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我国肝细胞癌(HCC)的主要病因,高病毒载量是影响HCC发生、发展及预后的重要因素。针对HCC的各种治疗均有激活HBV的可能性,治疗的同时联合抗病毒治疗有利于抑制病毒的再激活,促进肝功能的恢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针对HCC的治疗后持续的抗病毒治疗有利于抑制病毒复制,减少肿瘤复发与转移,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并改善生活质量。抗病毒治疗是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的最基本病因治疗,在HCC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运用核苷(酸)类药物(NAs)治疗已取得良好抗病毒效果,并降低了肝细胞癌(HCC)发生的风险,故研究人员推测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HCC患者术后应用NAs亦有可能获益。2004年来有关HBV相关性HCC根治性手术后应用NAs疗效的研究不断增多,这些研究的气泡图系统汇总结果显示:HBV相关性HCC术后应用NAs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HBV相关性HCC患者HBV-DNA阳性,应给予NAs治疗;初始治疗者优先选用强效高耐药屏障药物,且应密切监测HBV耐药情况;对于拉米夫定耐药患者可加用阿德福韦酯或换用恩替卡韦长期治疗。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是可预防、可治疗的疾病,抗病毒治疗是慢乙肝的根本治疗方法。核苷(酸)类药物是抗病毒的一线药物,抗病毒治疗应防止耐药,临床尽量选用作用强、耐药低的药物。治疗过程中须视情况及时改变治疗方法与疗程。  相似文献   

4.
运用巢式聚合酶锭反应检测36例经外科手术治疗的肝细胞癌(HCC)2的肝癌组织或癌周组织中的丙型肝炎病毒(HCV)RNA,并检测血清中的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来显示HCC患者中HCV和HBV的感染情况。,同时收集一般临床资料。结果表明36例HCC2中,HCV感染者13例(36.1%),HBV感染者30例983.3%),两者重叠感染者12例(33.3%),并发现HCV、HBV重叠感染者较仅HB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在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我国近年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和《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版)》都强调了肝癌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4版)》也注意到抗病毒治疗可延缓HCC的发生。目前国内外对肝癌抗病毒治疗的具体实施和评价尚无统一认识。有鉴于此,中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肝细胞癌与乙型肝炎病毒活跃复制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肝癌病人的HBV-DNA测定,了解其HBV复制状态,及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原发性肝细胞癌57例及同期住院的HBV阳性非原发性肝细胞癌57例,采用实时全自动荧光定量聚合酶反应(PCR)技术,定量检测其HBV-DNA负荷量. 结果:HBV活跃复制在观察组和对照组阳性率分别是64.9%(37/57)和22.8%(13/57)(OR=6.26,P<0.01).结论:原发性肝细胞癌仍存在HBV活跃复制状态,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HBV-DNA可作为HCC发展和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开发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一直是个热点。本文通过检索相关医药文献,对近几年来此类药物作一比较和评价,尤其对核苷类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着重介绍。  相似文献   

8.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很常见的恶性肿瘤,流行病学和临床病理学研究发现其多发生在肝脏原有病变的基础上。在中国,长期慢性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HCC发生的主要危险因子。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CSC)理论认为HCC的起始细胞(tumor initial cell,TIC)是CSC,但其中的机制尚不明确,特别是CSC在HBV相关HCC 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本文就肿瘤干细胞在HBV相关HCC发病中的机制及CSC标志物在临床诊疗和预后评估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9.
<正>乙型肝炎病毒(HBV)属于高变异率病毒,任何个体感染的HBV都以准种(quasispecies)形式存在HBV基因组具有异质性特点是其生存进化的必然结果,适应准种的组成和准种的进化情况,影响着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临床转归,并与抗病毒治疗反应及耐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亚型与肝细胞癌(HCC)临床病理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多重PCR对89例已行手术治疗的伴HBV感染肝细胞癌患者进行HBV基因亚型分型,并比较不同基因亚型患者临床及病理学特征.[结果]89例肝细胞癌患者中,感染C1亚型HBV者49例(55.06%),感染B2亚型者35例(39.33%),感染C2亚型者5例(5.61%).B2亚型患者术前甲胎蛋白(AFP)和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平均水平、子灶形成和包膜不完整的发生率、血管侵犯比例均高于C1亚型患者(P=0.002,P=0.007,P=0.046,P=0.029,P=0.044).但C1亚型患者肝组织纤维化分期高于B2亚型患者(P=0.022).[结论]感染B2亚型HBV的HCC患者肿瘤侵袭性较强,复发风险较高,C1亚型者肝纤维化较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RFA)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癌(HCC)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HBV相关HCC患者RFA术前、术后3 d、术后1个月肝功能指标,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肝功能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RFA术后3 d、1个月肝功能异常率分别为87.1%(122/140)、25.7%(36/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肝功能 Child-Pugh C 级患者 RFA 术后1个月肝功能异常率为81.8%,明显高于 A、B 级患者(19.5%、23.1%,P均<0.05);消融范围≥3针者术后3 d肝功能异常率为96.2%(51/53),明显高于消融范围≤2针者(81.6%,P <0.05)。乙肝表面抗原(HBsAg)、HBV DNA、甲胎蛋白(AFP)阴性与阳性组,是否合并门脉癌栓的不同分组,RFA术后3 d、1个月的肝功能异常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FA虽是微创技术,但在短期仍有不同程度的肝损伤。 RFA术前应积极评估患者肝功能、术后密切监测肝功能变化,加强保肝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和C基因启动子基因变异与肝细胞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29例慢性乙型肝炎(CHB),2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LC),26例HBV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HBV前C区G1896A和BCP区A1762T/G1764A的变异情况。结果HCC组和LC组前c区G1896A和BCP区A1762T/G1764A变异率均显著高于CHB组(P≤0.005),HCC组和LC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和前c区基因变异与肝细胞癌、肝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肝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寻找肝癌新的治疗策略显得尤为迫切。基因治疗途径(依赖遗传物质转染细胞如溶瘤病毒、抑癌基因、自杀基因、编码抗血管生成因子基因、小干扰RNA(siRNA)和免疫调节分子基因)为肝癌治疗提供了富有希望的治疗途径,并且已经在肝癌和转移性肝癌的动物模型中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评估,治疗的载体和基因的多样性,单独或联合应用基因治疗的途径可能在控制肝癌生长方面产生有利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才袁  刘洵祺  李国军  胡曼莉  黄湘荣 《西部医学》2023,35(11):1652-1656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肝细胞癌血管生成及侵袭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1月本院收治的75例肝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合并HBV感染分为感染组(n=44)及未感染组(n=31)。收集临床基本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34表达水平,分析微血管密度变化。分析VEGF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HBV感染与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HBV感染与肝细胞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 HBV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患者VEGF、CD34、微血管密度水平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VEGF表达阴性组对比,VEGF表达阳性组微血管密度水平明显升高(P<0.05)。HBV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在不同年龄、性别、甲胎蛋白、肿瘤直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HBeAg表达、TNM分期、包膜浸润、Edmondson分级、侵袭转移及术后复发转移率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乙型肝炎(hepatitis B virus,HBV)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hepatitis C vims.HCV)核心抗原(HCVAg)和p53赁白的表达。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例肝硬化,78例HCC及癌旁肝组织HBsAg、HCVAg和p53蛋白的表达。结果肝硬化,HCC及癌旁肝组织中HBsAg、HCVAg、HBsAg并HCVAg和p53蛋白表达率分别为75.0%、40.0%、25.0%、20.0%;9.07%、6.4%、2.6%、87.2%;80.8%、44.9%、29.5%、21.8%,3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HCC与癌旁肝组织之间HBsAg、HCVAg、HBsAg并HCVAg和p53蛋白阳性表达率甜显著性差异(P〈0.01)。在肝硬化和HCC无肝艇化组,p53蛋白表达与HBsAg阳性率显著相关(P〈0.01)。HCC合并肝硬化组p53蛋白表达与HBsAg、HCVAg、HBsAg并HCVAg阳性率显著相关(P〈0.01)。结论HCC的发生与HBV和HCV的感染密切相关,肝细胞癌变是一个长期的、多因索作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p53基因的突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病毒(HBV)诱导肝细胞癌(HCC)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HBV促进HCC发生、发展的途径主要包括HBV DNA整合至宿主肝细胞基因组从而影响整合位点的基因功能、形成致癌作用的截短蛋白、造成宿主基因组的不稳定,HBV基因组S、C、X区基因突变,HBV X基因编码的HBx蛋白激活原癌基因、抑制抑癌基因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HBV诱发HCC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HCC预防、早期预测及术后辅助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CP)和前C区基因变异及HBV基因型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HCC)的关系.方法 通过DNA扩增、基因序列分析检测44例慢性乙型肝炎(CH),39例活动性肝硬化(LC),34例HCC患者血清HBV S基因序列,确定其基因型,测定HBV CP和前C区序列,确定其变异状况.结果 HCC、LC患者CP双变异(nt 1762A→T和1764G→A)发生率(82.4%、71.8%)显著高于CH患者(45.5%)(P<0.01、P<0.01);HCC、LC患者C基因型检出率(70.6%、69.2%)显著高于CH患者(43.2%)(P值均<0.05).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CP双变异、C基因型与HCC、LC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癌术后肝内复发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 年1 月-2013 年6 月四川省人民医院107 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术后发生肝内复发 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复发后抗病毒治疗情况分为抗病毒组(68 例)和对照组(39 例)。比较两组患者 复发后累积生存时间、复发后6 个月乙型肝炎-DNA(HBV-DNA)、乙型肝炎病毒e 抗原(HBe-Ag)及 甲胎蛋白(AFP)水平。采用Kaplan-Meier 法统计两组患者的2 年生存率,Cox 回归模型分析与患者复发后 2 年生存率相关的因素。结果 抗病毒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4 个月(15.6 ~ 26.1 个月),对照组的中位生存 时间为14 个月(11.2 ~ 20.3 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抗病毒组1 和2 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 79.71% 和39.12%,对照组1 和2 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8.41% 和1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过 正规抗病毒治疗6 个月后,抗病毒组患者的HBV-DNA 拷贝数低于对照组(P <0.05)。Cox 多因素分析显示: 原发肝癌的组学分化程度、复发肿瘤≥ 2 cm 及抗病毒治疗是影响肝癌患者肝内复发后2 年生存率的主要因素。 结论 对存在抗病毒治疗指征的肝癌术后肝内复发患者采用正规的抗病毒治疗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有积极的 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英民  王洪  周瑛  胡庭阳 《浙江医学》2009,31(4):412-413,41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乙肝病毒(HBV)再激活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行TACE术后的中晚期肝癌患者并发HBV再激活的临床特点,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BV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子。结果TACE术后出现HBV再激活者27例,其中HBeAg和HBV—DNA阳性者18例;HBeAb和HBV—DNA阳性5例;HBeAb阳性,HBV—DNA阴性者2例;HBeAg阴性、HBV—DNA阳性者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HBsAg阳性、HBeAg阳性和HBV—DNA阳性是HBV再激活的危险因子,其比数比分别为8.66、26.44和58.03;95%可信区间分别为8.6~16.8(p〈0.05)、9.8~22,6(p〈0.01)和995~95.6(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95%可信区间为995~2266(P〈0.01),提示HBV—DNA阳性为HBV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HBV—DNA阳性、HBsAg阳性和HBeAg阳性为原发性肝癌患者行TACE术后HBV再激活的危险因素,其中HBV—DNA阳性为HBV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20.
程晓光  张振华  王长泰  俞舒  李旭 《安徽医学》2015,36(9):1058-1060
目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 CHB)与HBV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中乙肝表面抗原( HBsAg)和HBV DNA载量情况。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403例CHB及肝细胞肝癌( HCC)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滴度,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403例患者按照临床诊断分为CHB组(209例)和HCC组(194例)。结果 CHB组:血清HBsAg 滴度≥250 IU/mL者占89.00%;HBV DNA≥1000 copies /mL者占88.40%。 HCC组:血清HBsAg滴度≥250 IU/mL者占79.90%;HBV DNA≥1000 copies /mL 者占67.70%。两组HBsAg≥250 IU/mL患者的比例差异、HBV DNA≥1000 copies/mL 患者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HB相比,HBV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HBsAg、HBV DNA载量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