不同程度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结论:贵州省妇幼保健机构卫生资源应向基层卫生机构倾斜,需进一步提升妇幼保健服务利用效率,加强人才培养、提升基层机构综合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丁崟珽  宋虹  龙倩  汪洋  王宏  唐晓君  龙敏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8):3922-3925
目的:阐述项目县农村妇幼保健项目督导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推动项目的进展。方法:检查乡村两级相关资料的完整性,现场观察妇幼保健人员的工作,对乡村两级妇幼保健人员进行个人深入访谈。结果:培训对象希望培训内容更贴近其日常工作需要,希望进行实地学习;孕管册回收不全,资料填写不完整;妇幼保健人员报酬偏低和专职妇幼保健人员匮乏;村级妇幼保健工作质量得不到保证;计划外生育的妇女不注重产前检查及住院分娩;流动人口的妇幼保健服务利用率低;妇幼保健相关政策宣传不到位、受益面不广等。结论:各级相关机构应强调资料填写和收集工作的重要性,加强管理和督导;村计生管理员与村妇幼保健人员合二为一,给予村级妇幼保健人员经费支持;计划生育部门和卫生部门之间加强合作;加大健康教育和政策宣传的力度,不断充实宣教内容和改进宣教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湖南省81家市、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更年期保健门诊情况,了解湖南省更年期保健工作开展情况。方法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调查机构一般情况及更年期综合服务能力,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调查的12家市级妇幼保健机构中有10家(83. 34%)正在开设更年期门诊,46家县级妇幼保健机构23家(33. 33%)正在开设更年期门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市、县两级妇幼保健机构大部分机构未进行规范更年期门诊登记、档案管理、服务流程、随访工作。结论市、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更年期综合服务有待进一步提高,建立以省妇幼保健院为中心,辐射至市、县两级的更年期服务网络建设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统计和分析2013-2018年广西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的发展情况,为今后广西妇幼保健事业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动态数列等指标对广西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卫生资源、诊疗情况及取得成果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评价。采用对比分析法对广西妇幼保健机构数、床位数、卫生人员数、婴幼儿及孕产妇死亡率与各邻省及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分析。采用相关分析法对广西妇幼保健卫生资源与诊疗情况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2018年末,广西妇幼保健机构资源配置方面:床位数增加至13 924张(涨幅31.02%),卫生技术人员数增加至24 751人(涨幅45.62%),诊疗人次增加至2 091.2万人(涨幅39.19%);广西妇幼保健相关指标方面:新生儿死亡率下降至1.96‰,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10.49/10万,住院分娩率上升至99.99%。广西城市妇幼保健机构发展情况优于农村妇幼保健机构。广西妇幼保健机构每千人口床位数和每千人口卫生人员数均优于邻省和全国水平。结论广西妇幼保健机构发展趋势整体向好,但也存在服务利用率偏低,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等情况。  相似文献   

18.
雷平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6):5165-5166
目的:了解海东地区妇幼保健人力资源状况,为加强该地区妇幼保健人才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海东地区妇幼保健人力资源情况。结果:地、县两级妇幼保健人员136人,其中业务人员123人,占90.4%,其中本学历6人,占4.88%;大专65人,占52.8%;中专49人,占39.8%;无学历4人,占3.3%。妇幼保健人员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比例偏低,大、中专生占大多数。结论:海东地区妇幼保健人员存在数量不足、学历偏低、老龄化、职称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急需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年轻人才,以全面加强该地区妇幼保健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9.
沈阳市妇幼保健机构群体保健工作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沈阳市妇幼保健机构群体保健工作现状,为机构自身建设和卫生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信息。方法:依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妇幼保健机构监测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和相关调查表,对沈阳市16个妇幼保健机构群体保健工作状况进行调查。结果:①沈阳市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55.3%,其中群体保健人员占职工总数的15.9%。②沈阳市妇女保健工作区级机构开展比例为90.9%,县级机构为87.8%;儿童保健工作区级机构开展比例为97.7%,县级机构为96.1%。③孕产妇评审不可避免死亡3例,占60.0%,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2例,占40.0%;5岁以下儿童死亡市级不可避免死亡5例,占100.0%,县(市、区)级84例,占70.6%;县(市、区)级可避免死亡35例,占29.4%。④沈阳市妇幼保健机构举办群众性健康教育活动280次,制作宣传品136种,发放宣传册204055册,夫妻学校进行宣教5666人次,孕妇学校进行宣教17596人次,儿童家长学校进行宣教6735人次,在公众媒体进行宣传396次。⑤沈阳市妇幼保健机构举办各类培训班140期,培训11849人次,470.38人次,接待基层进修人员12人,群体保健人员下基层业务指导739个机构,指导工作8814天。⑥沈阳市保健人员经费支出占人员经费支出的37.5%,群体保健人员经费支出占人员经费支出的20.8%;群体保健日常公用经费支出占总支出的8.0%;群体保健信息工作的经费占日常公用经费支出3.4%,行政部门拨款占群体信息工作经费的28.7%。结论:①沈阳市群体妇幼保健人力资源不足。②沈阳市开展的群体保健服务与《妇幼保健机构管理办法》要求的一致。③群体保健工作经费不足。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政府在妇幼卫生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制定一系列妇幼保健机构内部服务和管理相关标准和规范,制定"妇幼保健机构评审标准"和"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妇幼保健机构资源与服务的监测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掌握全国省、地、县三级妇幼保健机构卫生人力的数量、结构状况和机构间差异,为新医改进程中妇幼保健机构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全国妇幼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网络报告系统,收集2008年全国省、市、县三级妇幼保健机构卫生人力配置状况。结果 2767家机构中,省级妇幼保健机构实际工作人员的中位数为445人、地市级105人、县区级4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占总职工人数的比例分别为79.6%、81.5%和81.9%。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的职称结构均以助理及以下职称、中级职称人员比例合计占85.8%。结论当前卫生技术人员整体配备不足,需要加大政府投入,重点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素质。妇幼保健机构间发展存在不平衡,妇幼保健服务需要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