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传统开颅与钻孔引流及尿激酶溶解术两种治疗方式对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颅内压的影响.方法 将112例老年高血压性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开颅术和钻孔引流及尿激酶溶解术治疗,60例患者采用传统开颅术,52例采用钻孔引流及尿激酶溶解术.同时在出血对侧行侧脑室置管,进行侧脑室颅内压监测.采集术后即时、24h、72 h、1周的颅内压(ICP)值,统计分析.结果 虽然开颅组与钻孔引流组均有ICP的增高,但二者IC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降低颅内压力方面开颅术与钻孔引流及尿激酶溶解术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开颅术与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后颅内压的影响,为临床HICH后选择合理的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HICH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开颅组(n=60)和钻孔组(n=60),开颅组采用开颅手术治疗,钻孔组采用钻孔引流术结合尿激酶溶解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即时、24h、72h和1周时颅内压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即时颅内压均增高,术后72h达峰值,术后1周开始下降。开颅组颅内压在各时间点均低于钻孔组(P0.05)。结论开颅手术治疗HICH在降低颅内压力,减少脑组织损害方面优于钻孔引流术。但开颅手术由于存在创伤大等缺点,因此应在术前综合考虑患者全身状况、出血部位、血肿量等因素,再选择合适的术式,但不管何种术式,均以降低脑出血患者病死、病残率,改善生存质量为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锥颅留置Codman颅内压脑室导管(Codman Microsensor)加注入尿激酶持续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根据头颅CT显示血肿部位,选择血肿最厚层面为中心点,局麻下锥颅,留置Codman颅内压脑室导管引流高血压脑出血,监测颅内压,根据颅内压监护仪显示结果指导脱水药物剂量,术后通过导管注入尿激酶5万~10万U,闭管1 h后开放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24例。结果 24例患者中血肿消失18例,血肿残留的<10 m L 2例,术后颅内压监测颅内压>40 mm Hg,改为开颅清除血肿的3例,死亡1例。结论锥颅留置Codman颅内压植入导管加注入尿激酶持续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能方便的观察患者颅内压的变化指导用药,防止经验用药的盲目性,而且可以通过颅内压导管注入尿激酶引流血肿,是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颅骨钻孔尿激酶溶解引流术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患者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4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给予颅骨钻孔尿激酶溶解引流术治疗,B组给予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效果的差异。结果与A组相比较,B组总有效率较低,病死率较高,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颅骨钻孔尿激酶溶解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比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更具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钻孔引流微创联合术后尿激酶溶解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40例HICH患者,按数字随机表法分组,各20例.对照组行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以钻孔引流微创术联合尿激酶溶解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HICH中采用钻孔引流微创联合术后尿激酶溶解治疗可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钻孔引流并开颅血肿清除救治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收治的90例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开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先行快速钻孔血肿引流,随后给予开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经治疗6个月后采用格拉斯哥转归量表(GOS)评价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理想治疗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24h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结论钻孔引流并开颅血肿清除救治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可快速缓解颅内压,降低病死率,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高血压脑出血采用钻孔引流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10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引流组(55例)和开颅组(52例)。引流组患者采取钻孔引流术治疗,开颅组患者采取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预后效果。结果术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引流组患者NIHSS评分为(9.56±1.38)分,低于开颅组的(15.46±3.6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73%,高于开颅组的76.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钻孔引流术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开颅血肿清除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钻孔引流联合尿激酶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率、脑残留血肿体积及颅内压的影响。方法:1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数字表法分成治疗B组和治疗A组,每组75例。治疗A组予以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治疗B组予以钻孔引流术加用尿激酶治疗,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B组(总有效率97.33%)的临床疗效较治疗A组(总有效率86.67%)更高(P<0.05);干预后治疗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治疗A组(P<0.05),术中出血量低于治疗A组(P<0.05);治疗B组血肿清除率较治疗A组高(P<0.05),而脑残留血肿体积与颅内压较治疗A组更低(P<0.05));治疗B组应用钻孔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干预后出现感染、再出血及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治疗A组(P<0.05)。结论:钻孔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较好,能提高血肿清除率,降低颅内压水平和脑残留血肿体积,改善预后,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9.
钻孔引流尿激酶溶解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钻孔引流尿激酶溶解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钻孔引流尿激酶溶解术治疗3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3个月按ADL分级Ⅰ级6例,Ⅱ级12例,Ⅲ级7例,Ⅳ级6例,Ⅴ级4例,死亡1例.结论 钻孔引流尿激酶溶解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0.
王明海  黄武  杨劲松  吴臣义  刘芳 《江苏医药》2012,38(15):1796-1797
目的探讨传统开颅与钻孔引流两种治疗方式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121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血量30-80ml。于基底节区分别进行钻孔引流术(A组,59例)或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B组,6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再出血以及术后6个月病死率和致残率。结果 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41.4±5.3)min vs.(126.0±16.2)min](P<0.05);A组远期疗效优于B组。但两组再出血率及病死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中、小量高血压脑出血,且颅内压不是很高的患者,钻孔引流术在手术时间、远期疗效上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ICH)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疗效。方法回顾采用CT立体定向穿刺引流、微创开颅及骨瓣开颅血肿清除三种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78例,按照GCS评分和血肿量各分为三组,对不同术式和疗效对比分析。结果高血压脑出血CT立体定向穿刺引流组预后良好74例(59.6%),微创开颅组预后良好48例(56.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瓣开颅组病死率21.7%(15例)。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三种术式各有其特点,CT立体定向穿刺引流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及时有效解除脑受压的特点,是一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微创钻孔引流术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2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施以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施以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总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38.21±2.16)min、住院时间(13.96±0.99)d均短于对照组的(74.25±4.33)min、(18.22±0.67)d,总出血量(24.23±3.25)ml少于对照组的(78.31±5.33)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2.68±3.31)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22.45±0.32)分均优于对照组的(24.26±3.61)、(17.64±1.33)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微创钻孔引流术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且预后理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选择传统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选择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  相似文献   

14.
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选择及预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更合理更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采用单盲研究方法,根据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血肿量、血肿部位等选择穿刺血肿抽吸引流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显微手术、常规传统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手术。结果本组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160例,3个月生存134例。ADL评级:Ⅰ级31例、Ⅱ级45例、Ⅲ级41例、Ⅳ级12例、Ⅴ级5例。疗效优于普遍报道。结论根据病情个体化选择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方式能有效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缩短康复时间。定向穿刺血肿抽吸引流术方法简单有效、创伤小、康复时间短、神经功能保留较好。血肿量较大合并脑疝患者行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及骨窗减压能有效挽救生命。显微镜下手术能减轻手术创伤、保护神经功能、减少再出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HICH)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将2009年4月至2011年10月到我院心脑血管外科就诊的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采用立体定向术式组及小骨窗开颅术式组,每组各50例,随访3个月后观察患者的术后血肿清除率、患者病死率及进行日常生活的能力。结果术后3个月立体定向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小骨窗开颅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立体定向方式进行治疗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明显好于小骨窗开颅组(P<0.05)。结论立体定向方式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利用3D打印导板引导下快速锥颅软通道穿刺治疗中少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10月滨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行快速锥颅软通道穿刺治疗的124例中少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中男性29例,女性33例,年龄(56.9±2.4)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立体定向引导穿刺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效果.方法 针对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本院收治入院的中等量(血肿量25~60 ml)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9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两组;研究组47例患者采用立体定向引导穿刺引流术联合尿激酶,对照组42例患者予以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组间意识状态改善、术后1周血肿清除率、术后(3 d、7d)血肿残余量、神经功能缺损改善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研究组术后处于清醒状态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周血肿清除率为(91.35±10.35)%,高于对照组的(68.96±9.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术后同一时间组间血肿残余量比较,研究组明显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立体定向引导穿刺引流术结合尿激酶治疗,能够显著改善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意识状态,快速清除血肿,恢复神经功能,且术后并发症也较少,值得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徒手锥颅微创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5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资料。对徒手锥颅微创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进行总结。结果头皮出血10例;硬膜外出血4例;穿刺通路出血9例;再出血24例;颅内感染1例;低颅压3例;气颅5例;死亡2例。结论徒手锥颅微创引流术并发症少,是目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老年与青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水平差异,以指导老老年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4月至2010年6月高血压科住院的18岁≤年龄≤30岁患者49例作为青年组,≥80岁患者31例作为老老年组.2组患者均做诊室血压测量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进行比较.结果 青年组患者诊室测量的舒张压明显高于老老年组[(102±14)mm Hg(1mm Hg=0.133 kPa)比(80±14)mm Hg.P<0.05],老老年组中单纯收缩压升高者明显多于青年组[19例(61.3%)比0例,P<0.01].青年组24 h平均舒张压、24 h平均心率、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均高于老老年组[(81±11)mm Hg比(67±10)mm Hg,(73±11)次/min比(64±15)次/min,(75+28)mm Hg比(59±25)mm Hg,(66±25)mm Hg比(55±23)mm Hg,P<0.05或P<0.01],而24 h脉压低于老老年组[(11±2)mm Hg比(24±4)mm Hg,P<0.01].结论 老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舒张压、心率低于青年患者,脉压高于青年患者,单纯收缩压升高者明显多于青年患者.老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应该进行降压治疗,降压药可以首选钙离子拈抗剂和利尿剂.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difference of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levels between very elderly and young hypertensives. Methods Eighty inpatients in hypertension department at Anzhen Hospital were enroll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age;the young group(49 cases, with age≤30 years old)and very elderly group(31 cases, with age ≥80 years old). Both groups had clinical blood pressure tests and 24-hour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tests, and the outcome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 DBP) in the young group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very elderly group[(102 ±14)mm Hg(l mm Hg =0.133 kPa)vs(80 ±14)mm Hg, P< 0.05]. People simply elevated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of the very elderly group is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young group[19 cases(61.3% ) vs 0(0.0% ) , P <0. 01]. The 24 h mean DBP, 24 h mean heart rate, day mean DBP and night mean DBP in young group are higher than the very elderly group[(81 ±11) mm Hg vs(67 ±10) mm Hg, (73 ±ll)beats per minute vs(64 ±15)beats per minute,(75 ±28)mm Hg vs(59 ±25)mm Hg,(66 ±25)mm Hg vs(55 ±23)mm Hg, P<0.05 or P<0.01] , but mean pulse pressure is lower than the very elderly groupf (11 ± 2)mm Hg vs(24 ±5)mm Hg, P<0.01]. Conclusions The DBP and heart rate in the very elderly patients a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young patients, while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very elderly patients than that in the young patients. The very elderly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should have antihypersive treatment and calcium antagonist as well as diuretic should be the first choi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