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分期辨证取穴针刺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治疗作用以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28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46例(采用分期辨证取穴针刺法治疗)和对照组142例(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观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并判断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均可显著降低患者不同分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0.01),降低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含量(P〈0.01),其中治疗组治疗后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急性期和恢复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58%,明显高于对照组(83.8%,P〈0,05)。结论:分期辨证取穴针刺法可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液流变学,提高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Barthel指数的影响。方法:将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治疗组26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内科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针刺取肩髑、曲池、合谷、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行热补针法,留针20min,共治疗3星期。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星期进行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BarcheH旨数评定量表评估。结果:治疗组显著进步14例、进步12例;对照组显著进步6例、进步11例、无进步7例,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比较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Banhel指数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71.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减少(P〈0.05),Banhel指数评分明显增加(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Barthel指数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7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疏血通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疗效。结果:治疗15d后,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在针刺基础上配合疏血通治疗脑梗死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患者后遗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针刺对急性脑梗死后血浆NO及NOS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针刺对急性脑梗死后患者血浆NO及NOS含量的影响。方法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50例,常规组60例,常规组采用药物对症治疗。针刺组则在药物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7日后观察疗效。结果与结论急性脑梗死后NO、NOS先增高,48h达峰值,7日后NO达谷值,显著低于正常水平(P〈0.05),NO与NOS呈显著正相关(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改善(P〈0.05,P〈0.01),但针刺组较常规组更明显(P〈0.05)。  相似文献   

5.
针刺对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对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的疗效,寻找临床治疗的较好方法。方法:按照随机化和多中心的试验原则,将入选病例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51例),治疗组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康复治疗,均每周5次,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7.27%,对照组为64.71%,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两组治疗后急性期入组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的疗效好于恢复期入组患者,针刺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对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优于单纯的康复治疗,且早期针刺介入治疗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通腑开窍法针刺治疗伴便秘的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伴便秘的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7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对照组37例,分别采用石学敏中风单元疗法中常用的通腑开窍法针刺进行治疗。结果:第一疗程后排便间隔时间、排便速度、排便难度积分改善情况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0.05);第二疗程后各症状积分改善情况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0.05)。治疗第一及第二疗程后便秘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通腑开窍法针刺治疗伴便秘的出血性中风患者具有改善通便,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针刺配合埋线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埋线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99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常规治疗加针剌、常规治疗加针剌配合埋线进行治疗。结果三组间总疗效、治疗前后肩痛程度积分、肌力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显示:治疗后三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常规治疗加针刺组与常规治疗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剌配合埋线组与常规治疗加针剌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配合埋线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具有良好疗效,比常规治疗加针刺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通过随机对比方法观察单纯调和阴阳法针刺和其配合早期拮抗肌群针刺干预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探讨早期针刺治疗中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对60例中风偏瘫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共治疗4周后,观察其Ashworth评分、CSI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ADL—Barthel指数评分的变化。结果:上述四项评分在治疗4周后,治疗组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表明在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调和阴阳法针刺配合早期拮抗肌群穴位针刺与单纯调和阴阳法针刺对于脑卒中偏瘫均有疗效。与单纯调和阴阳法针刺组相比,其配合早期拮抗肌群穴位针刺对偏瘫肢体痉挛的发生和程度,疗效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传统保健穴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60例,随机分成2组,其中治疗组(传统保健穴组)30例,对照组(常规针刺组)30例,疗程30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变化。结果:在神经功能缺损方面,两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比较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较对照组同型半胱氨酸下降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传统保健穴能够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且提高生活盾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对气虚血瘀型脑梗死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B组):针刺治疗,每组各5O例,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A、B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FIM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A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FIM评分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治疗对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养心益肝汤对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期患者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292例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54例(采用养心益肝汤和常规康复治疗)和对照组138例(采用常规康复疗法),观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治疗前后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含量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TG、TC、LDL-C、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养心益肝汤可显著调节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期患者血脂代谢,改善血液流变学,显著提高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2.
针刺在中西医结合中风单元中对偏瘫康复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在中西医结合中风单元中叶偏瘫康复的促进作用。方法:将120例中风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A、B、C组,每组40例,3组分别采用基础治疗加针刺治疗、康复治疗、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在第1和第2疗程后对患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第l疗程后,各组患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有较明显的增加(P〈0.05),A、C组明显优于B组(P〈0.05),C组又稍优于A组;第2疗程后,各组的患肢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有更明显的增加(P〈0.05)。C组又优于A、B两组(P〈0.05),而A、B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针刺和康复治疗对中风恢复期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均有明显、持续的促进作用,针刺起效更快,两者结合运用的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巨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观察组在醒脑开窍基础上采用巨刺法结合康复训练。结果:两组在Ashworth、CSI痉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评分指数方面,治疗后与治疗前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提高(P〈0.01),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显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巨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性偏瘫疗效明显,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14.
袁军  李梅  张素钊  王耀民  宁沛  孙翔    康国辉 《河北中医》2014,(11):1669-1671
目的观察予午流注针法配合辨证取穴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0例采用子午流注配合辨证取穴针刺治疗,对照组80例采用辨证取穴针刺治疗,2组均10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变化。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2组治疗后TC、TG、LDL—C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P〈0.01,P〈0.05),且治疗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子午流注针法配合辨证取穴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致残率,改善血脂代谢。  相似文献   

15.
针刺督脉穴为主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穴为主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督脉组(A组)、传统针刺组(B组)、单纯药物组(C组),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治疗前后的血清CRP测定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3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CRP含量均有减少,与自身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B组治疗后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其中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督脉穴为主可以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偏瘫后肩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经络辨证针剌治疗,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肩关节疼痛、上肢运动功能均明显改善(P〈0.01),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P〈O.01)。结论:针刺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17.
席银平 《河南中医》2013,(12):2102-2103
目的:观察开窍通络针法联合醒脑静、清开灵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开窍通络针法联合醒脑静、清开灵治疗。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肌力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生活能力状态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结论:开窍通络针法联合醒脑静、清开灵治疗中风偏瘫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合格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对照组各31例,1疗程后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观察血脂的变化。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治疗中风气虚血瘀型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脑梗通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脑梗通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0例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脑梗通汤。均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25%,对照组为76.25%(P〈0.01);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通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针刺颅骨缝区(头针)对急性脑梗死(CI)痰证患者血清丙二醛(MDA)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针刺颅骨缝区(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等)加药物(B组)和单纯药物(A组)治疗急性CI痰证患者各20例,对照观察患者血清MDA含量变化。结果治疗前后A组血清MDA含量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血清MDA含量降低差异显著(P〈0.01),治疗后B组血清MDA水平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差异显著(P〈0.05,P〈0.01),B组较A组更明显地降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P〈0.05)。结论头针加药物治疗性脑梗死痰证患者比单纯药物治疗,能更有效降低血清丙二醛的含量,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