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监测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对123例重型颅脑疾病患者进行持续颅内压监测动态观察,同时对照意识、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及GCS评分,为患者争得了抢救治疗时机,提高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现将临床资料和监测护理体会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急性颅脑损伤的发生率日益提高,严重的颅脑损伤极大威胁国民健康水平。急性颅脑损伤后7 d内最主要的致死原因为颅内压(ICP)增高,控制ICP是急性颅脑损伤处理的重要前提。ICP监测可迅速及准确地反应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力情况,有效反应急性颅脑外伤患者的病情变化,现已广泛用于急性颅脑损伤的救治。ICP监测技术主要分为有创性和无创性两大类,无创性ICP监测具有低感染率等一系列优势,有创性ICP监测虽有感染、出血等风险,但由于其能直观反映ICP变化,故目前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颅内压持续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5年5月—2016年3月在我院进行重型颅脑损伤急救的患者112例,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6例,使用常规的神经外科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56例,在进行常规神经外科治疗方式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持续的颅内压监护,根据患者颅内压的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颅内压持续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效果、脱水剂应用时间、剂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概率、预后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重型颅脑患者采取颅内压持续监护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能够获得显著提升,药物使用剂量明显较少,康复速度非常快,能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是一种理想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方式,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4.
1999年1月~2000年2月我科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4例,女4例,男30例,年龄10~66岁,平均28岁,施行开颅手术24例,行气管切开术19例。1护理1.1颅压增高,脑血:与颅脑损伤有关。观察意识状态:通过语言刺激反应、痛刺激反应、生理反射、大小便能否自理及能否配合检查五方面来判断意识状态的程序,通常用GCS评分即睁眼反应、言语反应及运动反应来评估意识损坏程度。生命体征的观察:先测R,后测P,BP,最后测意识,每小时1次。观察神经系统症状:双侧瞳孔大小、形状及对光反应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  相似文献   

5.
4年来,我科对5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持续颅内压监测。同时结合脑灌注压监测,结果表明同时监测颅内压、脑灌注压更能准确地掌握重型颅脑损伤的手术指征,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及调整有科学的指导意义,能准确地判断其预后。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8例患者均为伤后24小时内入院的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男32例,女26例,年龄6~68岁,平均36岁,其中脑挫裂伤20例(1例手术治疗),弥漫性脑肿胀者13例(1例手术治疗),颅内血肿17例(手术15例),原发性脑干损伤8例(均行非手术治疗)。入院时GCS计分:3~5分26例,6…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在重型颅脑创伤中采用有创颅内压(ICP)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将陆丰市人民医院2013年4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4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n=25)与对照组(n=23),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行持续ICP监测治疗。采用国际通用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对两组治疗效果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预后良好率为88.0%,对照组预后良好率为65.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采用颅内动态监测有利于及早诊断颅脑创伤,正确判断患者病情变化,为正确治疗与预后提供准确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颅内压监测下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s TBI)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7月至2016年7月南阳市唐河县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100例s TB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入院后均进行对症处理,观察组加用亚低温治疗,控制直肠温度(RT)为32~34℃,对照组控制RT为36~37℃,均监测患者脑组织氧分压(PbtO_2)与颅内压(ICP),结果:入院时,两组ICP、Pbt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24 h、48 h、72 h、96 h,两组ICP、PbtO_2均降低,观察组入院不同时间点ICP、PbtO_2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ICP监测下亚低温治疗s TBI可快速降低患者ICP,改善其神经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 1997年来用颅脑降温仪为 3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满意 ,它的主要优点是降温可靠方法简单 ,易于掌握 ,安全制冷速度快 ,给临床护理工作减轻了负担 ,带来了方便 ,对患者愈后起到了积极作用。1 临床资料本组 32例 ,男 2 5例 ,女 7例 ,年龄 5~ 76岁 ,平均年龄 39.2岁 ;均为重型脑颅损伤 ,外伤 2 0例 ,脑出血12例 ;经用颅脑降温仪后治愈 2 6例 ,好转 4例 ,死亡 2例 ,治愈率 81.2 %。2 应用讨论2 .1 严重的脑颅损伤使脑组织受到不同程度破坏 ,血管渗透性增加引起脑水肿和脑缺氧 ,不及时处理将会促进颅内压增高的恶性循环 ,积…  相似文献   

9.
重型颅脑损伤病情凶险,进展迅速,复杂多变,并发症多,致残率、病死率高。只有细致地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恰当地处理及全程优质护理服务,才能有效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颅脑损伤持续颅内压监测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颅脑损伤的观察与治疗中,单纯依靠观察神经系统症状或CT、MRI影像学资料判断颅内压(ICP)是否增高,难以估计ICP的实际水平.而ICP监测是利用颅内压测量仪对ICP连续监测并记录,可以对颅内压实行动态观察,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瞬间ICP的变化,据此可帮助诊断,及时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及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颅内压(ICP)监测指导阶梯式治疗应用于中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意义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中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方法评价ICP并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有创ICP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采取个体化阶梯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及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在GOS中的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积极有效的护理,可以保证ICP监测指导阶梯式治疗的效果,对中型颅脑损伤患者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脑外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病,而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危重,常危及生命。因此正确及时的治疗和护理对挽救病人的生命,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将我科自2009年9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25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行颅内压监测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自2001—04~2004-04我科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病人76例,年龄8~82岁.平均39岁;其中男42例,女34例。其中采取气管切开的56例.年龄8~76岁.其中男32例,女24例。气管切开时间伤后1~5天,带管时间10天~6个月。其中36例符合拔管指征而拔管,20例放弃治疗而死亡。  相似文献   

14.
唐媛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1):173-174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静脉输液特点,研究在疾病早期应用深静脉置管的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3年4月,本科的50例临床护理资料,均为急诊入院,在入院早期置入深静脉置管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结果:经过分析临床护理资料,在建立有效静脉通路时,一针成功的有48例,占96%。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及甘露醇等脱水药物后,发生静脉炎的1例,占2%。在抢救中,深静脉较四肢静脉粗大,推注抢救药物后,能最快速度发挥药效,赢得抢救时机。在患者置管期间发生导管部分堵塞的2例,占4%。输入高渗性液体液体及血浆、蛋白等胶体液,液体输完后没有及时更换,导致不时有回血以及护士在封管时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都是造成深静脉堵塞的主要原因。结论:早期深静脉置管目前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护理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存活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便秘、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重度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研究组患者进行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对照组患者不进行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以及其预后格拉斯哥等级评分。结果:进行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没有进行监测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进行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的患者预后总良好率为70.0%,而没有进行监测的患者预后总良好率仅为4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重度颅脑损伤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及时了解患者颅内压的变化情况,有利于采取及时的治疗,并提高患者预后良好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额叶脑挫裂伤患者处理措施对预后的影响,探讨不同类型颅内压(ICP)监测在额叶脑挫裂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73例额叶脑挫裂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9~15分〕,其中68例未使用ICP监测的患者为对照组;56例应用皮层型ICP监测的患者为皮层型组;49例应用脑室型ICP监测的患者为脑室型组。对照组使用经验性治疗控制ICP,皮层型组和脑室型组根据ICP水平进行相应的阶梯式降ICP治疗,脑室型组可通过释放脑脊液途径降低ICP。患者伤后随访1年,比较各组行开颅手术治疗率、1年后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和颅脑创伤(TBI)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析ICP监测在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应用价值。结果:各组患者入院时的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过治疗后全部存活。与对照组比较,皮层型组和脑室型组1年后GOS评分有显著改善,开颅手术治疗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而三组患者颅内感染、肺部感染、脑积水和硬膜下积液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皮层型组和脑室型组1年后G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脑室型组的ICP维持正常水平时间比例和开颅手术治疗率优于皮层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额叶挫裂伤因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出现脑疝并引起严重后果,临床应用ICP监测有利于病情观察并指导治疗,改善患者预后。脑室型ICP监测可更有效控制颅内高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动态脑电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方法对76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和动态脑电检测,随访患者预后情况并研究患者预后情况和脑电图变化的相关性。结果:76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中,脑电图分级越高,GCS评分越低,患者昏迷程度越深。脑电图分级越高,脑电图改变越严重,患者预后越差。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脑电图改变和患者伤情及患者预后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可以用动态脑电监测结果评估患者颅脑损伤程度及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收入阳江市第三人民医院治疗的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采取急救护理模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急救护理模式,观察组给予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比较两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急症科救治时间与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与急诊科救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8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工作中,对患者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可提高院前急救反应速率,缩短急诊科救治时间,而且还可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性胃肠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就诊于我院2017年2月到2018年2月期间, 60例患者实施肠外营养支持为对照组, 60例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供给为观察组。比较营养指标水平和免疫功能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免疫功能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营养指标水平也都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供给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性胃肠损伤有着积极的预防作用,提升免疫能力,降低为肠损伤,具有积极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