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65例心肌梗塞(MI)病人心室晚电位(VLP)、Holter监测的室性心律失常(VA)、有无室壁瘤及心胸比大小进行分析,发现室壁瘤形成、心脏增大的MI患者,其VLP阳性率高,而VLP与Holter监测到的VA之间相关性较差,故推测Holter监测作为预测心源性猝死(SCD)的手段,其临床价值较小,3例院内SCD的资料表明,MI后VLP阳性、心室功能差、有室壁瘤形成者SCD发生率高,这些病人应积极预防及避免应用增加心肌应激性的药物。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50例陈旧性心肌梗塞(OMI)患者利用动态心电图(DCG)分析系统进行了心室晚电位(VLP)检测,并以9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发现:①OMI患者VLP阳性率为22%(11/50例);②OMI患者在VLP检测时有非持续性室速者VLP阳性率为75.0%(3/4例),而无非持续性室速者VLP阳性率为17.4%(8/46例),二者相比,差异十分显著(P<0.01);③VLP阳性与梗塞部位、室性早搏情况、心功能不全、室壁瘤形成等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早期室性心律失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65例冠状动脉搭桥患者用计算机进行术后 2 4h心电图连续记录 ,并进行回放分析。出现室性心律失常 14例 ,其中 1例心室颤动 ,13例频发室性早搏。对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认为 :高龄患者、患者冠脉病变支数、搭桥支数、采取手术方式、术后低血K+为冠脉搭桥手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心律失常病人较非心律失常组心胸比较大、手术时心肌阻断时间较长 ,但是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末内径、有无心肌梗塞病史、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室壁瘤对冠脉搭桥手术后心律失常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早期心律失常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冠状动脉 (简称冠脉 )搭桥术后早期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分析 ,将 6 0例冠脉搭桥病人按术后是否发生心律失常以及手术方式分组 ,心律失常组 15例 (A组 )、非心律失常组 4 5例 (B组 ) ;常规搭桥组 39例 (Ⅰ组 ) ,非体外搭桥术组 2 1例 (Ⅱ组 )。结果 :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 2 5 .0 %。A组病人的年龄、术前射血分数 (EF)、心胸比例、搭桥支数、呼吸辅助时间、心肌阻断时间、ICU滞留时间均显著高于B组 ,但血K+ 浓度则明显降低。Ⅱ组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律失常持续时间、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ICU滞留时间均较Ⅰ组明显降低。结论 :患者术前心功能情况、手术方式及冠脉搭桥支数、心肌阻断时间等影响心脏状况的指标与其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有关。  相似文献   

5.
翟彪 《心电学杂志》1992,11(2):72-74
用美国 ART 体表高分辨心电图(HR-ECG)记录分析系统(ART-S),对正常人120例和冠心病心肌梗塞(MI)患者98例,作心室晚电位(VLP)检测和随访分析,发现 MI 患者的 VLP 阳性率为46.94%,VLP 与 MI 的部位、范围、室壁运动障碍以及恶性心律失常(MA)和心脏猝死有一定的关系,认为 VLP 对 MI 患者发生 MA 及猝死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患者心室晚电位与QTc离散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且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室晚电位(VLP)与QTc离散度(QTed)的关系及QTed在预测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发生方面的价值。方法:观察了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心室晚电位阳性组与阴性组QTed的改变。结果:VLP阳性组QTed明显高于VLP阴性组(63.2±11.2和41.8±17.1,P<0.01),VLP阳性组室速和室颤的发生率显著高于VLP阴性组(26.7%对3.3%,P<0.05),发生室速和室颤者QTed≥80ms。结论:本组结果提示QTed与VLP具有良好的平行性,QTcd可作为预测冠心病患者室颤发生的一种简便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7.
心肌梗死后心室晚电位检测结果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心室晚电位(VLP)的阳性率。方法:采用泰安市医疗仪器研究所研制的SXG-7000VLP记录仪,x、y、z正交心电图双极导联,检测心肌梗死(MI)后3小时至1年不等患的心室晚电位。结果:80例MI患VLP阳性29例,阴性30例。AMI44例中VLP阳性15例(34.1%),陈旧性心肌梗死(OMI)36例中阳性14例(38.8%),前壁MI28例中阳性5例(17.8%),下壁MI 47例中阳性24例(51.0%)。结论:相比较而言,以急性心肌梗死,下壁心肌梗死的心室晚电位阳性率为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 (T2DM )合并冠心病 (CHD)患者室性心律失常 (VA)和心室晚电位 (VLP)与QT间期离散度 (QTcd)的变化。 方法 对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的 186例单纯CHD与 178例T2DM合并CHD患者的VA阳性率、VLP阳性率与QTcd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T2DM合并CHD组VA的阳性率、VLP的阳性率明显高于CHD组 (P <0 0 1) ,QTcd明显增加 (P <0 0 1)。 结论 CHD患者VA的阳性率、VLP阳性率与QTcd增加不仅与CHD血管病变有关 ,且与DM所致心脏血管结构和功能改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 本文报告我院自1988年11月至1990年12月,80例心肌梗塞(MI)患者体表心室晚电位(VLP)的检测结果。全部患者均符合WHO的诊断标准。其中急性心肌梗塞(AMI)44例,陈旧性心肌梗塞(OMI)36例;男性6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64(38~80)岁。前壁MI(包括前间壁)占35%(28/80),下壁MI(包括后侧壁与真后壁)占58.8%(47/80),前壁+下壁(或右室)MI占6.2%(5/80)。合并室性心律失常(VA)者占33.8%(23/80),其中室性早搏Lown Ⅰ级11例,Ⅱ级13例,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各1例。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发室壁瘤者占7.5%(6/80),但均不伴有VT。采用ART-1200EPX  相似文献   

10.
分析30例首次急性心肌梗塞接受静脉溶栓治疗3~4周进行左室造影检查,其中获得梗塞相关血管再通与未通各15例。结果显示:冠状动脉再通组室壁瘤的发生率为13.3%,显著低于冠状动脉未通组的53.3%(P<0.05),且再通组与未通组相比,左心功能改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分别为(5/15与9/15),提示:静泳溶栓治疗后梗塞相关冠脉再通可显著降低室壁瘤的发生率,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50例心肌梗塞(MI)病人的心室晚电位(VLP)检测结果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1)MI组与正常组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01),提示VLP是一种病理性的电活动;(2)不同部位MI的VLP阳性检出率下壁为38%、前壁为35%、前间壁为33%、前侧壁为20%,提示下壁MIVLP的阳性检出率较高。此外,根据对VLP定量分析的结果发现,下壁、前间壁MI对反映传导和电压的指标均敏感。而前壁、前侧壁MI仅对反映传导的指标敏感,其机理需进一步探讨;(3)急性心肌梗塞与陈旧性心肌梗塞组都有形成VLP的可能,但前者检出率相对较高。由此提出应根据不同发生机制而采取针对性较强的防止电不稳定的措施;(4)MI伴室性心律失常(VA)组与不伴VA组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01),提示VLP阳性者VA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对各类疾病患者及正常人作心室晚电位(VLP)检测发现,心肌梗塞、心肌硬化、心肌病及高血压并左室肥厚患者的VLP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疾病和正常人,其中以心肌梗塞患者最高,4例心性猝死患者中3例VLP阳性,伴室性心律失常的心脏病患者的VLP阳性检出率也较高。说明VLP阳性与心肌梗塞、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有密切关系,VLP阳性对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有重要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左室室壁瘤切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3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左室室壁瘤切除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进行整理统计分析,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较术前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低心排综合征4例,室性心律失常2例,脑梗塞1例。围术期死亡2例,均死于严重低心排综合征。通过电话随访及门诊复查,随访28例,随访率90.3%,随访时间5个月,随访期间无远期死亡。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左室室壁瘤切除术后疗效满意。根据患者室壁瘤的大小和病变程度合理选择手术方式、适宜的左室重建及有效的心肌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1 资料与方法 本资料采用信号叠加心电图检测心室晚电位(VLP),对于心源性猝死(SCD)、心肌梗塞(MI)后病人中,为室性心动过速(VT)及心室颤动(VF)所致。旨在对其阳性检出率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 经常规心电图证实有室早或VT和MI病史共90例。将受检者分为:①无MI有室性心律失常(VAS)  相似文献   

15.
245例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将245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形分为心肌梗塞组(101例)、心绞痛组(76例)、不典型心绞痛组(45例)和非冠心病组(23例)进行分析观察,其中224例有满意的左室造影可供分析。结果发现164树冠状动脉造影显示阳性改变,其利心肌梗塞组阳性率96.1%,心绞痛组71.1%,不典型心绞痛组28.9%,非冠心病组无一例阳性.共查出病变冠状动脉血管290支,依次分布于前降支130支、左回旋支80支、右冠状动脉67支、左冠状动脉主干13支.224例在室造影阳性表现为节段运动异常或室壁瘤,心肌梗塞组阳性率86.5%、心绞痛组55.2%、不典型心绞痛组34.1%、非冠心病组5%.结果提示冠状动脉造影仍是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防治。方法 分析241例AMI行急诊PCI治疗后冠状动脉再通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必要时给予相关治疗方法、疗效,以了解和掌握再灌注心律失常的防治,降低AMI急诊PCI的死亡率。结果 188例(78.0%)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其中107例(56.9%)为室性心律失常,包括12例(4.9%)发生室颤或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55例(22.8%)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AIVR);40例(16.6%)非持续性室速;81例(33.6%)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窦缓、窦停、房室传导阻滞。经相应治疗无1例死亡。结论 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应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17.
我们对86例心肌梗塞(MI)患者行体表心室晚电位(VLP_s)检测,以探讨MI后VLP_s检测的临床意义.结果显示:急性MI组VLPS异常率(45.2%)明显高于陈旧性MI组(25.0%),P<0.05;下(后)壁MI组VLP_s异常率(48.5%)明显高于前壁MI组(25.5%),P<0.05;Killp~3s心功能≥Ⅲ级组VLPS异常率(57.1%)明显高于心功能Ⅰ级组(24.1%),P<0.01;MI后有室壁瘤组VLPS异常率(75.0%)明显高于无室壁瘤组(30.7%),P<0.05).随访8~20个月中,VLP_s异常者有8例发生室性心动过速(VT)/室颤(VF),VLP_s正常者无心脏意外事件发生。表明MI后心功能差,有室壁瘤者VLP_s异常则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8.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董辉  陈敏  陈绍洋  熊利泽  巩固 《心脏杂志》2003,15(1):28-30,33
目的 :总结 2 8例非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方法 :术前依据患者心脏功能及全身状况 ,给予营养心肌、扩冠、降压、利尿等治疗。采用静吸复合麻醉 ,气管插管控制呼吸 ,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 :手术期间 4例血压过低 ,2例 ST段显著抬高伴室性心律失常 ,改为体外循环辅助下手术 ,余 2 2例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术毕非体外循环组 2 2例 6~ 8h内拔管 ,明显少于体外循环组 (10~ 16h)。 2 8例预后良好 ,无麻醉并发症。结论 :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和心肌氧供需平衡 ,是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 2 2例非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方法 术前依据患者心脏功能及全身状贶 ,给予营养心肌、扩冠、控制心率与降压、利尿等治疗。采用静吸复合麻醉 ,气管插管控制呼吸 ,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 手术期间 4例血压过低 ,其中 2例ST段显著抬高伴室性心律失常 ,改为体外循环辅助下手术 ,其余 2 0例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术毕非体外循环组 2 0例 6~ 8h拔管 ,明显少于体外循环组 ( 1 0 5h~ 1 5h)。全组病例预后良好 ,无麻醉并发症。结论 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和心肌氧供需平衡 ,是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麻醉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通过4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者的心室晚电位(VLP),Q-T离散度(Q-Td)检测,并与40例心绞痛作对照。结果:AMI者(A组)VLP阳性率高,Q-Td延长,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A组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与未发生者之间2项指标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