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些情感无法用言语表达,就像文中的画家,他最怀念的声音——雨声,只存在于古城的一条小巷里他家几代居住的那个小院子、那座老屋,那时那地的雨声是他的挚爱,因为那是他人生美丽珍贵的精神家园,是他一生的追求所在。雨声自然成为他人生乐曲的主旋律,蕴含其中的是他挥之不去的至真至纯的浓烈情感……  相似文献   

2.
《逝水流伤》是学者、作家张天健晚年总结性的文字,这部精美的散文集概述其一生遭遇经历,从其散文中颇能看出一代知识精英的心路历程,以及一位知识分子古风犹存的士子情怀,这与他研究唐代文学的学者生涯及对杜甫儒家人格的追怀紧密地关联着。其所以命名为《逝水流伤》,仅从作者和他敬爱的女教师宋元谊的悲剧命运的概略描述,便可深切地感知一代知识精英在极左思潮甚嚣尘上之时,经受着血与火的煎熬。鲁迅说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张天健在《逝水流伤》中让读者看到了些什么呢?《逝水流伤》其所以受到众多名人作家的赞誉,不仅在于如泣如诉地追怀了昔年的坎坷与忧伤,更在于张扬了在危境中的苦撑苦熬、万难不屈、奋发有为。这当归功于张天健自幼受儒家文化的熏陶。  相似文献   

3.
祖丁远 《江海纵横》2006,(6):F0003-F0003
时间匆匆,我知道杨谔,已是在10年前了。那是启东的老朋友李康佐向我介绍了他的情况,并为我送去了一本刚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寻梦人生》。不久杨谔回赠我一本他的散文集《蘸酱人生》。于是,我和杨谔就由这两本《人生》搭桥相识了……可是,我们真正见面相识只是近三年的事,记不得在一个什么场合,一见面相互报过姓名,因为相互心仪已久的碰撞,都有相见恨晚之感了。自此相见交流,换得许多共同的见识。从那时起,我们就成了忘年交。近年,常和杨谔接触交流,尤其在2004年,也就是在他出版散文集《一盎司月光》这一年。我和杨…  相似文献   

4.
著名作家贾献文前不久又推出计一百余篇散文结集的约三十万字的《驿站》。如此硕果累累,是源于怎样的一种力量呢?我想,这是思想的力量,这是一位作家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所进发的真情实感的力量。近几天,我在阅读《驿站》的过程中,总是被流注于素雅文字之间的这种思想和真情的力量吸引着、感动着。  相似文献   

5.
薇拉·凯瑟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潜心描述美国拓荒运动的伟大女作家。她以内布拉斯加为背景创作的小说中,尤以《我的安东妮亚》最为出色。主人公安东妮亚的一生不断地追寻自我,并在努力拼搏后,在大草原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本论文通过对安东妮亚的童年,青年和中年生活经历的分析。展示主人公的成长历程,讴歌早期移民自强不息的拓荒精神。  相似文献   

6.
通过阅读《校长叙论》,从大学理想的追求者,高瞻远瞩的决策者,"官本位"的消除者,人文精神的关怀者,合理制度的建设者,非凡业绩的创造者等方面论述了张楚廷校长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7.
叶梅的小说曾多次获过全国大奖,曾被译为英、法等多种文字,曾被改编为电影,成就不凡。小说家写散文是常有的事,但写得情真意切、翻飞灵动却不多。由蒋子龙作序的散文集《我的西兰卡普》正是如此。其地域(清江)生活的风情浓郁、散文语言的精心提炼,作者叶梅“情于深,意干真,……文字流露出来的她骨子里的那种善意”都融贯其中,是一本值得...  相似文献   

8.
这是潇湘独有的箫声。那轻轻缓缓、细细森森、隐隐约约的箫声,如漫天柳絮飞扬洒落,以其清丽、深婉与悠长轻轻地拨动人们的心弦。那天然流溢的诗意,自然圆融地表达了作者超然的心态,给人以清凉和慰藉。诚如著名作家聂鑫森在序中指出:《箫声一缕》“是一团缅怀往昔岁月的温婉情致,是一束张望生命意义的明慧顿悟,是一缕流连现实风景的邈远沉思”[1]。《箫声一缕》全书分为“青春盟证”、“家巢文隅”和“山水清音”三辑,凡80篇。“青春盟证”主要是缅怀知青生活和大学生活,其中有悼念亡友的悲歌,有怀念旧友和同窗的欢欣与悲伤。知青生活按时间…  相似文献   

9.
读着《木笛》这篇文章,我耳边仿佛木笛声起。那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凄楚动人,好似百鸟哀鸣!透过这木笛声,我清晰地看到主人公朱丹那一颗鲜红的滚烫的赤子之心,和他高尚的灵魂。在他人生的转折点,在他通往美好前途的十字路口,在  相似文献   

10.
在王充闾同志的散文中,古代诗词几乎随处可见。其抒情言志、叙事状物往往运用传统散文笔法。这种书卷气之所以可贵,主要在于他能将所学得者自然地运用于文中,而又自然地表现自己的知、情、意,并达到审美境界。有时,还透露出一种现代人的观念意识,使传统风格之中蕴藏一种现代意念与思考。  相似文献   

11.
《在路上》是美国的著名垮掉派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代表作。该小说讲述了故事的叙述者"我"和一群伙伴数次横穿美国的疯狂经历。在这几次看似疯狂的旅行中,他们实现了一次精神上的自我救赎。本文不仅探讨了小说的救赎主题,而且分析了小说主人公自我救赎未能取得完全成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笔触天马行空,精神一以贯之,这是王雄散文集《走过的》难以解开的文化情结,于是有了对历史文化的关注,少不了文化行走中的聚焦与思考,人到中年不可或缺的人物纪怀,作家使命中的感慨与追问便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13.
每当翻开《北极星》这本散文集,我总是被这样一些篇目所吸引:《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歌声》、《窑洞风景》……。这是一组回忆四十年代延安生活的文章。文章中没有出现一个重大事件,不见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也没有一个轰轰烈烈的场面;作者只是撷取延安生活中一些极平常的断片,题材都很小。可是,正是通过这些小题材,真实地再现了延安精神。一辆纺车,三、两个同志的种菜劳动,反映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大生产运动。人  相似文献   

14.
韩国高丽大学教授许世旭先生,是著名的外籍现代汉语诗人和散文家,从40多年前在台湾留学开始,就熟练地运用现代汉语写作现代诗和散文。许世旭先生的《移动的故乡》一书,是他40多年散文创作的结晶,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于现代文明吞噬人间真情的冷静反思,另一方面是他对于自己亲人与友人的真挚情感世界的开掘。许世旭先生在这两个方面,都以具有现代性反思高度的预见性与恒久性,在对于过去的发现中,烛照着人类共同面临的现在与未来。  相似文献   

15.
散文创作对于当代作家王鹏翔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当部分作家把目光投向市场和媚俗的商业化写作时,他却固执地沉浸在村庄里自在言说。他把被遗忘和现代性浸淫的村庄民俗风情进行诗化的再现与重铸,以审美的体验去感悟生活.用诗性的眼光来考量彝族村庄物语。他抱着炙热的情感穿透村庄模糊的背影,执着于对村庄进行冷静的叙述。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人认识世界的心路历程———读《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赖某深近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不外乎三种途径:一种是通过留学各国、出洋考察,获得对各国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感性认识;一种是通过与来华传教士及西方商人的接触,增进对西方世界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丁宗皓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通过对个人经验唯美的书写,传达出世俗生活缝隙里的温暖与美好,他站在古典与传统的立场,以温和包裹着尖锐的方式对时下的现代化和大众文化进行了反思和质疑,在这个时代的文化废墟上构筑并守望着自己精神的乡邦。  相似文献   

18.
彭诚的散文 ,写自己亲见亲闻亲历和各种酸甜苦辣的人生感受 ,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流变。她的散文不仅具有浓郁的亲情意味 ,而且能为同代人立言 ,展示了一代人善良的内心世界 ,同时还洋溢着浓厚的平民意识。  相似文献   

19.
李云雷 《社区》2008,(11):57-58
迟子建的小说《起舞》,可以有不同的读法,从不同的角度去读,会发现完全不同的故事,在这篇小说中,迟子建将历史、传说与现实结合起来,将边疆风情与中国经验结合起来,以两代(三个)人的爱情为主要线索,写出了对人性与爱的深层理解,写出了哈尔滨一个小角落的百年沧桑,写出了拆迁对城市文化与居民感情的巨大伤害。  相似文献   

20.
"叙事学"是小说文本解读的一种方法,用它来解读余秋雨的散文集《千年一叹》,可清晰地发现该散文文本的叙述主体"不再是"余秋雨本人,而是余秋雨对社会文明兴衰的理解和世纪之交世人生活现状与生命状态的真切体味,这也就决定了《千年一叹》的叙述主题是以"救亡"与"启蒙"为目的寻访人类古文明.而在《千年一叹》的叙述话语中,作为其"叙述语"和"转述语"的交替运用,不时地发生着质的变化,余秋雨则以"导演"的身份走到舞台的中央而直抒胸臆,以他对"文明"思考的叙说来感染和影响读者的阅读心理和审美情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