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获取南海北部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刺网的最小网目尺寸,2015年1月进行了36 mm、38 mm和40 mm 3种网目尺寸的网目选择性研究,利用Normal、Lognormal和Gamma选择性模型曲线进行拟合,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估算选择性模型参数。结果表明,南海区龙头鱼刺网最适网目选择性曲线为Gamma曲线;根据鱼体长度确定最小网目尺寸比根据鱼体最大体周更加合适;参照东海区龙头鱼开捕规格的研究结果,计算得出南海区龙头鱼刺网最小网目尺寸为38.71 mm。为了实现龙头鱼刺网的合理使用,建议严格控制最小网目尺寸的实施,合理选择作业海域和时间。  相似文献   

2.
基于SELECT模型的南海金线鱼刺网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流刺网网目尺寸对金线鱼(Nemipterus virgatus)的选择性,2008年5月于南海北部渔场用网目尺寸分别为40 mm、45 mm、50 mm、55 mm和60 mm的刺网进行了共同捕捞试验。在SELECT(Share Each LEngthclass's Catch Total)模型的架构下,用Normal、Gama和Bi-normal概率模型拟合刺网对金线鱼的选择性,根据赤池信息指数(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值评价并选出最佳拟合模型。结果表明,试验共捕获金线鱼185尾,金线鱼众数体长随网目尺寸的增加而增大;Gama的估计分隔模型AIC值在所有模型中最小(466.55),将其作为最佳拟合模型;刺网对金线鱼的相对作业强度(Pi)大小顺序依次为40 mm60 mm55 mm45 mm50mm;40 mm、45 mm、50 mm、55 mm和60 mm刺网对体长150 mm金线鱼的选择率分别为98.39%、80.94%、39.30%、13.70%和3.87%。该研究认为将50 mm作为金线鱼刺网的最小网目尺寸不足以达到保护渔业资源的目的,建议将南海区金线鱼刺网最小网目尺寸增加到55 mm。  相似文献   

3.
为科学制订南中国海区金线鱼(Nemipterus virgatus)刺网最小网目尺寸标准,2008年5月在南海北部进行了5种网目(40mm、45mm、50mm、55mm、60mm)刺网联合捕鱼实验,渔获种类合计达72种,其中5种网目刺网均有捕获的仅13种。根据刺网渔获的种类、数量和生物量,利用研究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相似性指数和ABC曲线方法,研究了金线鱼刺网的种间选择性,探讨了不同网目刺网作业对渔业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网目实验刺网的渔获组成存在明显差异,随着网目尺寸的缩小,渔获种类和数量呈上升趋势,渔获平均体质量则呈下降趋势。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长尾大眼鲷(Priacanthus tayenus)、金线鱼、带鱼(Trichiurus haumela)和花斑蛇鲻(Saurida undosquamis)为主要渔获种类,其渔获生物量分别占总渔获量的21.35%、15.76%、14.78%、8.43%、7.20%,40mm和45mm刺网中多齿蛇鲻和花斑蛇鲻的渔获比例较高,50mm、55mm和60mm刺网中长尾大眼鲷、金线鱼和带鱼的渔获比例较高。根据ABC曲线计算的40mm、45mm、50mm、55mm和60mm5种网目刺网W统计值分别为-0.023、-0.012、0.039、0.083和0.073。40mm和45mm刺网对渔获生物群落的干扰较大。南海区金线鱼刺网最小网目尺寸标准的制订应综合考虑金线鱼、带鱼、长尾大眼鲷这3种主捕经济种类的尺寸选择性和最小可捕标准,同时注意网线粗度对捕捞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南海区金线鱼刺网网目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科学制订南中国海区金线鱼(Nemipterus virgatus)刺网最小网目尺寸标准,2008年5月在南海北部进行了5种网目(40mm、45mm、50mm、55mm、60mm)刺网联合捕鱼实验,渔获种类合计达72种,其中5种网目刺网均有捕获的仅13种.根据刺网渔获的种类、数量和生物量,利用研究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相似性指数和ABC曲线方法,研究了金线鱼刺网的种问选择性,探讨了不同网目刺网作业对渔业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网目实验刺网的渔获组成存在明显差异,随着网目尺寸的缩小,渔获种类和数量呈上升趋势,渔获平均体质量则呈下降趋势.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长尾大眼鲷(Priacanthus tayenus)、金线鱼、带鱼(Trichiurus haumela)和花斑蛇鲻(Saurida undosquamis)为主要渔获种类,其渔获生物量分别占总渔获量的21.35%、15.76%、14.78%、8.43%、7.20%,40 mm和45 mm刺网中多齿蛇鲻和花斑蛇鲻的渔获比例较高,50mm、55 mm和60 mm刺网中长尾大眼鲷、金线鱼和带鱼的渔获比例较高.根据ABC曲线计算的40 mm、45 mm、50 mm、55 mm和60 mm 5种网目刺网W统计值分别为-0.023、-0.012、0.039、0.083和0.073.40mm和45mm刺网对渔获生物群落的干扰较大.南海区金线鱼刺网最小网目尺寸标准的制订应综合考虑金线鱼、带鱼、长尾大眼鲷这3种主捕经济种类的尺寸选择性和最小可捕标准,同时注意网线粗度对捕捞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刺网渔具选择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健  孙满昌 《中国水产科学》2006,13(6):1040-1048
刺网选择性研究是渔具选择性研究领域中的重要部分,其对于渔业管理、资源调查和评估等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刺网渔具的4种渔获方式为研究基点,通过对刺网渔具选择性特点的描述,介绍各种刺网渔具选择性曲线的表示方法。根据国外多年来对刺网渔具选择性研究方法的发展进程,对当前几种常用的选择性曲线间接估算方法(SELECT模型、同时估算选择性曲线和种群资源的方法以及同时估算A类和B类曲线的方法)的原理和运用现状进行详细介绍。对间接估算法中常用的假设条件(几何相似原理、相同渔获能力等)、估算方法的缺陷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进行刺网渔具选择性研究时所要关注的问题等进行了讨论,为今后深入开展刺网渔具选择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1网具结构 大银鱼刺网的网目根据捕捞对象的个体大小而定。白龟山水库的银鱼刺网每船网由若干片组成,网目15—25mm,多数为20mm,其中25mm网目的刺网用于捕捞12月—翌年元月产卵的大银鱼。现以网衣为20mm的单层刺网为例,作如下介绍。1.1 网底  相似文献   

7.
根据2012年9月南海北部龙头鱼刺网的生产调查资料和现场取样数据,结合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龙头鱼的体长、体重组成分布等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龙头鱼体长组成基本呈现正态分布,优势体长组为200 ~210 mm和210 ~220mm;体重组成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优势体重组为75 ~ 100 g;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W=0.000 7 L2.2026.本文还对该刺网的捕捞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出该网捕获的龙头鱼体长范围为166 ~252 mm,最适体长为210 mm,并由此计算出龙头鱼刺网的最适网目尺寸和最小网目尺寸分别为36 mm和33 mm.笔者经综合考虑各相关因素后建议龙头鱼刺网的网目尺寸应在最适网目尺寸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大,并希望尽快制定南海区龙头鱼的开捕规格,以促进南海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单片刺网对黄鲷的选择性,制定合理的网目尺寸,于2015年4月在东海海域进行刺网选择性试验,通过设计3种网目尺寸(50 mm、60 mm、70 mm)的单片刺网,比较其对黄鲷的选择性条件,应用Normal、Lognormal和Gamma 3种选择性曲线进行拟合,采用极大似然法估算模型参数。结果表明:(1)本次捕获的黄鲷叉长分布为116~171 mm,平均叉长139 mm;(2)单片刺网的网目尺寸对黄鲷叉长选择性明显,且叉长随着网目尺寸的增加而增大;(3)通过AIC值、模型值与实测值的比较得出,单片刺网对黄鲷的选择性运用Lognormal模型效果最佳;(4)根据东海区主要经济鱼类的开捕规格,单片刺网对黄鲷的最小网目尺寸为72 mm。  相似文献   

9.
杨吝 《水产科技》1997,(3):42-44
近年来,各地正在进行牙鲆稚鱼放流。为了保护放流鱼和野生鱼的低龄个体,了解所使用的网的网目选择性是必要的。但是,人们往往尚未对异体种类进行调查研究,就错误地确定网目尺寸,而在渔场试行。在鹿儿岛县,主要使用三重刺网捕捞牙鲆,所以,本研究求得了牙鲆三重刺网的网目选择性曲线。对于三重刺网的网目选择性,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近海渔业资源养护型捕捞与管理技术,促进《全国海洋捕捞渔具目录》的实施,2014年9—10月在黄海进行了网目尺寸为40、50、60 mm的单片型刺网、双重型刺网和三重型刺网以及生产对照网的选择性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相同网目尺寸的各型试验网的渔获种类间呈中等相似或极相似;渔获优势种为高眼鲽、细纹狮子鱼、黄、小黄鱼和白姑鱼,不同试验网的渔获优势种不同。40、50、60 mm的三重型刺网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分别为相同网目尺寸的单片型刺网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的187%、174%和146%,对应的经济效益分别为单片型刺网经济效益的133%、112%和184%,小黄鱼幼鱼比例分别为单片型刺网的162%、342%和122%,高眼鲽幼鱼比例分别为单片型刺网的108%、277%和100%。渔获结构显示,单片型刺网对小黄鱼、鲐鱼和白姑鱼等纺锤型鱼类的选择性优于三重型刺网,而三重型刺网对高眼鲽、黄鮟鱇的选择性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1.
南海北部金线鱼流刺网渔业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鹏  杨吝  张旭丰  谭永光 《南方水产》2008,4(6):101-107
根据“粤阳东18023”渔船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渔获销售记录,结合春、秋2季的渔获抽样测量数据,对使用单片刺网在南海北部作业的大型金线鱼流网船的生产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渔获以底层和近底层种类为主,带鱼Trichiurus haumela、长尾大眼鲷Priacanthus tayenus和金线鱼Nemipterus virgatus为渔获优势种,占产量的29.7%、13.3%和10.5%,占产值的27.4%、24.4%和15.7%;渔船全年作业,汛期在11月至翌年3月,其中1月为旺汛期,休渔期的产量和产值在全年中所占比重很小;优势种渔获以成鱼为主,其CPUE的高值期与汛期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南海北部马鲛流刺网渔获组成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明确南海北部马鲛(Scomberomorus)流刺网的渔获组成、主要种类的生物学特征、幼鱼比例等情况,2012年4月2113~24日在海南岛东北部渔场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主要渔获种类的刺挂部位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马鲛流刺网的主要渔获种类为康氏马鲛(S.commersoni)、白b鲔(S.guttatus)和乌鲳(Formioniger),其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别为10969.80、5502.49和1937.34;优势体长(叉长)组分别为701~800mm、501~600mm和231~250mm。建议尽快制定主要渔获种类的最佳开捕长度,进行渔具选择性试验,制定并出台最小网目尺寸等相关管理措施,以促进马鲛刺网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十年来,越南将南海的金枪鱼资源作为其"外向型"渔业的重要支撑,不断增加捕捞强度,产量逐年升高。本文总结了越南发展南海金枪鱼渔业的过程,分析了南海金枪鱼资源的开发趋势。越南现代化的金枪鱼捕捞技术主要来自日本,使用的渔具主要有金枪鱼延绳钓、手钓、刺网和小型围网,捕捞的种类主要为鲣鱼、黄鳍金枪鱼和大眼金枪鱼,主要作业区域在西沙群岛南部海域和南沙群岛海域。越南2009年金枪鱼的产量已达到5.9×104t,计划2015年达到30×104t。根据越南海洋渔业研究所(RIMF)的评估,南海中西部的金枪鱼资源量为66~67×104t,可捕量23.3×104t,其中鲣鱼的可捕量21.6×104t,黄鳍金枪鱼和大眼金枪鱼的可捕量1.7×104t。随着全球金枪鱼捕捞配额的缩减和越南"外向型"渔业经济的发展,越南将继续加强对南海金枪鱼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14.
南海北部主要捕捞种类最适开捕规格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陈丕茂 《水产学报》2004,28(4):393-400
根据南海水产研究所使用elefan技术基于体长数据求得的南海北部50种主要捕捞种类的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以Beverton-Holt模型计算最适开捕年龄后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计算其相应开捕体长,再参考实际调查最小性成熟体长、临界体长、拐点体长和Froese-Binohlan经验公式计算的初次性成熟体长范围等数据确定最适开捕规格;部份分海区研究的种类先确定同一种类于各海区的最适开捕规格,再考虑不同海区的适用性确定其在南海北部的最适开捕规格。本文研究了南海北部50种主要捕捞种类的最适开捕规格,结果表明,所求得的最适开捕规格比原广东、广西、福建“水产资源繁殖保护实施细则暂行规定”的开捕规格都大;建议选择19种在以往的生产中和历次调查研究中出现频率较高、产量较高的主要捕捞种类作为南海北部实行开捕规格保护幼鱼幼虾措施的指标种,并提出开捕规格的随机抽样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以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等3S技术集成平台,并结合船舶监控系统(VMS)、北斗卫星短报文信道、ARM高性能处理器、NR嵌入式操作系统等前沿技术,建立"南海渔业信息动态采集与实时自动分析系统"。该系统是一个分布式系统,包括船载捕捞信息实时采集装备、南海渔业数据集成中心、南海渔业捕捞地理信息系统及外海渔场预报系统等4个完全独立分布的子系统。本系统自主研发了具备北斗通信功能的船载捕捞实时采集装备,并创新性地利用北斗卫星短报文信道实现了海上渔船与地面数据中心的实时信息交互,此外利用VPN信道实现了数据中心与数据处理分析应用系统之间安全可靠的数据共享,从而最终建立了海上渔船与岸上数据分析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虚拟网络。基于这一网络,海上渔船将渔业捕捞数据实时发送至南海渔业捕捞GIS系统,进行实时分析与显示海洋捕捞(分)渔区/渔船/鱼类产量的数据分析专题图;外海渔场预报系统依据多年的捕捞、渔业生物学及渔场环境数据收集与分析将南海外海鸢乌贼渔场信息发送给海上渔船,推进海上渔业捕捞的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16.
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和细胞色素氧化酶Ⅰ基因(COⅠ)片段,运用PCR直接测序法,对采自南海的金线鱼(Nemipterus virgatus)、日本金线鱼(N.japonicus)、深水金线鱼(N.bathybius)、红棘金线鱼(N.nemurus)和苏门答腊金线鱼(N.mesoprion)及GenBank中的六齿金线鱼(N.hexodon)、裴氏金线鱼(N.peronii)及红金线鱼(N.furcosus)的序列进行了分析,并比较分析了它们间的序列差异。Cyt b基因序列片段(425 bp)和COⅠ基因序列片段(507 bp)的分析均显示日本金线鱼和红棘金线鱼之间序列差异和遗传距离均最小,COⅠ基因片段中为分别0.25%和0.003,Cyt b基因片段中为0和0,两者亲缘关系非常近;几种金线鱼之间尚未达到属的水平,裴氏金线鱼仍属于金线鱼属;两目的片段的NJ系统树均显示,日本金线鱼和红棘金线鱼混杂在一起聚为一支,而日本金线鱼和苏门答腊金线鱼属于不同的发育分支;红棘金线鱼和日本金线鱼是最新分化种,金线鱼则是最早分化种;几种金线鱼类的分化时间大约在中更新世时期。比较属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旨在为金线鱼属鱼类分类提供依据,进而对鱼类资源的评估与保护措施提供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渤海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三重刺网的捕捞性能,以河北省昌黎县的口虾蛄三重刺网为基础,于2013年4、5、7月在河北省秦皇岛近海进行50 mm、55 mm、60 mm和65 mm 4种网目尺寸的三重刺网作业性能比较实验,并与60 mm网目单片刺网和底拖网进行渔获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重刺网具有捕获渔场中绝大多数渔业种类的能力,选择能力较差。春季的渔获种类19种,为渤海近岸底层种类;夏季的渔获种类19种,除了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和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等底层鱼类外,还有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和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等中上层鱼类。春季的渔获结构单一,口虾蛄占渔获量的90%以上,主要兼捕种类鲜明鼓虾(Alpheus distinguendus)占4.1%,渔获选择性较好;夏季的渔获中,口虾蛄比例在75%左右,兼捕对象主要为小黄鱼、蓝点马鲛等经济鱼类的幼鱼,对渔业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但渔获选择性比底拖网好。单片刺网的选择性最好,但渔获量低,只有三重刺网渔获量的30%左右,无法满足生产要求。建议开展渤海口虾蛄的可捕产量和分区域捕捞管理研究,开发作业性能更优越的口虾蛄专业捕捞渔具。  相似文献   

18.
广西灯光罩网渔船是开发南海外海的主要力量之一。文章采用广西渔船船位监控系统记录的2013年2月~5月广西灯光罩网渔船在南海外海的生产数据,计算各渔区捕捞努力量占同期外海总捕捞努力量的比例作为渔区生产集中程度的指标,据此将渔区按渔船生产集中程度归类为作业高密集区、密集区、低密集区和生产外围区等4类。结果表明,高密集区和密集区的捕捞努力量占总量的2/3以上,构成渔船在南海外海的主要渔场。主要渔场范围包括27个渔区,多分布于南沙海区北部海域,太平岛周围海域是生产集中程度最高的区域。同时分析了灯光罩网主要渔场分布变动情况,讨论当前南海外海渔业开发的态势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南海外海渔业生产管理和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