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陕西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2017-2030)》《陕西省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大力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按照《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开展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陕中医药函[2018]337号),经各地市中医药管理部门的推荐、资格审核,关中李氏骨伤流派传承工作室项目获得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资助。关中李氏骨伤学术流派为关中地区主要学术流派之一,李堪印教授作为流派奠基人在多年的临床经验中总结出一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技术。临床中李堪印教授重视该病的鉴别诊断,由于儿童肘关节骨骺出现时间不一的特点,常常将肱骨髁上骨折与以下三种情况相鉴别,一为肱骨小头骨骺分离;二为肱骨远端骨骺分离;三为肘关节脱位。手法整复时在"四动、五步法"原则下,采用"侧推端提矫枉过正"手法。骨折手法复位后,固定的原则是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屈曲位固定,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伸直位固定。  相似文献   

2.
<正>导读前文[1]记述了恽铁樵中西医汇通流派三代传人姜春华的生平纪事并介绍其学术创见,本文总结姜春华教授七大学术成就。①《黄帝内经》探赜:反映姜老对《内经》《难经》等中医经典及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造诣,其所撰《阴阳原始》《相火考略》两文尤显功底。②《伤寒杂病》索隐:潜心仲景之学,著《伤寒论识义》,撰"伤寒论六经若干问题"等论文,其风格与恽铁樵中西医汇通流派尊崇仲景之学的特征一脉相承。③《神农本草》续焰:认为本草的主治也只有医经、经方可以解释  相似文献   

3.
以郑毓琳、郑魁山先生为代表的甘肃郑氏针法学术流派是我国影响较大的针灸流派之一。郑氏针法源于《黄帝内经》《难经》,脱胎自元、明,秉承家学,勇于创新,历经传承,至郑魁山教授已形成独具特色的"郑氏针法"诊疗体系。郑魁山先生临证思想注重坚实根基,得气守神;重视辨证,强调补泻;突出押手,双手行针;精简创新,择时选穴。目前对郑氏针法的传承包括家传、师传、国际交流、院校教育和科学研究几个方面。本文从郑氏针法学术流派的历史渊源、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等方面,探讨郑氏针法学术流派的形成过程、传承状况以及保护措施,为进一步进行郑氏针法学术流派研究和传承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天人合一阳气同源生命观是吴荣祖教授基于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学术思想提出的一个学术观点。其核心思想在于:"天地以日运为中心,人身以阳气为核心,此乃天人合一之道"。立足于天地人的视角来探究人体生命活动,以日—火—阳气的同源关系为轴线,来探求中医扶阳理论的文化渊薮,构建吴氏扶阳学术流派的理论基石。本文主要结合《内经》理论来解读吴荣祖教授提出的天人合一阳气同源生命观,探究吴荣祖教授扶阳学术思想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5.
《内经》“穴法”是真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的主要论点首见于2010年由魏稼主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研究生教材《针灸流派概论》之"穴法派"一章,不久又在全国针灸临床学会学术年会上宣读。最近,魏稼教授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熔炼新知、旁征博引,进一步论述《内经》穴法是真谛。  相似文献   

6.
任应秋教授:研究《伤寒论》的流派《伤寒论》是中医学讲究辨证论治而又自成体系的经典著作。两千年来一直受到历代医学家的珍视和研究。由晋唐迄于两宋,研究《伤寒论》具有代表性的有八大家。晋代王叔和从脉、证、方、治几个方面着手研究,一般认为卷一、二《辨脉法》等前3篇和卷七《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  相似文献   

7.
辽宁彭氏眼针学术流派宗师彭静山教授首创“眼针疗法”,其理论源于王肯堂《证治准绳·目门》记载的眼与脏腑关系及五轮八廓学说。彭静山嫡传弟子王鹏琴教授通过国家973课题及多年临床研究,总结挖掘眼针疗法理论为“眼针八区十三穴络脑通脏腑”,眼-经络-脑-脏腑紧密联系,眼针通过针刺眼眶周围特定穴位治疗全身疾病,应用于临床治疗疾病40余年,临床疗效确切,中风病及痛症为其优势病种。文章深入探讨分析眼针疗法核心理论,挖掘整理本流派学术思想体系,传承发展流派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8.
正朱祥麟主任医师出身五代中医世家,是湖北名医、湖北省中医名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审定的内伤伏气致病学术流派代表性传承人,从医50余年,学博且深。近著成《李时珍学术论丛》、《本草纲目良方验案类编衍义》二书,共58万字,张奇文教授作序,2018年先后由贵州科技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9.
《伤寒杂病论》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凡一门科学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必然要产生多种认识的方法,以至发展成不同的流派……医学亦毫不例外。”这是任应秋教授生前的明论。《伤寒杂病论》属于哪一流派?因历史上种种原因,一些文献一直认为《黄帝内经》是我国最古最早的医书,张仲景是根据《内经》撰写了《伤寒杂病论》的,中医只有岐黄一派。这是难以令人置信的。今笔  相似文献   

10.
《怎样开好中药处方》读后泉州市中医院(362000)林禾禧香港中医诊疗院苏晋南最近,阅读阮时宝、俞宜年编著,俞长荣教授审阅的《怎样开好中药处方》一书,受益匪浅。作者在学习研究前人许多名方之后,从各种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中,探索处方方法的某些共同规律,具...  相似文献   

11.
学生从收发室给我拿来一个从上海中医药大学寄来的邮包。打开一看,是庆其学兄赠阅的由夏翔教授和他主编的《上海市名中医学术经验集》。我对沪上名医,情有独钟。那是因为四十年前上海中医学院主编的一本《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影响我多年,书中丁甘仁、夏应堂、王仲奇、朱南山  相似文献   

12.
朱章志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在经方医学、扶阳学术流派、中医五运六气学说等方面有颇多研究。临床上运用经方治疗糖尿病及疑难杂病,其见解独特,遣方用药灵活多变。仲景《伤寒论》创立113方,距今1800多年。朱章志教授临床运用经方既遵循仲景辨证论治原则和方法,又结合现代生活环境所导致人的体质和腰痛症的疾病特点,  相似文献   

13.
分析近代吴宣崇《治鼠疫法》、罗汝兰《鼠疫汇编》、陈兆祥《急救鼠疫传染良方》、黎佩兰《时症良方释疑》、郑奋扬《鼠疫约编》、劳守慎《恶核良方释疑》及余伯陶《鼠疫抉微》等七部鼠疫专著成书的时代背景、地域因素、理论渊源,并介绍其核心学术观点及学术的传承脉络。认为文献传承是中医学术传播重要载体,也是研究近代岭南瘟疫病学术流派发展重要素材。以上七位医家足以形成一个中医流派,将其命名为“近代岭南罗氏疫病流派”,该流派的学术价值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4.
邵经明教授(1911—2012)(以下简称"邵老")为河南邵氏针灸流派传承工作室创始人,我国著名的针灸名家,曾受国家主席的亲切接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河南省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邵老撰写学术论文66篇,著作有《针灸学》《各家针灸学说》《针灸简要》《针灸锦囊》《针灸防治哮喘》《中医知要》等著作。邵老临证主张选穴配方应力争少而精,常取2~4穴,巧施配穴,疗效甚佳。他临床针灸治疗崩漏具有取穴少,疗效神速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5.
以《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代表的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的根基。《黄帝内经》为中医理论之根源,为医不读《内经》,则学无根本;而仲景之《伤寒论》、《金匮要略》为辨证论治之典范。之后,中医学术虽然代有发展、流派纷呈,医学著作汗牛充栋,然而追溯这些学说、流派、著作的渊源,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中医药报》2016年9月30日讯: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验收工作方案》,于2016年9~12月对已建设期满的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组织开展验收工作,通过全面掌握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情况和成效,总结经验、查找问题,进而推动中医学术流派持续发展。本次验收工作由实地验收、集中答辩两部分组成。验收结果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验收主要包括流派形成渊源与发  相似文献   

17.
介绍龙砂医学流派顾植山教授及弟子使用《三因司天方》之静顺汤治疗多系统疾病的情况。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对静顺汤的学习思考,静顺汤异病同治的机理,如何做到同中有异,辨证论治,探讨静顺汤治未病及其时效性以及静顺汤的使用规律,为临床使用静顺汤提供理论和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8.
袁长津教授,主任医师,湖南省名中医,全国第4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40余年。袁老师对各种流派、诸家学说均不抱成见,注重吸取其中的精华。其中,《伤寒》、《金匮》对他影响最深,老师或用其方、或用其法,并逐渐对经方有自己的发挥。而对于痹证的治疗,老师尤喜用经方,临床中屡验屡效。  相似文献   

19.
董亚兰  董莉 《光明中医》2016,(24):3653-3655
朱氏妇科流派是近年来江浙一带杏林一大流派,也是海派妇科的重要流派之一。朱南孙教授为朱氏妇科第三代传人,96岁高龄仍工作在临床一线,大大发展了朱氏妇科。朱南孙教授擅长治疗月经病类、不孕症、盆腔炎等疾病,同时在治疗卵巢早衰方面也颇有心得。笔者有幸跟随朱南孙教授抄方,在此整理出2则卵巢早衰验案,以期与广大医学研究者们共同学习。  相似文献   

20.
津沽脏腑推拿流派发展已有百余年历史,清末民初津沽脏腑推拿得以应运而生。第一代传承人安纯如老先生操作古法腹部按摩,手法注重按法、摩法,操作虽简,却衍化至繁。安老手法传袁正道、王庆传、刘希曾、吴熙鹏、胡秀章等,使脏腑推拿得以开枝散叶。第二代传承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第一任主任胡秀章先生将古法腹部按摩引入医院,清晰地梳理出以按腹、运腹、揉腹、推腹等独特手法为主,结合"五层气体、四种导疗"补泻理论的理论体系框架。陈志华教授是津沽脏腑推拿流派的第三代传承人,先后主持出版有《中医学解难》《中华腹部推拿术》《中华推拿奇术》等津沽脏腑推拿专著,他主持科研项目、开展津沽脏腑推拿技法的抢救与传承工作,在津沽脏腑推拿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以王金贵教授为代表的第四代传承人团队进行了津沽脏腑推拿流派全面系统整理与溯源,发展、凝练了古法腹部按摩揉运推的核心手法,融入了津沽地区特色捺穴疗法,确立了津沽脏腑推拿"医源于道,调气通脉"等理论方法体系,牵头起草并制定了脏腑推拿技术操作标准等,津沽脏腑推拿相关内容于2016年首次正式写入国家中医药规划教材《推拿手法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