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势为趋势、趋向。因势施治早见于《黄帝内经》,而《黄帝内经》有其论述无其应用。至汉代,仲景承《黄帝内经》之说而光大之,将因势施治运用于具体病症,溶合入具体方药。本文主要从逆势而治与顺势而治、直接治势与间接治势、动势之治与静势之治三方面探讨了张仲景如何运用因势施治的思想。仲景对《黄帝内经》因势施治思想的经典运用,给后人以示范,有承前启后之功。  相似文献   

2.
中医理论认为,卵巢早衰多为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以致阴阳失衡,冲任失养,经水乏源所致。其本在肾,但与肝、心、脾、肺四脏联系密切。在于肾者,多因肾精亏虚而致月经停闭,治以补肾生精填髓。在于肝者,多因肝气郁结而致月经过少,治以疏肝理气解郁。在于心者,多因心阳虚衰而致月水难生,治以温通心阳虚衰。在于脾者,多因气血不足而致月经乏源,治以补气健脾养血。在于肺者,多因气机失调而致月经不畅,治以活血调经通脉。  相似文献   

3.
林上助 《四川中医》2005,23(5):28-30
对《伤寒论》中胃气上逆的辨治规律进行探讨,从病因和治疗两方面进行归纳,阐述了《伤寒论》对胃气上逆的辨治规律,将辨治归纳为:因于表邪汗而解之、腑气壅滞通而降之、水饮内停涤化水饮、寒热错杂寒温并用、因于郁热清而解之、因于里寒温而调之、胃虚痰阻和胃化痰、实邪在上引而越之、谨守病机随症化裁九方面.  相似文献   

4.
虚痰论     
陈杰 《湖北中医杂志》1999,21(8):372-372
世医但见痰证,便谓祛痰、化痰,习用宋代《和剂局方》二陈汤,谓为治痰之总剂。不知二陈汤能治实痰,不能治虚痰,即能治痰之标,不能治痰之本。痰饮一证最早出现于《金匮要略》,而在《内经》只有积饮之说,本无痰证之名,此《内经》之不重痰证可知。后世所谓怪病多痰,痰为百病之母,似乎痰之关系重大。何也?盖人体内本无痰,因风,因火,因虚,因实而生痰,痰阻经络、气机,而他病丛生。故二说皆不可废,唯着眼点不同,一在本,一在标。治病必求其本,治痰必求其因。张景岳在其《景岳全书》中指出:“凡将治痰者不可不先察虚实”,又谓:“痰之可攻者少,而不可攻…  相似文献   

5.
痹证的三审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痹证是临床常见和多发病,历代医家对其辨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对其整理,发现以下三条线索贯穿于痹证证治思维过程的始终,(即:审因、审位、审验论治,估且称之为三审论治)。所谓审因论治就是针对不同的证候表现求因论治,它是历代治痹的主流;审位论治就是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而选择相应的药物治疗的方法,它是审因论治的辅助方法;审验论治就是参照各种现代理化检验结果而施治的方法,它是传统医学适应现代医学发展而不断充实的结果,同样,它也是审因论治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6.
从治法治疗杂病举隅257400山东省利津县中医院边自谦,张闽华临证治病,分为道治从治。逆治者逆其证象而施治,又称正治;从治是顺其证象而立方遣药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反撤寒因寒用,_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如同《内经》所谓的“道者正治,从者反治,从...  相似文献   

7.
刘祖贻研究员认为,脑病虽六因,但重在内风、血瘀与正虚,其病机重在肾虚髓亏络瘀,其治疗可从治外邪、治痰、治瘀、治肝、治肾治脾、治心等7个方面变化而出,但应重在治肝、肾和血瘀,其辨治要点在于病证结合,辨同求异.  相似文献   

8.
医案二则     
建中宫,治阴吹阴吹一症,首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师曰:“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指出本证之成因,是由大便闭塞,胃气下泄所致。针对谷气实的病机,仲景提出用润燥导下之“猪膏发煎”治之,使大便通利,则阴吹自止。后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充实和发展,其脉因证治日趋完善。如有因气血虚弱,中气下陷者,《医宗金鉴·妇科心法》主以十全大补汤加升麻、柴胡,升提以治之;而因水饮停积中焦所成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下焦篇》说:“饮家阴吹,脉弦而迟,不  相似文献   

9.
<正> 口疮,是口齿科常见病之一。临证治分虚实,有内治,外治二法。其内治者,多以辨证而施。如属实火致病者,用清胃散、凉膈散、导赤散之类,以清心脾之火热为治;若因虚火致病者,用天王补心丹、甘露饮、六味地黄汤之属,以滋心脾(胃)肾之阴为要;若因阳虚致病者,有附子理中汤、桂附地黄汤之徒,以温脾肾之阳为施;若因气虚致病  相似文献   

10.
<正> 反治法源于《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正治是逆其证象而治,反治是从其证象而治。《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又记载:“微者逆之,甚者从之。”说明正治是用于疾病的性质与症状一致的疾患,病情一般比较简单;反治用于疾病的性质与症状表现不相一致的疾患,由于病情复杂,有时出现假象,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等。正治是一般的治法,方法较多,如以寒治热,以热治寒,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均属之。反治大抵分寒热补泻。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帝曰:反治何谓?歧伯曰: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热因热用”就是以热治热,适用于阴寒之极反见热象,真寒假热的证候;“寒因寒用”就是以寒治寒,适用于热极反见寒象,真热假寒的证候;“塞因塞用”即是以补法治疗胀满痞塞等证候,适用于脾虚阳气不足而导致者;“通因通用”即是以通下的方法治疗泄利、漏下的证候,适用于内有瘀  相似文献   

11.
笔者从治策的角度来研讨瘀因性疑难症的辨治。将其治策分为三种──寻瘀而治,多元而治,从变而治。并简述了三种治策的运用。希冀在治疗此病遇难时,能从治策之门另辟蹊怪,启迪思维,悟出新法,以便识疑解惑,渡过难关。  相似文献   

12.
<正> 《内经》关于治疗法则的论述颇丰富,现摘其精要且与临床比较密切的原文,进行归类,并谈谈个人的运用体会。一、明辨标本1、治病求本:引文:“治病必求于本”。“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体会:本即本原、本质之意。临床上之辨证求因,针对病因进行施治,便是治本之法。例如,发热一证有因外感、内伤之不同,外感发热又有因风寒、风热、暑热和湿热等不同,必须针对其原因来处理。还有,在疾病过程中有主病、兼症之分,必须抓住主病进行治疗,这也是治本的原则。上述原文所说的“先病”、“先逆”、“先寒”、“先  相似文献   

13.
中医认为,内伤咳嗽的病位虽然在肺,但与心、肝、脾、肾四脏亦有密切关联。其在心者,多因心火亢盛,上炎犯肺致咳,治以清心泻火、宣肺止咳。其在肝者,多因肝郁不舒,肺气上逆致咳,治以疏肝降火、顺气止咳。其在脾者,多因脾失健运,痰湿壅肺致咳,治以健脾燥湿、理气化痰。其在肾者,多因肾阴亏虚,肺失濡润而咳,治以滋养肾阴、润肺止咳。  相似文献   

14.
读贵刊今年第二期“园地”《是益火壮水,还是寒热反治》的讨论,不禁使我联想到《内经》中关于“反治”的涵义来。《至真要大论》曾提到“反治”。并用了十六个字揭示了“反治”的涵义,即:“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对此,古今注家有遵古和质疑之分。前者遵照原文进行解释,认为“热因寒用,寒因热用”是“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热以寒,温而行之”的意思,适用于真寒假热和真热假寒的证例;“塞因塞用,通因通用”,是胀满用补法,泄泻用下法的意思,适用于因虚作胀和因积致泻的证例。如李念莪《内经知要》中  相似文献   

15.
反治二例     
所谓反治,是指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方法。适用于疾病的本质和现象不一致的病证,如“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等。一、盗汗周××,男,28岁。1978年3月12日诊。  相似文献   

16.
黄疸之源在肝脏,肝脏疏泄功能失常,胆汁入血而发黄;黄疸之因在脾脏,脾脏运化功能失调,湿热困脾而致黄;黄疸之本在肾脏,肾脏损伤阴阳亏虚,寒湿内蕴而成黄。黄疸的治疗应纵观全程,肝脾肾兼顾,同时辨证论治,或重在疏肝、治黄疸之源,或重在健脾、治黄疸之因,或重在补肾、治黄疸之本,尤强调补肾及健脾,综合治疗,则黄疸易去。  相似文献   

17.
中风从痰论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秦毅 《河北中医》2001,23(6):442-443
中风以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复发率均高 ,而日益引起医学界乃至整个社会的普遍关注。但临床论治中风病 ,因受金元医家治风、治火、治痰、治虚的影响 ,目前认识尚不尽一致。笔者受“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 ,治痰为先 ,次养血行血”(《丹溪心法》) ,及“大法中风诸症 ,总属风痰 ,初中之时 ,不论在表在里 ,必先以攻痰祛风为主 ,待其苏醒 ,然后审其经络 ,分其气血而治之 ,不可因其内气之虚 ,而骤用补剂”(《丹台玉案》)之说的影响 ,复经长期临床实践验证 ,深感治痰法在中风病的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现将临证心得 ,择要概述如次。1 急性期…  相似文献   

18.
因时、因地、因人而辨证立法、遣方用药的“三因制宜”治则,肇端于《内经》,经后世补 充、丰富而汇集为完整体系,构成了传统中医治疗学的特色。当代中医要继续发扬“三因 制 宜”优势,应研究伴随现代化产生的自然及社会环境的新要素的病因学意义,对传统的 “三因制宜”体系给予现代整合,使中医辨证施治优势与时俱进。1 全球气候的非周期性变化“因时而治” 全球气候变化分周期性和非周期性。周期性主要指气候的自然 变化。针对气候周期性变化的 病因学意义,古代医家已系统总结出“因时而治”的有效治 则。非周期性变化则是古人不…  相似文献   

19.
钟以林 《中医杂志》1996,37(5):280-282
带下以湿为主,治湿为先已为带下病诊治的定论。吾师班秀文教授除了重视因湿致带的致病因素之外,尚留心妇人气血不调、经络阻滞、因湿致瘀、因瘀滞湿而加重带下的问题,现介绍其经验如下:1 治带勿忘湿,治湿勿忘瘀带下为妇科常见病,古人论述颇多,致病之因,虽有六淫、七情、房劳多产、起居劳逸、饮食内伤之别,但湿病关系最大。《傅青主女科·带  相似文献   

20.
变法医话3则     
沈连熊 《中医杂志》1995,36(6):339-339
1 止渴治以泄利烦渴之证,临床一般均采用清热滋阴,泄水利便止渴被医者所罕施。其实烦渴具多方之因、多治之径,关键在于精审细辨。临床上有的烦渴,不属于热烁津液或发汗大过而渴,更非因吐泻伤液而渴,其乃因水饮滞留于胸、阻其肾阴上济而所致渴者。此时当祛水饮,令支饮从水道泄利而去,才能止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