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于晓春  肖国才  李泽  谢伟 《医学信息》2003,16(7):407-408
目的:探讨术前综合定位和术中皮层脑电图监测对切除癫痫病灶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难治性癫痫患者进行普通脑电监测(REEG)、长程脑电图监测(AEEG)、录像脑电图监测(VEEG),结合患者病史特点及影像学结果进行综合定位;手术中在皮层脑电(ECoG)监测下切除癫痫灶。结果:术前36例脑电图均为异常,癫痫灶定位在一侧颞叶20例,双侧颞叶1例,额叶3例,额顶叶4例,顶叶2例,一侧大脑半球3例,双侧大脑半球广泛癫痫灶3例;皮层脑电监测结果与术前定位基本符合;术后随访1-5年,疗效满意19例,显著改善12例;术后复查脑电图痫样放电消失29例。结论:以脑电监测为基本手段采用综合定位的方法结合术中皮层脑电监测可以提供较明确的癫痫灶的部位和范围,术后患者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同步录像脑电图在癫(疒/间)外科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同步录像脑电图(Video-EEG)在癫痫外科诊疗中的意义。方法;对30例难治性癫痫患者进行普通脑电图(REEG)、Video-EEG、术中皮层脑电图(ECoG)及神经影像学检查(CT或(和)MRI),并比较其结果。结果:30例患者中,REEG监测到棘波19例,检出率63%;Video-EEG监测到棘波29例,检出率97%;神经影像学检查发现23例有异常病灶(77%),其中20例定位与Video-EEG完全一致(87%)。在30例手术患者中,29例ECoG的癫痫灶定位与术前Video-EEG一致(97%)。结论:Video-EEG对于癫痫的定位诊断以及指导手术治疗有相当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中颅内电极脑电监测在癫痫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难治性癫痫患者78例术中采用颅内电极脑电监测,在病灶切除前对致痫灶区行皮层电极描记,记录有无痼样放电和范围,对痫灶部位进一步精确定位。采用联合手术方法进行病灶切除,之后再次或多次描记,以判断痼样放电有无减少或消失,对有痫样放电的皮层再次进行软膜下横切术。术后常规应用抗癫痫药物。结果:78例患者,术前均在预定的致痫灶局部记录到棘波、棘慢波、尖波和尖慢波;致痢灶切除后即时监测结果显示其中有7例痫样放电完全消失,56例痫样放电明显减少、背景波幅降低,15例在病灶周围仍散在有明显痫样放电,经再次处理后减少,所有患者均无神经功能损害加重。78例患者均随访6个月至4年,多数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精神状态改善。其中发作消失51例(65%),发作明显减少(75%以上)16例(21%),发作减少(50%以上)7例(9%),发作无变化4例(5%)。总有效率为95%。结论:在癫痫外科手术中运用颅内电极进行脑电监测,能进一步明确致痂灶部位、监测异常波出现的范围及异常程度,指导手术中正确切除致痫灶,在癫痫外科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难治性癫痫性痉挛发作患者的头皮及颅内脑电图(EEG)特点,探讨与痉挛发作相关的EEG变化及其与发作间期放电、神经影像学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头皮同步视频脑电图(V-EEG)。此11例患者均行术中皮层EEG监测30~60min,其中4例术前行颅内电极长程EEG监测。结果:8例患者表现为双侧基本对称的痉挛发作,发作期头皮EEG为全导高波幅慢波、尖波伴低波幅快波活动或广泛低波幅快波活动发放;另3例患者表现为一侧肢体的痉挛发作,EEG为局灶性棘慢波发放。术中皮层监测5例患者为反复的、暴发出现的多棘波活动,2例患者见持续性的棘波、尖波活动,4例未见明显的癫痫样电活动。4例行颅内电极监测者发作期EEG表现,2例为“前导性”的高波幅棘波伴随20Hz左右的低波幅快波发放;另2例为局灶性低波幅快波活动并迅速扩散,无“前导性棘波”。手术切除“前导性棘波”或反复性、节律性痫样放电的皮层可消除发作。结论:在一部分癫痫性痉挛发作患者,其痉挛发作可能因新皮层局灶的电发放点燃,颅内EEG如果存在前导性的棘波,这个棘波部位可能是促发痉挛发作的点燃灶。完整切除术中监测呈现反复性、节律性痫样放电的皮层可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难治性癫痫(intraclable epilepsy,IE)的病灶定位方法,以及皮层电极监测下将致痢灶切除或加皮层热凝术对1E的临床治疗效果,企为临床治疗IE提供新思路。方法:对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我院癫痫中心接收并确诊的62例IE患者采用头颅CT十头颅磁共振成像技术(MRI)+视频脑电图监测(V—EEG)+皮层脑电图(ECoG)+深部脑电图(DEEG)联合对致痫病灶进行定位,55例(89%)检出致痴灶,在皮层双电极检测显微镜下将检出的致痫病灶切除;对于仍有痫样放电的患者加行皮层热凝术,但若致痢病灶位于重要功能区则单行皮层热凝术。结果:62例IE患者经CT+MRI+V-EEG+ECoG+DEEG联合检出致痫病灶者55例,经皮层电极监测显微镜下切除致痫灶并加行皮层热凝术后,52例患者术后癫痫发作停止,且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3例(5%)患者半年后出现复发,但是表现出的症状明显较未行皮层热凝术术前轻,且癫痫发作持续的时间也明显较未行皮层热凝术术前变短。结论:CT+MRI+V-EEG+ECoG+DEEG联合监测能很好地对IE患者的致痫病灶进行定位;ECoG监测显微镜下切除致痫病灶加行皮层热凝术,对IE患者疗效确切:出血少、操作简便、安全省时、治愈率较高、术后的并发症少、复发率较低,能明显改善IE患者的生活质量,适合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进一步说明脑电监测在外科治疗癫痫中的作用。方法:对178例继发性癫痫患的术前,术中,术后头皮和皮层脑电图进行监测,比较棘波出现率,指导手术进行。结果:术前头皮脑电图中有定位意义的只占53.9%,而术前皮层脑电图中100%均有棘波,当处理病灶和热灼相应的皮层后其棘波的出现率分别下降了7.3%和44.8%,结论:脑电图不仅对癫痫的诊断和分类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外科治疗癫痫的整个过程中均具有其他检  相似文献   

7.
皮质电图监测下手术治疗颅内结构性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皮质电脑监测下手术治疗颅内结构性损害伴癫(EP)发作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采用四川智能公司ECoG监测仪,术前、术中、术后将8根银球状电极,按单双数分成两组,置于暴露的脑域上或用条状及网络状硅橡胶电极,将电极放置在手术野皮质表面,将每个脑回逐个仔细探测,记录,寻找EP放电灶,然后将不同部位的波仔细比较,确定原发灶和继发灶,标明记号,显微镜下将病变切除后再行ECoG检查,寻找致灶。灶切除首先从波最明显处开始,如此反复,直至于术野内棘波等病灶清除为止。结果:32例患者,ECoG监测均有样放电,其中棘波、棘-慢综合波22例,尖-慢综合波6例,棘波、尖波混合放电4例,阳性率100%。术后,患者抽搐倒地等症状28例消失,4例偶有发作,但持续时间较前明显缩短,1~2min缓解,逐渐自行恢复如常。全部病例生活均能自理,28例患者能重返自己的工作、学习岗位及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结论:ECoG术前、术中、术后监测定位是进一步确定灶和手术切除范围的重要依据,也是提高手术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同步录像脑电图(VEEG)与皮层脑电图(ECoG)在外科手术切除难治性癫痫致痫灶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难治性癫痫患的临床发作类型,术前同步录像脑电图(VEEG)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以及术中皮层脑电图(ECoG)反复多次多点进行检测的结果,并进行详细分析。结果:MRI异常8例,正常20例;所有病例在同步录像脑电图(VEEG)检查中均记录到痫样放电,而且20例(71%)记录到临床发作,痫样放电部位57%位于右额,颞,中央区;术中皮层脑电图(ECoG)检测全部病例亦见痫样放电,46.5%集中于右颞部,32%位于右额,颞,中央区。结论:难治性癫痫患的手术治疗效果与癫痫灶的定位密切相关,MRI,VEEG,ECoG对难治性癫痫的痫灶定位有重要价值,其中皮层脑电图(ECoG)能更准确地认定痫灶范围。  相似文献   

9.
对我院1992~1994年22名继发性癫痫患者的皮层电图(ECoG)与普通脑电图(EEG)的关系,结合CT及病理所见作了对比。本组3种类型癫痫患者的皮层痫灶主要集中在额中、颞中、前颞,三者占总数的85%。ECoG上相邻3个电极出现棘波发作者,在EEG上可出现相应的棘、尖波灶,反之则不然。EEG多形性δ波灶提示患者脑器质性病变,应进一步作影象检查。ECoG可在病灶周围找到皮层棘波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皮层电刺激及体感诱发电位(SEP)等技术以提高脑功能区致痼灶定位的准确性的方法。方法:对病灶涉及感觉运动区的11例癫痫患者,经术前评估后在高度怀疑的致痫区埋藏电极,监测癫痫发作间期及发作期的脑皮层电图(ECoG),同时另行皮层电刺激及SEP的皮层记录,以明确致痫灶起源及感觉功能区定位结果,绘制个体化的脑功能图谱,制定手术切除方案。结果:11例(100%)患者的电刺激与SEP结果相符,其中9例(82%)患者的电生理脑感觉、运动区的定位结果与解剖学定位结果相一致,2例(18%)患者的脑功能定位结果与解剖学定位结果不一致,经MRI结果显示,这2例患者的中央沟附近有异常信号。在皮层电刺激和SEP进行脑感觉运动区定位的基础上进行功能区癫痫病灶的手术切除,术后患者感觉、运动功能完整,并且术后Engel评分均为Ⅰ级。结论:应用颅内电极皮层电刺激术结合SEP对位于脑感觉、运动区的癫痫病灶可准确定位并行切除,提高了癫痫病人的外科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脑磁图对致癎灶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脑磁图(MEG)对致痫灶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为癫痫的25例病人进行MEG检查,并与磁共振图(MRI)、脑电图(EEG)及术中脑皮层电图(EcoG)作比较。结果:25例接受MEG检查者中,22(88%)例可确定出致痫灶,其中18例(72%)得到EcoG证实,4例部位不相符。另外3例MEG未发现致痫灶者,深部电极EEG则在颞叶前内侧描记到痫样放电。MEG结果与EcoG对照,符合率为72%。结论:MEG对癫痫患者表浅皮层致痫灶定位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蝶骨电极脑电图对颞叶癫痫致痫灶手术的定位价值。方法对52例颞叶癫痫病人在手术前用常规电极和蝶骨电极描记脑电图,确定癫痫病灶。在手术中描记皮层电图(ECoG)及深部脑电图(DEEG)。结果用蝶骨电极描记者均有痫样放电(100%),其中90%局限于颞叶;而常规头皮电极发现有痫样放电46例(88%),局限于颞叶者只占46%。术中ECoG和DEEG证明所有病人的颞叶表面、海马或杏仁核均有痫样放电。结论在诊断颞叶癫痫中蝶骨电极较为可靠,有助于手术前的定位诊断,并且可提高颞叶癫痫脑电图的阳性率44%。  相似文献   

13.
本组病人均为药物难以控制的难治性癫痫,术前脑电图(EEG)检查25例(83%)异常,其中,痫样放电20例(80%),慢波改变5例(20%),皮层电图(ECoG)30例(100%)异常,均为痫样放电。术后3个月—2年随访,临床发作完全控制有24例(80%),6例临床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复查EEG除4例(13.3%)异常,其余EEG均为正常。术前与术后EEG阳性率相差显著,因此,我们认为ECoG在癫痫灶切除中应用是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同步录像脑电图(VEEG)和皮质脑电图(ECoG)在伴有海马病变的难治性癫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难治性癫痫患者临床发作类型、术前MRI与VEEG检查、术中ECoG及深部电极脑电图监测结果,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所有患者海马均有病变。结果:在连续或超过24h VEEG监测中,18例有临床发作(69%),其中1例简单部分性发作,6例复杂部分性发作,9例全身强直发作,2例失神发作。各例均可见痫样波活动,多数集中于颞叶。术中ECoG监测颞区皮质均有棘波发放(100%),深部电极监测海马区有痴波放电25例(96%)。结论:VEEG和ECoG在伴有海马病变的难治性癫痫中具有重要的诊断和定位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皮层电图(ECoG)监测对切除癫痫病灶的应用价值及适应症。方法:对104例难治性癫痫患者使用盘状电极行ECoG监测下切除癫痫灶进行研究。结果:术前脑电图(EEG)检查86例异常(827%)。皮层电图102例异常(98%)。术后随访3个月至4年,有88例(846%)临床发作已控制,16例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复查常规EEG有痫样放电6例,慢波局限性改变5例,其余EEG均为正常。术前术后EEG阳性率相差显著。结论:在ECoG监测下切除癫痫灶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颅脑术后继发癫的脑电图表现@齐伟 @吴厚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呼气末含量七氟烷对开颅手术癫痫及非癫痫患者皮层脑电图的影响。以探讨七氟烷是否适合癫痫手术过程中麻醉的维持,并且确定其最佳麻醉维持剂量。方法24例癫痫患者和15例非癫痫需要开颅手术患者常规麻醉后,切开硬膜后置入皮层电极,分别控制呼气末七氟烷含量0.7,1.0,1.3,1.5MAC,稳定15min后记录皮层脑电图,记录并分析棘波和其它脑波变化。结果癫痫组患者在1.0,1.3MAC七氟烷含量时,棘波数量和导联数与0.7MAC时无明显变化,而1.5MAC棘波频数和导联数明显高于0.7MAC时(P〈0.05)。非癫痫组患者在0.7,1.0,1.3MAC时均无棘波出现,在1.5MAC部分病例出现棘波,且导联弥散。随着七氟烷含量的增加,患者其它脑电波形变化相似,α和β波频率减少,δ波频率增加,而θ波频率变化不明显。结论癫痫患者手术时,如果进行皮层脑电监测,七氟烷含量控制在低于1.3MAC为宜。如果术中脑电监测时,无论是否癫痫患者,七氟烷含量大于1.5MAC均可能影响监测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