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对缺氧缺血性脑病幼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探讨电针对其神经元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d龄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2)、模型组(n=11)和电针组(n=12)。采用左颈总动脉结扎联合缺氧的方法建立缺氧缺血性脑病模型。电针组予电针"百会""大椎",隔日1次,每次20min,连续28d。观察治疗后幼鼠转棒跌落潜伏期、高架迷宫进入开放臂时间、水迷宫逃避潜伏期和逃避距离,高尔基染色法观察幼鼠神经元树突棘的密度。结果:转棒跌落潜伏期和高架迷宫进入开放臂时间,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水迷宫实验,模型组较假手术组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逃避距离增加(P0.05),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减少(P0.05),原平台穿越次数减少(P0.05);电针组较模型组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逃避距离减少(P0.05),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增加(P0.05),原平台穿越次数增加(P0.05)。模型组较假手术组树突棘密度降低(P0.05),电针组较模型组树突棘密度升高(P0.05)。结论:电针可以改善幼鼠缺氧缺血造成的学习记忆能力损伤,其作用可能与调节神经元树突棘密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固本法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区mTOR、PTEN表达的影响,探讨通督调神固本法治疗VD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LY模型组、LY电针组、DMSO电针组,每组6只。采用四血管阻断法(4-VO)复制VD模型。对电针组、LY电针组、DMSO电针组选取"百会""大椎""脾俞""肾俞"进行电针干预,每日1次,25 min/次,治疗两周。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TUNEL法检测大鼠海马中神经元细胞凋亡数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中mTOR、PTEN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平均逃避潜伏期及首次穿越平台时间明显延长(P0.05),模型组海马区凋亡细胞数目明显增多(P0.01)及mTOR表达减少(P0.05),PTEN表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平均逃避潜伏期及首次穿越平台时间明显缩短(P0.05),LY模型组、LY电针组平均逃避潜伏期及首次穿越平台时间均无差异(P0.05),电针组凋亡细胞减少(P0.01),LY电针组、LY模型组凋亡细胞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组mTOR表达增加(P0.05),PTEN表达减少(P0.05);LY模型组与LY电针组比较,平均逃避潜伏期、首次穿越平台时间、凋亡细胞数、海马区mTOR及PTEN表达均无差异(P0.05);与LY电针组相比,DMSO电针组平均逃避潜伏期及首次穿越平台时间均有所缩短(P0.05),海马区凋亡细胞数减少(P0.01)及mTOR表达增加(P0.05),PTEN表达减少(P0.05)。结论:通督调神固本法改善了VD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海马中mTOR蛋白的表达增加,而PTEN蛋白的表达减少,减少了细胞凋亡数,对受损的神经元细胞起到保护作用,这可能是通督调神固本法治疗VD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观察预电针对D-半乳糖诱导的阿尔茨海默病样病理大鼠早期病理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预电针组,模型组及预电针组大鼠予D-半乳糖连续腹腔注射7周(120mg/kg/天)。预电针组大鼠自造模第一天起予电针百会、肾俞治疗,频率50Hz,电流1mA,留针20min,每日1次,共治疗7周。正常组、模型组大鼠在预电针组干预时进行相同的抓取捆绑,1次/天,20min/次,共计7周。造模及治疗结束后行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区突触后致密带厚度和突触间隙宽度,采用高尔基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区树突棘密度,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大鼠中缝背核区PHF-1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检测各组大鼠中缝背核区GSK-3β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水迷宫实验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目标象限探索时间显著缩短(P<0.01),出现学习记忆能力损伤;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突触后致密带厚度显著减小(P<0.01),突触间隙宽度与正常组相比无差异(P>0.05),树突棘密度显著降低(P<0.01),且中缝背核区PHF-1、GSK-3β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P<0.01)。与模型组比较,预电针组大鼠水迷宫实验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目标象限探索时间显著延长(P<0.01),海马CA1区突触后致密带厚度显著升高(P<0.01),树突棘密度显著升高(P<0.01),中缝背核区PHF-1、GSK-3β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P<0.01)。结论 预电针可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样病理大鼠突触结构可塑性损伤及中缝背核区神经原纤维缠结病理沉积,从而改善认知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滋补脾阴方药对糖尿病脑病大鼠脑组织PDHE1α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改善糖尿病脑病大鼠认知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糖尿病脑病组和滋补脾阴方药组,每组5只。采用高脂饮食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注射法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于STZ注射后第7、12、16日分别进行空腹血清胰岛素(FSI)检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胰岛素耐量试验(ITT)。滋补脾阴方药组给予滋补脾阴方药灌胃,其余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共16d。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和皮质PDHE1α蛋白表达。结果糖尿病脑病组大鼠随机血糖、FSI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OGTT结果显示,糖尿病脑病组大鼠从30 min开始,各时间点血糖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大鼠(P0.01),且120 min血糖仍高于0 min血糖。ITT结果显示,糖尿病脑病组大鼠血糖下降速率低于空白对照组。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第3日起,糖尿病脑病组大鼠逃避潜伏期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出现空间记忆能力损伤;滋补脾阴方药组大鼠第3、5日逃避潜伏期较糖尿病脑病组明显缩短(P0.05,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糖尿病脑病组大鼠海马和皮质PDHE1α蛋白表达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P0.05),滋补脾阴方药组大鼠PDHE1α蛋白表达较糖尿病脑病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糖尿病脑病认知功能损伤可能与PDHE1α蛋白表达降低有关,滋补脾阴方药可能通过提高脑组织PDHE1α蛋白表达改善糖尿病脑病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在补阳还五汤促进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修复中的作用。方法:运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将造模后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补阳还五汤(BYHWD)组和补阳还五汤联合Cx43抑制剂(BYHWD+Gap26)组,另设假手术对照组。在术后第1、3、7天对各组大鼠进行横木行走测试(BWT)和自发交替反应测试(SAB test);第7天取各组大鼠脑组织,采用高尔基染色法观察海马CA1、CA3和DG区神经元基、顶树突的长度,节点数,终末分支数以及树突棘密度的改变;采用免疫荧光法以CD31表达量计算海马CA1、CA3和DG区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与模型组比较,BYHWD组大鼠衡木行走测试评分降低(P0.05,P0.01),自发交替反应测试相对交替率升高(P0.05,P0.01);神经元树突长度、节点数、终末分支数以及树突棘密度大体呈增长的趋势;海马CA1、CA3和DG区MVD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P0.01)。相较于BYHWD组,BYHWD+Gap26组第7天大鼠横木行走测试评分更高(P0.05),自发交替反应测试相对交替率更低(P0.05);神经元树突长度、节点数、终末分支数以及树突棘密度大体呈下降的趋势;海马CA1、CA3和DG区MVD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补阳还五汤可通过星形胶质细胞Cx43促进神经元修复和血管再生,从而改善脑缺血再灌后的神经功能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天麻素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天麻素组和针药联合组,每组10只。腹腔注射D-半乳糖联合双侧海马注射β淀粉样蛋白1-40制备AD大鼠模型。电针组和针药联合组给予"百会""大椎"、双侧"足三里"穴电针刺激,每次30min,1次/d,连续4周;天麻素组和针药联合组腹腔注射天麻素注射液,每日1次,连续4周。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尼氏染色观察海马CA 1区神经元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A 1区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同源蛋白1(SIRT 1)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子(PGC-1ɑ)的表达。结果: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平台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穿台次数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与天麻素及联合使用均可降低AD大鼠的逃避潜伏期(P0.05),提高平台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P0.05),增加穿台次数(P0.05);针药联合组的效果优于电针组及天麻素组(P0.05)。尼氏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CA 1区神经元数量减少,排列紊乱;各治疗组CA 1区神经元数量较模型组明显增多,排列规则。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CA 1区SIRT 1和PGC-1ɑ阳性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天麻素组CA 1区SIRT 1和PGC-1ɑ阳性表达水平升高(P0.05);针药联合组的表达水平高于电针组和天麻素组(P0.05)。结论:电针与天麻素均能够改善A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且电针联合天麻素的效果更为显著,提示其可能通过上调海马SIRT 1和PGC-1ɑ蛋白的表达,发挥对AD大鼠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针神庭、百会穴对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O)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8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针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其中电针组和模型组采用Longa改良线栓法制备MCAO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左侧颈动脉后缝合。电针组于造模后24 h取神庭、百会穴进行电针干预,20 min/次,1次/d,连续7 d;模型组、假手术组不做任何干预。于干预第1天、第7天对3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于干预第1天、第3天、第7天对3组大鼠进行平衡木实验评分;于干预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进行定位航行实验,比较3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于干预第7天进行空间探索实验,比较3组大鼠穿越平台的次数。结果电针组第7天神经行为学评分高于假手术组,低于模型组(P均0.05);第3天和第7天电针组平衡木实验评分均高于假手术组,低于模型组(P均0.05);逃避潜伏期比较,第3天电针组长于假手术组(P0.05),与模型组无差异(P0.05),第4~6天电针组均长于假手术组,短于模型组(P均0.05);第7天电针组穿越平台次数多于模型组,少于假手术组(P均0.05)。结论电针神庭、百会穴能明显减轻MCAO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平衡能力,增强方向定位和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8.
郭新荣  李婉露  刘宁  马小卫 《河北中医》2020,42(5):731-736,封2
目的观察电针对颅脑损伤(TBI)后认知障碍(CD)大鼠海马磷酸化认知缺陷突触相关蛋白(Syn GAP)的调节作用。方法将80只SD大鼠首先进行水迷宫实验筛选出64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10只、造模组54只。造模组行TBI模型制备,又按照水迷宫实验的逃避潜伏期成绩,从用时由多到少依次筛选出3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17只、电针组17只。电针组大鼠予电针治疗;空白组、模型组大鼠,每日抓拿1次,常规消毒相应治疗穴位,同样方法固定。比较各组大鼠水迷宫实验结果;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海马区脑组织大体形态结构;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海马区脑组织超微结构;采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区脑组织中Syn GAP含量。结果第1~12次水迷宫实验,模型组、电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均较空白组延长(P0.05);第8~12次水迷宫实验,电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均较模型组短(P0.05)。模型组大鼠90 s内经过原平台所在区域次数少于空白组(P0.05);电针组大鼠90 s内经过原平台所在区域次数多于模型组(P0.05);电针组与空白组大鼠90 s内经过原平台所在区域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光镜下大体形态结构、电镜下超微结构均有改善。Western Blot检测模型组大鼠海马区脑组织Syn GAP相对含量低于空白组(P0.05),电针组大鼠海马区组织Syn GAP相对含量高于模型组(P0.05)。免疫组化检测模型组大鼠海马CA1、CA3、DG区Syn GAP的累积光密度值(IOD)均低于空白组(P0.05)。电针组大鼠海马CA3、DG区Syn GAP的IOD均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电针治疗TBI后CD可能参与了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调节,能够改善海马区脑组织超微结构,增加海马CA3、DG区Syn GAP含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百会""大椎""肾俞"对SAMP8小鼠学习记忆与海马神经元NMDA受体NR2A和NR2B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机制。方法 6月龄SAMP8小鼠2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同龄正常老化SAMR1小鼠12只为对照组。电针组电针"百会""大椎""肾俞"30d。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神经元NR2A和NR2B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1),跨越原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1),海马神经元NR2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NR2B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0.01),跨越原平台次数明显增加(P0.05),海马神经元NR2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NR2B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结论电针能改善SAMP8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电针抑制海马神经元NMDA受体NR2A的表达和促进NMDA受体NR2B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6、IL-1β、空腹血糖(FBG)、胰岛素抵抗水平及骨骼肌IRS-1 Ser~(307)、GLUT4蛋白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电针足三里、三阴交、脾俞及胃脘下俞穴治疗2型糖尿病的可能机制。方法:以7只雄性ZL大鼠作为空白组,14只雄性ZDF大鼠随机分为2型糖尿病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各7只)。干预4周,每周末检测空腹血糖,4周后取血清,放免法检测TNF-α、IL-6、IL-1β及胰岛素,取骨骼肌进行Western Blot检测IRS-1 Ser~(307)、GLUT4蛋白表达,并计算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结果:电针组、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TNF-α、IL-6、IL-1β水平均显著升高(P 0.05);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TNF-α、IL-6、IL-1β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电针组、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空腹血糖均显著升高(P 0.05);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空腹血糖水平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电针组与空白组比较,骨骼肌IRS-1 Ser~(307)、GLUT4蛋白表达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骨骼肌IRS-1Ser~(307)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 0.05),而GLUT4蛋白表达明显提高(P 0.05);电针组、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大鼠胰岛素抵抗指数水平明显提高(P 0.05);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清胰岛素抵抗指数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电针可调节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炎性因子、IRS-1 Ser~(307)、GLUT4蛋白表达,其可部分解释电针对IR以及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及作用途径。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通过缓解2型糖尿病大鼠氧化应激状态,保护骨骼肌细胞线粒体正常形态结构,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的机制。方法:选取14只Zucker糖尿病肥胖大鼠(Zucker diabetic fatty rat,ZDF)及7只非糖尿病大鼠(Zucker lean,ZL)为研究对象。将成模后ZDF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每组各7只,ZL大鼠为空白组,干预4周,每7天测其空腹血糖。4周后取血清,以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 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血糖、ROS、MDA、SOD、HOMA-IR显著升高(P<0.05),T-AOC、SOD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血糖明显改善(P<0.05),T-AOC升高(P<0.05),MDA 、ROS下降(P<0.05);通过均值比较分析,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SOD有所升高,HOMA-IR升高;通过电镜观察,模型组线粒体结构损伤明显,电针组模型组受损程度小。结论:电针可通过降低ROS、MDA,增加SOD 、T-AOC水平减少OS,从而保护骨骼肌线粒结构,进而降低HOMA-IR,改善IR,以控制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左归降糖解郁方对糖尿病并发抑郁症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以及海马JNK、Bcl-2、Bax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糖尿病并发抑郁症大鼠海马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料灌胃联合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继续给予28 d慢性应激建立糖尿病并发抑郁症大鼠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及左归降糖解郁方高、中、低剂量组。末次给药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大鼠逃避潜伏期时间,Western blot检测海马JNK、Bcl-2、Bax蛋白表达;RT-PCR检测JNK、Bcl-2、Bax基因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JNK、Bax蛋白及基因表达明显上升,Bcl-2表达明显下降(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左归降糖解郁方高剂量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JNK、Bax蛋白及基因表达均明显下降,Bcl-2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左归降糖解郁方能明显改善糖尿病并发抑郁症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海马神经元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糖脂清方提高2型糖尿病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保护海马神经元的作用。方法:SD雄性大鼠,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加链脲佐菌素(30 mg·kg-1)腹腔注射制作2型糖尿病模型。将造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糖脂清高、中、低(12,6,3 g·kg-1)剂量组,另设正常组。连续灌胃8周后进行水迷宫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处死取材。苏木-伊红(HE)染色观察海马组织病理形态学结构,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检测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糖脂清方能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P0.05,P0.01),明显缩短逃避潜伏期,增加穿越平台次数、原平台游泳路程及游泳时间(P0.05,P0.01);显著改善海马组织病理情况,更加显著地降低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指数(P0.01)。结论:糖脂清方可以显著降低高糖高脂饮食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诱导的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减少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并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P35/P25-细胞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CDK5)-Tau蛋白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电针防治AD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2只。采用双侧海马注射Aβ_(25-35)复制AD大鼠模型。治疗组电针"百会"和双侧"肾俞"穴,每次15 min,每日1次,共10 d。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组织P35/P25、CDK5、Tau5蛋白分布及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上述蛋白及Tau蛋白Ser199和Ser202位点的磷酸化表达水平。结果:在可视平台实验中,各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与搜索路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隐蔽平台实验中,与对照组比较,假手术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和搜索路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平均逃避潜伏期和搜索路径较对照组、假手术组明显延长(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平均逃避潜伏期和搜索路径明显缩短(P0.05)。在空间探索实验中,与对照组比较,假手术组穿越原平台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穿越原平台的次数较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显著减少(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穿越原平台次数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P35/P25、CDK5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01);治疗组P35/P25、CDK5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01)。各组间Tau5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的结果趋势一致。模型组大鼠海马区Tau蛋白Ser199和Ser202位点的磷酸化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1,P0.05);治疗组Tau蛋白Ser199和Ser202位点的磷酸化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电针刺激可能通过影响大鼠海马区P35/P25-CDK5-Tau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从而延缓AD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治疗前后糖尿病认知障碍大鼠海马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Tau蛋白表达及β淀粉样蛋白(Aβ)含量的变化,探讨电针改善糖尿病认知障碍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相关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9只。采用高脂高糖饲料饲养结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法复制2型糖尿病认知障碍大鼠模型。电针组针刺“后三里”“内庭”“胰俞”,同侧“后三里”“内庭”连接电针仪,每次20 min,每日1次,每周6次,连续4周。干预后检测大鼠随机血糖,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逃避潜伏期,ELISA法检测海马组织中Aβ1-42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中Tau、NF-κB p65蛋白相对表达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海马组织中Tau、NF-κB p65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随机血糖、逃避潜伏期、Aβ1-42含量及Tau、NF-κB p65蛋白与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随机血糖、逃避潜伏期、Aβ1-42含量及Tau、NF-κB p65蛋白与mRNA的相对表达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对吗啡戒断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及前额叶皮质NR2B(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R2B亚单位)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药物戒断后学习记忆损害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模型加针刺组(针刺组)及模型加电针组(电针组),每组各9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逐日增量法背部皮下注射盐酸吗啡注射液,末次注射后3 h给予纳络酮快速戒断,建立吗啡戒断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选取双侧"肾俞""足三里"穴,分别采用针刺及电针方法治疗,15min/次,1次/日,连续6 d。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应用Western Blot及RT-PCR测定前额叶皮质NR2B蛋白与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水迷宫定位航行测试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及电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电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与针刺组比较,电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空间探索测试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及电针组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穿越平台次数增多(P0.05),电针组显著增多(P0.01)。前额叶皮质NR2B蛋白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蛋白表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电针组蛋白均升高(P0.01),电针组表达高于针刺组(P0.01)。前额叶皮质NR2B mRNA表达,戒断后大鼠表达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表达上调(P0.05),针刺组上调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和电针均可以改善戒断后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且电针效果优于针刺治疗,其机制可能与对前额叶皮质脑区NR2B表达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7.
《针刺研究》2009,34(3)
目的:探讨电针抗癫痫的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电针组。除正常组外,其它3组均制作戊四唑慢性点燃癫痫模型。电针组电针"百会"大椎",尼莫地平组腹腔注射尼莫地平。记录各组大鼠治疗后痫样波发作潜伏期及痫波密度,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内Ca2+的荧光强度。结果:电针组脑电痫样波发作潜伏期较模型组明显延长(P<0.05),痫波密度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变小(P<0.05)。模型组大鼠海马神经元Ca2+荧光强度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电针组Ca2+荧光强度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尼莫地平组Ca2+荧光强度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电针可调节戊四唑点燃型癫痫大鼠脑电及海马内Ca2+含量,电针的抗癫痫作用可能与之有关。  相似文献   

18.
Dai W  Li WD  Lu J 《针刺研究》2010,35(5):330-334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接受电针刺激后海马神经元凋亡的情况和JNK信号转导通路的变化,探讨电针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方法:65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空白电针组、模型组、电针组、百优解组。采用慢性应激结合孤养的方式造模。电针组给予电针"百会""印堂"穴,每次20 min,每日1次,共治疗21 d;百优解组给予百优解1.8 mg/kg灌胃治疗,共21 d。采用旷场实验进行行为学评价;采用AnnexinV-FITC流式细胞凋亡检测方法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采用免疫印迹技术半定量检测JNK碱性磷酸酶活化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3 min内水平穿越格数、竖立次数均明显低于空白组(均P0.05);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3 min内旷场实验各指标电针组、百优解组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电针组和百优解组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率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JNK磷酸酶活化水平,模型组高于空白组(P0.05),电针组、百优解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空白电针组各指标的变化与空白组相似(P0.05)。结论:电针可能通过有效地抑制JNK磷酸酶活化,同时抑制海马神经元凋亡而改善慢性应激抑郁大鼠的行为学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行为功能及海马CA3区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将144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西药组,每组36只,每组按干预时间分为7d、14d、21d3个亚组,各亚组12只。除空白组外,余组采用慢性温和不可预见性应激加孤养的方式建立抑郁大鼠模型,且干预治疗均与造模同时进行,电针组采用疏密波刺激"神庭""百会"穴,西药组采用灌胃给药氟西汀,每日1次。通过旷场试验(open-field test)、糖水消耗试验和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行为学及海马CA3区神经元突触的变化。结果:在实验第7、14、21d,模型组大鼠open-field test评分、糖水消耗量、体质量均较空白组明显降低(均P0.01),实验第14、21d,电针组、西药组大鼠open-field test评分、糖水消耗量、体质量均较模型组明显提高(P0.01,P0.05);实验第14、21d,模型组大鼠海马CA3区突触数量均较空白组明显减少(均P0.01),电针组、西药组大鼠海马CA3区突触数量均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1,P0.05);模型组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细胞从实验第7d开始出现相对固缩、变形,突触结构融合、界限不清,21d时上述改变显著,电针组、西药组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细胞14d开始得到改善,21d时明显恢复近正常水平,突触结构恢复近正常水平。结论:电针参与海马CA3区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调节,并对抑郁症症状改善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电针对抑郁大鼠前额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哺乳动物雷帕霉素复合物1(BDNF/mTORC1)通路蛋白、突触相关蛋白表达和树突棘密度的影响,探讨电针促进突触可塑性改善抑郁的可能机制。方法:健康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和东莨菪碱组,每组9只。以慢性不可预测温和应激联合孤养的方法构建抑郁大鼠模型。电针组予电针"百会""印堂""合谷""太冲",20 min/次,每日1次,持续14 d;东莨菪碱组予腹腔注射东莨菪碱(25μg/kg),每16 h注射1次,持续14 d。采用糖水偏好实验、新环境抑制进食实验观察各组大鼠的糖水偏好率、延迟进食时间;Western blot法检测前额叶BDNF/mTORC1通路蛋白和突触相关蛋白PSD95、Synapsin I和谷氨酸受体1(GluR1)的表达水平;高尔基染色法检测前额叶第Ⅴ层椎体神经元顶树突棘总密度以及成熟型、不成熟型和丝状伪足型树突棘密度。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糖水偏好率显著降低(P<0.001),延迟进食时间明显延长(P<0.001),前额叶BDNF、mTORC1、磷酸化mTORC1(p-mT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