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研究了胜利油田新滩地区成藏规律问题。从油气运聚、储盖组合、油藏类型和油气控制因素等方面对馆陶组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该区的储层主要为曲流河沉积砂体,原油来源于周边四个生油洼陷,是通过不整合面、储集层以及断层运移到上覆地层后成藏的。该区具有形成大、中型油气藏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台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勘探程度低,是中国石油公司海外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目标区之一。以构造单元类型为基础,通过对西伯利亚地台油气成藏条件、圈闭类型及油气分布等特征的综合分析初步得出: 控制西伯利亚地台油气分布的因素主要为构造作用及地层与烃源岩发育特征,油气成藏模式主要为自生自储式; 油气藏主要分布于不发育地盾的克拉通内部隆起区及大陆边缘坳陷中,前者的富油气层位主要为文德系-寒武系,后者的富油气层位主要为二叠系-侏罗系; 油气藏类型主要为地层--构造复合型。  相似文献   

3.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油气成藏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宋刚练 《地质与勘探》2012,48(2):415-420
[摘 要] 涠西南凹陷是南海北部湾盆地重要的富烃凹陷之一。本文通过开展涠西南凹陷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得出该区具有优异的成藏条件:流沙港组二段是最主要的烃源岩层,达到好烃源岩的标准;发育石炭系灰岩、古近系长流组、流沙港组三段和一段、涠洲组等多套储集层,其中涠洲组三段和流沙港组一段储层物性最好,具有高孔隙度、高渗透率的特征,属玉类储层;存在始新统流二段及中中新统角尾组上部的大套泥岩两套区域盖层,生储盖组合以下生上储型为主;圈闭类型主要为构造型和地层型或两者的复合,圈闭形成时间与油气充注时间配置较好。最后指出研究区2 号断层和3 号断层之间的洼槽带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4.
仲米虹 《地质与勘探》2019,55(6):1528-1539
扎格罗斯盆地是我国油气公司海外勘探的重要区域。基于最新油气田资料,系统分析了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总结了油气分布规律,并探讨了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扎格罗斯盆地主要发育志留系、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四套主力烃源岩及古近系次要烃源岩,其中白垩系烃源岩贡献最大。碳酸盐岩是盆地的主要储层类型,从二叠系至中新统均有分布,其中上白垩统班吉斯坦(Bangestan)群和渐新统-下中新统阿斯马里组(Asmari)是主力产层;碎屑岩为次要储层,大部分位于土耳其境内的托罗斯褶皱带内。受造山运动挤压褶皱作用控制,盆地主要发育背斜构造圈闭,且油气总体上表现出垂向运移的特征。分析认为迪兹富勒坳陷、基尔库克坳陷和帕卜德赫坳陷蕴含了盆地绝大多数的油气资源,且新生界和白垩系的油气最为富集,其分布规律主要受控于烃源岩展布、圈闭分布、断层和裂缝发育程度及区域盖层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塔西南坳陷构造复杂,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段以及分期差异变形的特点,可划分为山前逆冲推覆构造带、和田—喀什凹陷带、麦盖提斜坡带、于田凸起4个二级构造单元。系统分析了寒武—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4套烃源岩及其分布特征,在储层、盖层分析基础上,初步指出该区发育7套有利储盖组合,认为断层、不整合面和渗透性地层为该区良好的输导体系。在以上成藏条件综合分析基础上,综合考虑油气来源、运移方式、储层特征等条件,对成藏模式进行分析和归类,将油气成藏模式划分2大类5种模式,分别是近源垂向运移山前逆冲推覆构造带成藏模式:外来推覆体型、楔状体型、原生体型,远源侧向运移斜坡带成藏模式:断展褶皱型和古岩溶型,并进一步预测了研究区有利油气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6.
松辽盆地十屋断陷深层油气成藏过程与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松辽盆地十屋断陷深层油气藏经历了多期成藏与多期演化,根据烃源岩生排烃史模拟结合储层流体包裹体分析,十屋断陷深层油气藏主要经历了3期油气成藏过程,登娄库期末是早期原生油气藏的主要形成期,以形成油藏为主;泉头期末是十屋断陷深层油气藏大规模形成期,形成的油藏和气藏并重,早期油气藏继续接受本区成熟源岩生成的油气而不断扩大,同时早期原油在此阶段逐渐裂解成气;嫩江期末十屋断陷深层油气藏强烈改造,以形成次生油气藏和大量天然气藏为主。十屋断陷发育2类油气成藏模式:一类是中央隆起带"多期成藏中晚期强调整型"油气成藏模式,这是十屋断陷的主要成藏模式;另一类是位于深凹带和斜坡带"早期成藏晚期弱调整型"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7.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油气运聚成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颂  杨小晏 《世界地质》2012,31(2):365-370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是个断陷湖盆,在油气运聚体系中,断裂可以起到沟通烃源岩的作用,将烃源岩和储层连通在一起; 不整合面造成不同层系的接触与连通,从而为其附近发育的各种圈闭提供油气侧向运移的通道,并形成油气藏。涠西南凹陷已发现的油气分布特征总体上呈“断裂沟源、断脊运移、两面控藏、复式聚集、满凹含油”的油气分布格局,形成了一个“一源多储、复式聚集、连片含油”的油气聚集区。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形成经历了南华纪—中泥盆世、晚泥盆世—三叠纪和侏罗纪—第四纪3大伸展-挤压构造旋回,其多旋回构造演化导致油气成藏和分布十分复杂。随着近年来盆地超深层已经成为油田的重点勘探领域,有必要对盆地的油气成藏规律进行深入探讨。本文基于最新的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及油气地质资料,发现塔里木盆地油气规模成藏主力烃源岩为库车地区三叠系—侏罗系及塔西南地区石炭系—二叠系陆相烃源岩、台盆区寒武系海相烃源岩。盆内烃源岩及储盖组合的发育均受控于盆地3大伸展-挤压构造旋回,烃源岩的发育位置决定了塔里木盆地发育库车山前、北部坳陷、麦盖提斜坡及塔西南山前四大含油气系统。盆地在历经3大伸展-挤压旋回,其台盆区、库车前陆及塔西南前陆地区油气成藏组合差异大。台盆区发育石炭系膏泥岩与志留系—石炭系海相砂岩、奥陶系泥岩与灰岩、中寒武统膏盐岩与震旦系—寒武系白云岩储盖组合;库车地区发育新近系—第四系泥岩与砂岩、古近系膏盐层与白垩系砂岩、侏罗系泥岩与三叠系—侏罗系砂岩储盖组合;塔西南地区发育中新统泥岩-砂岩、古近系膏盐层与白垩系砂岩、石炭系—二叠系泥岩与碳酸盐岩储盖组合,分别组成了台盆区、库车及塔西南地区的上部、中部及下部...  相似文献   

9.
基于萨利莫斯盆地基础地质条件,以石油地质理论为指导,对盆地的生储盖条件及成藏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利用多因素叠合的方法对盆地潜在有利区进行了预测。分析认为,萨利莫斯盆地是新元古代末期克拉通内断陷基础上形成的克拉通盆地,形成古生界和中-新生界两套沉积充填序列。盆地内主力烃源岩和储盖层均发育在古生界序列中。泥盆系然迪亚图巴组页岩是盆地中的主力烃源岩;石炭系朱鲁尔组砂岩和泥盆系俄勒组砂岩是最有利的储集层段,与石炭系卡让利组、朱鲁尔组的蒸发岩和页岩构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受岩浆侵入的影响,烃源岩的生排烃分为岩浆侵入前和侵入后两个阶段,并以第二阶段为主生排烃阶段;受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盆地具有多期成藏的特征,最后一期成藏决定了油气的最终分布。盆地勘探经验表明,油气田往往位于断裂带周围,并受烃源岩的发育位置控制。因此,认为盆地中烃源岩发育区内的断裂带周围是油气田,特别是气田的有利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0.
利用油气水物理化学特征探讨油气成藏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石西油田为例,利用油层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对油气的成藏机制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①华力西期断裂对油气运移及渗入水渗入起阻挡作用,它可以使华力西期油气藏在后期构造运动中得以保存,如石西油田东断块油藏;②燕山期的深大断裂是深部油气向上运移、渗入水向下渗透的通道.上、下运移的流体均有水平顺层运移,从而渗入水对浅层次生油气藏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阻碍了油气继续向上散失.  相似文献   

11.
孤岛油田馆陶组油层微型构造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孤岛油田油层微型构造图的编制和研究,将油层顶、底面微型构造归为8种配置模式。提出在生产动态因素一定的条件下,处于双凸型和以顶凸为主的单凸型正向微型构造有利于剩余油富集;而处于双凹为主的单凹型负向微型构造不利于剩余油富集。指出沉积条件、差异压实和沉积古地形是油层微型构造的主要因素。宏观构造背景对油层微型构造类型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济阳坳陷孤岛油田西南缘油气运聚方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济阳坳陷孤岛油田西南缘油气运移通道及其时空有效性的研究基础上,充分利用油气显示分析法、流体性质分析法、生物标志化合物示踪法等地质、地球化学方法,综合分析油气运移的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研究表明,成熟度指标C29甾烷能够有效证实渤南洼陷沙三段油气和孤南洼陷沙一段油气为研究区油藏的两大来源,在平面上明确了油气侧向注入方向,...  相似文献   

13.
流体包裹体分析是油气勘探研究中的常用实验分析手段,但在分析应用中尚有一些模糊认识.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在油气包裹体检测过程中几个应注意的问题.指出样品采集是研究的前提,自生矿物生成顺序是确定包裹体期次的基本依据,强调碎屑岩中次生包裹体在油气勘探研究中的重要性,揭示了油气成藏期与充注期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车镇凹陷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刘宗林 《西北地质》2004,37(4):22-26
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是近几年来油气成藏机理研究中的一大热点。笔者在对成藏动力学系统进行回顾的基础之上,从成藏动力学系统的划分及特征、形成条件、形成演化、成藏期次等方面对车镇凹陷成藏动力学系统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将车镇凹陷划分为3个成藏动力学系统:上部它源开放型成藏动力学系统;中部自源封闭型成藏动力学系统;下部它源开放型成藏动力学系统。其联络体系有断层、不整合面和连通砂体。通过对成藏的静态要素(烃源岩、储层、盖层)描述及动态过程(烃类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确定新近纪馆陶末—明华镇沉积时为成藏的关键时刻。  相似文献   

15.
下扬子区海相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扬子区从晚震旦世开始至中三叠世沉积了三套巨厚的海相烃源岩系,即上震旦统一上奥陶统、石炭系一二叠系、下三叠统海相烃源岩。三套烃源岩热演化特点不同,下古生界烃源岩经历了加里东、印支——燕山期构造阶段的热演化,已达过成熟干气阶段;上古生界烃源岩基本处于生油阶段晚期;大部分三叠系烃源岩处于成熟生油阶段,少数处于未成熟阶段。全区海相油气储盖条件发育,配置有利,具有良好的找油气前景。  相似文献   

16.
北极地区油气资源潜力大,且油气勘探开发尚处于初期,是未来国内外油气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领域。文中综合运用全球领先信息服务公司埃信华迈(IHS)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最新资料及已有研究成果,对北极地区的盆地类型和油气资源分布规律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北极地区至少发育35个沉积盆地,具体划分为裂谷盆地(5个)、被动大陆边缘盆地(16个)、克拉通盆地(5个)、前陆盆地(5个)和大洋盆地(4个)。裂谷盆地是北极地区油气最富集的盆地类型,发现油气探明和控制可采储量(简称2P储量)441.12×108 t油当量,占北极地区油气总储量的74.6%,其次为前陆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克拉通盆地。北极地区大部分油气储于白垩系、侏罗系和二叠系的碎屑岩储集层,仅有小部分油气储于石炭系和泥盆系碳酸盐岩储集层,且不同国家、不同含油气盆地的主力储集层存在明显差异。北极地区的油气主要源自侏罗系和白垩系的烃源岩,三叠系和泥盆系烃源岩次之。此外,复合圈闭是北极地区油气藏的主要圈闭类型,其次是构造圈闭。北极地区盆地类型和油气宏观分布规律的研究将为中国石油公司在北极地区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泌阳凹陷北部斜坡东段复杂断鼻构造带断层发育,断裂系统复杂,断层的发育规模和连续性控制该区油气的运移、聚集和油气藏的丰度.通过对断层发育规模、连续性和油气聚集关系研究,指出该区北东向主断层的发育规模控制油藏的分布,砂体展布方向与主断层走向的配置关系控制着油气的富集程度.以此指导该区油气勘探工作,部署的泌259井试获初产自喷46方/日的高产工业油流;泌浅57区块可新增地质储量300多万吨.  相似文献   

18.
临邑凹陷辉绿岩中石油包裹体形成条件与油气成藏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临邑凹陷商河地区,商52井浅成辉绿岩侵入体中发现大量黄色和黄绿色荧光的石油包裹体,主要赋存在长石解理、裂隙中,多数为十分细小的纯液态的石油包裹体。测得其中部分粒径较大的石油包裹体的均一温度th=79~82℃,表明这些石油包裹体是辉绿岩体侵入Es3地层冷却以后受地层水作用在发生的多种蚀变反应的过程中长石的节理、裂隙愈合带封存了渗入的烃类物质而形成的。石油包裹体的PVTsim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捕获温度ttr为88.6~92.1℃,捕获压力ptr为22.2~23.0MPa。与本区沙三段地层砂岩储层中石油包裹体捕获温度、捕获压力的对比结果表明两类石油包裹体的成藏条件基本相似。本区玄武岩-辉绿岩中的油气藏,实际上是特殊岩性储层的油气藏,其勘探前景主要受临邑凹陷多孔隙、裂隙的火成岩分布规模与沟通烃源岩的断裂和各种圈闭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侏罗系油气聚集与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修祥 《沉积学报》1998,16(1):64-69
侏罗系是目前塔里木盆地所发现的为数不多的具有双重(海相、陆相)油气来源的含油气层系之一。塔里木盆地侏罗系油气聚集有两种基本型式即库车型和塔北型。油气分布在剖面上可分为5个带,即山前冲断-褶皱带、前渊带、斜坡带、前缘隆起张性构造带和按覆背斜带,油气富集明显受断裂和不整合面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