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以重庆红粘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重庆红粘土在不同应力路径加荷条件下的应力-应变关系的分析研究,运用“土的本构关系图象程序”对重庆红粘土本构关系,进行了四种本要模型验证,认为非线性弹性成都科技大学K-G模型和殷宗泽双曲服面弹塑性模型能反映重庆红粘土应力-应变关系的本构模型,提出了相应的模型参数。  相似文献   

2.
损伤力学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很多学者建立了一大批基于不同条件的、适合不同材料的、考虑不同环境影响的各式各样的岩土损伤本构模型。根据研究损伤的方法不同,本文将这些损伤本构模型大体分为三类:宏观损伤本构模型、细观损伤本构模型和统计损伤本构模型,并对其进行评述,指出了当前损伤本构模型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魏民  杜荣强 《安徽建筑》2015,22(3):151-153
在已有混凝土受压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对不同实验条件下同等级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曲线进行分析,得到混凝土在不同工作环境下的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域,选取域的上、下边缘值作为结构分析的本构基础。用ANSYS软件对相同配筋条件下不同本构关系的同等级混凝土的钢筋混凝土梁进行分析,以考察钢筋混凝土梁在相同受力条件下抗弯等性能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普通砖砌体受压本构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伟荣  施楚贤 《建筑结构》2006,36(11):77-78,53
从普通砖砌体的受压试验结果出发,借鉴混凝土本构模型,全面描述了普通砖砌体受压的本构关系。同时采用5次多项式的数学模型,用一条曲线反映普通砖砌体受压的应力-应变全过程,对比结果表明该模型是可行的,能满足工程计算和有限元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土体本构模型剖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体本构模型剖析殷宗泽(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南京,210098)1引言土体具有许多复杂的变形特性,如剪胀性、各向异性、受应力路径影响等。即使对同一种土,在同一位置,施加相同的应力增量,其应变增量也未必相同。土体变形的这种复杂性是在复杂受力状态下表...  相似文献   

6.
张磊  孙树林 《山西建筑》2007,33(10):142-143
通过编程计算分析比较了e—lgp和双曲线两种模型修正土体一维固结理论的优劣,并结合具体算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用e—lgp模型修正正常固结土比较简单,使用超固结土时麻烦,并指出双曲线模型更能反映土体本构关系对固结性状的影响且对超固结土也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7.
周建廷  刘元雪 《岩土工程学报》2007,29(11):1636-1641
基于连续介质力学基本概念得出岩土损伤复合体理论的应力–应变合成一般模式,简化得出岩土各向同性损伤复合体理论的应力–应变合成模式,建立了岩土各向同性损伤本构模型。提出了岩土各向同性损伤本构模型的数值求解法。通过对一个算例分析,加深了对岩土损伤机理的认识。计算分析认为:串联假设不适用于岩土体;严格意义上,并联假设不适用于岩土体;当应力较小时混合体的应力–应变关系与理想原状岩土类似,与重塑土差异较大,应力较大时,应力–应变关系特点与应力路径有关。  相似文献   

8.
孟伶俐  王哲 《工业建筑》2006,36(Z1):875-879
分别基于经典弹塑性理论和界面理论建立混凝土的本构模型,此两种模型都能保证在单调加载条件下应力-应变曲线是光滑的,在峰值点处严格遵守强度准则的要求,在下降段有稳定的变化趋势。能够描述从柔性到脆性的破坏过程中,体积压缩与膨胀的特性,与试验数据相比较,模拟的结果令人满意。并且通过对两种模型的模拟计算分析,提出了边界面模型与经典塑性力学模型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广义非线性强度理论将材料的强度特性分解为4个相互独立的因素,由4个材料参数分别描述,在主应力空间内的强度面连续光滑,存在连续的偏导数。将广义非线性强度理论作为屈服函数,以塑性剪应变作为硬化参数,将塑性剪应变与剪应力之间建立分段函数关系,采用非关联流动法则,建立混凝土材料的三维弹塑性本构模型。本构模型中各参数意义明确,通过材料试验结果对本构模型的验证表明,所建立的三维弹塑性本构模型可较好地描述混凝土材料的三维变形与强度特性,进一步可用该材料模型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多维非线性受力分析,为结构设计和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应力空间变换——岩土本构描述的一条新途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岩土类摩擦型材料的极限状态线限制了岩土体应力状态的变化范围。岩土体应力状态靠近极限状态时,岩土体塑性剪切变形越来越大,趋以破坏,而离开极限状态线时,结果刚好相反,这是岩土次生各向异性的一种反映,从岩土类材料极限状态线导致的各向异性出发,提出了应力空间变换的思想,以重塑土为例,以修正剑桥模型屈服面的中心为映射中心,导出了重塑土的应力空间变换,应力增量变换的公式,并考虑了应力洛德角的影响,通过应力空间变换,为岩土类材料本构描述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使屈服面,边界面只能在允许的应力空间中运动(等向硬化或运动硬化),合理地反映了岩土体次生各向异性与应力路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了有效地描述软岩的软化特征,首先推导了以压为正统一强度理论表达式,该理论可以考虑材料拉压强度不等及中间主应力效应,适合岩土工程界以压为正的使用习惯以及岩土材料拉压强度不等的特性;其次推导了以压为正统一强度理论π平面的极限线;第三,基于推导的π平面的极限线,结合Yin-Graham模型,推导了软岩的三维统一弹黏塑性本构模型表达式。根据针对取自日本石川县能登半岛端部的硅藻质泥岩所进行的不同围压、不同加载速率条件下的应变控制式和应力控制式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资料确定了模型参数,进行了弹黏塑性数值模拟分析。并与三轴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软岩三维统一弹黏塑性软化本构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非常接近,可以很好地模拟软岩的应变软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岩石疲劳本构模型对循环加卸载次数敏感性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无法准确描述残余变形与疲劳损伤进程的关系。在蠕变与疲劳试验基础上,通过对岩石蠕变和疲劳的时间(循环次数)与变形归一化,分析验证了两者间存在某种"同源性"。运用流变理论描述疲劳荷载下岩石变形全过程,基于等寿命Gerber曲线方程与Goodman直线方程,提出了通过疲劳寿命与应力关系的方式,定义了一种新的疲劳应力等效方法。用村山黏弹塑性体替换Kelvin黏弹性体,并加入开关函数和岩石完整度参数对Bingham黏塑性体进行改造,建立了一种新的7参数岩石非线性疲劳变形本构模型。该模型能较好地表征疲劳荷载下岩石减速、等速和加速疲劳变形的全过程,其加速疲劳变形段的完整度参数随着循环次数N增加而减小,能够体现疲劳损伤对加卸载次数因素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3.
改进的岩石节理弹性非线性法向变形本构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了已有的几类岩石节理法向变形本构模型,指出以往模型在中应力水平条件下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发生偏离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引入"半值节理最大闭合量应力"σ1/2概念,着重论述了传统的BB模型与经典指数模型本身所固有的数学缺陷。随后,以Malama和Kulatilake(2003)提出的统一指数模型为例,进一步阐明模型改进的必要性,同时分析了该模型因采用对σn/σ1/2项添加幂函数n的修正方式而丢失节理法向初始刚度Kni的物理意义这一不足之处。基于上述研究,根据前人试验数据分析建立单调加载条件下岩石节理法向应力–位移关系曲线的控制微分方程,定义拟节理最大允许闭合量Dmax=ξdmax的概念,提出一种新的三参数本构模型--改进的岩石节理弹性非线性法向变形本构关系,并在数学上严格证明了BB模型与经典指数模型是新模型的两个特例。新模型克服了前述模型数学上的缺陷,弥补了以往模型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发生偏离的不足,且没有因新参数ξ的添加丢失Kni的物理意义。最后采用新模型对他人试验结果进行预测,建议了修正参数ξ的确定方法。模型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进而验证了本文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李静  翟泽冰 《山西建筑》2014,(28):121-122
从Perzyna弹粘塑性本构模型出发,考虑混凝土材料的损伤,推导提出了混凝土弹粘塑性损伤本构模型,通过与相关文献所列实验数据比较,验证推求了所得模型的适用性,指出该模型能够反映出混凝土材料不同的拉压性能、混凝土材料的应变率敏感性、静水压力及中间主应力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胶凝砂砾石料弹塑性本构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建立合理的胶凝砂砾石料弹塑性本构模型,对胶凝掺量60 kg/m3的胶凝砂砾石料进行了三轴剪切排水与加卸载试验研究,结果可描述不同围压下的胶凝砂砾石料的应力–应变特性。基于试验数据及一些专家的研究,确定模型的弹性部分,提出了胶凝砂砾石料的剪切屈服与体积屈服方程,引入广义塑性理论,建立了适用于胶凝砂砾石料的弹塑性本构模型。模型共有9个参数,参数较少且确定简单。利用三轴剪切排水试验数据验证该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其能够较准确地反映胶凝砂砾石料应力应变关系。  相似文献   

16.
基于应变等效假设和真实应力概念的弹塑性损伤理论,在真实应力空间内,结合非线性统一强度模型,以广义塑性剪应变为硬化参数,并同时考虑应力水平对硬化速率的影响,建立了无损状态下岩石材料的弹塑性表达式;在名义应力空间内建立考虑围压对损伤速率影响的损伤演化方程,从而建立了岩石材料的三维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本构模型中各物理参数意义明确,与材料试验结果的对比表明,所建立的三维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可较好地描述岩石材料在多轴受力情况下的变形与强度特性,为岩体工程的复杂非线性受力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加锚层状岩体的本构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加锚层状岩体作为等效连续介质推导了加锚层状岩体的本构方程 ,新的本构模型考虑了节理的剪胀扩容现象和锚杆作用 ,弥补了以往分析中的不足 ,该本构模型可对节理岩体中锚杆的加固作用做出合理的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一种可对同一岩石试样进行单轴压缩和直接拉伸试验的岩石试样试验装置,对5种岩石进行了压缩和拉伸循环加载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其中压缩平均变形模量ECA较拉伸平均模量ETA大得多的3种岩石(ECA/ETA分别等于2,2.5和6),拉伸下的卸载平均模量ETAUN远大于ETA,且ETAUN约等于ECA。因此,虽然这几种岩石压缩下的变形可近似视为弹性的,拉伸下的变形却是非弹性或塑性的。一些研究者对ET<相似文献   

19.
结构面的剪切蠕变特性及本构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岩体结构面的蠕变特性研究对解决岩石力学实际问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结构面的蠕变力学性态往往控制着岩体的时效变形和长期强度,研究结构面的剪切蠕变特性是岩石流变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规则齿形结构面在不同法向应力条件下的剪切蠕变试验,研究了不同角度结构面的剪切蠕变特征,并根据蠕变试验结果,对结构面的剪切蠕变特性进行了描述,对结构面剪切蠕变试验过程中的蠕变速率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结构面在蠕变试验过程中,严格意义下的稳态蠕变是不存在的,常说的稳态蠕变实际上是蠕变速度随时间缓慢减小的近似稳态蠕变过程。最后,提出改进Burgers模型来描述蠕变的剪切蠕变特性,并讨论了改进的Burgers模型对于描述结构面剪切蠕变特性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