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刘素萍 《山西建筑》2008,34(5):102-103
通过对隔震垫技术工作原理及特点的分析,对隔震技术在7层砖混住宅中应用的优越性及在实际工程设计中的使用情况和效果作了阐述,提出了隔震技术在7层砖混住宅中应用的实用性、合理性、可行性及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2.
张嘉熙  陈家弘 《住宅科技》1999,(6):32-35,48
在诸多的隔震方案中,摩擦滑移键隔震装置是较经济的,适宜于在量大面广的砖混结构建筑中应用。通过使用摩擦滑移隔震装置的九层砖混结构住宅试点工程实例,经动力分析和模型试验,显示其明显的减震能力,探讨了滑移键合理布置及结构构造措施,提出了摩擦滑移键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3.
《城市开发》1995,(11):31-32
新技术新成果国内首创隔震大开间住宅西安市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隔震大开间住宅”研究课题由西安市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负责主持,得到了西安地区部分大专院校及云南、山东等设计单位的协助,历时七年研究试验,于1993年11月全部完成。在云南大理市(9度地震设防)...  相似文献   

4.
黄伟  丰定国 《工业建筑》2005,35(12):47-50,79
以砖混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基底滑移隔震方法,对未采取特殊构造措施的大开间模型砖房进行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在试验中,适量调整影响隔震效果的多种参数,定量或定性分析各参数的影响,并对结构滑移隔震机理和特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1 概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开间住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体系的多层住宅可满足大开间住宅的结构要求,但其造价比普通砖混结构住宅高出三分之一左右,而传统的砖混结构体系多层住宅抗震能力较差,横墙间距受到一定限制.无法满足大开间住宅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隔震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隔震技术设计,隔震产品生产、检测、施工以及隔震产品设计标准日趋成熟。目前,隔震技术在中低层砖混结构上应用广泛,但在与各种新的复杂建筑结构体系结合的过程中存在难点,复合隔震结构以及新型材料在隔震技术上的应用成为趋势。论文总结整理了国内外现有的隔震建筑,剖析了隔震技术的应用实例,对其各项参数进行了比较,在地震作用中,隔震建筑表现良好;比较了国内隔震产品的优势和局限性;最后对国内外关于隔震技术的规范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隔震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预测了隔震技术的发展前景和未来趋势,对工程建设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叠层橡胶隔震器是目前国际上发展较快的一种新型隔震器,而砖混结构是我们觉的结构形式,本文针对具有叠层橡胶隔震器的砖混结构,引入退化经滞迟理论分析了叠层橡胶隔震器的滞回特性曲线,研究了隔震顺对砖混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基础隔震密肋壁板大开间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微分型滞回恢复力模型模拟隔震支座的恢复力特性,通过对基础隔震密肋壁板大开间结构动力性能的分析表明,采用隔震技术可以有效降低上部密肋壁板大开间结构的地震反应,使其既达到抗震设防的要求,又满足建筑功能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传统抗震设计方法存在的诸多问题。介绍了在8 度地震区,Ⅲ类场地上七层半砖混结构采用橡胶钢板隔震技术设计应用的实例及其隔震效果。  相似文献   

10.
陈玲  王勇 《建筑技术》2002,33(5):359-360
乌鲁木齐市为抗震设防8度地区 ,该市每年的住宅建设中有80 %以上为砖混结构 ,其墙体多、自重大、结构刚度大、自振周期短、抵抗地震灾害的能力差 ,因此提高砖混结构房屋的抗震能力极为重要。1999年乌鲁木齐市西郊头屯河区新疆钢铁集团公司砖混住宅建设中 ,采用夹层橡胶隔震垫的隔震新技术。本文以99 -26号楼为例 ,叙述夹层橡胶隔震垫的隔震作用。1工程概况99 -26号住宅楼为7层砖混结构 ,建筑面积4120m2,长56m ,宽9.8m ,有地下室 ,建筑物高度21.8m ,Ⅱ类场地 ,设防烈度为8度远震。该工程中共设置96个…  相似文献   

11.
结合某多层"自定义"钢结构住宅工程,采用基础隔震体系及非隔震体系,对结构抗震性能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分别以El centro波、天津波(南北向)、合成人工波为地震动输入求解结构的动力响应;对结构延性需求进行分析,用两个自由度的Bouc-Wen滞回模型进行非线性动力分析,对其生命周期成本进行简要分析。结果表明:渐于成熟的隔震技术同样适用于钢结构体系。该钢结构住宅考虑隔震设计后,在满足承载力要求的前提下,隔震层有效控制了上部结构振动,结构地震响应有效降低,层间加速度反应大大减小,建筑物的安全性能得到保证,满足了住宅结构对舒适性的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2.
摘要: 为将橡胶支座隔震技术应用到在我国村镇低矮砌体结构房屋,在室内地坪以上设置隔震层,设计和制作了隔震与非隔震结构模型试件,对其进行振动台对比试验。模型选取未设置构造柱圈梁的两层砖砌体结构,采用1/2的缩尺比例制作。通过对隔震和非隔震结构模型的动力特性、加速度反应、层间位移反应、层间剪力和结构剪重比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低矮砌体结构隔震技术的减震效果,验证了相应构造措施的适用性。振动台试验表明:隔震结构模型在峰值加速度800gal(相当于10度设防)的地震波激励下,没有开裂和破坏,支座复位情况良好;设置隔震层可有效降低结构的自振频率,对加速度、层间位移、基底剪力的减震效果明显,在输入峰值加速度400gal的地震波时,顶层加速度减震率达67%,层间位移减小率为34%,基底剪力减震率达68%;随着地震动强度的增加,隔震结构的减震效果呈增加趋势。研究结果为低矮砌体结构民居隔震技术的应用和相关标准的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溧阳市燕山南苑二期7号楼砌体结构住宅楼进行了基础隔震设计,采用时程分析法对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隔震结构在大震作用下仍处于弹性工作状态,结构由传统抗震设计的“大震不倒”提高到了“大震不坏”,具有优越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4.
多层砌体填充墙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砌体填充墙沿框架层不连续布置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进行了3榀两层单跨砌体填充墙框架结构模型、1榀单层单跨砌体填充墙框架结构模型、1榀两层单跨框架结构模型和1榀单层单跨框架结构模型的对比试验,分析了各试件的破坏特征、滞回曲线、骨架曲线、位移延性、刚度退化、承载力退化和耗能性能等抗震性能指标。结果表明:无论是单层单跨还是两层单跨的砌体填充墙框架结构,其水平峰值荷载和初始刚度比相应的纯框架结构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且其刚度退化程度比相应纯框架结构要缓慢;砌体填充墙的存在提高了框架结构的抗侧刚度和水平峰值荷载,使框架结构的变形由剪切型逐渐转变为弯剪型;砌体填充墙参与了结构的滞回耗能,填充墙框架的位移延性和累积耗能能力明显优于框架;砌体填充墙沿框架层不连续布置会引起框架结构层间侧移刚度和层间受剪承载力发生突变,影响框架结构的破坏形态,但由于砌体填充墙参与了框架结构的滞回耗能,故其仍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5.
宿迁市府苑小区综合楼隔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宿迁市府苑小区综合楼位于 8度区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 3 0 g ,为 6层底部框架砌体结构 ,平面呈三折线形。工程采用基础隔震技术进行结构设计 ,隔震层由橡胶隔震支座、滑移支座、粘滞消能器组成。对隔震体系空间模型的时程分析表明 :采用基础隔震措施可显著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 ;设置粘滞消能器能较好地解决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和限制隔震层位移之间的矛盾 ,有效地消除结构的扭转效应  相似文献   

16.
大开间约束砖砌体结构模型的拟静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大开间砖砌体结构采取在砖砌体中增设钢筋混凝土墙中柱和水平条带的加强措施。通过大比例模型试验,探讨大开间约束砖砌体结构的破坏形态,研究其抗剪承载力、变形能力和恢复力特性;论证了在7度区采取此项加强措施后七层大开间结构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可满足相应的抗震设防要求。  相似文献   

17.
结合宿迁市通成山庄住宅基础隔震设计 ,讨论了在并联复合隔震体系中由于隔震支座的不均匀沉降引起的托墙梁的附加弯矩 ,并给出了附加弯矩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8.
隔震技术应用于建筑结构中日趋成熟,其在振动控制效果以及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较传统抗震结构具有显著优势。隔震构造是影响隔震结构减震性能的重要因素,国内的工程应用表明隔震构造的设计与应用不被重视。全面综述了国内外隔震建筑构造的设计与应用现状,总结了目前隔震构造设计与应用方面存在的不足,为隔震构造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同时通过国内现有的隔震建筑构造相关设计成果及存在问题的阐述,讨论了我国隔震构造技术研究的下一步发展方向,研究成果对隔震构造技术的完善和隔震建筑减震性能的更有效发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介绍了基础隔振技术在结构抗震中的应用,给出了铅芯橡胶隔震支座的有限元模型和求解基础隔震动力方程的非线性方法,并结合实际工程,进行了大跨度凯威特网壳结构的基础隔震分析研究,可以得到,设置隔震系统之后,结构的自振周期明显增长,降低了结构的地震荷栽作用。上部结构的位移有所增大,符合隔震特征,但是需要注意结构的整体稳定性,结构的加速度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对于下部结构的作用明显减小,可以对实际工程提供参考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