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 为治疗病窦综合征合并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慢一快综合征),予5例患者植入三腔(双房同步)心脏起搏器。方法 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依法植入冠状静脉窦、右心室、右心房起搏电极导线,经测试各参数满意后,经Y型转接器将冠状静脉窦电极与右心房电极组成新的心房双极电极。植入后分别进行DDD和双房AAT起搏。结果 随访1个月~1年,所有患者症状基本缓解,心律失常得到控制,除1例患者冠状窦电极脱位,经重新调整固定外,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 证明三腔心脏起搏器不仅能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而且能有效地防治因房间传导阻滞引起的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该型起搏器植入术有一定的技术难度,但合并症少、安全、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双房三腔心脏起搏治疗慢-快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治疗病窦综合征合并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 (慢 -快综合征 ) ,予 5例患者植入三腔(双房同步 )心脏起搏器。方法 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 ,依次植入冠状静脉窦、右心室、右心房起搏电极导线 ,经测试各参数满意后 ,经 Y型转接器将冠状静脉窦电极与右心房电极组成新的心房双极电极。植入后分别进行 DDD和双房 AAT起搏。结果 随访 1个月~ 1年 ,所有患者症状基本缓解 ,心律失常得到控制 ,除 1例患者冠状窦电极脱位 ,经重新调整固定外 ,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 证明三腔心脏起搏器不仅能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而且能有效地防治因房间传导阻滞引起的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 ,该型起搏器植入术有一定的技术难度 ,但合并症少、安全、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双房同步起搏技术对伴有房间传导阻滞的阵发性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合并房间传导阻滞的阵发性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7例,男4例、女3例,年龄58~78岁。其中4例行双房起搏(AAT),3例行双房右室三腔起搏(DDD),经穿刺左锁骨下静脉插入右房、右室和冠状静脉窦起搏电极导线,分别用于起搏右房、右室和左房。结果 起搏器及电极导线均顺利植入,未发生任何并发症。冠状静脉窦电极顶端距冠状静脉窦口2.5—3.5cm,P波振幅为1.6—5.5mV、阻抗624—808Ω,、单极起搏阈值0.5—0.7V。随访2—31个月,7例均健在,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发作得到明显控制。结论:双房同步起搏技术是房间传导阻滞合并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有效预防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具有自动模式转换功能(AMS)的DDD起搏器进行双房三腔心脏起搏治疗房内传导阻滞并快速性房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及随访要求。方法:对2例例患者植Medtronic THERA DR7964iDDD起搏器,进行双房-右室三腔起搏治疗,定期起搏器程控和Holter复查了解近期及远期起搏各参数变化、起搏与自身心律的关系及对房性心律失常影响。结果:2例阵发房颤、房扑者、房颤发作明显减少,双房-右室近期及远期起搏阈值测定良好,起搏器AMS发挥正常,但起搏程控检测冠状窦电极参数受限并且起搏器自动模式转换详情观察具有一定局限性。结论:双房心脏起搏器能有效地治疗因房内传导阻滞引起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AMS的DDD起搏器适用于具有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双房心脏起搏患者,为了更好地观察冠状窦电极的稳定性及更确工判断该起搏术对快速房心律失常的疗效,有待使用新型的转换器,并进一步探讨起搏器的连接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三腔双心房起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探讨三腔起搏的原理,适应症以及起搏模式的选择。方法患者2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0岁,诊断房间传导阻滞合并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并植入三腔双心房同步起搏器。左心房起搏通过冠状静脉窦植入2188电极导线,左右心房电极导线通过Y形转接器与双腔起搏器连接。结果双房同步起搏后,患者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明显减少。结论初步临床应用提示,三腔双心房同步起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可行且有效。  相似文献   

6.
观察双心房、单心室三腔起搏器治疗病窦综合征合并阵发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三根电极导线分别置入冠状静脉窦内、右心耳和右室心尖部行三腔起搏。冠状窦电极导线与右心房电极导线通过一个Y型转接器构成心房部分。结果 :10例患者 ,9例经左锁骨下静脉径路置入导线 ,1例因存在残存左上腔静脉 ,从右锁骨下静脉置入。 10例中 9例冠状窦电极导线置于冠状静脉窦中部、1例置于冠状静脉窦远端。冠状窦起搏阈值为 1.0 6±0 .2 0V、起搏阻抗 6 11± 115 .8Ω、P波振幅为 4.0 7± 0 .88mV ;右室电极起搏阈值为 0 .5 3± 0 .12V、起搏阻抗 6 70 .3±191.7Ω、R波振幅为 9.6 6± 1.87mV。随访 5~ 2 4个月有 9例起搏器呈DDD工作方式 ,1例呈AAT工作方式。起搏和感知功能良好。 10例中 8例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完全控制 ,2例发作次数减少 ,持续时间明显缩短。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三腔起搏器技术安全、可靠。适合于缓慢型心律失常合并阵发性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双房起搏治疗伴房间传导阻滞 (IACB)患者的阵发性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5例患者均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 ,X线采用正位和左前斜位 ,依次置入冠状窦、右室、右房电极 ,测试起搏参数满意后 ,经Y型转接器将冠状窦电极和右房电极组成新的双极电极 ,置入后分别行AAT、DDD或DDTA起搏。结果 :1例术中冠状窦电极脱位而放弃双房起搏 ,2例术后冠状窦电极脱位 ,均成功复位 ,2例由于程控不当造成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 ,其余病例未出现并发症。随访 2~ 32个月 ,9例显效 (6 4 .3% ) ,2例有效 ,3例无效。结论 :双房起搏能有效防治并发高度房间传导阻滞患者的阵发性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普通心室电极经冠状窦行永久左房起搏安全、有效、脱位率低 ,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双房同步起搏治疗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房起搏是心脏起搏技术的一项最新进展 ,可用于治疗由房间传导阻滞引起的房间折返性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在常规右房、右室双腔起搏的基础上 ,植入冠状窦电极起搏左房 ,建立双房右室三心腔起搏系统 ,实现双房电活动的同步化 ,消除房间传导阻滞和房间折返 ,防治由房间传导阻滞引起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9.
双房起搏是心脏起搏技术的一项最新进展,可用于治疗由房间传导阻滞引起的房间折返性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在常规右房、右室双腔起搏的 基础上,植入冠状窦电极起搏左房,建立双房右室三心腔起搏系统,实现双房电活动的同步化,消除房间传导阻滞和房间折返,防治由房间传导阻滞引起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0.
王效增  邹德莉  苗志林  韩雅玲 《心脏杂志》2002,14(6):538-539,545
双房同步起搏是恢复双房电活动同步化的一种新的起搏技术 ,可防治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双房同步起搏治疗和预防阵发性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机制、适应证、冠状窦电极及植入方法、起搏器的选择、术后随访技术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为观察三腔双房起搏联合预防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起搏治疗模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研究 3例房间传导阻滞合并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 ,并置入三腔双房同步起搏器的患者。起搏器具有房颤预防治疗功能。左房起搏通过冠状静脉窦置入 2 188电极导线 ,左右心房电极导线通过Y形转接器与双腔起搏器连接。DDTA起搏模式 ,随访 6个月 ,观察超驱动起搏、长间期抑制、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后加速起搏功能关闭和开启时 ,患者的临床症状、统计模式转换发生的次数、第一次至第二次房颤发作的间期、平均 2 4h房早记数。结果 :双房同步起搏后 ,患者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明显减少。超驱动起搏、长间期抑制、房早后加速起搏功能开启时 ,模式转换发生的次数减少、第一次至第二次房颤发作的间期延长、平均 2 4h房早记数明显减少。结论 :初步临床应用提示 :三腔双心房起搏联合预防房颤的起搏治疗模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可行且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应用双心房同步起搏技术治疗由房间传导阻滞引起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  5例病人应用双心房同步起搏技术 ,其中 3例行三腔起搏 (双心房 +右心室 ) ,2例行双心房起搏 ( AAT)。冠状动脉窦电极均经锁骨下静脉放置 ,起搏器及电极导线均顺利植入 ,无脱位及穿孔等并发症。 5例冠状窦电极平均参数为 :P波振幅 4.5± 2 .6 8m V,起搏阻抗 880± 2 0 4.11Ω ,起搏阈值 0 .5 8± 0 .37V。结果 随访 2~ 12个月 ,除 1例需调整参数后不再复发外 ,其余 4例术后均无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结论 双心房同步起搏技术是治疗与预防房内、房间传导阻滞引起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双心房右心室三腔起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探讨双心房右心室三腔起搏运用的原理 ,适应证以及起搏模式的选择。方法 患者 6例 ,男性 4例 ,女性 2例 ,诊断 :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间传导阻滞。置入双心房右心室三腔起搏器。左心房起搏通过冠状静脉窦植入 2 188电极导线 ,左右心房电极导线通过 Y形转接器与双腔起搏器连接。结果 双心房同步起搏后 ,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作明显减少。结论 初步临床应用提示 ,右心室三腔起搏器双心房同步起搏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有效。  相似文献   

14.
双房同步起搏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双房同步起搏是恢复双房电活动同步化的一种新的起搏技术,可防治快速房性心律紊乱。笔者对17例房内、房间传导阻滞并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双房同步起搏治疗,14例行三腔起搏(DDD)、3例行双房起搏(AAI),冠状静脉窦电极均经左锁骨下静脉途径放置。起搏器及电极导线均顺利植入,未发现脱位、穿孔等并发症。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线顶端电极测定的P波振幅为5.69±2.63(2.4~9.6)mV、起搏阻抗655±194.11(520~960)Ω、单极起搏阈值0.92±0.68(0.4~2.2)V。冠状静脉窦电极位置较深,则测得起搏阈值较低。随访8.6(3~15)个月,1例猝死、16例健在;其预防心房扑动、颤动的显效率达62.5%、有效率达81.25%。结论:双房同步起搏技术是房间传导阻滞合并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颤动的有效治疗和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三腔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三腔起搏器治疗病窦以及同时有房室传导异常合并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6例,其中5例为阵发房颤,1例为阵发房扑,心电图示房间阻滞。植入冠状窦电极及普通右房和右室电极,用Y型转换器以右房耳电极为负极,冠状窦电极为正极构成新的双极电极。将4例患者DDD起搏器调至AAT模式,2例患者为DDD模式,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消失。随访2~6个月,疗效满意。三腔心脏起搏器适用于治疗病窦并有房室传导异常合并房内阻滞的阵发房扑和房颤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冠状窦导线与三腔起搏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 特殊设计的冠状静脉窭(冠状窦)导线用于三腔起搏,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伴阵发性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方法三条电极导线(冠状窦、右房、右室)分别放置于冠状窦、右心房、右心室。双心房导线通过一个Y形接头和心室导线分别连接到DDD起搏器的心房和心室部分,行三腔起搏。结果4例(男3例,女1例)患者冠状窦导线均置于其中段.右房导线3例置于右心耳.1倒位于右房中外侧。右心室导线3例位于右室心尖部,1例位于右室中外侧。1例合并左上腔静脉畸形.右室导线通过冠状窦在右房绕一个圈进人右室心尖部。术中阈值测试.输出电压(V)、电流(MA)、阻抗(n)、PR波振幅(mV)分别为冠壮窦:0.56、0.76、744、4.4(P波);右心房:0.56、1.2、467、6.3(P波);右心室:0.6、0.9、613、17.6(R波),脉宽固定于0.5ms。近期随访均呈DDD工作方式,起搏与感知功能良好,未发生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无并发症。结论特殊设计的冠状窦导线固定良好,三腔起搏性能可靠,方法可行,适用于房室阻滞或病窦综合征合并阵发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  相似文献   

17.
双心房同步起搏(AAT)不仅能保证房性心率较慢时,起搏器同步起搏左右心房,且在左房或右房出现早搏时,能及时触发另一心房起搏,达到双房持续性同步除极和复极,能有效预防房早诱发的折返性房性心律失常。本院对2例阵发性房颤伴房间传导阻滞者行双心房同步起搏,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腔心脏起搏器患者术后发生房性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为合理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392例植入双腔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对217例随访期间合并房性快速型心律失常(观察组)与175例未合并房性快速型心律失常(对照组)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92例患者中,合并房性快速型心律失常217例,发生率55.4%。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植入指征:窦性心动过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高龄、心室起搏比例高,对并发房性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起搏器术后患者并发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的监控。需针对危险因素早期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脏起搏器簧换原因、起搏电极使用时间及手术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心脏起搏器置换术,男性42例,女性48例。平均年龄(75.69±9.17)岁,50例患者为病态窦房结综合症,40例患者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77例为VVI置换术,7例为DDD置换术,5例为AAI置换术,1例由VVI型置换为DDD型。78例患者为第一次黄换,8例为第二次置换,4例为第三次置换。结果起搏器使用时间(110.17±30.25)月。起搏电极使用时间(134.32±41.86)月。75例患者起搏器电池正常耗竭,14例起搏器电池提前耗竭,1例置换起搏电极仍使用原起搏器。置换时起搏阙值(0.97±0.52)V明显高于首次植入时起搏闽值(0.76±0.36)V(P〈0.01)。置换时电极阻抗(687.64±153.13)n低于首次植入时电极阻抗(750.56±252.17)Ω(P〈0.05)。电极脱位1例。起搏器囊袋内出血1例。手术切口延迟愈合2例。结论心脏起搏器电池耗竭是起搏器置换术的最常见原因。绝大多数患者第一次置换心脏起搏器时仍可使用原起搏电极。  相似文献   

20.
评价双腔起搏器自动工作方式转换功能的可靠性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0例患者,男性8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62.31岁。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三度房室阻滞植入了带有自动工作方式转换功能(AMS)的双腔起搏器。10例患者中,8例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1例伴有阵发性心房扑动,1例伴有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带有AMS功能起搏器可在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时,由跟踪房性频率的工作方式(DDD/DDDR)自动转换为非房性频率跟踪的工作方式(DDlR)。起搏器可自动将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发生AMS情况储存起来。患者植入起搏器后3个月进行随访,并用体外程控仪调出起搏器的储存信息进行分析。结果10倒患者中有6倒发生了274次阵发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为lOmin~2h不等,患者心房颤动的心室反应为207~400bpm。每次心房颤动,起搏器启动了AMS,心室反应频率在60~90bpm,4例未发生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未启动AMS。结论 双腔起搏器AMS功能工作可靠,对于伴有阵发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双腔起搏治疗时,应考虑应用带有AMS功能的双腔起搏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