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无脑缺血症状的2型糖尿病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频率及分布特征,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 对94例无脑缺血症状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颈动脉超声判断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颅内动脉只分析狭窄,颅外动脉病变包括颈动脉斑块及狭窄.分析各危险因素的影响.结果 55例(58.5%)有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22例(23.4%)发现有颅内动脉狭窄,明显高于颅外颈动脉狭窄或闭塞(3/94,3.2%,χ~2=16.66,P<0.01).大脑中动脉是颅内最常受累的动脉(狭窄率17.0%),占狭窄动脉数的58.5%.48例(51.0%)有颅外颈动脉粥样斑块或狭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和合并高血压是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无脑缺血症状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半数以上有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改变,且与糖尿病病程及合并高血压有关,提示对上述高危患者应常规进行超声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查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危险因素,探讨炎症对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部位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4月诊断与治疗的10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例,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参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标准判断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并分为重度狭窄/闭塞组或对照组以及不同亚组;单因素和多因素后退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11.092,95%CI:2.288~53.774;P=0.003)和血清hs-CRP(OR=1.553,95%CI:1.184~2.036;P=0.001)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危险因素。亚组分析显示,颅内动脉病变(49例)、颅外动脉病变(11例)与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病变(12例;H=0.652,P=0.722),前循环病变(37例)、后循环病变(18例)与前循环合并后循环病变(17例;H=0.283,P=0.868),单支血管病变(41例)与多支血管病变(31例;Z=-0.530,P=0.596)各亚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责任血管病变亚组(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颅内段、颈内动脉颅内段、颈动脉颅外段、椎动脉颅外段、锁骨下动脉)患者血清hs-CRP水平升高比例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2.628,P=0.917)。结论血清hs-CRP可以作为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炎性预测因子。但炎症对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部位和病变数目无明显影响,对不同血管的作用机制可能相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脑主要供血动脉狭窄分布特征。方法对2007-2009年诊治的脑主要供血动脉狭窄92例ICVD患者的临床和DS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主要供血动脉颅外段病变发生率(82.6%)高于颅内段动脉(66.3%);多支动脉及前后循环同时病变的发生率较高(79.3%、57.6%);颈动脉系统常见狭窄部位是颈内动脉颅外段(57.6%)、大脑中动脉(34.8%),椎基底动脉系统常见狭窄部位是椎动脉颅外段(57.6%)、椎动脉颅内段(20.7%)。可干预危险因素越多,颅外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越高,但无显著性差别(χ2=7.1;P=0.069)。结论 ICVD患者以颅外段动脉狭窄多见;颈动脉系统狭窄好发于颈内动脉颅外段、大脑中动脉,椎基底动脉系统好发于椎动脉颅外段。伴不同可干预危险因素组颅内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分布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不同亚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分布的相关性。方法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方法检测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并结合病史、生化指标及影像学提示的病变部位进行综合分析。结果41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率为38.93%(160/411),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率24.09%(99/411)。颈动脉颅外段狭窄者年龄大、吸烟比例高,与无狭窄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0.013);而颅内动脉狭窄者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高于无狭窄者(P=0.005)。411例中皮质梗死49例、皮质下梗死108例、腔隙性梗死72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0例,颈动脉颅外段狭窄者以皮质梗死为主(P=0.001),并且动脉内-中膜层厚度明显增加(P=0.020);而颅内动脉狭窄者以腔隙性梗死更多见(P=0.016)。颅内、外动脉狭窄者的年龄、性别、血糖及血脂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临床和影像学检查所确定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亚型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部位相关,提示发病的原因可能不同。糖尿病与吸烟是引起颅内、外动脉病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PAD)并发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危 险因素以及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PAD患者共155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PAD临床症状根据Fontaine 分类分为I 期无症状,II 期间歇性跛行,II I 期静息痛,I V期足趾溃疡、坏疽。根据经颅多普勒超声 (transcranial Doppler,TCD)结果将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轻中度狭窄(<70%)和重度狭窄 或闭塞(≥70%)。分析颅内/外动脉狭窄在PAD患者中的发生率,PAD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危险因 素以及PAD下肢缺血程度及围手术期卒中发生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 结果 本研究中合并颅内和/或颅外动脉狭窄的PAD患者共99例(63.9%),其中颅外段动脉狭窄与 颅内段动脉狭窄分别为66例(42.6%)和67例(43.2%)。PAD合并颅外段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27例 (17.4%),合并颅内段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4例(2.6%)。年龄[比值比(odds ratio,OR)1.041,95%可信 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4~1.080,P =0.030]和吸烟(OR 2.728,95%CI 1.125~6.619,P =0.026) 是PAD合并颅外段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糖尿病(OR 2.196,95%CI 1.079~4.470,P =0.030)是PAD合 并颅内段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吸烟(OR 3.57,95%CI 1.078~11.411,P =0.037)是PAD合并颅内/外段 动脉重度狭窄的危险因素。与无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相比,PAD合并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更容易发生严重 下肢缺血症状(Ⅱ期和Ⅲ期)(67.2% vs 50.0%,P =0.032)。与轻中度颅外段动脉狭窄相比,PAD合并 颅外段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围手术期卒中(17.4% vs 1.1%,P =0.006)。 结论 PAD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发病率较高,颅内动脉狭窄患者PAD临床症状更严重,而颅外动脉 重度狭窄或闭塞则可能导致围手术期卒中发生率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症状性与无症状性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将418例经脑血管造影检查诊断为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分为有症状组272例和无症状组146例,另随机选择100例脑血管造影检查无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临床特征。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OR=2.435,95%CI=1.816~8.215,P=0.019)、冠心病(OR=4.831,95%CI=2.471~12.908,P=0.007)、高血压(OR=2.375,95%CI=1.178~6.629,P=0.022)、糖尿病(OR=1.723,95%CI=1.117~2.930,P=0.041)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1.966,95%CI=1.218~3.626,P=0.030)均是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吸烟(47.8%vs 36.3%,P=0.024)、冠心病(47.1%vs 29.5%,P=0.000)、糖尿病(24.3%vs 12.3%,P=0.004)、溃疡性斑块(19.5%vs10.3%,P=0.015)及对侧颈动脉狭窄(29.8%vs 20.5%,P=0.042)5个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比较,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更多合并吸烟、冠心病、糖尿病,影像学检查更多表现为颈动脉溃疡性斑块和双侧颈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头颈联合HR-MRI技术,探讨在60岁及以下无传统心脑血管高危因素的人群中,颈动脉几何形态与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寻找MCA粥样硬化的潜在预测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来自60岁及以下无传统心脑血管高危因素患者的150个同侧前循环动脉单位,根据MCA是否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将其分为MCA粥样硬化(+)组和MCA粥样硬化(-)组。分析两组间颈动脉分叉夹角、颈动脉管腔面积比值和颈内动脉颅外段及颅内段的形态分型,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索MCA粥样硬化的独立相关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颈动脉几何形态对MCA粥样硬化的预测效能。结果 与MCA粥样硬化(-)组(113个)相比,MCA粥样硬化(+)组(37个)颈动脉分叉夹角更大[41.2°(28.8°~56.5°)vs. 32.6°(24.7°~46.2°),P=0.026],而流出道与流入道管腔面积比值更大、颈内动脉颅外段形态平滑型更少、迂曲型和扭折型更多、颅内段形态钝角型更少、直角型和锐角型更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分叉夹角与MCA粥样硬化独立相关(每增加10°,OR 1.232,95%CI 1.007~1.507,P=0.042),逐步退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相同(每增加10°,OR 1.276,95%CI 1.050~1.550,P=0.014);ROC曲线显示,颈动脉分叉夹角预测MCA粥样硬化的AUC为0.622(95%CI 0.515~0.730),最佳截断值为37.0°,敏感度为57.5%,特异度为64.9%。结论 对于60岁及以下无传统心脑血管高危因素人群,颈动脉分叉夹角与MCA粥样硬化独立相关,有望成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影像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检查方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前循环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进行评价,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107例50~85岁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发病后2周内完成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及TCD检查。分别记录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组CT/MRI阳性侧和阴性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CCA/EICA)不同回声斑块、斑块大小以及动脉狭窄程度;前循环颅内血管狭窄组CT/MRI阳性侧和阴性侧颈内动脉虹吸段(SCA)、颈内动脉末段(TICA)、大脑中动脉M1段(MCA-M1)、大脑前动脉A1段(ACA-A1)狭窄程度及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不同回声斑块检出率;前循环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组CT/MRI阳性侧和阴性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大脑中动脉M1段及大脑前动脉A1段狭窄程度。结果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组:CT/MRI阳性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和阴性侧比较,不同回声斑块大小及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程度为40%~50%、>50%~70%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两侧狭窄血管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狭窄程度达>70%~90%和>90%时,CT/MRI阳性侧检出率均大于阴性侧(P<0.05)。前循环颅内血管狭窄组:CT/MRI阳性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与阴性侧之间不同回声斑块大小及阳性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虹吸段或颈内动脉末段和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发生率,CT/MRI阳性侧大于阴性侧(P<0.05);大脑前动脉A1段狭窄发生率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组:CT/MRI阳性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70%和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阳性检出率均大于阴性侧(P<0.05);大脑前动脉A1段狭窄血管两侧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一组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程度基本相同,根据斑块回声和溃疡形成与否不能确定动脉-动脉栓塞的"责任斑块";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提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70%,以及TCD提示颈内动脉虹吸段、颈内动脉末段、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50%者,与同侧脑卒中的发生明显相关,二者联合应用有助于确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责任动脉"。  相似文献   

9.
目的发现人群中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分布和颅内、颅外动脉狭窄的患病率。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研究对象2482人,用标准的问卷收集资料,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吸烟状况、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心脏病史,测量血压,检测血糖、血脂并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结果筛查的2482人的应答率为2360人,占95%,所有2360人中,颅内动脉狭窄的患病率是8.1%,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病率是9.2%。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中,性别(P=0.01)、高血压(P=0.04)、糖尿病(P=0.00)在颅内动脉狭窄组和无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因素无显著性差异。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包括内膜增厚,1个或多个斑块形成,管腔狭窄或闭塞)发生率33.4%。结论颈动脉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在中老年健康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在没有任何自觉症状的正常人群中就已经有颅内血管的狭窄,联合应用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和TCD会发现更多的狭窄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内或颅外段狭窄或闭塞导致后分水岭区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cSAH)与前循环急性脑梗死(ACI)的发病机制、影像学特征及治疗,以提高对该类型卒中的认识。方法报道3例颈动脉颅内或颅外段狭窄或闭塞导致cSAH患者的临床表现、CT和MRI所见及治疗。结果 3例患者临床表现以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为主,且均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头颅CT显示病变对侧大脑皮质沟高密度影,并出现新发梗死灶。MRA证实例1病变侧颈动脉颅内及颅外段狭窄,例2病变侧大脑中动脉闭塞,例3病变侧颈动脉颅内段狭窄。结论颈动脉颅内或颅外段狭窄或闭塞导致的急性分水岭区ACI可以cSAH为首发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