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阐明农村地区厕所环境中生物气溶胶的潜在健康风险,提升村民生活品质,选择西北四省(山西、陕西、青海、内蒙古)不同类型厕所,对其中生物气溶胶特性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旱厕生物气溶胶中平均可培养细菌菌落数为21 954个/m3,水冲厕生物气溶胶中平均可培养细菌菌落数为4 488个/m3。同样生物气溶胶中可培养真菌和肠杆菌菌落数也呈现旱厕大于水冲厕的现象。由于水力剪切作用,水冲厕中生物气溶胶空气动力学直径更小,其中0.65~3.30μm的生物气溶胶占比为55.61%;而旱厕中生物气溶胶则主要以大粒径为主,粒径>3.30μm的生物气溶胶占比高达54.33%。同时,旱厕和水冲厕生物气溶胶中潜在致病微生物也存在一定差异,旱厕独有致病菌为Helicobacter、Fusobacterium、Saccharomyces,水冲厕独有致病菌为Anaerococcus、Proteus、Rhizopus。暴露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旱厕暴露风险大于水冲厕暴露风险,细菌暴露风险大于真菌暴露风险。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污水处理厂不同粒径生物气溶胶负载肠杆菌科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在江苏省某污水处理厂厂界内及周边采集了不同季节不同粒径生物气溶胶样本,并分析其负载的肠杆菌科浓度。对于生物气溶胶负载的总肠杆菌科及其可吸入性片段,冬季是最主要的逸散季节,而污泥脱水间是最主要的释放单元。污水处理厂不同粒径生物气溶胶负载肠杆菌科的分布特征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和处理单元间差异。相比于上风向,厂界内和下风向生物气溶胶具有更高的肠杆菌科总浓度、可吸入性片段浓度及相对比例。厂界内与上风向生物气溶胶负载肠杆菌科的粒径分布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差异度为64.32%;而厂界内与下风向生物气溶胶负载肠杆菌科的粒径分布的差异性不显著,且差异度下降至32.17%。相对湿度、温度、风速和光照强度均对污水处理厂不同粒径生物气溶胶负载肠杆菌科的分布存在显著影响(P<0.05);其中,相对湿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该研究可为污水处理厂生物气溶胶污染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分析了实验室生活污水处理系统(Anoxic/Oxic工艺)好氧池内细菌多样性及演替规律,推究污泥中优势细菌与水质变化之间的关系.提取不同驯化时期污泥的细菌总DNA,以细菌的通用引物PCR扩增16S rRNA基因V3区,DGGE分析扩增产物,并对优势细菌的DNA片段进行回收、序列分析;构建驯化稳定后污泥的16SrDNA克隆文库.结果表明:系统内细菌群落结构随污泥驯化过程的进行发生了明显的演替变化,克隆文库的序列分析表明污泥中细菌种群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主要包括Proteobacteria类群,Bacteroidetes类群,Firmicutes类群,Zoogloea sp.,Pseudomonas sp.,Rhodobacter sp.,Planctomyces sp.,Clostridium sp.等.DGGE优势条带的测序结果结合水质处理效果分析表明:Proteobacteria类群,Pedobacter sp.,Sphingobacterium sp.对CODcr的去除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Microthrix parvicella引发的污泥膨胀微生物群落特征,采用A2/O工艺并借助高通量测序技术,考察污泥膨胀中微生物群落整体、硝化菌群和丝状菌群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当系统运行温度由24℃降低为14℃并运行21 d后诱发了M.parvicella污泥膨胀,污泥体积指数由81 mL/g升高至197 mL/g,系统中COD和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4%和98%。污泥膨胀使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Actinobacteria门相对丰度由8%增大到20%,优势地位明显提升,Proteobacteria门和Nitrospirae门相对丰度降低。低温下AOB、Nitrospira丰度降低,Nitrobacter丰度升高,但系统内仍存在一定数量的硝化菌群,这维持了良好的硝化效果。丝状菌群中M.parvicella、Thiothrix和Flavobacterium相对丰度升高,其余8种丝状菌属相对丰度降低。升高温度后,污泥膨胀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5.
从内蒙古科技大学校区内土壤、生活污水、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到三株高效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优化培养后,培养液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均可达到90%以上.通过菌落特征、生理生化特征等试验,鉴定MBF-2,MBF-10微生物为固氮菌属细菌(Azotobacter sp);MBF-5微生物为气单胞菌细菌(Aeromonas sp).  相似文献   

6.
以苯酚作为碳源,NaNO3为反硝化氮源,接种成熟反硝化污泥,在厌氧发酵罐连续运行,定期取样分析苯酚、NO-x-N浓度变化情况,确定反硝化降解动力学特征;在线监测反应过程中pH和ORP变化规律;对反硝化污泥进行PCR-DGGE测定,分析系统微生物特征.在C/N比为4时,苯酚去除率83.3%,降解速率6.45mg/(g VSS·d),NO-x-N降解速率3.85mg/(g VSS·d).反硝化过程出现NO-2-N积累,最大积累率43.1%.pH和ORP曲线出现明显的"NO-2-N积累量最大点"和"反硝化真正结束点",可用来指示反硝化进程.苯酚反硝化降解细菌菌纲主要以Alphaproteobacteria,Gammaprotobacteria,Beta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和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为主;系统中检出了Altererythrobacter sp.,Bacteroides sp.,Pseudomonas baetica,Thermomonas sp.等苯酚、硝酸盐有效降解菌.  相似文献   

7.
南京市夏季城市不同功能区气溶胶污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WPS(宽范围颗粒粒径谱仪)、Anderson-Ⅱ型9级撞击采样器测量了2008年夏季典型日南京钟山风景区、鼓楼商业区与江北工业区大气气溶胶数浓度谱分布和质量浓度,分析了城市不同功能区气溶胶粒子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各功能区大气颗粒物浓度均比较高,达到104 cm-3,数浓度谱均为单峰型,峰值集中在0.01~0.04 μm;其中气溶胶粒子数浓度主要集中在0.01~0.2 μm粒径范围内,其日变化受汽车尾气排放、混合层高度变化的影响较大,且呈现明显的双峰型:粒径为0.01~0.1 μm的超细粒子对总数粒子贡献较大,鼓楼为93.28%,江北为81.66%,钟山为66.52%;细粒子(粒径<1.1 μm)与TSP质量浓度的比值钟山为9.2%,鼓楼33.77%,江北24.98%;质量浓度主要为粗粒子(粒径≥1.1 μm)贡献,但是鼓楼与江北的细粒子的贡献也非常大,说明这两个功能区的细粒子的污染值得关注;数浓度和相对湿度(RH)有密切联系,当RH<75%时其峰值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大而增大,当RH>75%时其峰值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大而减少,并且相对湿度对细粒子的影响要大于对大粒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获得在低温(10℃)条件下能高效降解苯胺的细菌,选取某化工厂污水处理厂曝气池污泥,通过驯化、分离、纯化,筛选出5株在低温条件下能高效地降解苯胺的菌种A1、A4、A7、A9、A14,采用16S rDNA测序与传统生理生化实验方法相结合对其进行鉴定,并研究其生理学特征和降解特性.结果表明:菌株A1,A4,A7,A9,A14在培养84h时,苯胺降解率分别为87.5%,82.9%,100%,91.5%和82.8%,当培养时间至96h时,5株菌的苯胺降解率均达到100%.其最适生长温度是15℃,在5~35℃的温度范围内均可以生长.最适pH为7.0.经鉴定A4、A9属于Delftia.sp,A7属于Acinetobacter.sp,A1、A14属于Pseudomonas.sp.保藏并深入研究这些低温苯胺高效降解微生物,可为苯胺类废水的工业化处理提供微生物资源,并且为提高污水净化效能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甾体药物生产废水的生物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甾体药物生产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为底物,从自然界筛选了高效降解菌株6株,经鉴定,他们分别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醋酸杆菌(Acetobacter sp.)和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采用好氧工艺,以筛选出的高效菌株为降解菌,用正交法研究了高效菌降解废水的工艺条件,最佳工艺条件为菌体质量浓度10 g/L(湿),pH 7.0,摇床转速110 r/min.影响CODcr去除率的因子顺序为菌体质量浓度>pH>摇床转速.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高效菌的CODcr去除率达到94%,出水可达到国家二级污水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异养型同步硝化反硝化工艺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变化,从生物陶粒反应器中筛选出6株异养硝化细菌,经过12 d好氧培养,6株异养硝化细菌对COD的去除率在45%以上,总氮和氨氮最终去除率在60%以上.采用污泥驯化手段富集好氧反硝化细菌,从污泥分离纯化得到5株好氧反硝化细菌.f1、f2、f3、f5、f7的TN去除率分别为90.4%、91.2%、94.6%、95.6%、97%.将6株异养硝化细菌和5株好氧反硝化细菌扩大培养后,建立SBR反应器进行氨氮去除的试验研究.PCR-DGGE图谱表明,在反应器运行的不同时期,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动态演替.2 d与15 d相似性为47.62%,15 d与30 d相似性最高为72%,2 d与30 d相似性最低为42.86%.测序结果显示,在反应器稳定运行期间,筛选的异养硝化细菌wgy5,wgy21,好氧反硝化细菌d5和Pseudomonas sp.的细菌是系统的优势菌群.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污泥原位减量效果和功能菌群演替,在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中,投加具有污泥减量功能的微生物复合菌剂,连续运行33 d,考察了污泥原位减量效果和减量稳定性,通过PCR-DGGE技术分析污泥减量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研究发现,投加日处理水量2%的污泥原位减量菌剂时,污泥原位减量20.8%,COD和氨氮的去除率保持在90%以上,处理效果未受到菌剂投加的影响;T-N和T-P的去除效率略有提高。群落分析发现,投加菌剂可以促进微生物的竞争,缩短稳定结构形成时间,强化群落结构稳定性,降低受外界环境因子变化的影响。活性污泥中的脱氮除磷和污染物去除能力较强的微生物,如Rhodobacter sp.、Exiguobacterium sp.、Williamsia sp.、Blastomonas sp.、Actinocorallia sp.等均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12.
气溶胶粒径分布可反映气溶胶的主要来源及其经历的动力学和化学等过程。使用宽范围粒径谱仪对青藏高原东缘四川省理塘县2017年7月6日至8月3日10 nm~10 μm气溶胶粒径分布进行观测,结合环保六要素(PM2.5、PM10、SO2、NO2、CO和O3)和气象要素数据、HYSPLIT轨迹模式、潜在源区贡献函数(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CWT)分析,探讨了青藏高原东缘气溶胶的粒径分布特征、潜在来源和影响区域。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缘理塘地区气溶胶数浓度较低,平均值为4 660.3 cm-3,粒径分布主要集中在500 nm以下,占总数浓度的99.95%; 不同模态粒子数浓度差异较大,核模态、爱根核模态、积聚模态和粗模态粒子数浓度分别为391.9、4 218.0、50.1和0.4 cm-3; 不同模态粒子数浓度日变化均为双峰型分布,但是峰值时间存在差异,核模态粒子数浓度日变化的峰值时间位于12:00和19:00,爱根核模态、积聚模态和粗模态粒子数浓度日变化的峰值时间位于08:00和20:00; 气溶胶数浓度谱和表面积浓度谱均为单峰型分布,峰值分别位于50 nm和170 nm,峰值浓度分别为7 361.9 cm-3·nm-1和215.5 μm2·cm-3·nm-1。青藏高原东缘气溶胶数浓度的潜在来源高值区主要分为两个区域,即东北部的局地污染区和西南部的境外远距离传输区。青藏高原东缘气溶胶数浓度的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国境内,影响区域的高值区相对比较分散。  相似文献   

13.
为定量评估病房室内空气质量,保障设计及运行管理效果,采用IWL-6型六级撞击式空气微生物采集器对重庆市某综合医院3个内科空调病房进行现场采样,通过培养计数与镜检分析,获得了病房空气细菌气溶胶浓度及粒径分布,发现各科室均有一定的浮游细菌污染,病房空气细菌气溶胶浓度与温度、人员密度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与科室类型无显著相关;夏季病房浮游细菌浓度高于冬季,儿科病房最高,浓度为2 865 cfu·m-3。细菌气溶胶粒径分布与季节相关,冬季主要分布在Ⅰ级~Ⅲ级,夏季主要在Ⅲ级~Ⅴ级。冬、夏季病房空气细菌气溶胶中值直径大于夏季,但均小于4.7 μm。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紫外和微波方式对生鲜面条保鲜及其微生物的抑制效果,对9种不同尺寸的面条以紫外和微波两种方式进行保鲜处理,4℃贮藏3 d后,以营养琼脂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检测生鲜面中的细菌、霉菌/酵母菌的数量,并对生长的菌落进行形态分析。结果表明:在贮藏过程中,熟制的9#面条(宽1.54 mm、厚1.15 mm)易滋生微生物;不同尺寸的生鲜面条对菌落生长有影响,以3#面条(宽2.01 mm、厚1.73 mm)的菌落数最高(P0.01),细菌菌落达到108个/g以上,霉菌/酵母菌菌落不可计数;试验培养的细菌菌落主要有4种形态,培养的霉菌/酵母菌由多量分泌黏液的菌落和4种形态可辨的菌落组成。紫外处理的细菌总数(7.70×108)是微波处理的细菌总数(5.54×108)的1.38倍,微波保鲜对微生物的抑制效果优于紫外保鲜。细菌总数高于霉菌总数3.34倍(7.70/2.30×108),试验中生鲜面条的变质主要由细菌增殖造成。  相似文献   

15.
利用污水处理厂污泥进行铬渣的解毒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600W、800℃的微波辐照条件下,Cr^6+的浸出率随还原剂脱水污泥的增加而降低,升温时间随脱水污泥用量的增加而减少,说明脱水污泥对微波的吸收效果明显;微波辐照温度在800—950℃时,铬渣的解毒效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浓缩活性污泥中的厌氧微生物对铬渣(Cr^6+)还原解毒后,滤液中的Cr^6+浓度远远低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浓度限值0.5mg/L,浓缩活性污泥对铬渣解毒的效果与含铬物料的量、解毒时间等因素有关.研究成果拓宽了污泥应用途径.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微波加热温度和温升速率对污泥脱水特性的影响,并对微波处理后污泥的CST、粘度、沉降比、含水率、上清液COD含量、Zeta电位、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测试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温升速率为10℃/min,加热到70~80℃时中水站污泥脱水特性较好。随温度上升,污水处理厂污泥的SV、粘度、含水率相应降低,COD含量逐渐增加;对比直接从污泥图像与据污泥颗粒的粒径分布得到分形维数与粒径,发现在不同的加热条件下污泥形态有明显变化,加热到60~80℃时脱水特性较好,70℃时含水率最低为83.12%。  相似文献   

17.
针对污水处理厂污泥脱水难度大、运行成本高等问题,深入研究NaClO投加量、污泥混合液pH值以及在NaClO最佳投加量和污泥混合液最佳pH值下耦合聚合硫酸铁(PFS)和三氯化铁(FeCl3)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以期获得氧化—絮凝调理对活性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NaClO投加量为40 mg/g DS(绝干污泥)和污泥混合液pH值为3时,PFS耦合NaClO调理后的泥饼含水率和污泥比阻(Specific Cake Resistance,SRF)分别降至85.86%和4.74×1011 m/kg;FeCl3耦合NaClO调理后的泥饼含水率和污泥比阻分别降至86.36%和3.93×1011 m/kg。调理后的污泥絮体粒径D50的大小关系为:NaClO+PFS>NaClO+FeCl3>pH值>原泥>NaClO。显然,经过氧化—絮凝调理后的污泥絮体粒径明显增大,滤液中的有机质含量降低。氧化—絮凝调理可使活性污泥比阻显著降低,脱水性能显著改善。NaClO...  相似文献   

18.
针对葡萄酒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水质波动大、负荷高等问题,采用接触氧化工艺对其进行处理.主要讨论研究了该处理工艺中进水水质调节、生物系统的培养调试、污泥的脱水干化等问题,并对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污泥膨胀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最终出水COD降低到80mg/L左右,SS降低到70mg/L左右,符合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19.
一株产絮凝剂微生物的分离选育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多次反复筛选 ,从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具有较高絮凝活性的产絮凝剂微生物。经优化培养知 ,该微生物所产生的絮凝剂的絮凝率可达 94% ,其生长及产絮凝剂要求的培养条件非常粗放。该微生物经过菌落特征 ,生理生化等特征的研究 ,鉴定为气微菌属细菌 (Aeromicobium sp)  相似文献   

20.
以甾体药物生产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为底物,从自然界筛选了高效降懈菌株6株,经鉴定,他们分别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醋酸杆菌(Acetobacter sp.)和不动杆菌(Acinetobucter sp.)。采用好氧工艺,以筛选出的高效菌株为降解菌,用止交法研究了高效菌降解废水的工艺条件,最佳工艺条件为:菌体质量浓度10g/L(湿),pH 7.0,摇床转速110r/min。影响COD_(cr)去除率的因子顺序为:菌体质量浓度>pH>摇床转速。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高效菌的COD_(cr)去除率达到94%,出水可达到国家二级污水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