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深圳大学附属南山医院分离出的68株粪肠球菌药敏特点,了解万古霉素(Van)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微生物室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分离出的68株粪肠球菌,统计屎肠标本来源、科室分布及药物敏感性情况,采用肉汤稀释法检测Van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分析耐药分离患者临床特点。结果:68例粪肠球菌标本主要来自于中段尿、导管和血液,分别为51%、12%和12%。同时屎肠对Van不敏感株占5.9%(仅4株),最高MIC值为16μg·m L-1,均无Van用药史。结论:在粪肠球菌Van不敏感菌株仍低,需要注意其MIC值动态变化以指导临床Van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深圳大学南山医院临床分离128株屎肠球菌利奈唑胺(LZD)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大学南山医院微生物室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分离出的128株屎肠球菌,采用肉汤稀释法检测LZD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统计分析LZD的MIC值与屎肠球菌标本来源、科室分布及药物敏感性关系及临床特点,并对耐药株进行耐药机制检测。结果:128株屎肠球菌对LZD不敏感株占4.69%(仅6株),最高MIC值仅为16μg·m L-1。主要分布科室为新生儿科(28.13%)、重症医学科(17.97%)、泌尿外科(6.25%)、肝胆外科(14.84%)和呼吸科(2.34%);标本主要来源于中段尿(46.88%)、胆汁(10.16%)、导管(导管、静脉导管和气管导管)(9.38%)和血液(14.06%)。屎肠球菌对氨苄西林、红霉素和呋喃妥因三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比较高,对LZD、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具有较好敏感性。LZD耐药株存在23S r RNA V区基因2576位点变异。结论: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和LZD对屎肠球菌仍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可以根据临床优先选择;耐药机制与23S r RNA V区基因位点变异有关;但散在的耐药株仍能检出提示需警惕其MIC值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深圳大学南山医院临床分离中段尿培养粪肠球菌临床及细菌耐药特点。方法:收集2011至2015年深圳大学南山医院住院尿路感染患者中段尿培养粪肠球菌阳性病例,统计细菌科室分布,对各种常用抗生素药敏分布情况,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基础疾病特点及抗感染治疗效果。结果:共收集148例住院患者中段尿培养粪肠球菌阳性的病例,临床分离中科室最常见的是泌尿外科(59.5%)、肿瘤科(8.1%)、肾内科(5.4%)和新生儿科(5.4%),临床资料分析提示尿路梗阻及尿路功能异常是尿路感染发生最常见的原因。结论:尿路梗塞及功能异常是导致复杂性尿路感染的主要原因,其对氨苄西林和万古霉素具有较好的敏感性,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感染治疗尿路粪肠球菌感染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利奈唑胺(LZD)抗感染治疗过程中患者肠道LZD耐药肠球菌定植情况,为预防耐药肠球菌播散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6年12月深圳大学南山医院住院并使用LZD治疗患者15例,分析患者临床资料,采集用药前后各时间段患者粪便标本,采用选择性培养基筛选肠球菌及LZD耐药肠球菌,E.–test法检测肠球菌LZD药敏,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检测LZD耐药相关基因,包括23S rRNA基因V区、cfr、cfr(B)及optr A基因片段。结果:15例LZD治疗患者多数有长期慢性内科疾病病史或手术史,其使用LZD前均有抗生素使用史。肠道定植肠球菌检出率随着LZD用药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其中2例患者在用药前检出LZD耐药肠球菌,随着用药1周肠道LZD耐药肠球菌亦分离不到,两例患者分离到的LZD耐药肠球菌均检测到optr A基因阳性。结论:LZD治疗患者肠道存在LZD耐药定植肠球菌分离阳性患者,LZD使用可以去除定植菌但定植菌是否具有耐药传播的临床意义有待明确。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痰培养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辅助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痰来源标本分离的2745株病原菌的类别分布和药敏结果。结果:所分离出的2745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占60.55%,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15.48%)、大肠埃希菌(12.71%)、鲍曼不动杆菌(10.02%)、肺炎克雷伯杆菌(8.60%),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较高。革兰阳性菌占21.42%,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0.16%)、革兰阳性杆菌(3.50%)、屎肠球菌(2.00%)、粪肠球菌(1.6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高,对利奈唑胺、替考拉宁、万古霉素敏感。结论:痰培养药敏分析结果提示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多重耐药菌(MDRB)、广泛耐药菌(PDRB)较多,建议根据药敏结果联合、轮转选用抗生素,避免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减少细菌耐药性生成,同时加强耐药菌的监测和管理,控制耐药菌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146株肠球菌的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新一代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及不合理的应用,使得肠球菌的耐药性也不断增强,为了探讨肠球菌的耐药特性,以便给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笔者用万古霉素等14种抗生素测定了146株肠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检测了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突变频率。l材料与方法1.l菌株来源:1996年9月~1998年5月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到146株肠球菌。其中胆汁标本54株,痰液标本38株,尿液标本36株,血液标本12株,其它标本6株。1.2抗生素:环丙沙星为德国Bayer药厂生产,去甲万古霉素、青霉素G等13种抗生素均为国内药厂生产。1.3MIC测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3种抗菌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对临床收集的320株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进行抗菌活性测定,记录其各自的MIC并进行比较。结果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及万古霉素对革兰阳性球菌均有较大抗菌活性,敏感率分别为100.0%,96.0%,96.1%。对MRSE,利奈唑胺的MIC90是万古霉素的2倍,是替考拉宁的4倍。结论利奈唑胺、替考拉宁以及万古霉素对MRSE均有较大的抗菌作用,利奈唑胺对MRSE的抗菌作用优于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是临床革兰阳性球菌严重感染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本地肠球菌属细菌的耐药变化,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3—2008年临床分离之肠球菌属细菌进行耐药趋势分析。结果906株肠球菌属细菌以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为主,占87.86%,高浓度庆大霉素耐药(HLGR)肠球菌分离率为61.41%,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分离率为0.44%,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呈逐年增加趋势;粪肠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为14.07%,而屎肠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达83.33%,对相同抗生素的耐药率屎肠球菌明显高于粪肠球菌。结论肠球菌对f临床常用抗生素以万古霉素最敏感,但青霉素类药物仍不失为治疗粪肠球菌的首选;对于屎肠球菌、HLGR、VRE等感染的治疗,应全面考虑肠球菌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水平,采取联合用药;而实验室对于肠球菌属的正确鉴定、分型、耐药监测以及临床治疗肠球菌感染中有效控制抗生素疗程、缩短平均住院日也是控制肠球菌耐药传播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合理运用抗生素,进行肠球菌对各种抗生素耐药情况分析。方法 采用itek-32系统和GPI鉴定卡(法国生物梅里艾公司)鉴定。结果 肠球菌对四环素、高浓度庆大霉素和高浓度链霉素的耐药性最为严重,耐药率分别为79.31%、55.75%和44.83%;而呋喃妥因、万古霉素、氨苄青霉素最为敏感。结论 根据试验结果屎肠球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均明显高于粪肠球菌。因此,临床标本分离的肠球菌不仅应该要鉴定菌种,而且要尽早进行药敏试验,以合理地选择抗生素治疗,控制由肠球菌引起的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我院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标本来源分布及耐药特点。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7月我院临床分离的不重复金黄色葡萄球菌标本来源、患者临床特点、科室分布及抗生素耐药情况。结果:临床共分离到425株不重复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创口分泌物44株,穿刺液23株,血液19株,以上3类标本来源临床分布首位科室分别是手显微外科、甲乳外科、重症医学科。临床特点分析显示创口分泌物来源和血液来源患者有慢性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慢性肾病)者分别占38.6%和73.7%。临床分布前3位分别是儿科、新生儿科及神经外科。所分离菌株中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28.0%,产β-内酰胺酶菌株占77.1%,抗生素敏感性分析中显示青霉素耐药率最高(99.8%),暂未发现耐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及利奈唑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我院金葡菌感染是临床呼吸道、创口及血流感染分离的重要病原菌,尤其有基础疾病人群易感,目前该类细菌β-内酰胺耐药严重,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及利奈唑胺仍具有较好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肠球菌引起医院感染的特点、临床分布及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肠球菌感染提供指导。方法:应用MicroseanW/A-40细菌鉴定及药物分析系统对从医院感染者标本中分离的306株肠球菌进行鉴定及药敏测定。结果:306株肠球菌属中粪肠球菌205株,屎肠球菌87株,其他肠球菌14株,肠球菌属在各类感染性标本中的分离率以尿液、痰液、伤口分泌物最多,分别占43.2%、23.5%、18.3%。药敏结果显示:肠球菌对红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是46.9%、78.6%、58.6%,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最小,为4.9%。结论:肠球菌属是主要造成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以粪肠球菌多见。肠球菌属存在严重的耐药性,目前,万古霉素对肠球菌属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其次为氨苄西林。  相似文献   

12.
目的阐明体外诱导利奈唑胺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核糖体蛋白位点变异特征。方法收集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质控菌ATCC29213和ATCC25923、1株乳汁来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1株血流感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编号分别为S2、S3、S5和S7菌株,均为甲氧西林和利奈唑胺敏感株),通过体外浓度倍增法诱导利奈唑胺耐药;挑取单克隆,经E-test条测定MIC值,获得各菌株的耐药浓度梯度;提取耐药菌株基因组DNA,PCR扩增核糖体蛋白L3和L4(对应rpl C和rpl D基因),扩增产物经测序后与野生株比较,获得核糖体蛋白对应氨基酸的突变位点。结果经体外多步法诱导利奈唑胺耐药的不同MIC值金黄色葡萄球菌共24株。PCR测序分析4株母株均无变异位点,各菌株L3对应的氨基酸位点不尽相同,S2组菌株L4未见统一的氨基酸位点,余S3、S5、S7各组菌株普遍存在Ala56Asp氨基酸位点变异。结论体外多步法可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利奈唑胺耐药,耐药机制与核糖体蛋白位点突变密切相关,但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突变位点与耐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医院感染肠球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肠球菌的临床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方法用Vitek-32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对肠球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并以“WHONET5”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318株肠球菌中,粪肠球菌占84.3%,屎肠球菌占11.9%,其他肠球菌占3.8%;肠球菌属在各类感染性标本中的分离率以呼吸道分泌物、尿液居多,分别占37.4%和27.0%,其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存在明显差异,屎肠球菌的耐药率高于粪肠球菌,万古霉素耐药菌株占1.9%。结论肠球菌可引起临床各类感染,多重耐药肠球菌分离率及万古霉素敏感性降低菌株不断出现,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本地区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药物敏感性及ST分型特点,揭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本地区的临床规律。方法:收集深圳大学南山医院2010-2015年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138株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90株为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经BD phonixtm 100公司全自动药敏鉴定系统及琼脂稀释法测定其药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检测其管家基因进行多位点测序分型(MLST)分型,并分析其药敏与MLST的关系。结果:32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标本主要来源于痰液、咽拭子、气管分泌物、血液、伤口拭子和脓液,MRSA的检出率为42.07%,阿米卡星、红霉素、环丙沙星、四环素、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48.12%、95.62%、50.37%、65.94%、50.37%,MLST主要流行型别为ST239、ST59、ST1。MSSA红霉素、四环素、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73.65%、40.42%、40.11%,主要型别为ST7、ST59、ST398、ST188。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替考拉宁耐药株。结论:本地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标本来源于呼吸系统,MRSA对呋喃妥因,奎奴普汀,利福平敏感,MSSA对呋喃妥因,奎奴普汀,利福平,阿卡米星,环丙沙星敏感,ST239–MRSA、ST7–MSSA、ST398–MSSA、ST88–MSSA、ST120–MSSA多重耐药(3种或3种抗菌药物以上耐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四肢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和耐药情况。方法:选取紫金县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接收治疗的四肢骨折内固定手术发生术后感染的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取其感染组织标本,送入实验室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观察分析病原菌特点和耐药情况。结果:30例患者的感染组织标本经细菌培养发现呈阳性的有26例(86.67%);26例阳性标本中,共分离出细菌28株,其中2例(7.69%)标本分离出两种细菌。导致四肢骨折内固定手术发生术后感染的病原菌种类主要有:17株(60.71%)革兰阳性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粪肠球菌;10株(35.71%)革兰阴性菌,包括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及黏质沙雷菌;1株(3.57%)真菌,即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8株细菌中,15株(53.57%)为多重耐药菌,其中多数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及左氧氟沙星等药物呈较高耐药性,同时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等药物具有敏感性。结论:四肢骨折内固定手术后容易发生术后感染,引起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阳性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并且其多数为多重耐药菌,对多种临床常用抗生素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因此临床应尽早通过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来明确病原菌类型,及时调整抗生素使用方案,以降低术后感染率,促进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临床送检糖尿病足感染病原菌种类与耐药性,为临床经验治疗糖尿病足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对2017年1月—2018年12月临床送检糖尿病足创面分泌物培养阳性的菌种,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运用WHONET 5.6软件进行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结果219例送检标本有115例检出病原菌,阳性率52.5%,共检出病原菌133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73株(54.9%),革兰阳球菌55株(41.3%),真菌5株(3.8%)。分离的前5位病原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6株(19.5%),大肠埃希菌23株(17.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5株(11.3%)、奇异变形杆菌14株(10.5%)、铜绿假单胞菌13株(9.8%)。药敏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检出率为46.2%(12/26);屎肠球菌的耐药性明显高于粪肠球菌,且检出1株对利奈唑胺耐药的屎肠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60.9%;真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结论医院糖尿病足感染病原菌种类广,耐药性差异大,应加强糖尿病足感染病原菌的检测,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及常见菌耐药性情况,为临床准确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血培养不重复标本2 680例,对细菌和真菌使用API系统进行鉴定,细菌使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真菌使用MIC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2 680份血培养标本中检出病原菌332株,阳性率为11.25%。其中革兰阳性细菌218株,占65.7%;革兰阴性细菌78株,占23.5%;真菌36株,占10.8%。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达到了100%,而肠球菌对常用抗生素表现出高度耐药性,没有发现葡萄球菌及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结论:血培养病原菌分布较广,耐药问题严重并且广谱耐药,对病原菌及耐药趋势变化及时进行监测来指导临床用药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双黄连与氯唑西林钠联用的体内外抗菌活性。方法:用NCCLS肉汤稀释法测定MIC值,按棋盘试验法进行联合抗菌实验,并以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建立小鼠金葡球菌感染模型,观察肺保护作用。结果:双黄连注射液对金葡球菌耐药株的MIC值为50.7mg/ml,与氯唑西林钠联用的抑菌圈直径为(26.2±0.2)mm,FIC指数为0.5,金葡球菌耐药株感染小鼠的存活率为90%。结论:双黄连与氯唑西林钠联用对金葡球菌耐药株具有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对体内感染金葡球菌耐药株的小鼠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创口分离一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全基因组序列特点。方法:将深圳大学南山区人民医院一例创口脓液分离菌株采用BD Phoenix TM100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鉴定;用E-Test试验测定其利奈唑胺(LZD)最低抑菌浓度(MIC)值;扩增细菌提取细菌总DNA,应用多重PCR扩增及DNA测序方法行SCCmec-spaMLST分型;并采用Illumina Miseq结合第三代测序技术分别构建了Illumina Miseq PE文库(~500 bp)和Pac Bio文库(8~10 kb),普通PCR覆盖gap,对获得的测序数据进行质控后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完成该菌株的全基因组完成图绘制。结果:经鉴定此菌株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命名为MS4)。药敏结果显示该菌株对头孢西丁、氨苄西林、甲氧西林、青霉素P、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对利奈唑胺等其余抗菌素敏感。E-Test提示LZD MIC值为0.094 ug/m L。SCCmecspa-MLST分型结果显示该菌株属于III-t 3592-ST59型。MS4基因组包含2709797 bp,GC含量33.5%;通过注释后总共有2475个基因,11个t RNA编码基因,3个完整的r RNA基因编码操纵子,并包括mec A等耐药基因和γ-溶血素、溶血素III、烯醇酶、肠毒素等多种毒力因子,申请获得Genebank号CP009828。结论:完成了一株创口脓液来源MRSA的基因分型和全基因组完成图绘制,为MRSA基因组比对和系统进化发育分析提供了模板序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急性感染性腹泻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13例急性肠炎患者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并对常见的病原菌进行药敏检查,对相关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13例患者粪便标本中分离出203例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151例(74.38%),革兰氏阳性菌46例(22.66%),真菌6例(2.96%)。引起急性感染性腹泻的常见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对亚胺培南(0.66%)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5.30%)的耐药率低,对氨苄西林(86.09%)、头孢唑啉(78.81%)和复方新诺明(90.73%)等高度耐药;革兰氏阳性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最低(0.00%),其次呋喃妥因(2.17%)和利奈唑烷(4.35%)对克林霉素及苯唑西林耐药性较高,达到100.00%;真菌的药物敏感性均较高。结论: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中以革兰氏阴性菌占主导地位,且病原菌分布较广,耐药性增加,临床医师需要加强病原菌的检测和耐药性分析,有针对性地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